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援、叶征领衔原创:堡垒铁铸成 听从党指挥
拔掉了侵华日军江苏盐阜地区“模范工事”崔家集据点后,八路军教导1旅3团2连获得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荣誉称号——“铁的堡垒”。
崔家集战斗,是八路军为配合新四军与国民党顽军黄桥决战而采取的重要作战行动。2连在没有重武器的情况下,以不可思议的短促突击,迅捷完成了拔点任务,为确保新四军最终赢得黄桥决战胜利做出了贡献。
1940年秋,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反对投降,坚持抗战,确定开辟华中敌后游击区。陈毅、粟裕率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主力7000余人北渡长江,挺进苏北,进驻黄桥地区。
黄桥地处苏北泰兴县,南扼长江天险,北接苏中平原。以黄桥为中心建立根据地,便于与我江南部队遥相呼应,控制长江通道,威胁日寇后方安全,对打开华中抗战局面具有战略意义。
新四军的这一行动,受到了国民党顽固派的阻挠与破坏。表面上,国共两党实现了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国民党却从未放弃消极抗日的政策,不断制造摩擦,寻隙向我军发动进攻。
陈毅、粟裕在黄桥刚刚站稳脚跟,被称为“摩擦专家”的国民党江苏省主席兼苏鲁战区副总司令员韩德勤自恃兵多粮足,立即纠集第89军主力和江苏省属保安旅,共1.5万多人,分三路向黄桥发起进攻,妄图歼灭新四军于立足未稳之际。
日伪军也蠢蠢欲动,遥相呼应,图谋不轨。
陈毅、粟裕指挥新四军坚决反击,以寡敌众。将主力隐蔽于黄桥西北一带,以一部兵力坚守黄桥,诱敌进入黄桥阵地前沿,然后分割包围,逐一消灭。一时高手对决,风雷激荡。
10月4日,黄桥决战拉开了序幕。中央指示:为了阻止日伪军策应国民党顽军,八路军主力南下阜宁,向盐城挺进,增援陈毅。
115师教导1旅立即展开牵制作战行动,所属3团1营2连,于10月6日奉命攻打盐阜地区崔家集日军据点。
崔家集据点,是日军欺负八路军没有攻坚重火力,在盐城门户上精心构筑的一根钉子。周边是四座炮楼和6米高的围墙,中间有座12米高的主炮楼,呈梅开四瓣状,并布设了众多的明暗火力点,不管我方从哪个方向进攻,其都能同时从三个以上角度进行火力压制。
更有甚者,日军为防范八路军游击战,还将周围的房屋、树木、野草一扫而光。通畅的视野、坚固的堡垒,再配上优势装备,让日军十分嚣张,扬言:别说是“八路”进攻,就连只兔子也休想进入。
然而日军做梦也想不到,这个在他们眼中无法攻破的堡垒,竟被八路军仅用40分钟就给砸开了。
那么,2连究竟是采用了什么样的打法,让坚固防线瞬间崩塌,将藏在里面的100余日伪军一网打尽呢?下面就让我们从头道来。
战前,具有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传统的红2连首先召开了支委会,研究分析敌我情况,制定战斗方案。
2连支部一班人都知道这是块“硬骨头”,但个个摩拳擦掌,越硬的骨头越要啃!
党支部书记分析道:“表面上日军炮楼坚固,火力强悍,像只浑身长刺的刺猬,但实际上已成瓮中之鳖,任我处置。我军虽然没有重装备,但有炸药,更有对日寇的刻骨仇恨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只要发挥我军优势,以己之长,克敌之短,就能砸开这个王八窝子。”
党支部副书记连长接言道:“说得好!但尽管如此,正面强攻仍不可取,日军的火力配置强,一进入火力范围都是活靶子。大家看看该怎么办?”
于是支部一班人七言八语,献计献策。支部委员副连长姚德顺更是冒出了个大胆的想法:自己带少量精兵,隐蔽接近日军工事一角,采取“一点突破、中间开花”战术,实施爆破突击,以我小开口,让敌大出血。
大家叫好!于是支部决定由1排12名共产党员组成精干的“奋勇队”,在姚德顺率领下,从日军工事西南角打开突破口,然后以泰山压顶之势,直捣黄龙。
姚德顺出发前对12勇士鼓动道:“全连都看着咱们呢,12个党员就是12个桩,都挺直了,把场面撑起来,拱掉这个王八窝子!”
