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撒哈拉大沙漠腹地参观考察(上)
1978年1月初,阿尔及利亚国防部组织各国驻阿使馆武官到阿南方撒哈拉大沙漠参观考察,这是多年来阿军方首次组织此类活动。我有幸陪同于克忠武官应邀参加了此次活动。
撒哈拉大沙漠形成于约250万年前,是世界最大的沙质荒漠,位于阿特拉斯山脉和地中海以南,北纬14°左右以北,西起大西洋海岸,东到红海之滨,横贯非洲大陆北部,东西长达5600公里,南北宽约1600公里,面积约932万平方公里,约占非洲大陆面积的三分之一。该地区气候条件非常恶劣,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撒哈拉”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在阿拉伯语中“撒哈拉”为大沙漠,源自当地游牧民族图阿雷格人的语言,原意即为“大荒漠”。撒哈拉大沙漠以其壮观的景色、丰富的文化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闻名于世。撒哈拉大沙漠是令人向往的神秘地方,我十分期待此次参观考察。
(撒哈拉大沙漠示意图)
1月7日,按照阿国防部外联司事先的通知,各国驻阿使馆武官先后来到达尔贝达机场(现为布迈丁机场),准备登机前往阿南部城市塔曼拉塞特。阿军方十分重视此次活动,外联司司长阿齐兹上校亲自带队,还专门准备了两架军事运输机,一架运送人员,一架运送参观访问期间所需的物资。各国驻阿使馆武官也都积极响应,悉数参加此次难得的活动。
上午8时,飞机准时起飞。我们乘坐的飞机是阿从美国引进的C-130“大力神”型军事运输机。这是我第一次乘坐军事运输机,它没有民航飞机舒适,机舱内噪音很大,坐位设在飞机两侧,感到很不习惯。
经近四个小时的飞行,飞机降落在塔曼拉塞特机场。塔曼拉塞特省位于阿东南部,是阿面积最大的一个省,达55.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0万。塔曼拉塞特市是该省的首府,位于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以南约1900公里,是阿南部国门重镇,自古是撒哈拉大沙漠的军事要塞,进出的咽喉。塔曼拉塞特市,群山环抱,古迹众多,是撒哈拉大沙漠探险者和游牧民族的重要落脚点,该城东南、西南分别距离尼日尔和马里约300公里。
下了飞机,阿军方没有把我们一行安排住在塔曼拉塞特市区的旅馆,而是把我们拉到塔曼拉塞特郊区一处空旷无人的地方。外联司司长阿齐兹上校对武官们说,到撒哈拉大沙漠参观考察,就要亲密接触沙漠,了解沙漠的特性。今后几天,我们将在沙漠里露营。他接着说,我们都是军人,自己动手搭帐篷吧。随行的阿士兵,即向我们分配帐篷,夫妇同行的领双人帐篷,单身的领单人帐篷。阿军方事先已划分好各位武官搭帐篷的地方,我和于克忠武官搭帐篷的地方紧邻朝鲜副武官夫妇搭帐篷的地方。我先帮于克忠武官搭帐篷,然后给自己搭帐篷。不到一个小时,二十多顶帐篷瞬间出现在大漠之中。
(笔者与于克忠武官和朝鲜副武官合影)
略作休息后,我向随行的炊事班借来烧水壶,用三块石头支起架子,点上火。不一会儿,水开了,泡上茶叶。除我与于克忠武官自用外,还与各国武官和阿方陪同军官一起品尝。在随后的几天里,只要条件许可,我天天烧水泡茶。在撒哈拉大沙漠里,口干舌燥的时候,喝上一杯热茶,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幸福。用香喷喷的茶水,招待同行们,也是一种交际方式,博得武官们和阿方陪同军官们的好评。
