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天安门的共和国国旗卫士

作者: 陈辉 点击:2790 发表:2023-09-24 10:37:10 闪星:5

摘要: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74周年前夕,我们向读者介绍中国五支礼仪部队,每逢国家进行重大庆典活动和迎接重要外宾时,五支礼宾部队就要出动,展现国家形象,为共和国赢得了无数辉煌。

军乐队成立于1952年7月10日;三军仪仗队成立于1953年3月;国宾护卫队成立于1954年6月;礼炮队成立于1963年8月1日;国旗护卫队成立于1991年初。

中国礼宾部队是国家尊严的象征,是令每个中国人都感到骄傲的部队。

天安门国旗护卫队,是天安门广场每天从事升降国旗,并担任升旗台警卫工作的部队,如今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

每天早晨,当一轮旭日从东方升起之时,便有一支威武雄壮、全副盛装的队伍从天安门城楼缓缓而出。他们以挺拔的身姿,刚毅的正步,排山倒海的铿锵步伐,迈向天安门广场的国旗升降台。这支队伍,就是天安门国旗护卫队。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亲自按下了电钮升起了天安门广场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

1949年10月1日至1950年底,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由北京公安纠察总队负责。由于电力技术保障是升旗关键,而旗杆下的电机归北京市供电局负责,于是1950年国庆升旗任务交给了北京市供电局。当时不是每天升旗,只是在元旦、春节、五一、十一等重大节日时,才会早晨把国旗升起,晚上降旗。

从1950年的10月1日,国庆升旗由北京供电局的电工师傅程红年负责。1951年至1976年的26年间,由北京市供电局的胡其俊负责,他是时间最长的升旗手。

1977年底至1982年12月,由北京卫戍部队的两名战士担负升国旗任务。一人引路,一人扛旗,经过长安街时,还得给机动车让行,升旗的场面也不够庄严。

1982年12月28日,武警北京总队第六支队十一中队五班进驻天安门,接替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卫戍区天安门警卫中队,正式担负天安门广场升降国旗和国旗哨位守卫任务。

1991年5月1日,国旗班扩编为武警天安门国旗护卫队。担负升降国旗和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城楼、金水桥、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及迎宾仪式的现场警卫光荣任务。从此,我国有了第一套规范的国旗升降仪式。原来的2人升旗改为3人升旗,其中1人擎旗,2人护旗,正步前进。同时,统一了着装,编制出了升降旗的时间表,从此这个班被人们称作“天安门国旗班。

1990年10月1日这一天,《国旗法》颁布,要求升国旗时必须奏国歌,让升旗仪式更加庄严隆重。原来的国旗杆周围都是封闭的,升降国旗时,战士们需要跳进跳出,既不方便又不雅观。经有关部门批准,国旗基座于1991年2月23日开始改建。改建后,国旗杆升高至30米,国旗也改为长5米、宽3.3米的特号旗。

1695512185787137.jpg

(80年代初期的国旗班)

从2004年6月1日起,天安门国旗护卫队每月逢“1”的3次大升旗的勤务改成每月1日进行大升旗,36名国旗护卫队员和62名军乐团队员和以往大升旗一样,现场演奏三遍国歌。按照要求,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在四周观看的各族同胞,凡是军人要行军礼,少先队员要行队礼,其他人也应立正行注目礼,表示对国旗的崇敬。

2018年1月1日,经党中央批准,人民解放军重新担负国旗护卫任务,此前守卫国旗35年的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结束光荣使命,番号正式取消,转隶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从此,每月第一天升国旗护旗队员由过去36名增加至96名,平日升国旗护旗队员由过去36名增加至66名。护旗方队齐步从天安门正中央券门走出,到金水桥南侧时变换为正步行进,同时持枪姿势由肩枪改为端枪,更好地体现了威武雄壮的气势和阵容。

国旗护卫队负责每天升降国旗。逢“1”(即每月1日、11日、21日)和重大节日,军乐团在现场演奏国歌。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也是一个民族的骄傲,国旗带给人们的不仅是荣耀,更多的是爱国的情结。五星红旗已经在天安门广场上飘扬了70个春秋,这里面,蕴含了国旗班战士无数的心血和艰辛。护我国旗、壮我国威,是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官兵的神圣职责。

升国旗仪式有着严格的规范动作,步伐尺寸、行进速度、步数都一丝不苟,万无一失。

138步是36名国旗护卫队战士动作整齐如一,从金水桥走到国旗杆下的步数。

96步,是升降旗方队正步穿过长安街的步数。

2分07秒,是国旗升起的时间,和太阳滑出地平线的时间不差分秒。

一年365天,天安门广场上每天一定有一面五星红旗和太阳一同升起。

国旗兵挑选和训练有着严格的标准和要求。

国旗护卫队新兵尺量臂展、身高1.8米以上、齐步看协调。身高180CM-190CM之间,还有几个非常重要而且不可或缺的要求就是脸型、脖子长度、肩膀高度、大小腿的长度、腿型。1695512227106305.jpg

(训练中的国旗护卫队)