借着月色,12勇士悄悄贴近了崔家集日军据点围墙,神枪手“啪啪”几枪,把围墙上的照明灯逐个击灭。
清脆的枪声划破了崔家集寂静的夜空,鬼子一阵骚动后,枪炮声顿时大作,四周烟尘骤起。
“火力组掩护,爆破组准备上!”连长一声令下,连里的六挺轻、重机枪一齐吼了起来,把日军西南角炮楼火力点给压了下去。接着,突击队员人人争先,毫无畏惧地冲了上去。
1排长带领爆破组,机智灵活地前突到敌堡与夹壁墙的结合部,迅速安放好炸药包,拉开导火索。随着“轰隆”一声巨响,夹壁墙被炸开了一个口子。
3班长顺势跟进,带领爆破组又把炸药包放在了豁口上,准备继续扩大突破口。
此时,西南角日军炮楼里径直飞出一枚手雷,滴溜转地滚落在3班长身旁。一名突击队员奋不顾身,眼疾手快,拾起冒着烟的手雷就给甩了回去。与此同时,连里机枪手端起机枪朝炮楼上一个点射,击毙了三个投雷的家伙,再次压制住了日军的火力。
3班长瞅准时机,毫不怠慢,快速点燃了炸药包,将夹壁墙完全炸塌,连炮楼底部都给炸开了个大洞,形成了一个较大的突破口。
趁鬼子被剧烈的爆炸震得失魂落魄、哇哇直叫的工夫,突击队员们跟着烟尘就冲了过去,从豁口处攻进了西南角日军炮楼,一顿扫射,将炮楼里的日寇全部放倒。
占领西南角炮楼后,2连获得了立足点。对面就是12米高的日军主炮楼,正疯狂向四周喷着火舌。
爆破组在姚德顺带领下,冒着绵密的火网,时快时慢,时起时伏,越过了壕沟,接近了目标。
主炮楼日军也发现了八路军的意图,一时间,机枪、步枪从炮楼里向外猛烈射击,手雷雨点般投下。大地震颤,硝烟弥漫。
由于地形空旷,爆破组的行动受到了压制,大部分突击队员牺牲或负伤在离主炮楼不远的土包处,战斗进至了白热化。
姚德顺红了眼,顾不上多说,直接上阵。只见他抱着大炸药包,跳跃腾挪,离目标越来越近。
突然,一枚手雷飞来,他躲闪不及,右腿被炸烂,鲜血喷涌而出。姚德顺咬紧牙关,忍住剧痛,拖着不听使唤的伤腿,又继续爬行了几十米,终于贴近了炮楼底下。
这时,另外两名负伤的突击队员也攻了上来,他们一起选好爆破点,一口气支上了几个炸药包。
随着“轰隆”一声巨响,主炮楼瞬间被一个浓浓的烟柱裹住,然后“爆米花”般向四周崩裂,里面的残肢断臂飞上了天空……
2连支部委员、代理排长朱恒兴一跃而起,高喊“共产党员跟我上!”带着战士们与兄弟连队一起,沿着2连党员“奋勇队”开辟出来的血路,怒吼着发起了最后的冲击。
经过激烈战斗,日寇引以为傲的坚固“模范工事”连同100多日伪军相继灰飞烟灭,时间仅用了40多分钟。
后来担任了解放军第39集团军军长的朱恒兴将军,每每回忆起当年的崔家集战斗,都忍不住心潮澎湃,热泪纵横地说:“崔家集是用全连优秀党员的生命换来的!”
崔家集的迅速被攻克,不仅震慑了日伪军,使其不敢轻举妄动,策应了黄桥大决战,还为后续八路军夺取苏北重镇盐城洞开了门户。
在黄桥地区人民支援及其八路军部队配合下,新四军在黄桥战役中歼灭国民党韩德勤顽军12个团共1.1万多人,基本消灭了顽军的主力,仅韩德勤率残部千余人逃向兴化。我军乘胜席卷海安、东台,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役范例。
通过这次决战,新四军与八路军在苏北胜利会师。陈毅特地从海安乘汽艇沿中场河北至盐城,热烈慰问南下的八路军指战员,并慨然赋诗,抒发对打开华中抗战新局面的激越之情:“十年征战几人回,又见同侪并马归。江淮河汉今谁属,红旗十月满天飞。”
战后,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政治部,根据2连党支部的一贯表现以及2连在崔家集战斗中的赫赫战功,授予其“铁的堡垒”荣誉称号及奖旗一面。
细心的人会发现,2连的这一称号,突破了我军传统根据英雄壮举、战斗地名或烈士姓名的命名惯例,如平型关大战突击连、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黄土岭功臣炮连、战斗模范连、老虎营等,而以一种高度评价的方式命名,这是为何呢?