傍晚,阿军方将我们一行拉到塔曼拉塞特市区,参加省军区为我们举办的招待会。省军区司令员和担任武官团团长的罗马尼亚武官分别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酒足饭饱后,我与于克忠武官乘车返回驻地。可是,在茫茫的黑夜里,司机迷失了方向,怎么也找不到我们的宿营地。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转悠和颠簸,我们才回到宿营地。外联司司长阿齐兹上校幽默地对我们说,你们可体会到了沙漠的魅力所在,在沙漠里行走,特别是在夜间行走,迷失方向是常事。
夜晚十点左右,我走出帐篷,抬头仰望天空,一钩新月静静地悬挂在空中,所有的星星熙攘在天幕里,与沙漠火红发热的白天相比,沙漠的星空之夜确实温柔动人。
8日上午,安排武官们去打黄羊。于克忠武官年事已高,没有跟随大部队去。我便陪于克忠武官在附近转悠,观赏撒哈拉大沙漠。撒哈拉大沙漠,望不到尽头的黄沙,像一片浩瀚无边的沙海,加上金色的阳光,景色之美让人震惊,而且不可复制。身处撒哈拉大沙漠,内心的感受无法言喻,这是一种苍凉又雄浑的美。
临近中午,武官们回来了,可两手空空,颗粒无收。意大利武官对我说,他们两次遇到了黄羊,都开了枪,可黄羊跑得太快,无人打中。
8日下午,组织我们去游览塔曼拉塞特市。塔曼拉塞特市是一座伊斯兰城市,其中点缀着一些欧式风格的建筑,规模很小,相当于中国的一个乡镇,街上的建筑和设施都有些老旧,街景略显脏乱。街边有各种小店,卖水果的、卖服装的、卖杂货的、修东西的。居民多为阿拉伯人、柏柏尔人和法国与阿拉伯混血人。我们主要参观了农贸市场,据称当天是集市。一进集市,川流不息的人们都在忙着买东西。满街的人,摩肩接踵。在一家杂货摊上,我发现有中国的茶叶。我很惊奇,遥远的塔曼拉塞特市,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竟然还有中国货。
(塔曼拉塞特市一角)
8日晚上,安排我们去离宿营地不远的坦德村,与图阿雷格人联欢。车行约半个小时,我们来到坦德村,走进已安排好的帐篷。寒暄后,我们席地坐在帐篷里。然而,我发现在灯光明亮的帐篷里,参加联欢的图阿雷格妇女都不戴面纱,而且异常活跃,发表欢迎词,主动与我们攀谈,成了活动的主角,男子们则个个戴着面纱,言语不多,一派母系社会的景象。一位年长的妇女骄傲地对我说:“女人在图阿雷格部落的地位就像一棵大树的树干。一切生活都是由女人来决定和安排。女人说的话都是有道理的。承认这一点,也不是令男人羞耻的事情。”这就是游牧在撒哈拉大沙漠里的图 阿雷格人的一个奇特习俗。
(笔者与图阿雷格人联欢)
陪同我们一起来参观考察的阿陪同军官萨义德中尉对我说,图阿雷格人居住在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尼日尔和马里几个北非国家中,有近百万人。他们是柏柏尔族的一个支系。图阿雷格人的独特习俗是尊重女性。妇女的社会地位很高,可以参加公共活动与部落会议,并拥有财产;她们不从事经济活动和家务劳动,有充分时间倾注在文艺创作上;她们学识广博,精通本民族的传统。而男子识字的人不多,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放牧和劳作。图阿雷格人尊重女性的习俗集中体现在婚俗上。以求婚为例,若姑娘看不上男方,用手指按在求婚者手腕处表示拒绝,男方不得再次强求。图阿雷格人的另一独特习俗是,男人必须从18岁起戴上面纱。于是,图阿雷格人被称作为“戴面纱的人”,由于面纱是蓝色的,故又把他们称为“蓝色人”。面纱披头盖脸,只露眼睛,在脖子上绕一圈后下垂到胸前或背后。图阿雷格男人,常年在茫茫沙漠里放牧和劳作,外出戴面纱,主要是为了防风沙,避烈日。我们此次去撒哈拉大沙漠参观考察,阿军方也给我们每人配发了一条面纱,经济实用,既防风沙又避烈日。
