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地理】曾经的烟台海军大院,有我曾经的家
现在,在烟台,听说过“东海大院”的人,应该不多了。前几天网上一篇有关烟台海军的文章,提到了“东海大院”,仅这四个字,已然让我在星巴克的人来人往中,泪流满面。
已经很多年很多年没有提到过这个地方了。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海军航空工程学院从锦州搬过来、海军基地从烟台搬到青岛以后,原来的东海大院就被模糊地称为了航院家属区,而由于当年没有随军到青岛的老基地家属本就不多,所以“东海大院”这个名字就渐渐被尘封了。
但那里装着我的童年和少年。张爱玲曾说,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或许她想讲的是爱情,但我想借此表达,归属感就是这么神奇,它不一定会是你生活最长久的地方,但一定是你最想回去的地方,尤其是儿时生活过的地方。虽然我在东海大院真正生活过的时间只有12年,但仿佛在那里,我度过的是我整整的前半生。
东海大院,原址就在现在的二马路付190号,在海军航空大学与二马路干休所之间竖着的那两幢黄色小高层的位置。那里曾经是南北方向组合的两排小四合院,中间由一条铺着小砖石路的胡同连接起来,每排有三个院子。胡同西头往南走上两百米左右,经过左手边的一座小洋楼和右手边的公厕,就到了二马路。
我们家是1982年搬到东海大院的。在之前的几年里,我和妈妈从荣成随军来烟台后一直住在公路局大厦后身的小山上的通讯连里,我爸爸在那里当连长。后来,爸爸调离到了机关,我们就搬进了东海大院,住进南面那排四合院西打头的那个院子,院子里东西南北四个角,分别住着四户人家,一扇斑驳的海军蓝色的大门常年敞开着,出了过道,正对大门左手边的那一户,就是我的家。
房子不大,正厅右手边是一个带火炕的卧室,左手边是两间屋子被打通了,从老家搬来的一张躺柜占了一半的面积,旁边和对面分别摆放着新买的一个五斗橱和一个衣柜。因为是北向的房子,房后又紧挨着一排仓库,家里常年不见阳光,水泥地面总是润润的。现在想来,门实在是象征性的,两扇薄木板,上半部分抠了四个小玻璃窗格,锁甚至都是多余的,像极了木心说的,“你锁了,人家就懂了”。厨房则是搭建在院子里的一个小棚子,那里有过煤油炉,有过蜂窝煤炉,而是否曾有过液化气灶,我记不得了。
我的记忆仿佛一直停留在东海大院,在那里生活过的一个场景、一副表情、一句话,现在回忆起来都是鲜活的,越古早越清晰。而大一些时候的事,长大以后的事,经人提起来,我经常是断片的,似乎是日子越过越匆忙越过越粗糙了。
所以,突然想把它们都记下来,因为除了文字,它们已无处安放。
解晓燕,烟台日报社编辑,自由散漫玻璃心,偶尔写写文字愉悦或者虐自己。
【编者按】作者由一篇有关烟台海军的文章,提到的“东海大院”触发联想到这大院是自己童年和少年的“地理”,也是自己儿时生活过的必须。曾经的烟台海军大院,有作者曾经的家。它不仅提供了童年的基本生活保障,而且还赋予了自己神奇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更是作者最想回去的地方,尤其是承载了童年的回忆和亲情温暖,是独特的精神根基。无论何时何地,思念回忆起熟悉的“东海大院”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会成为作者精神世界的核心和精神寄托。推荐阅读赏析!编辑:攀登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