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和白鸽的故事(五)

画的价值就是它能够遇到喜欢它的有缘人。姐姐喜欢我就给你留着,不要钱,我们俩的缘分之作,也感谢姐姐能够读懂我的小作。
这是一段经历了六年的光阴陪伴,没有一点点令我情绪不舒适的交往,我从内心笃定,这就是象征中华姊妹情的从属心灵绘画部分文学艺术的美篇。以下我就以时间轴为一条创作主线,记录我们的相识与相知,相爱和守望 。分享给白鸽的读者朋友,尤其分享给要做母亲的人和人类生命样式的精神世界里在本就具备母性光辉的所有人们。成年女性,无论未成年的小读者,还是他们的家人。以期达到看到美好与自觉朝向。
和葛丁一老师的相识是在六年前的一次三八节活动中,居上书院是女儿学习中国画的机构。在那里我见到了她,清晰记得她着装的式样,谈吐间神态和使用语言的细节。一件主色颜色为浅咖色的布面衫,领子的式样是突出匠心的,包裹很严苛,像一些唐装里的气韵。葛老师的的举手投足很美,轻而条理,稳中雅致。她的口吐莲花着实醉了我几次,从开场白简单介绍中的不同凡响,到120分钟生动课堂间的每一次发出的声音,给大家讲解团扇的绘画技巧,再到给绘画小白的家长和小同学们“改败笔”,每一次的表达都那么和谐环境,温暖心灵。那一刻的我,已经自觉自愿地定下一件大事,八岁的女儿能和这一位从中央美院走出的葛老师学习画国画真的很幸运。
绘画的过程不苦,每一次女儿都爱去,我们什么都不用准备,只要拥有一份较好的心情就行,一准带回来一个美丽的作品,如果是复杂一些的作品是需要两节课才能完成的。女儿绘画的老虎是我最为喜欢的,看着栩栩如生的下山虎,我真的惊叹,中国画的神勇大气,还有这青年老师的慧根与师德。一次经历让我走进了她的职业心,母性美。我姑娘九岁,我俩闹意见,女儿气我这个妈妈“不会说话和不懂配合。”我脾气急,心很躁,四十五岁那年是我人生分叉的重要阶段,我在抉择很多的点,工作,生活,家庭,养育,唯独没有自己。我几乎不会带孩子,木讷的像个真小丑。是稳重的葛老师,亲切的葛老师,平息了我们母女的对峙。从那以后,她就是我的朋友了。
对于女儿,葛老师只是教授自己绘画的一位老师,印象很好的一位做艺术教育的女老师。葛老师带着女儿参加过三次居上书院组织的活动。一次周年画展,很盛大的感觉,近千平米的展区,都是孩子们的作品,那一次我和葛老师探讨了画评这个我很喜爱的看点。葛老师带我们一行十个家庭在春季到北京海淀公园写生,那一次我看到了生活中的她,她的即是老师身份,又像朋友和妈妈。再有一次是我和女儿初次踏入中国美术馆。对那一次经历我的印象非常深刻,葛老师在等待大家陆续集合的间隙给一个小女生梳头发,那一幕好温馨啊,她的爱在淋漓着彰显,欣赏青年的温稳,她的热情和突出的友善,一面可定乾坤,形象已经注入心房。就是在这次画展上的经历,打开了我的另一种文学视角。书写画评,走进人物的内心,试着去揣摩和诠释整幅作品的画魂。依照一物,参悟本心,以笔写心,成为心声。
我们的故事因着葛老师做了母亲而升华,我在微信里见证了她结婚,怀孕和初为人母。看着恩爱的小夫妻,觉知着那份甜蜜;看着娇小的小姑娘,感动着她的玲珑;看着她牙牙学语与蹒跚学步,我的内心被带动的柔软。很多次我回复葛老师,说着姐姐很幸福,幸福看到你和你的生活。
疫情三年,她离开了北京,有很多处不舍。我的内在也空唠唠的,我们微信交流,大约一月一次,这甜甜蜜蜜的一段一段交流,已经形成了心流,在滋润着我们。
每每葛丁一老师在朋友圈里分享如何赏析中国画,我都是瞪大了眼睛在看,我喜欢看,看专业人士的体会,表达出的专业的话语。我虽然学不会那专业的话语,但每次我在学习之后回复葛老师的一小段文字,她偶尔的回复我,其间的肯定语气都令我心意满足,我想这就是走进艺术的前提需要欣赏者走进人物的生活真实吧。
我们的故事一直在继续,妹的小朋友,已经上了幼儿园,我喜欢她的很多点,突出是外表整洁和内在优雅。
【编者按】真正的朋友交的心,真正的知己,是一种贴心的默契,真正的友谊,是一种心与心的相印。所谓的真心:当你做错事时,他们不会巧言令色敷衍你,而是义正言辞指出你的问题。当你走错路时,他们不会任由你执迷不悟,而是引导你,往正确的方向前进。当你过得风生水起时,他们不会刻意巴结你。但当你跌落谷底时,他们却会义无反顾支持你。遇到知己朋友,彼此以心相许,朋友的智慧、知识、能力、激情,更是吸引你靠近的磁场和力量,可以相互认可、相互仰慕、相互欣赏、相互感知。作者的散文记录了与葛丁一老师的交往过程和感悟。语言流畅,文脉清晰,叙抒坦诚,妙趣横生。品赏阅读。编辑:李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