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回忆父亲的艰苦岁月

作者: 丁良跃 点击:985 发表:2023-10-26 14:22:12 闪星:10

摘要:父亲李行寿出生在江西省于都东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宽田乡石含村。石含村因祠堂背山脚下有二个石洞如涵管,常出泉水,取名石含。石含村位于宽田圩东南面山区,东与瑞金市万田乡交界,南与角坑村和黄麟乡迳尾村相连,西与红星村、龙泉村毗邻,北与桐树村、宽田村、山下村接壤。

  我叫李可生,今年67岁,系于都县宽田乡石含村老屋组村民。我的父亲叫李行寿,1916年出生,1980年去世,享年64岁。

  父亲李行寿出生在江西省于都东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宽田乡石含村。石含村因祠堂背山脚下有二个石洞如涵管,常出泉水,取名石含。石含村位于宽田圩东南面山区,东与瑞金市万田乡交界,南与角坑村和黄麟乡迳尾村相连,西与红星村、龙泉村毗邻,北与桐树村、宽田村、山下村接壤。1698301143784039.png

  境内村庄四面高山,中间是大塅,大部分村庄建于田中、山脚下。宽田至角坑一条弯弯曲曲地公路,从山外伸向村中心,村中心叫石含圩,过去这里设过圩,村子周围是一片田野。村子西面新屋下建有一座水库。石含村主要种植水稻,特产荸荠、甘蔗,种植历史悠久,荸荠颇有名声。

  石含村居住的村民主要以谢氏、朱氏为主,还有袁氏、黄氏、易氏、李氏等。其中李氏村民集中在石含村的沙面、老屋二个村小组,沙面组在村庄南偏西山脚下,后山尽是黄泥沙石,故名,明末李氏从福建迁入。老屋组在村庄南偏西山窝里,李氏从沙面组迁入。这里的李氏居民,都属陇西堂木德公的后裔。

  旧社会,在这个似乎十分美好的乡村里,也同样存在着十分尖锐的阶级对立。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贫苦农民,被沉重的封建剥削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终年劳累,依然吃不饱,穿不暖,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李行寿家也不例外,在一年当中有大半年靠吃番薯、芋头以及杂粮勉强度日,有时连这些也吃不上,这种悲惨境况,在幼年的李行寿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行寿从小热爱劳动,小时候和同村的孩子们一起去放牛、背柴。农忙季节,他就跟着父亲到地里去干活。当地人称他为“猴子”,意思是他非常敏捷,做事干练。

  上世纪三十年代,红军来到了石含村。当时,李行寿已有12、13岁,他好奇地瞅着红军战士,只见他们穿着一色的灰军装,衣领上缀着两面红旗,军帽上端端正正地挂着一颗红五星,肩上背着乌亮的步枪,背上斜插着带红飘带的大刀,威风凛凛,显得格外精神。这年,李行寿参加了本地的儿童团,也发了一把红缨枪给他。每天李行寿跟在红军战士后面,听他们向围拢来的乡亲们做宣传,诸如“革命”啦、“阶级斗争”啦、“打土豪、分田地”啦,看到周围的群众个个脸上像绽开了花儿,这是李行寿最开心的日子。1698301175449208.png

  1932年,李行寿参加了红军,成为了一名红军小战士。当时这个屋场与李行寿一起去参加红军的有六、七人,后来牺牲了3人,失散的红军有2人。部队考虑他年纪小,将他分在侦察班,他是班里年纪最小的侦察战士。他的武器不再是红缨枪了,部队发了一把马刀给他。无人的时候,他经常拿出马刀来不停地擦拭,心中便有一种自豪感。

  有一天,侦察班长带领他和几名战士,去圩上侦察敌情。在圩上,由于班长的驳壳枪不小心露出上衣外,谁知道被靖卫团丁发现了,这时,靖卫团丁从四面悄悄地向他们包围上来,班长命令大家快隐蔽,赶紧从腰间拔出枪来,向另一方向边打边撤,李行寿和几名战士终于跑走,但是班长为掩护他们却被抓住了。

  后来,李行寿调入部队当了一名卫生员。部队先后在瑞金九堡、宁都的几次战役中,他都参加了。参加红军的李行寿喜欢唱歌,工作间隙时,他总能引吭高歌,“我们大家来暴动,农村大革命。打土豪砍劣绅,一个不留情。建设苏维埃,工农来专政。宣传共产制,人争进大同。”

  李可生说,父亲李行寿对他说过许多战斗故事,每每想起那一幕幕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历史画面,仿佛就在眼前。记得有次在会昌白鹅,这是红一军团部队,和国民党军双方打了一场大仗,李行寿与战友们一道正在行军中,翻过了一座高山。突然,从后面山顶上走来一群国民党军,突如其来地发生了遭遇战,顿时轰隆隆的炮声、震天的厮杀声呐喊声,响彻山谷,李行寿在战场上争分夺秒,冒着敌火抢救伤员,随时面临生命危险。战斗结束后,又累又渴的他拿起腰间的水壶倒水喝,但是水壶空空如也,里面没有一滴水,他端起水壶仔细一瞧,原来水壶底部有一个枪眼,水从洞里全部漏出,真是身上的水壶救了他一命。

  部队休整时候,年轻的父亲李行寿就唱起歌来,他唱着“为保卫苏维埃而战”:为土地,为自由,为苏维埃政权,我们要坚决斗争!我们团结一致,保卫苏区,消灭那国民党法西斯……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李行寿也跟着部队踏上漫漫征途。部队走到湖南境内。宽田桐树坪的李行恒,与李行寿一起参加红军的,在晚上行军中,大家黑灯瞎火摸着走,而且不能发出声响,突然,他不小心被掉入路边沟里,强忍住疼痛,后面的战士踩到了他,他轻轻地吭了一声“哎呦”,大家才发现这里还有一名战友掉队了,赶紧将他拉了上来。