因为只有“铁的堡垒”这四个独树一帜、熠熠生辉的大字,才能准确昭示出2连作为人民军队听党指挥的一贯特色,显示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坚强内核。
这使得2连这个发轫于南昌起义、植根于井冈山斗争、最早一批将支部建在连上的红军连队,显得底色鲜明、卓尔不凡。
翻开红2连连史,你会惊奇发现,竟可上溯至我军建军之前。2连的前身,为国民革命军第3军军官教育团特务连。
1927年初,我军主要创始人朱德在兼任第3军军官教育团团长期间,就秘密建立了中共党支部,并在学兵中积极发展党员,使军官教育团俨然成了我党培养军事人才的基地。
特务连作为朱德的贴身卫队,更是耳濡目染,聆听教诲,党员骨干多,成为了八一南昌起义的一支中坚力量。起义失败后,特务连剩余人员坚定跟随朱德登上井冈山,改称红4军10师特务连。
1929年12月底,特务连党代表光荣参加了著名的古田会议,亲历了我军思想上建党和政治上建军根本原则的确立过程,更加树立了“党指挥枪”的坚定信念,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愈发坚强。
1933年6月藤田整编,特务连编入红1军团红2师,担负起“铁军”师的警卫任务,并于翌年参加了长征。
在长征最初的湘江血战中,红2师特务连伤亡过半。残酷的斗争形势,令不少红军官兵迷茫彷徨。
关键时刻,特务连党代表韩光荣挺身而出,鼓励全连幸存的战友:“党的声音就是母亲的话语,作为孩子的我们,都要听党的话,不能叛党。我们把牺牲战友的名字都写下来吧,他们是为党而牺牲的,我们要勇敢地把建立新中国这条路走下去!”
党代表的这席话,给身处逆境的特务连官兵以极大鼓舞,大家决心跟党走到底。“党是母亲”,成为了该连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支柱,并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永远铸在了连魂里,刻在了心头上。
长征途中,特务连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夺险隘、阻追兵,党员总是冲在最前面;爬雪山、过草地,党员坚持把最后的干粮留给战友。全连结成一股绳,竟没有一人在非战斗中减员。
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后,红2师特务连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特务连。面对凶残的日本侵略军,全连官兵不畏强敌,先后随团激战平型关、夜袭平遥城、伏击蒲县日军,屡建奇功。
此后,特务连几经转隶,成为八路军115师教导1旅3团1营2连,八角帽换成了青天白日徽,但在党支部带领下,铁心向党的连队特色须臾不变。
崔家集战斗后,红2连从八路军115师教导1旅3团1营2连,改编为新四军3师7旅21团2连。1946年1月,又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3师10旅28团警卫连。
从国民革命军到红军,再到八路军、新四军,最后到解放军、志愿军,光荣的红2连经历了我军所有的重大历史时期,实现了一次次大的跨跃,做到了换番号不换魂。党支部一班人始终如不熄的火种,将连队燃成一团火,放在哪里都越烧越旺,斗志不衰。
斗转星移,历久弥新。经历了12次大的编制调整变化、8次装备更新换代“铁的堡垒”红2连,如今已经演变为陆军某旅3营8连,被尊称为“红8连”。
作为底蕴深厚的红军连队,“红8连”荣誉室里珍藏着战争年代获得的“团结模范连”“铁的堡垒”“战斗英雄连”等43面荣誉锦旗。“红8连”的光荣历程,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所产生的巨大威力。
在质量建军道路上,“红8连”党支部更加珍惜往日荣光,始终不忘初心,坚持以“听党指挥”为灵魂,以“能打胜仗”为核心,以“作风优良”为标准,以“支部像团火,党员个顶个”为口号,决心不管面对什么敌人,遇到什么情况,都永远做个攻不破、打不烂的“铁的堡垒”。
《烽火战旗扬》创作组:叶征、欧阳青、孙逸昊
【附录】
战旗名称:铁的堡垒
授旗时间:1940年10月
授旗时战斗序列:八路军第115师教导1旅3团1营2连
授旗领导机关:八路军第115师司令部、政治部
授旗前后主要战斗序列沿革:建连于1927年初,时为国民革命军第3军军官教育团特务连;1928年4月,编入红4军10师特务连;1929年3月,改称为红4军第1纵队特务连;1933年6月,整编为红1军团2师特务连;1937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特务连;1938年8月至1941年1月,先后为八路军苏鲁豫支队特务连、八路军115师教导1旅3团1营2连、八路军第5纵队1支队3团1营2连;1941年1月,改编为新四军3师7旅21团1营2连;1943年1月,为新四军淮海军分区第4支队警卫连;1945年8月,为新四军3师10旅28团警卫连;1946年1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3师10旅28团警卫连;1946年8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5师13团警卫连;1948年11月,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116师346团1营3连;1950年1月,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兵团39军116师346团1营3连;1950年10月,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116师346团1营3连;1951年6月,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116师346团3营8连;1985年9月,改编为沈阳军区第39集团军机械化步兵116师346团3营8连;2014年4月,改编为第80集团军某合成旅3营装甲步兵8连。
【本文版权归《烽火战旗扬》组委会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对于严重侵权者,网站保留提起诉讼之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