从一名普通军人成长为一名合格升旗手、护旗兵,需要从生理到心理上经受紧张艰苦的磨练过程。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的战士是每年从总队上万名新兵中,经过三个月军事训练后严格挑选出来的。来到中队后,还需要强化训练四个月,考核过关后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国旗护卫队队员。在此期间,要过好几道关,每过一道关都要流几个月的汗,3个月,脱几层皮掉几斤肉练就“五功” 。

站功,是国旗哨兵的基本功,不少新兵刚入队时,站不了半个小时,就头晕眼花,昏倒在地。要达到站得直、站得稳、站得久的要求,平时训练一般要站三到四个小时。战士们腰间插上木制的“十字架”,领口别上大头针,一站就是大半天;顶着大风练站稳,迎着太阳练不眨眼,甚至抓来蚂蚁放在脸上爬来爬去,练耐力、练毅力。为了练就良好的形体,从升旗手到护旗兵,睡觉时不用枕头,而是平躺在硬板床上,有时还在双腿内侧夹上两块10厘米宽的木板,用背包带把双腿捆起来,保持腰杆笔挺、头正颈直。

走功,最能展示国旗护卫队的风采。32人组成的护旗方队,要横成行,纵成列,步幅一致,摆臂一致,目光一致。从金水桥到国旗杆下138步,每步都要走得威武雄壮,铿锵有力,走出军威、国威来。为过好这一关,官兵们白天绑沙袋练踢腿,用尺子量步幅,用秒表卡步速,一踢就是成百次、上千次;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又拉到广场上一遍遍地实地演练。每逢刮风、下雨、降雪天,练了一遍又一遍,保证刮风走得直,下雨走得慢,降雪走得稳,动作不走样、不变形。

1695512253565136.jpg

持枪功,最能体现国旗卫士的威武和祖国的尊严。护旗兵用的是镀铬礼宾枪,夏天手出汗容易滑脱,冬季冰冷的手握不住枪。为了达到操枪一个声音、一条直线,他们就在枪托下吊上砖头练臂力,腋下夹上石子练定位,直到手掌拍肿了,虎口震裂了,右肩磕紫了,才能闯过这道关。

眼功,是国旗卫士内在神韵与外在仪表的双重体现。只要你看到国旗护卫队每一个战士执勤时的眼神,你就会对“炯炯有神”这个成语有更深切的理解。为了具备这样一双眼睛,官兵们在风沙弥漫的环境里磨练沙打不眯的本领,在人困马乏的夜色中保持全神贯注。也是为了具备这样一双眼睛,他们甚至抓来蚂蚁放在脸上,保持面目表情的俊朗。

展旗、收旗功,是展示有中国特色升旗仪式的“专利”。国旗挂上旗杆升动时,旗手迅速将17平方米的国旗,向空中甩出个扇形,此为“展旗”;当国旗降至杆底的一刹那,旗手迅速将国旗收拢成一个锥形,此为“收旗”。一展一收,如行云流水,是力与美的杰作。为了让“展旗”的动作洒脱有力,旗手们每天练展臂,手臂肿胀,吃饭时连筷子都拿不起来。“收旗”时为了准确无误用手臂将飘荡不定的国旗握住,旗手便堆起一堆沙子,每天坚持手掌用力往沙堆里插,往复无数次,常常练到手指流血。

日常作息:为了完成好任务,方队采用了高强度训练,“晚上能睡四个半小时,中午可睡一个半小时,除了吃饭时间,其他时间全部在训练。”除了睡眠时间少,高强度训练也容易造成队员的体力严重透支。2014年国庆期间,为了保证队员的体力,上级部门专门给参训人员加餐,餐费由每人36元增加到每人100元标准,同时所有队员每天可吃五餐。其中正餐由原来的8个菜增加到12个菜,上午10点则由保障人员送牛肉给参训队员加餐,同时在晚上11点训练结束后,给队员加餐。

32年来,国旗护卫队全体官兵自觉把战斗岗位同祖国的荣辱兴衰融为一体,把满腔热血化作爱国之情,在神圣的战斗岗位上甘愿奉献青春年华,为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国旗护卫队先后六次荣立三等功, 一次一等功,并被武警总部授予“天安门模范中队”的荣誉称号,前国家主席杨尚昆亲笔题词:“光荣哨位,神圣职责 ”。1990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天安门国旗班“国旗卫士”荣誉称号。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共和国成立之初,天安门广场并没有国旗升旗仪式,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才慢慢建立天安门升旗仪式,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1949年7月,上海一位普通的经济工作者曾联松同志,从报纸上看到关于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图案的通知后,他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完成国旗图案的设计,并寄至北京。1949年9月25日,毛泽东同志对曾联松设计的五星红旗图案给予了充分肯定,1949年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为五星红旗。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广场上亲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现在的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已经成为人民群众仰望的神圣之地,许多民众为了观看升旗仪式,不远千里来到这里,这是对祖国的爱,也是每一位中国人的骄傲。作者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国旗班的辉煌历史和伟大成绩,这是让每一个中国人自豪的。感谢作者,推荐阅读。编辑:李金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