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隐姓埋名修建“通天彩虹”

作者: 赵富山 点击:2132 发表:2023-10-16 06:00:00 闪星:5

摘要:中国航天事业举世瞩目的成就,更有清绿铁路——铁道兵的一份功劳!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地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一条“钢铁长龙”蜿蜒曲折贯穿其中,它是连通发射中心与外界的“生命线”。清绿铁路做为全国军管铁路,记录着一代代铁道兵忠于职守、艰苦奋斗的传奇故事。 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党中央决定秘密修建我国首个综合性导弹试验靶场,为“两弹一星”研制工作开路。 开路需先锋,建设一条军管铁路成为当务之急。历史重担再次落到铁道兵身上。

       第一次乘坐东风铁路

       在漫长的兰新铁路线上,从张掖到酒泉之间有一个小火车站,名字叫清水站,清水站又分为东站和西站两站。从西站出发可到东风县。这一段铁路里程是227公里。再向北延伸,就到了额济纳旗的建国营,又称反修站,全程近300公里。这一段铁路就是我国最绝密的铁路,叫东风铁路,又叫清绿铁路线。这条铁路是国内唯一实行军管的铁路。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它一直是一条两弹一星的东风发射场的生命补给线。其存在的价值意义和重要性。就不能细说了。

       东风铁路,早期叫清绿铁路。主要是担负绝密的军事运输工作。是由清水到东风的重要铁路线。每一天,现在开行两对列车。承担着东方人或曰航天人日常出行、生活、工作、物资配送的保障任务。

       铁路沿途平均每十公里设一个点,每个点有一班武警战士驻守。其任务是清沙、护路、养路,并担负沿途通讯设置的看护工作。

       清水到东风沿途有车站数个。站名大多数都保留着文革时期的遗风。比如红颜、宏伟、红星、红旗14号,团结大树里、70公里处等。

       这一带是巴丹吉林沙漠当中著名的风口。这里常年风沙满天,时常埋没了铁路。在108公里的绕水河上,建有一座钢铁结构的铁路大桥,气势非常磅礴,有“小南京大桥”的美称。

       从114公里金华站,到141公里14号站。是金塔县的鼎新镇、双城镇的属地。这里因为常年日照,水源充足,农作物生长茂盛。年年丰收,是戈壁滩上不可多得的大粮仓。那里盛产的瓜果非常好吃。

       有一种哈密瓜的品种叫可可西。还有黎光杏,都是远近闻名的果品美味。每当列车停靠在金华车站时候,人们会纷纷下车去购买。

       在火车上,沿途可以领略白雪皑皑的祁连山脉,荒无人烟的大戈壁,那里荒凉而寂寞。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海市蜃楼景象会不断的浮现在眼前,让你大饱眼福。这里大水库的水系。也会让你惊讶,茫茫大戈壁,竟然有如此碧波荡漾的水系。

       在列车上,幸运的你能看到成群的野骆驼,奔跑的黄羊、野马、野驴,蓝天上悠闲自得的大雁和天鹅。北山的雄姿,戈壁滩特有的植物骆驼刺、芨芨草、红柳棵,都会让你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一段段难以释怀的回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会让东风人永远铭记它。这一条神秘的东风铁路,成为国家的最高机密。


        为大国铸剑修一条“通天彩虹”

   人们说,“中国上天的工程靠航天人,中国地上的交通就靠铁道兵!”这话有些道理。中国航天工程有4个卫星发射中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文昌卫星发射中心。其中,铁道兵承建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铁路专用线建设。

  铁道兵第二代、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司令员,对接待参观到来的铁道兵老战士说:没有我们铁道兵修建的铁路专用线,就没有飞速发展的发射基地。

  这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清绿铁路,就是铁道兵承建的国防工程之一。铁道兵在参加国家铁路网建设的同时,根据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共完成国防战备工程231项。担负的国防工程包括专用铁路、等级公路、机场、洞库、水利电力设施、房建与军马场等。其中清绿铁路专用线、中尼公路、中老公路、中印边境急造公路、徐海公路、柳河洞库工程和引滦入津工程、扩建上海虹桥机场等,是比较大的工程项目。

  清绿铁路地处甘肃境内,起自兰新铁路的清水站,止于绿园,是为适应0029工程(建设我国第一座导弹试验基地)的需要而修建的军事专用线。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中央军委决定由铁道兵承担勘测设计和施工任务。

