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
一
最近喜欢上读汪曾祺的书,汪老先生师从沈从文先生,他的文字流畅自然,是那种淡雅又隽美的自然。我对此情有独钟。
经过岁月洗礼,我深感闲时读书是不错的选择,读他的书仿佛是在享受精神按摩,总能感觉到那一字字,一句句入了心,就像在心中荡起愉悦的涟漪一圈圈慢慢延展开来,令人心旷神怡。
毫无功利心的读书蛮纯粹,读书自娱是我的常态。
也许你读过很多汪曾祺的书,也一定有很多的感触。期待能读到你的感悟。
今天我浅浅说说我的感触。
第一感觉,汪先生的文字特有的温度伴着特别的味道表达特别的灵动。比如:“那么多的凤蝶,在深绿的蒿叶和黄的花瓣上乱纷纷地飞着,看得我想叫,想把这些粉蝶放在嘴里嚼,我醉了。”一个“嚼”字就让我醉在这有色有灵气的美景里。
一篇《葡萄月令》可是让我长见识了,还让我以为汪老先生非常熟悉果农的生活。不然呢,怎么能把葡萄从一月至十二月上旬,每个月不同的天气状况,葡萄园是什么模样,该做哪些事,都详细地描绘得栩栩如生,似乎你若照着每月顺序,按部就班地劳作也能成为果农了。让你瞧瞧他梳理的:一月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二月葡萄出窖。三月葡萄上架。四月给葡萄浇水。五月还给葡萄浇水、喷药、打梢、掐须。六月浇水、喷药、打条、掐须。七月葡萄“膨大了”。八月葡萄“着色”,过两天就下葡萄了,装框,葡萄上车走了。九月的葡萄园像一个生过孩子的少妇,宁静,幸福,慵懒。十月,果农就去干别的农活。十一月葡萄下架,剪葡萄条。十二月葡萄入窖。
别看上述的过程简单,可样样都是技术活,马虎不得,就连施肥都讲究葡萄要施大粪,视葡萄藤大小施肥量也不同,可是有讲究的。
读完这篇文章,真叫人不得不佩服汪老先生,一个大作家哦,像个地道的果农专家。原来热爱生活的他如此这般深入生活可谓非同凡响。
还有,读到汪曾祺先生的《泡茶馆》一文,感觉蛮有趣。原来“泡茶馆”是西南联大学生特有的语言。读完全文才知道“泡茶馆”,与我小时候常听母亲说:你父亲总喜欢“坐茶馆”是一回事。
有趣的是,让我了解了那时的昆明有大大小小很多的茶馆,仅是西南联大新校舍出来有两条街,都不长。这两条街至少有不下十家茶馆。
有很多的西南联大学生喜欢“泡茶馆”,他们在茶馆里学习,读书,写论文,聊天等。甚至有一学生是“泡茶馆冠军”。他曾骑自行车旅行半个中国,有一时期每天泡在茶馆里,天天从早到晚看书,直到街上灯火阑珊,才夹着一本厚厚的书回宿舍睡觉。
为什么西南联大的学生喜欢“泡茶馆”呢?那时的联大图书馆座位不多,宿舍里没有桌凳,学生看书多半在茶馆里。联大学生上茶馆很少不夹一本或几本书的。不少人的论文,读书报告都是在茶馆里写的。就连汪曾祺最初几篇小说也是在一家老式茶馆里写的。
所以联大八年,出了很多人才。这是不争的事实。
汪老先生说他自己,泡茶馆可以接触社会对各种各样的生活都发生兴趣,都想了解了解,跟泡茶馆有一定关系他还谦虚说:“我还算一个写小说的人,那么我这个小说家是在昆明的茶馆里泡来的。”
每当读汪老先生的文章,我总能想起以前读董桥的文章时,有同样的感觉。大师的文章没有什么花巧的修辞,读起来特别轻松。直觉告诉我,大师投入的是真情,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世界先爱了他,老先生不能不爱世界。
二
人那,得有自己的一点兴致,我不打麻将,不打扑克牌,偶尔跟文强国画老师学画画,是那种裁宣纸画点小尺幅画的小白。女儿是看我画的唯一观众,她说:画鸟太不像,画花还勉强,但叶子还没掌握好,笔墨细而无力,要听老师的,要有书写性,还说你这整体结构与布局不太协调,不过和以前比有进步。可不是嘛,她说的都是实话,我认可。
文强老师常说,你们自己的画,可以挂在自己家里,我还真不敢拿这些自己初学的画挂着示人,的确没那自信。
退休的人了,时间自然是蛮充裕的,不想无所事事,总得找点乐才觉得有趣。
感恩遇到一位有追求的朋友,她是那种有了初心决不放弃的人,20年前活跃在榕树下的文学网站,雀之巢的社长是独上月楼。如今她已经是银河悦读中文网的创始人兼站长。我呢,日常也喜欢看看书,写写小文章。于是成了雀之巢直至银河悦读中文网一名作者,一名金牌编辑。在这个有氛围有温度的大家庭里,我也坚持了20年。不瞒你说,受益匪浅。
你想想,每年能编辑一,二百篇网络文学网站的文章,就意味有这么多次的学习机会,锻炼写编者按的能力。如果觉得力不从心时,还能促使自己多读书多学习。有时还参加文学网站征文投稿,偶尔获个奖感觉有成就感,如此这般,不快乐不进步都难。
女儿又开玩笑说我:当编辑成了你的事业。经常是雷打不动,一干就是一整天。我回应说:我乐意!