9日清晨,我走出帐篷,仰望天空,繁星闪烁,启明星闪闪发光,远处的天边已现红云。突然,远处传来汽车声,不一会儿,外联司司长阿齐兹上校走下汽车,背起一只硕大的黄羊向我走来。我连声向他祝贺。他兴高采烈地对我说,晚上请各位武官吃烤全羊。
(笔者与于克忠武官留影于阿哈加尔高原)
早餐后,我们一行移师阿斯克莱姆。收起帐篷和行李后,我与于克忠武官一起登上一辆路虎。汽车行驰在浩瀚的沙漠里,沙粒扑面而来。尽管我们戴着面纱,但是眼睛、耳朵、鼻子、嘴都有沙子。从塔曼拉塞特到阿斯克莱姆虽然有公路,但有一段很长的“搓衣板”路,车子十分颠簸,胃里翻江倒海,真有些受不了。从塔曼拉塞特到阿斯克莱姆只有80多公里,可路况不好,我们足足行驶了三个多小时。
阿斯克莱姆位于塔曼拉塞特市以北的阿哈加尔高原。阿哈加尔高原是撒哈拉大沙漠中的高原,它由南北向延伸的平顶山构成,主峰塔哈特山高2918米,为阿尔及利亚最高峰。周围是500-1000米的高原。当地图阿雷格人称阿哈加尔高原为“阿斯克莱姆”,意为“世界的尽头”。
(笔者留影于阿斯克莱姆)
到达宿营地后,我们又安营扎寨,准备在沙漠里露营。略作休息后,安排我们在附近转转。放眼望去,这是一片幅员辽阔的沙漠高原。这里并非只是细碎的黄沙,还有岩塔、石柱和山冈。一片参差兀立的火山岩,像一架巨型的管风琴,它是大自然的杰作。这片沙漠高原看似单调、平淡,可它是阿尔及利亚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每年吸引着无数探险爱好者、登山爱好者和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阿哈加尔高原)
傍晚时刻,一阵微风吹过,烤全羊的香味扑鼻而来。炊事班已把外联司司长阿齐兹上校早上的猎物烤制成美味佳肴。在沙漠里用柴火烤制的全羊,不同于城市里用电烤制的全羊,别具一番风味,色美、肉香、外焦、里嫩、干酥、不腻。于克忠武官是此次武官团参观考察中的年长者,阿齐兹上校撕下一块羊脸颊肉递给于克忠武官,他说羊脸颊肉是最嫩也是最好吃的肉,一般给年长者吃。于克忠武官一边品尝着,一边连声说谢谢和好吃。
【编者按】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面积的沙漠,也是典型的热带荒漠。它横贯非洲大陆北部10个不同的国家。东西长达5600公里,南北宽约1600公里,总面积约9,065,000平方公里,略小于中国陆地的面积,约占非洲总面积撒哈拉大沙漠32%。跟其它沙漠一样,撒哈拉沙漠每年平均降雨量不足22毫米,它是自然条件最为严酷的沙漠。撒哈拉沙漠水源贫乏,植物稀少,地势平缓,平均海拔高度约300米左右,中部有三大高原和海拔3415米的最高峰库西山。高原上布满了在过去潮湿气候时期流水形成的干河谷。高原外围是大片岩漠和砾漠,再向外是沙海,沙漠里点缀着寥若晨星的绿洲。作者通过40多年前,应邀参加了由阿尔及利亚国防部组织各国驻阿使馆武官到阿南方撒哈拉大沙漠参观考察,也是阿军方首次组织此类活动。叙抒了异域风情及见闻,语言精炼,结构得当,图文并蒂。品赏阅读。编辑:李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