  清绿铁路全长240.4公里。由铁道兵第十师,第3、6师各1个土方机械连担负施工任务。1958年5月开工,1959年4月27日铺轨通车。全线共完成路基土石方247万立方米;桥梁7座,总延长665米;涵梁74座,总延长644米;车站14座,正线铺设等。


        司令员骑着骆驼考察新线设计方案

   兵贵神速。凡是任务重、时间紧的工程,铁道兵总是打先锋!1958年2月,铁道兵接受命令,决定调在浙江执行铁路施工任务的第十师承担,并组织勘测队实地勘测设计。

  既是习惯与传统,又是客观形势的迫切要求。为了赶工期,铁道兵在施工总体部署上,多是采用“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方针。

  为了掌握现场具体情况,便于制订正确的勘测设计方案,这年开春,铁道兵司令员李寿轩中将亲自率领有关人员,先乘直升飞机对预定线路进行空中侦察,并提出初步设想。

  随后,李司令一行骑上骆驼,对沿线重点沙害地段进行实地踏勘。经过多次权衡比较,最后选定铁路起点、线路走向,制定主要技术标准。

  4月,全线勘测设计工作开始,采取一次定线完成设计,以尽快为开工创造条件。在铁道部第一设汁院的协助下,勘测设计人员边勘测,边提供施工资料,边进行设计,5月即完成了定测设计,6月交付设计文件,适应了部队尽早投入施工的需要。

  铁道兵第十师3月23日组织先遣设营组先期到达清水,为部队开进做准备工作。后续部队4月20日开始由浙江出发,至6月14日,部队全部调遣集结完毕。


  铁道兵部队的思想作风、施工能力,深得军委首长的信赖

  面对任务艰巨、时间紧迫的严峻形势,为充实施工力量,5月14日,总参谋部将志愿军第6道路营、广州军区第2道路营调归铁道兵,改称铁道兵第10师独立1营、2营。5月24日,又将志愿军后勤部辎重团调归铁道兵,改称第10师独立团。这就是铁道兵历史上数次将野战部队整编为铁道兵的一种特有现象。另外,铁道兵还从第3、第6师,各调1个土方机械连参加施工。全线施工高潮时,投入兵力达到6300余人,配备土方机械共80余台。

  1958年5月23日,清绿铁路正式开工。全线共划分4个区段,自南向北依次由第49、第47、第46、第48团承担,独立团、两个独立营配属各团施工。


        神秘铁路激战序幕拉开

        一次,毛主席接见铁道兵指战员,入座前,招呼李寿轩司令员:“辣子,你过来。”李司令快步走到毛主席跟前,毛主席让李司令依他而坐,留下一张“独特”的合影。

  李寿轩(1906-1984),湖南省邵东县人,参加过北伐战争、平江起义、长征。抗日战争,任山西决死第三纵队副司令员兼太行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任松江军区副司令员兼哈尔滨卫戍司令员,铁道纵队副局长兼参谋长,铁道兵团参谋长。新中国成立后,任铁道兵团副司令员,1957年9月至1968年6月任铁道兵司令员11年。开国中将军衔。

  240公里的清绿铁路,虽然论里程,排在铁道兵修建的十条铁路之后;但若要比艰苦程度,铁路建设的意义,综合评分却很高。

  这条铁路,绝大部分处于戈壁、沙丘或盐碱土地段,“平沙万里绝人烟”是其最真实的写照。铁路沿线植被少,水源缺乏,风沙特别大,最大风速达40米7秒。气候恶劣,夏季炎热,冬季酷寒。居民稀少,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物资奇缺。部队的施工和生活困难重重。

  铁道兵的传统,每一项工程开工,都要反复动员,讲解工程建设的意义,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洽工作,使指战员增强国防观念,充分认识铁路建设对于国家的安全、国际地位提升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大家顽强拼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指战员们不怕苦,不怕累,钻地窝,睡帐篷,战风沙,斗严寒,掀起轰轰烈烈的劳动竞赛。由于气候无常,有时七八级风暴突袭,帐篷被卷走,官兵吃夹杂泥砂的饭菜,也习以为常。有的部队,冒着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低温,昼夜大干,节假日不休息。全师出勤率高达97.5%,有的团达到98.3%。

  为提高施工效率,各部队积极开展技术革新活动,小发明、小创造蔚成风气,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

  领导组织得当,政治工作有力,部队热情高昂,工程进展顺利。0029秘密工程急需物资,部队采取战时抢修铁路的方式,黑河1号、2号大桥,以及大坝渠大桥,先建便桥保通车。1958年7月1日开始铺轨,1959年4月27日全线铺轨通车,从而保证了工程所需的装备、物资及生活用品等及时运输。

