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共和国军队最早向世界敞开的窗口

作者: 陈辉 点击:3016 发表:2023-10-01 10:04:54 闪星:2

摘要:68年弹指一挥间。步兵第196师,无愧于全军对外开放部队的一面旗帜。1998年9月,在人民解放军裁军50万的大潮中,196师整编成196旅,所担负的任务有所改变,但中国第一支对外开放部队的历史地位永远不会改变。

        7.“迎外师”层出武状员

  “立正”!万名官兵随着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宏亮的口令,一个动作,一个声音,一个神情。

  “报告总理,196师列队完毕,请检阅!”总参谋长罗瑞卿高大的身躯,威严庄重;标准的军礼,举止干练;简练的报告词,掷地有声。

  60年代中期,一次周总理到这支开放部队检查迎外工作。

  时时牵挂着这支对外开放部队的周总理顾不上休息就来到训练场。当军械员做夜间无照明枪炮修理表演时,总理兴致勃勃地凑上前去,蹲在战士面前聚精会神地观看。蒙着眼睛的战士凭着手摸触感,对半自动步枪、冲锋枪和轻机枪迅速而又准确地分解结合,使周总理惊讶不已。

  为了检验军械员的本领,周总理故意把零件摆放的位置搞乱,可军械员仍凭着娴熟的技术,分解、结合丝毫不差。接着,军械员又用50秒钟将混在一起的重机枪弹、轻机枪弹、步枪弹、手枪弹、燃烧弹、穿甲弹等,准确无误地分辩出来。周总理笑了,连连称赞:“考不倒的兵,真是炉火纯青!”

  周总理一行看了射击、看刺杀,看了投弹、看格斗。晚上,又接着看夜间训练课目。表演完毕,已是深夜,总理紧紧地握住战士们的手,高兴地说:“你们不愧迎外第一师,如果把兵都练成这个样子,那么任何敌人也奈何不了我们!”1696097922121177.jpg

  “迎外师”的官兵顺利地通过了周总理的“考核”,也顺利地通过了无数外国军事家和元首们的“检验”。而在这背后,却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代价。

  196师大校、政委霍然怀着感慨的心情,向我叙说了他手下那些可敬可爱的官兵。

  马海生是一名普通士兵,在他身上可以看到“迎外师”无数“武状元”的缩影。

  阳春三月,春意盎然。196师仪仗3连的官兵,正列队迎接外宾的检阅。身高1.78米的一名士兵,以标准的军人姿态,正步踏过紫红的地毯,声如铜钟地向苏联贵宾致报告词。中断30年后的中苏第一次军事交往,使苏联的将军们认真打量着这位年轻的中国军人。他高鼻梁、两眼炯炯有神,健壮的身材透出自信的勇气。

  军事表演开始了。表演场上硝烟弥漫,杀声阵阵。“神枪手”、“神炮手”、擒拿格斗、飞跃天堑、“硬气功”......苏联领队吉列耶夫拿起望远镜,向观礼台右侧望去,这是“压轴戏”。

  一声令下,6名身着“迷彩服”、携带火器的中国士兵,“唰”地通过了500米内被冰雪覆盖的8道障碍:低40厘米的铁丝网;宽20厘米的独木桥;高5.2米的高板墙......越障的同时,他们手起靶落,用冲锋枪、轻机枪、全自动步枪、火焰喷射器等6种火器,消灭了26个突然出现的目标,摧毁1个坦克发射点,打掉1个暗堡。

  冲在最前面的高个子身背“40”火箭筒,在跃过5米多高障碍的一瞬间,向500米外的塑料汽靶扣动板机,两团火光,弹中靶心,全场一片掌声。苏联的将军们按下秒表,大为惊叹:6名中国士兵完成所有的战术动作,仅用90秒。吉列耶夫发现,那位发射“40”火箭筒的士兵,就是致报告词的那个兵全程动作仅用了72秒。吉列耶夫激动地对翻译打着手势:“这位中国士兵......”他忽然感到自己说错了,立刻纠正道:“不,是中国军官,真了不起!”