如果你也想快乐,想有所进步,就选择自己喜欢的某件事去做,坚持去做,经年累月一定会有收获的。真心话。
三
平常也喜欢旅游,喜欢拍拍照,喜欢制作美篇,记录生活。
有时也利用碎片的时间读点能长知识和常识的书,也当消遣,一举两得。
还有艺术是有神性的,值得你仰视,值得你把时间倾注于艺术上。艺术的门类很多,文学,绘画,音乐……但人的精力有限,你不必也不可能样样精通,但你可以喜欢,可以欣赏,可以聆听,让自己的内心充满神圣的沉静。
比如我有时抽空欣赏世界大师的艺术作品,莫奈、梵高等的油画,还有我国名家齐白石、王雪涛等名家的水墨丹青,艺术的熏陶会提高人对艺术品的审美能力。读点世界艺术史,中国艺术史,开阔眼界很有必要。
总之要自己学会寻找快乐,比依赖他人给你快乐来得容易。
今年8月中旬回学校参加课题组20+1年的年会,见到了来自全国各地返校的毕业多年的研究生博士生。甭提有多开心。
在此写下一段文字,在年会上的发言,即是回顾,也是寄语。(于2023.8.12.)
朱老师、唐老师,所有的同学们:
下午好!
在这个炎热的夏天,课题组的同学们有着如天气一样热的激情,迎来了课题组21周年庆祝活动,我和你们一样有热情,从北京赶回武汉参加这次年会。非常高兴能见到毕业多年的你们回到学校,大家欢聚一堂,实在难得。
有机会在此听到大家的汇报,你们的事业与家庭大有收获,特别为你们感到高兴。回想我曾经与你们共处八年,那是一段值得非常珍惜又很难忘的时光。在课题组的大家庭里,师生相处非常和谐。我见证了朱老师、唐老师二位博士生导师在用心的履行导师的职责,与你们大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相长。课题组从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开始建设的,二位导师拿出极大的努力让实验室开始起步,年年申请国家基金,购置测试仪器等设备,改善实验室的条件,与外校合作,充分利用更好测试条件,让同学们的论文能提高档次,可谓是用心良苦。同时也有你们大家的努力。尤其是刘永娥开门弟子,在最艰难的时候,无怨无悔一心扑在实验室,认真投入硕士生的研究工作,是非常难得的。令我非常感动。实验室发展了,有论文发表了,我总能感受到朱老师是打心里的高兴与我分享。总之一句话:众人拾柴火焰高,此话恰到好处的证实了我们课题组的发展。
我还见证了课题组每周的组会,此规定是原化学系的首创。组会形式是开放的,学生汇报一个阶段的研究工作,其他同学可以提问,也有指导老师指出不足。这无形中给学生有压力,不过这也是锻炼的极好机会,你们每人都经历过,感受一定很深刻。开组会训练了大家表达能力,临到毕业时,你们个个都是论文报告的高手。课题组的学风是严谨的,大家自觉地认真地钻研自己的课题,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与友好,大家共同进步,共同提升,培养了一定的工作能力与科研素养,使得从这里走出去的你们被用人单位认可,还时常有你们的好信息好成绩反馈到课题组,朱老师常常把你们的好消息与我分享。真的是令人可喜可贺。你们也成为在校生的榜样。
就连你们就业、工作调动、留学回国、职称升迁等等,朱教授都忍不住会告诉我,让我也为你们高兴。我借此机会向你们表示由衷的高兴,也向你们表示真心的祝贺。
我相信,你们在课题组经过几年的训练,已经打上这个环境给予你们的烙印,已经学会终身受用的思维方式,养成良好的团队作风,严谨的工作态度,努力学习的精神,不断进步取得可喜的成绩,不负时光不负自己是你们的常态。
我也相信,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做什么选择、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你们都会坚持努力前行。你们也一定明白:勇往前行,更需要心中有一个信念:任何阶段的困难都是暂时的、只要想办法克服,就没有过不去的坎。也要相信,每渡过一次难关,就是让自己的心智得到一次锻炼而变得强大。只要内心有强大的力量,无论人生遇到什么沟与坎,你都有能力跨越任何困难。
当然,你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有实际行动,要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困难就会向你低头,就会给你让路。也许有的困难不是一己之力所能克服的。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朱老师曾经说过的名言吗,“借力打力”,开动你的大脑,挖掘你的智慧,寻求合作的外力。再大的困哪也能克服,你就是赢家。
再啰嗦两句,我们的生活要有目标,脚踏实地去实现一个又一个的小目标,实现小目标的积累就是实现大目标。换言之: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是抵达大目标的捷径。学会把终极目标进行分解,也是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你前进的路上就不会有过不去的火焰山,请记住在困难面前永不妥协。请记住任何时候不要忘记读书,读书能改变你自己,你能改变事物变化的轨迹,而获取成功。其实你们在研究生博士生阶段的研究就已经进行了这样的训练,反复查阅资料,做实验,最终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刘老师真心希望你们的工作,生活有节奏的进行,像音乐的节奏一样有快有慢,才有美感和舒适感。
祝福你们工作顺心,生活愉快,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祝大家健康吉祥!
【编者按】知识是海洋中的一叶小舟:文史理工是船桨,情感智慧是风帆,老师学生是知识的孩子。波的图像是人生的道路:波峰是成功,波谷是挫折,质点是波的图像的闪光。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书是阶梯,帮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拥有知识,就拥有了无限的光明和希望;拥有知识,就拥有了无限的力量和财富。生活就是不断的应对那些难题,在岁月风雨当中穿梭,历练自我的强大、再强大;豁达、再豁达;包容、再包容;勤奋,再勤奋。白雪老师的美文情真意切,叙抒精当,文脉爽朗,品悟读书的境界,对学子寄予深情厚望,意境在字里行间自然升华。品赏阅读。编辑:李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