  清绿铁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地图上都没有标记。随着中国航天事业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扩大,它的神秘面纱逐渐揭开,21世纪初开始见诸媒体,渐渐广为人知。

  清绿铁路是通向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生命线”,负责运输各种型号的运载火箭、卫星以及经济建设、战备、生活等物资用品。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又称“东风航天城”,是中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导弹、卫星发射中心,也是世界三大航天发射场之一。自1959年创建以来,创造了十几个骄人的第一:第一次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起、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升空、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飞向太平洋预定领空、首次发射的载人(杨利伟)航天飞行器神舟五号用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中国航天事业举世瞩目的成就,更有清绿铁路——铁道兵的一份功劳!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地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一条“钢铁长龙”蜿蜒曲折贯穿其中,它是连通发射中心与外界的“生命线”。清绿铁路做为全国军管铁路,记录着一代代铁道兵忠于职守、艰苦奋斗的传奇故事。

  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党中央决定秘密修建我国首个综合性导弹试验靶场,为“两弹一星”研制工作开路。

  开路需先锋,建设一条军管铁路成为当务之急。历史重担再次落到铁道兵身上。


       铁道兵第10师光荣赴命

   铁道兵第10师曾于1953年入朝,担负战时部分铁路抢修抢建任务。面对敌机狂轰滥炸,铁道兵官兵用鲜血和生命筑起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写下光辉的历史。

  走下抗美援朝战场,挺进戈壁大漠腹地。1958年2月,铁道兵6300名官兵义无反顾,秘密开进茫茫戈壁,在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开展声势浩大的铁路会战。这样的抉择,正如歌曲《铁道兵志在四方》中所唱:“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为了拿出正确的勘测设计方案,时任铁道兵司令员李寿轩在对预定线路进行空中侦察后,又骑上骆驼对沿线重点沙害地段实地勘测。经过权衡比较,最终选定铁路走向。

  5月23日,清绿铁路全线开工。任务重、工期短,官兵决定采取“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方法,加快施工进度。200多公里施工线,白天人声鼎沸,夜晚灯火不熄。扛枕木、抬钢轨、抡大锤、打道钉……官兵们手上磨出老茧,脚上打起水疱,从清水站开始,一米一米向着大漠深处推进。

  负责挑石碴的吉传贤老兵回忆说,他们一天最少挑28立方米的石碴:“为了尽快将这条铁路修通,官兵们用生命与时间赛跑。”

  除了超强度作业,恶劣环境也是一大考验。大漠里常刮“黑旋风”,将帐篷连根拔起,吹得无影无踪;吃饭一张嘴一口沙,官兵们只好挤在一起,用手撩起衣服挡着风;水更是稀缺,每人每天只有一盆水,从早用到晚,常常是2个月才洗一次澡。

  那时候,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伙食供应不足,官兵们常常用骆驼刺充饥,不少人患上了浮肿病、夜盲症。

  即便条件艰苦,但官兵意志如磐。沙场如战场,第10师官兵秉承抗美援朝精神,钻地窝、睡帐篷,战风沙、斗寒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劳动竞赛。他们还借鉴朝鲜地名的取名方式,特意为标志性地段加上“里”字作专用线站名,如大树里、河东里等,以志愿军将士一往直前的战斗精神激励自己。

 

       “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

        筑原子城,铁道兵为两弹一星开路。1954年12月8日,美国插手中国内政,同台湾签下了《共同防御条约》。1955年1月人民解放军解放了一江山岛,这无疑让美国在世界面前丢了脸,美国扬言要用原子弹教训中国。  

       1959年被中国称之为老大哥的苏联背信弃义,也与中国翻脸。首先撤走了所有的在华专家,战云密布于东北的边境。在这战云压于四境之时,新中国在1959年到1961年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三年自然灾害。

  当时的中国可谓四面楚歌,绝境围城之下新中国奈何?在这滚滚高天寒流之下,不屈的中国人民在党中央毛主席领导下要站成一柄绝世宝刀的姿态,决意独立自主的研发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粉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的“核讹诈”。

  在这种背景之下当年许多世界顶级的科技人才放弃了在国外优越的待遇,纷纷投身到荒原吞风饮沙,要以毕生的才华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筑起一柄国防利剑。

  铸剑首先需要开路先锋,需要建一条军管铁路,成为当务之急。神圣的使命,历史的重担,再一次落到了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的铁道兵的身上。1958年2月,铁道兵第十师6300余名官兵奉命开进了茫茫隔壁大沙滩,在这荒无人烟的大漠欲为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修建一条名叫清绿军用铁路线。历时一年圆满完工。