  有一次,发生激烈的战斗,作为卫生员,他在简陋的后方临时医院救治伤员,从战场上抬下来的伤员越来越多,不停地清洗伤口、手术、上药……渐渐地,远方地枪声稀疏下来,直至停止。这时,他们才发现前线部队已经开走了,他们去追赶部队,但是走了许久,也没有找到部队。面对人生地不熟,后有国民党军追击,他们只有先回老家去,再从长计议。于是,他们以东方的太阳作为方位,步行朝江西方向返回。一路上,李行寿东躲西藏、夜行昼宿,为不让敌人发现,专挑偏僻的山林、小径,饿了就挖野菜,口渴就喝山泉,终于回到了家中。李可生说,父亲李行寿还带回了一只医疗背包,里面装有几本医书,在九十年代还看过,这些东西后来不知道怎么遗失了。

  李可生说,我的祖母肖氏,当地人称为“何仙姑”。自父亲李行寿参加红军长征后,本地靖卫团将她抓起来,关在乡公所里审讯,严刑拷打她,“你的儿子去哪里了?”

  从湖南失散回来,李行寿不敢回家里,白天躲藏在房屋后面的后龙山上。每天晚上下山,悄悄地回到家里吃一餐饭,只要外面一听到狗叫,他马上打开后门,跑向山上躲藏。

  有次本屋场的一个“甲长”,发现了李行寿在家的行踪。那时,国民党军在村头抓壮丁,这个“甲长”偷偷地报告了乡公所;当天晚上,国民党军团团围住李行寿家,将他抓去乡公所关押,逼迫他当国民党军,他想逃无门,无奈被困,抓壮丁强迫为国民党军的士兵。

  国民党部队开往长沙,在这里打了一仗,战斗异常激烈,国民党军全部溃散,李行寿见机和五、六人,一起脱去国民党军衣服,悄悄地将枪支、子弹藏了起来,装扮成逃难的难民,沿路讨饭回来。

  返回家后,李行寿就在家里务农。1946年,年纪30岁的他,由于家庭贫困还是独自单身,当时家族的成员决定,大家一起揍钱帮助他娶妻,刚好有人去福建贩运盐时,从外地帮他买回了一个女人为妻。这女子叫林春英,也就是我的母亲,她1926年出生,1971年去世。父亲李行寿家里的兄弟姐妹多,其共有八姐弟,即三个弟弟、四个妹妹,后来家里实在贫困,无法养活这些孩子,其祖父将他四个妹妹先后送给别人。

  不久解放战争开始,在家务农的李行寿,又一次被国民党抓为壮丁,国民党军将他关在乡公所,当天夜里,他想办法逃脱了。然后,他有家不敢回,始终东躲西藏,直至人民解放军南下解放于都。1698301211687518.png

  建国后,当地成立了村委会,李行寿被选为村民兵营长。为了生计,他想学习一门手艺,解决全家生活温饱,于是他拜本屋场的一名瓦匠为师,安心学习烧制瓦窑,同时他辞去了村民兵营长职务。五十年代,他的三个弟弟也陆续成家立业,全部分家了。

  李可生说,我的父母亲共生育了三子二女,大女儿幼时不幸夭折。 

  1970年12月,我已应征报名参军,当我的入伍通知书送到家里时,父母亲非常高兴,尤其父亲李行寿捧着入伍通知书端详了一遍又一遍,还不停地抚摸着我新发的军被、军装。临走前的那晚,父亲与我同床而睡,久久无法入睡,他叫我到部队要认真听党的话,记住党的恩情,跟党走,好好干,为国家保家卫国等等勉励的话。后来,我在部队寄了一些照片回家,听说母亲将我参军的照片一直揣在衣兜里,一个人在家时不时取出来瞧瞧,直至她1971年5月病世。

  1978年,我从部队复员回来,父亲李行寿早早来到宽田圩接我。直至晚年,颐养天年的父亲带着他的孙儿孙女,在村里经常还会唱一些红色歌曲,如“红米饭、南瓜汤”,“地当床、天当被”……有时,在家里,他一手抱住孙子、一手抱住孙女,亲了又亲;有时,他在给孩子们喂饭时,教育他们记住,千万不能浪费粮食。

  李可生说,我们有责任把这些历史写下来,让后人知道,为了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无数革命先烈付出了鲜血和生命。历史在渐渐地离我们远去,但历史的号角却时时在我们耳畔吹响,并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2023年10月23日完稿于于都河畔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每一个时代,都需要英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时代造就英雄,英雄引领时代。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回忆了来自普通群众的英雄,作者的父亲李行寿在不同时代的艰苦而激情岁月里表现不同的一幕幕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不断奋斗的历史故事,促进其精神和奋斗价值成为那个时代的象征。父亲的艰苦岁月是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旧社会开始、鼎盛于父亲成为了一名红军小战士的战争年代、终止于建国初期,在这些不同时代英雄李行寿虽然奋斗的故事、目的和意义不同,但无论如何,都代表着我国不同时期的艰苦奋斗、英勇斗争和不懈努力的具体内涵。一代有一代的时代使命,一代有一代的奋斗目标。父亲李行寿以不同的奋斗形式来爱国,他的这些伟大的可敬可爱的英雄行为,担当了历史的使命,创造了奋斗的奇迹,彰显了奋斗的动能,造就了奋斗的精神。虽然英雄李行寿已经老去,但他的精神不会老去,后代子孙需要不断传承和发扬这种奋斗精神,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长青。从而在新时代才会产生、带动更多的英雄进而构成新一代人精神的璀璨星空。推荐阅读赏析!编辑:攀登顶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