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友里:石家庄高级陆军指挥学校副校长
马友里(1922~1993年),江苏盱眙县人,1939年参加新四军,同年入党。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历任大队长、连长、营教导员、团长、师参谋长、师长、副军长、军长,军区副参谋长、参谋长等职。1980年,任石家庄高级陆军学校副校长,1988年5月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奖章,定为正兵团级。
1922年,马友里生于原安徽省泗县泗南鲍家集(今江苏省盱眙县鲍集镇)一户农民家庭。从小过着贫困艰辛的生活。抗日战争爆发后第3年,1939年3月,马友里怀着对日本帝国主义强烈的仇恨和报效国家的热情,弃笔从戎,参加了中共领导的地方抗日组织。在党的领导下,他组织武装抗日,与日伪军展开英勇机智的斗争,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马友里加入党组织后,更加努力工作,先后任皖东北预备大队副大队长、华中淮北洪泽湖水上大队大队长等职。他率领这支地方部队,袭击敌人据点,破坏敌人交通,抓汉奸,除恶霸,队伍从小到大,力量由弱变强,逐步发展成为一支苏北洪泽湖地区的重要抗日武装,令洪泽湖地区之敌闻风丧胆。1943年,他率部转入新四军主力部队,任淮北军区第188团连长、副营长。先后在张爱萍、韦国清、腾海清等领导下,在参加临淮头及海郑公路胡庙、卓海圩等战斗中屡立大功,为巩固发展抗日根据地,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独立,立下功勋。
解放战争时期,马友里先后任营教导员、营长、团参谋长、团长,率部参加莱芜、孟良崮、盐南、淮海大战,多次负伤,数建奇功。尤其是在宿北大战时,更是显得英勇机智。1946年12月18日凌晨,时任华中野战军第1纵队第26团第1营教导员的马友里奉命率部阻击敌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11师,马友里带领1营战士们与敌人展开了一场血战,营长梁邦哲和23名排以上干部牺牲,突击连干部全部伤亡,全营472人中伤亡219人,几乎伤亡一半,教导员马友里也身负重伤。在营长已经牺牲的情况下,马友里忍着伤痛,担当起全营指挥员职责,他顽强地继续指挥剩余的战士们坚守阵地,与敌对峙,并适时发起攻击,有效地消灭敌人,争取了时间,为战役的胜利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后援部队到达后,终于将敌人的王牌整编第11师全歼。接着,他又率部参加了渡江战役,突破敌人的长江防线,横渡长江,解放南京等苏南沿江城市。又继续东进南下,参加了解放上海、杭州、温州地区和舟山群岛等几十次战役战斗。马友里出生入死,顽强作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抗美援朝期间,马友里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1师第一副师长兼参谋长,率部参加咸兴地区防御战。他大智大勇,果断机智,指挥部队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强敌进行殊死搏斗,以小的代价换取重大胜利。其所在部队多次受到志愿军司令部表彰。1955年被授予校官军衔,曾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
1958年马友里从朝鲜回国后,征尘未洗,又奉命前往青海玉树地区指挥平叛战斗,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上,他带兵转战两年多时间。由于他指挥有方、调度得力,全歼叛匪,战绩突出,兰州军区特为他记功一次。接着他升任师长、副军长、军长,军区副参谋长、参谋长等职。在兰州军区司令部任职期间,他常深入连队和边防哨所,掌握第一手材料,亲自组织和推动部队军事训练,制定具体方案,采取有力措施,兰州军区皮定均司令员称赞他是个“难得的好参谋长”。叶剑英元帅听到汇报后,也夸奖他“头脑清楚,思路敏捷,精明能干”。
1962年,马友里被派往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学习,1964年晋升为大校军衔。1965年从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毕业后,历任军参谋长、副军长。1972年5月任兰州军区参谋长。1980年,调任石家庄高级陆军学校副校长,分管教育和后勤。他及时总结管理育人的经验,组织编写了《部队管理教育教材》,为培养部队中级军政指挥员作出贡献。
1985年8月,马友里离职休养。1988年5月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奖章,定为正兵团级。1988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恢复实施军衔制授衔时,按马友里的资历、职务和功勋应该授予将军军衔,但由于他已经离休不再担任军队职务,不属于授衔范围,故未能授衔。但人们都非常尊重他,称他为“无衔将军”。马友里离休后,仍然关心国内外大事,关心部队和院校建设。
马友里家风纯正、家教严谨,对子女教育极其严格,他把两个儿子都送去当兵,在基层连队摔打磨练,他对儿子说:“你们到哪里都不许扛我的牌子,不能有一点点优越感,不能搞一点点特殊化,你们和普通百姓家的孩子一样,都是普通一兵,要多吃苦、多干事、多出成绩。要不,就成不了才。”儿子们都听他的话,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争取进步。长子马开城1954年生于朝鲜开城战场,先在兰州军区条件艰苦的基层部队当战士,后考入军事学院,毕业后调到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是他最早运用钱学森的系统工程理论组建了“军事运筹研究中心”,开创了“军事系统工程”应用与研究新领域,并担任教研室主任、总工程师,被授予少将军衔。次子马开平1959年生于兰州,开始在基层部队服役10年,1986年经选拔调入总参,2013年任总参军训部副部长,后任军委训练局局长,曾参与筹划组织朱日和军演和大阅兵,筹划组织武汉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授少将军衔。孙子马骁是军事学博士,我军兵演领域的青年才俊。人们赞誉他们家是“三代当兵,两个将军”。
马友里一贯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对党的事业忠贞不渝,对共产主义信念坚信不移,永葆初心。他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具有坚强的无产阶级党性,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都能自觉地做到个人利益服从党的利益。他长期从事部队军事工作,具有丰富的作战指挥和组织管理部队的经验,他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坚持原则、公道正派,为人正直、言行一致,善于团结同志,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集中群众智慧,做好工作。他尊重上级和老同志,关心爱护部属,谦虚谨慎,注意听取不同意见,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对工作一丝不苟,认真负责,一贯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几十年如一日。他廉洁奉公,生活简朴,严于律己,平易近人,对子女要求严格,始终保持了我军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他到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
1993年7月27日,马友里逝世于石家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享年71岁。
【编者按】近百年来,我们这支人民军队涌现出了许多名将,特别是战争年代,他们是共和国的英雄,也是强大人民军队的必要保障,正是因为有他们献身国防事业,才能国泰民安,才能实现国家和平。无数史实证明,国家的强大,必须有一支伟大的人民军队做保障,这是一个民族的后盾,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不会忘记他们。推荐阅读。编辑:李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