  其实,吉列耶夫并没有说错。实际上这个中国军官当时还是一名志愿兵。这位“了不起”的中国士兵──就是后来被破格提拔为仪仗3连连长的马海生。

  马海生入伍后,在同年入伍的战士中,第一个当上班长,又第一个入了党。正是他在开放师大展宏图的时候,一场疾病向他袭来。一次训练中,他嘴里还大口大口地吐血,倒在了路旁。后来,医院确诊: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马海生没有被病魔所吓倒。他顽强地与疾病做斗争。刚出院,恢复战术班长职务,竟敢立下‘军令状’:保证在3个月内,完成500米技术、战术综合作业的训练任务,通过总参外事局的考核。全连都替他捏了一把冷汗。

  那年,全师迎外军事表演项目改革,500米战术综合作业是新科目,也就是本文开头所描述的“90秒神兵”的表演。这个项目的难度,超过了训练大纲要求50%以上。但马海生却胸有成竹。

  图片12_副本.png艺高胆大。马海生曾在师教导队训练时夺得32个项目全部优秀。他“带钉跨障”的故事,颇具传奇色彩:在战术结业考核时,马海生刚跨过一道障碍,就被障碍板上的一根1寸多长的钉子从膝关节边刺入大腿,他眉头不皱,又继续冲过5道障碍,完成了100米战术动作。战术道上洒下了点点血迹......

  迎外任务,关系着国家的荣誉。马海生带领战术班经历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磨练。练腿功:在高15米的65度陡坡上,每天要跑500个来回,做到60公斤的杠铃压在肩上,1小时以上腿不打弯儿;练气功:500米速跑后突然卧倒,扣动枪机1000次,大气不喘,枪身不抖;练眼功:瞄灯光、瞄飞鸟、瞄酒瓶盖,做到迎风、迎光、迎沙不流泪......

  第一次跨障训练,战术班望着眼前奇险的8道障碍都打怵。马海生双眼睁圆:“让世界都看看中国军人的胆量!”随着一声吼叫,他已跨过4道障碍。当他攀上高低杠式的台阶时,不料一脚踏空,摔了下去。战友们刚围上来,马海生一个鲤鱼打挺,“冲啊!”战友们随声冲了上去。

  暴雨倾盆,战术班在风雨中跨障,没有一个人滑倒;40度高温下,他们专拣中午练射击,弹无虚发;理由是:战术班要做到“全天侯”的表演者。马海生用卧跪立三种姿式,使用8种火器进行严格训练,做到了百发百中。尤为精彩的是,他撑杆越过4米深的壕沟,在凌空5米高的一瞬间,独臂点射,做到枪响靶落。马海生说,“迎外无小事,我们要让党放心。”3个月以后,团长去看战术班训练,发现500米的障碍场上,竟被踩出一条下陷20多厘米深的“跑道”。

  整整70个训练日,6人战术班,磨破了15套迷彩服,踢坏了28双“解放鞋”。总参外事局局长对战术班严格考核后,大喜道:“3个月简直是奇迹!”

  几天以后,赶上美国国防部长温伯格来参观。温伯格聚精会神地看着“战术班”干净利落的动作和快速运动中的神枪法,十分佩服地对翻译说:“真是令人难以想象的表演!”

