吕树祥60年追求书法艺术流变和辉煌
石家庄书法名家吕树祥先生六十年来孜孜不倦从事书法流变和书艺创作。
古人云:为武之道,能征善战;为文之道,笔墨丹青;文可治国,武能兴邦。可敬者,能文能武,文武双全。年已八旬的书法家吕树祥正是这样一个人。
吕树祥和我是纸媒搭档,共事多年,一个总编,一个书记,“一个锅里抡马勺”,彼此知人、知面、知心。
认识和书写汉字,是吕树祥先生从儿童时代用毛笔书写汉字开始的。是在其祖父、祖母的糖果点心吸引、诱惑、吓唬、哄劝,父母的严训督导,使他从孩童时代走上和汉字书法打交道的艺术之路,以至进入书法(书写方法)创作领域,觉得越走越深奥,一发而不可收也。
吕树祥下定决心,拜师学艺,求师问道,转益多师……“我要继往开来,把这自强不息的汉字传承和书法艺术奉献给我们这个百折不挠,勇毅前行的华夏民族!”
吕树祥是1978年5月慕名到河北省话剧院(团)找陶然老师拜师学书法的,也是经人介绍的。当时学楷书颜真卿的勤礼碑,学生先去的,后去的都有。
陶然老师当时讲的书法至今难忘。例如讲的学如群星,成若日月;学如牛毛,成若鳞角,坚持就是胜利等以及尊师重道的道理。陶然老师于去年故去,因疫情丧事从简,吕树祥未能前去奔丧,这让弟子唏嘘不已。
1984年,吕树祥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欧阳中石任学部主任并主办的“中国书画函授大学”,苦学四年,每周都要往返一、二次进京听课,老师耳提面命,点评作业,风雨无阻,不曾缺课,至1988年毕业。
求学期间,系统的学习了真草隶篆行的技艺和书法理论:书法史及与书法有关的文学知识。至今学艺不懈,不敢偷闲。他在六十岁之前凌晨三点前基本没上床睡过;六十岁以后,凌晨三点必须按时起床临池,至今成了他的求艺经历和精神支柱。
小时候,树祥常临《多宝塔》和《玄秘塔》。自此在书坛拓展铺设的是一条碑学之路,企盼的是对远古优秀传统的借鉴和挖掘。他兼收并蓄,对秦汉、魏晋、六朝碑以及宋元明清书法均有涉猎。
其艺术风格的朴茂、凝重、古雅、率真和自然天成,是他创作遵循的根本法则。
树祥的书作,以魏碑楷书颜体见长。他吸收了甲骨文、象形文字的精华,有一种自然美,庄重、生动、老辣,枯有神,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风格独特,自我纳新。
他的小隶彰显出非凡的功力,大隶则稳笔舒展,雍容典雅,招人喜爱。
他的书法作品内容和人品凝为一体,时刻不忘讲政治、讲和谐,讲改革开放、讲国家的建设成就,讲人民群众的修心养性、健康向上的内容。
他生于石家庄,成长和工作于石家庄。退休后,不经商,不捞钱,只写字,不卖字。不为二斗米折腰。每日临池,在浩瀚的历代碑帖中寻找着自我。他潜心研习“二爨”、《崇高灵庙碑》《好大王碑》等。他深谙熟悟各种书法式体的精神内涵和风神意态,这使他的创作终于可以借古开今,奋臂云兴。
树祥认识到,华夏文化,源源流长,谨以大篆的浑厚;汉隶的大气;魏晋行草的飘逸;唐楷的法度等等在书法史上熠熠生辉。历朝历代流传的书法之美,可以说是在这个世界上绽放着最独特异彩的艺术瑰宝。
然而,他谦虚地说,自己书写的又不是什么书法,什么汉字,而是自己孜孜以求的华夏文化传承,我的书法作品只能称其为汪洋大海中、沧海一粟吧。
他的书法作品淳朴、雄浑、博大,势与天通,余音绕梁。不论是写丈二四字的大字榜书,还是写不过二尺数十的小字作品,他展现给观赏者的,总是尽情尽兴之作,似灵珠荆玉,皓月凝辉,明照四海,独秀中皋。
作品书风基调,以颜体为主,辅以魏碑、汉隶,兼及行草。视觉冲击力强烈,气势宏大,蔚为壮观。他的书法作品有如此的视觉感召力,是与他始终植根于传统、不断实践探索,息息相关的。
一些书法家对树祥的作品给予了肯定和极高的评价,称他为“书法大家”,作品有“正大气象,儒将风范”。对这些褒扬,他总是微微一笑,思忖高粱熟了,总是低着头。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沧海者难为水,观于圣人之门者难于言。树祥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和书法生涯,使他书艺卓著;从书法爱好者到著名的书法家,成就也非同一般。“行文犹布阵,运笔自天成。”几十年来,树祥乐在书中,神游物外。
最近吕树祥在石家庄举行个人书法作品大展,几百幅作品跨越五十多年,可谓琳琅满目,洋洋大观。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荀子。劝学)。树祥虽声名不凡。但他谦虚谨慎,简于应酬,勤奋好学,把余生时间,几乎都用于读书和书法创作。因此,他能以静悟动,道法自然。我们期待他的书法艺术,将会不断走向更加丰厚和完美。
【编者按】跟随作者走进石家庄书法名家吕树祥先生60年追求书法艺术流变和辉煌,走进书法家吕树祥先生的翰墨之中,感受笔墨的清香,欣赏书法佳作,领略吕树祥先生用极简的心态书写饱含灵魂的作品。书法,承载着水墨的变幻,也承载着书者的心境。让我们一起随书法家吕树祥先生书一笔春风,描一卷清雅,用洒脱豪放的笔触书写永不言败、一起向未来的心情,闻淡淡墨香,细细品味书法家在清浅的岁月中用清淡的笔墨书写生命里的最美。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