  特殊的年代里,出于国防安全的考虑,所有参战的官兵全部隐名埋姓,就连最亲近的家人和孩子也不知道,他们在哪里?在干什么?有如人间蒸发了一样。

  他们为了祖国的强大,甘愿洒尽热血和青春,乃至奉献生命,不求名不求利,无怨无悔。

  今天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有一座东风烈士陵园。开国元帅聂荣臻和700多名两弹一星的功勋烈士长眠在这里。其中就有十多名铁道兵烈士。有一位名叫辛洪明的副连长,为了建设这条通往神秘远方的铁路,在铁路即将竣工试车的时候。不幸出现事故,牺牲在了遥远的大戈壁。

  那一年,他刚刚30岁,远在山东老家的女儿刚刚三岁,儿子还不到一岁。一次探家后再也没回家。他牺牲的时候,他的老婆孩子不知道他在什么时间,什么原因牺牲在哪里。从他走了那一年起。从此岁岁年年,年年岁岁妻子盼丈夫,孩子想父亲,为此望断秋水,两鬓染霜。直到2017年,也就是57年以后,尘封的历史终于解封。

  当年尚在襁褓中的孩子。如今年近六旬的兄妹俩终于踏上了千里寻亲的列车。这一寻,即是见面,也是永别。女儿在父亲的坟头上说,妈妈的愿望就是让我们找到您。儿子说,爸爸,我们在您曾经战斗过的这片戈壁滩上,带回一捧黄沙回家吧,回去与母亲团聚。

  是的,我们的两弹一星英雄卫士终于回家了。中间隔着57年亲人思念的泪水,犹如戈壁黄沙,浸染了岁月,一眼望不到头啊。


     “两弹一星”的开路先锋,人民军队的“无名英雄”

  那时有这样一句豪言壮语,“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老铁兵都是抱定这样的决心去完成祖国交给的任务。这句话没有说完,老兵们已是泪流满面。难忘热血浇铁路,筋骨锻钢轨,死生以长歌。

  完成了两弹一星的工程以后,1962年12月铁道兵第十师马不停蹄,人不下鞍再赴青海省的湟源、海晏县,为原子弹氢弹研制基地修建221工厂的铁路专用线,到1964年9月胜利完工。

  铁道兵啊,他们真正是“两弹一星”的开路先锋,人民军队的“无名英雄”。他们伟大的付出,卓越的贡献,永久的融入到共和国的记忆当中。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清绿铁路和青海原子城221厂专用铁路线,这个线上的所有车站,已经被列为国家级的历史文物。

  清绿铁路建设过程中,许多牺牲的官兵被安葬在沿线的戈壁滩漫漫黄沙上,只有一座简单的坟茔,一块写着名字的木牌。一阵狂风过后,便与戈壁大漠融为一体。因为保密要求,不少人到生命最后,都不知道自己参与建设的是通往我国首个综合性导弹试验靶场的铁路大动脉。

  1959年4月,清绿铁路全线秘密通车,没有新闻报道,不被外人知晓。直到21世纪初,这条秘密修建的铁路才标注在中国地图上,铁道兵第10师官兵的故事才逐渐被世人知晓。

  随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中国人的航天事业雄赳赳气昂昂走在世界前列,于是铁道兵修筑的这条清绿铁路又拥有了一个美丽的别称——“通天的彩虹”。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忠诚决定方向,信念坚定方铸英雄之魂;执着成就事业,拼搏奋斗方建英雄之功;朴实体现境界,淡泊名利方展英雄之风。30万大军云集川滇,一条铁路,创造了20世纪世界筑路史上的奇迹。不畏艰难,勇敢的铁道兵把忠诚和豪迈镌刻在了祖国的崇山峻岭。敢于挑战,他们在被视为筑路禁区的地方,竖起了一座历史的丰碑。苍凉的雪域高原,从来不会对站在它肩上的人儿承诺些什么,它只会在不经意间展露它的威严,让你畏惧,让你退缩,甚至让你献出自己的生命。可以说,是那扎根于内心的一颗种子,一个不切实际的梦在铸就着铁道兵们对于修好青藏铁路的执着。惟其艰巨,方显伟大;惟其艰难,方显勇毅。以青春和热血铸就的“通天彩虹”创建了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的奇迹,凝聚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作者的纪实选题独到,结构精谨,叙抒爽快,意境深邃。品赏阅读。编辑:李先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