  马海生的档案上留下这样的记载:他当班长是个标兵班长,当代理排长是标兵排长,当连长是标兵连长,他还是优秀的志愿兵、优秀党员。入伍9年,马海生受到23次嘉奖,3次荣立三等功,一次荣立二等功,一次荣立一等功,并被由志愿兵破格提升为连长,因为他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还记得那个美国国防部长要拜师的徐武吗?他也有着一段百练成钢的传奇。

  徐武不是官,入伍6年肩上未曾扛过一颗星,现在却指挥着一个特务连,共一百零六名部下,他是个志愿兵代理的连长。

  他长得也不魁梧,个头才一米七0左右。然而,他伸开手掌,就可以手代刀将一块整砖劈成十几块。

  他不大愿意讲自己。问一句,答一句,像拍电报似的,七八个字,极简单。他总觉得自己很普通也很平凡,没啥了不起的。可是实际上呢?他非同小可。图片13.png

  在开放师,几乎每场表演都少不了徐武。

  几年来,徐武为外国贵宾和代表团表演了三百多次,无一失误。银枪刺喉、油锤灌顶、钢板拍头、捕俘、攀登,样样都很过硬,技术精湛,无可挑剔。因为他深知只要一出场,他就不代表个人了,举手投足,都代表着一个军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徐武说:只允许有一万次的成功,而不允许有一次的失败。

  徐武1985年入伍。不到半年的时间,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训练强度,攻下了侦察兵8个战术科目,完成了按大纲规定需要一年的训练任务。

  13米高的楼房,他攀道抓钩上,仅用19秒;二人接梯上,仅用17秒;抓绳上,仅用11秒;利用雨水道攀登,则仅用8秒!

  在那半年里,徐武究竟磨破了多少双军用胶鞋连他自己都说不清。13米的楼房,每天得攀登三、四十次,双手磨出了沟,磨出了血,最后又磨出了茧。

  1986年,为了革新迎外项目,上级机关推荐他到北京学习硬气功,师从于国内著名硬气功大师罗海亭先生。到了北京,徐武便发誓要脱胎换骨。1696097070646122.jpg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除正常参加学习外,徐武每天早上都坚持20公里长跑;晚上还要练马步桩,开始只能蹲40分钟便双腿发颤汗流浃背,后来逐渐延长、延长,直至马步桩一蹲就是两个小时。

  罗海亭先生开始并未过多地注意身材略显矮小的徐武,同其他学员相比,徐的先天条件并不优越,但集训一个月,罗海亭先生便发现徐武那超过正常人的专性和毅力。练习用钢板拍头时,徐武每天坚持拍1000多次。那是10厘米厚的钢板,徐武将它拍弯了再拍直过来,反反复复。头顶被拍秃了,拍出了血,但徐武仍不肯停止训练。

  罗海亭被感动了,他从徐武身上不难发现一种真正的不屈的民族精神,他为能有这样一个徒弟而感到自豪。他找到徐武,悄悄地告诉他:把你的行装搬到我的房间里来......

  徐武搬去了,同师傅住在一个屋顶下。这是一个令他着迷的世界。

  不到半年时间,徐武熟练地掌握了头撞碑、银枪刺喉、头碎酒瓶、钢板拍头、掌切鹅卵石等硬气功项目。这简直是奇迹,连师傅都感到惊讶。罗海亭先生惊讶之余,又欣喜地写信给徐武所在部队的首长,说有了这样的徒弟以后武馆可以关门了。

     1696097161109352.png 徐武就这样练就了一副让外国人刮目相看的“钢筋铁骨”,成为开放师赫赫有名的“武状元”。

  开放师还有许多享有盛名英雄群体,“红3连”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红3连”从南昌起义、井冈山反“围剿”、四渡赤水、千里跃进大别山到抗美援朝;从担任朱德的警卫分队到担负党中央、中央军委的警卫任务,他们屡建奇功。1951年在天安门前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检阅,1991年江泽民主席视察了该连,并题词勉励。

  “红3连”官兵始终不忘老前辈的嘱托,铭记连队的荣誉,以高度的习武热情写下了连续25年在各级比武考核中一直位于前三名的记录。走进“红3连”,所见所闻尽是令人动情的练兵的故事。

  训练场上,每天要做数百个战术动作,跑50多里路。官兵们说:“不苦不累反而不习惯。”45天武装行军2000公里。这对训练有素的“红3连”来说,算不了什么。重要的是,这2000公里的路,是原地转出来的。1989年8月,总后在三连进行单兵携行具作业试点。3连官兵每人每天背着25.3公斤的背囊,围着操场行军40公里左右。为了对新式装备的研制取得科学数据,行军中官兵要接受专家们的心里、脑力、听力等多项测试。官兵不厌其烦地跑,不厌其烦地转,用体力和意志磨出了总部需要的单兵携具行军的最佳方案。

  “红3连”还先后担负了全军队列条令改革试点和落实共同条令试点,为全军高级将领进行示范表演,并向兄弟部队派出了教练员。军委和总部领导同志视察“红3连”时,高度赞扬他们为扬国威、振军威作出的贡献。


      8.领袖盛赞一代英豪

  与外国总统、元首、军事家的赞扬相比,开放师更渴望得到自己领袖们的赞扬,更注重于祖国给的荣誉。

  1964年6月15日,是开放师历史上辉煌的一日。这一天,我军历史上首次“全军大比武”军事汇报表演在北京西山、羊坊和十三陵等地举行。参演部队是我军数百万部队中的尖子,而开放师在表演中的许多项目都唱了主角,在夜间表演科目中,独领风骚,共和国的领袖们盛赞不已。

  上午8点30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董必武、彭真、陈毅、贺龙、聂荣臻等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在总参谋长罗瑞卿、北京军区司令员杨勇、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陪同下,来到表演现场。

  表演开始,我军各路劲旅,争相献技,各有千秋,领袖们全神贯注,掌声不断。

  突然,毛泽东问身旁的杨勇:“参加表演的有没有杨村的部队?”毛泽东在此时没有忘记他亲自签发“开放证”的那个师。也许毛泽东想起这场表演后,还将为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等国的大使、武官做表演,图片16.png他觉得代表国家形象的开放师的身影应该出现在这里。      (毛泽东主席在杨勇和杨得志陪同参加大比武表演时体验国产半自动步枪)

  “主席:196师的表演过一会儿就开始。”杨勇司令员做了回答。

  “下面表演的部队是北京军区196师,这是我军第一支对外开放的部队。”随时广播员的解说声,毛泽东主席的注意力,集中在前方。

  196师8名士兵手持冲锋枪猛虎一般扑向射击阵地。“哒哒哒!”冲锋枪连续10个点射,仅10秒钟,每人20发子弹就打完了。报靶员显示枪枪命中目标。总参谋长看到毛主席流露出惊奇的目光,连忙解释说:“这种枪打单发的较准,打点射较难,可是战士们解决了这个难题,是靠的群众发明。”毛主席说:“还是群众路线好啊!”

  接着,196师两个班12人汇报八二迫击炮简便射击。第一门炮没有炮盘,第二门炮没有射手,第三门炮没有瞄准具,但3门炮全部命中了目标。罗总长向毛主席介绍说:“这是迫击炮简便射击。打起仗来,炮盘手掉队了,射手负伤了,或者瞄准具被敌人打坏了,单个炮手仍能用简便方法射击。”

  这时,罗总长指着一旁的杨得志说:“这种简便射击是当年赵章成发明的,和他比过赛,他输了。强渡大渡河,赵章成仅有3发炮弹,就报销了对岸的敌碉堡,支援17勇士过了河。”

  赵章成是我军炮兵的元老,后来任军委炮兵副司令员,杨得志司令员当年也当过炮兵。

  1696097293764674.png提起杨得志和赵章成比赛射击的往事,毛泽东、刘少奇和杨得志都笑了起来。

     (红军神炮手赵章成将军在向年轻人传授神炮功夫)

  看了196师的步兵射击和炮兵表演,毛泽东若有所思地对走上前的贺龙元帅说:“部队要注意多搞些夜战、近战。”贺龙说:今天晚上主席可以看看196师的“夜老虎连”的表演......。

  主席惊疑地问:“夜老虎”?贺龙说:就是专门搞夜间训练的连队,现在他们每个团都有这样的连队。主席听后说:好,就是要搞夜战,搞近战,训练部队晚上行军,晚上打仗。

  晚饭后,在196师586团特务连侦察二班做攀登高大建筑物汇报表演过程中,毛主席、刘主席、周总理等不断鼓掌。薄一波副总理看到战士们徒手爬上高楼惊喜地说:跟走平路似的!杨勇司令员向主席介绍说:侦察兵有一套装备,有小刀、绳子,主席边看边笑。刘主席对罗总长说:今后征兵就要在几百人中间挑年轻力壮的。罗总长说:“打了几十年仗,没有这么好的兵。”刘主席接着说:“可以给侦察部队专制一种挂钉子的鞋嘛。”罗总长说:“现在战士穿的是胶鞋。”

      在飞碟射击场看表演时,毛主席问杨得志和杨勇:现在连队打过仗的干部还有没有?杨勇答:连级干部打过仗的还有20%,排级打过仗的还有10%。

  毛主席又问:在朝鲜打过仗的战士还有吗?杨得志答没有了,那时候的战士现在都是连长和指导员。主席又问:现在一个连队有多少人?杨勇答:“编制138人,现在部队充实多了。”毛主席边谈、边为战士们精彩的夜间射击鼓掌。

  刘主席看到战士们磷靶闪光射击,十枪打中十个目标,高兴地说:一枪一个!当196师588团十连一、三班进行抵近射击时,刘主席说:“抵近射击很接近实战嘛!”他看到照明射击又惊喜地说:利用敌人照明弹射击,好!罗总长说:这次海军就是利用敌人的照明弹把敌人的飞机打下来的。

  毛主席对196师587团一连表演的三千米武装越野很感兴趣,曾两次从座位上站起,透过夜幕寻找越野部队。当发现战士们头上的红色标志灯后连说:看到了,看到了,在那里......杨勇对主席说:三千米越野只走13分钟,一部分到达不算,非最后一个到达才算数。有的战士走不动,抬也要把他抬到。罗总长说:三千米越野并不光走平地,还要上坡、下坡、过桥。

  毛主席说:这就是“兵贵神速”。我们就是靠近战、夜战起家的。这样练打、练走,完全符合实战的要求。

  总理看了196师代表队的200米障碍表演时说:通过障碍比白天还快!看到588团4个班的标定射击之准之快,罗总长惊叹:这速度敌人是冲不过来的呀!

  当196师的表演项目结束后,毛泽东对杨勇说:“196师把战士都训练成了小老虎,那位师长很聪明嘛。”

  在一旁的总参谋长罗瑞卿插话说:“现在196师的师长是北京军区拔尖的,是北京军区的才子。”

  32年后,在北京西山的一栋小楼中,我见到了当年被毛泽东称赞的“聪明师长”,他就是后来成为北京军区副司令员的袁捷。27年前,他在河北省军区任副司令员时,我曾在将军麾下任职。

  坐在我面前的袁捷将军已77岁,但腰板挺的笔直,还是当年那一副标准的军人姿态。老将军为我叙说了196师参加“大比武”的背后秘闻:

  夜,已经很深了,喧闹了一天的中国第三大城市天津也进入了梦乡。突然,窗外隐隐约约传来的炮声惊醒了刚刚入睡的贺龙元帅。他睁开眼睛,侧耳细听。当他对自己的感官确信不疑时,便翻身下床,悄悄地走出了卧室。 

      “小鬼,哪里打炮?”贺老总问值勤哨兵。

  “首长,是杨村196师在搞夜训。”

  “杨村196师?看看去!”贺老总思索着向回走,他不顾一天来津视察的疲劳,叫醒警卫员和司机,寻着炮声而去。小车在天津东南方的一片荒滩上嘎然停住。部队指战员正在专注地瞄准、射击,当然,他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人民共和国的一代元戎竟会踏着浓浓夜色在此刻疾步而至。

  6辆闭灯驾驶的炮车又进入了发射阵地,前方1100米处如同一串鬼火般的“坦克”出现了。“轰!”“轰!轰!”一炮一个,就像点名一样,“坦克”迅即在炮声中被消灭。

  “小鬼,灯光怎么不亮了?”贺老总似信非信。炮兵团长回答:“打灭了呗!”贺老总果断地说:“灯灭了?停,我去看看。”炮兵团长凭着感觉似乎知道这位首长来头不小,忙命令战士们停止射击,原地休息。贺老总走近靶位,果然发现靶碎灯灭。他非常高兴,登车回津。是夜,贺老总久久没能入睡。

  翌日上午,训练场上又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他身着便衣,脚蹬布鞋,健步来到射击场,观看了步兵轻武器射击和炮兵射击。当指战员们认出他就是威名震天响的贺龙元帅时,来者留下了一串爽朗的笑声和“枪响靶落,炮响靶碎,不得了”的赞叹,又起程了。

  贺老总匆匆来去,可这神秘的杨村之行,却引来了中南海的领袖们纷纷莅临196师视察,给共和国的第一代领导人在全军开展“大比武”运动,起了导火索的作用。1696097425830212.png

  一天,196师接到通知:中央首长要来师检查军事训练。师里当即决定:迅速调回尚在野外驻训的部队,迎接中央首长检查。但感到为难的是,时间太仓促,迎接中央首长视察,竟连欢迎仪式都来不及准备了。

 (贺龙元帅深夜探访196师的夜训)

  1964年5月20日下午,天气晴朗,风和日暖,全师官兵刚刚列队完毕,中央首长的车队就驶到了营门外。周恩来、彭真、陈毅、贺龙、罗瑞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了,还有5位上将、9位中将和20位少将。

  首长们下了车,一边鼓掌,一边健步走来,大家都惊呆了,从师长、政委到每个官兵,谁也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场面,更没有想到日理万机的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也亲自来了。于是,有的敬礼、有的鼓掌,虽然方式不一,却都在表达自己真挚的爱戴和欢迎之情。

  中央首长见指战员们个个生龙活虎,人人军容严整,营房清新正规,都非常高兴,一路谈笑风生。走近师办公楼时,周总理风趣地说:“到了营房,请老帅们先进。” 贺老总表示,请总理先进。陈老总幽默地说:“我们这些老总都受总理领导嘛!”

  风尘仆仆的中央首长没有休息就到了射击场,观看冲锋枪射击。这时,各步兵团的一连都已在参观台的侧后待命。贺老总看了一下桌子上表演单位名册,随意指定了一个排射击。战士们跑步进入射击位置,爆豆般的枪声骤起。周总理目不转睛地盯着前方,兴奋地说:“看,都打到一个地方啦!”陈老总赞扬道:“好得,一个比一个快,全打中嘞!”当报靶员报告成绩全部优等,有一个战士发射40发全部命中时,中央首长纷纷起身鼓掌。贺老总亲自验靶,并亲切地询问射手是哪里人,哪年入伍的?射手回答是山西人,彭真副委员长立即招呼:“小老乡,来握握手!” 

  夕阳悄悄地躲进了浓云里,夜幕就要降临了。中央首长转场来到了营区,观看侦察兵表演的居民地搜索、攀登和擒拿格斗等。当侦察兵们利用绳索、竹竿或徒手,飞快地登上三层楼顶,在房脊上同“敌人”展开搏斗,并把“俘虏”一个个绳索捆绑结实,押下来时,立即博得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周总理边鼓掌边称赞:“好,好极了!”罗总长说:“这是飞檐走壁。”陈老总说:“真勇敢,有硬功夫。”

  这天夜里,下起了零星小雨,凉飕飕的,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可是,对于196师的“夜老虎”连来说,夜暗正是逞威时。首先表演的是夜间闪光射击,战士们用41发子弹,消灭了40个目标。陈老总大声赞扬:“打得好哩,40比1,有这样的本领,何愁防不固,攻不克!”周总理也连声称好。

  第二个项目被称为“平地筑长城”。一块长160米、宽50米的工兵作业场,被四周架起的探照灯照耀得如同白昼。人们看的清清楚楚,地面上空旷无物,平平坦坦。突然,灯光齐熄,大地上漆黑一团。就在这时,一个工兵排跑步进入了作业场。过了一阵儿,灯光又明时,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则是一个完整的班防御阵地,包括构筑有59颗地雷的布雷场,一道屋顶形铁丝网,三列蛇腹形铁丝网和一条带有十多个掩体的堑壕等。面对这奇迹般的变化,周总理坐不住了,他走到跟前,沿着工事转了一圈,一边观察,一边夸赞:“太好了,太好了。”走在总理后边的陈老总赞美它:“真是艺术品!”

  连续两天的视察,中央首长对196师的军事训练和各项工作都很满意。周总理亲切地勉励大家:“你们表演得很好,我看了很高兴。练兵就是这样的练法。把兵都练成这个样子,那就什么敌人也奈何不了我们。有些科目可以对外开放,给外国朋友表演嘛!”

  周总理还指出196师的军事训练给全军带了个好头,这种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给全国各行各业也带了个好头。希望196师的同志们要继续前进,作出新的贡献。

  罗总长也满意地说:“196师1961年拉练,总部评价说‘196师是一个训练素质较好的师,师长是一个很称职的师长’。这次,我陪总理、老帅们来看,我认为,196师是个训练素质很好的师,师长是一个很能干的师长。北京军区要首先推广196师的经验和做法。然后要在全军推广。”

  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196师的消息尚未报道,信息就传遍了大半个中国,参观者络绎不绝:近有总部机关、友邻部队的,远有沈阳、内蒙古、武汉军区和郭兴福教学法的发祥地南京军区。紧接着,国家机关各部、国防科委、国家体委、天津市委、河北省委及工、青、妇群众团体的领导同志,一批连一批,接踵而至。袁捷师长号召全师官兵要把表演场当作训练场,虚心听取来访者的意见,做到场场有进步,天天有新招,叫人百看不厌。

  中央首长返京后,贺老总就当前部队的训练情况向毛泽东主席作了汇报。当他讲到三次去196师的所见所闻时,毛主席笑着问道:“这样的好事,你为什么不邀请我去看看呐!”

  于是,1964年6月15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全军“大比武”军事汇报表演。于是,我军开放第一师也由此在我军“大比武”的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1996年5月,总参谋部向全军通报表彰了196师的迎外工作,对他们40多年来为中国军队饮誉世界立下的丰功伟绩给予了历史性的评价。

  68年弹指一挥间。步兵第196师,无愧于全军对外开放部队的一面旗帜。

  1998年9月,在人民解放军裁军50万的大潮中,196师整编成196旅,所担负的任务有所改变,但中国第一支对外开放部队的历史地位永远不会改变。

        【完】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武器的分解组合,使周总理由衷欣慰,马海生的障碍训练,体现了中国军人的胆量;表演,使吉列耶夫激动异常;使美国国防部长温伯格难以想象。徐武的专性和毅力,使师傅罗海亭感动;“红三连”以苦为常,为扬国威、振军威作出了贡献。1964年6月15日,“全军大比武”,196师独领风骚,令共和国的领袖们盛赞不已。赵章成的发明,“夜老虎”的神奇精准,引起毛主席、周总理称赞,贺老总夜巡。196师的一场场精彩表演,使国家领导人赞不绝口。196师无愧于全军对外开放部队的一面旗帜。讲述中196师的训练场面、精湛表演栩栩如生,作者的正气、大气、豪气,溢满骄傲感和自豪感,感染着读者,也激励着读者。为我中国人民解放军骄傲自豪。推荐阅读。编辑:弦歌悠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