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长河里一抹美丽的颜色
50年前,那时我们正年轻,最向往的是当兵。
那时的军营有着大学校、大熔炉之美誉,既能学知识又能受锻炼,还可能有入党和提干的机会。适龄青年无不跃跃欲试,期待穿上缀有三点红的绿军装。
碧古轩主人本名高金业,山东龙口人,1973年冬应征入伍。他在空军部队服役了30余年,从一名普通的农村青年成长为正师职的高级军官、知名的军旅作家。他曾担任过空军某航空学院政治委员,在报刊上发表过许多文学作品,还写得一手好书法。他的成长进步既有时代特点又有军营特色,既有个人努力又有组织培养,是那一代官兵中的典型代表。
高金业在银河悦读中文网发表了109篇、近60万字的文学作品。其中,有23篇、15万多字的军营纪实文章,着重反映了他军旅生涯中头10年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情况。这是他思想水平、政治素质和领导能力提高的重要阶段,为以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初识高金业,就是在银河悦读中文网上。打开网页随意浏览中,发现了他的军营纪实文章,篇篇精彩,章章生动,真实可信,耐人寻味。
据我了解,他的军营纪实并非是现在的回忆,而是以当年的日记为基础整理出来的,维持原貌,保持原味。由于入伍时间、服役兵种和军营经历与高金业大致相同,因而引起我的甜蜜回忆,同频共振,细读深思,一咏三叹。他的军营纪实不刻意为文,不掩盖问题,不自我炫耀,都是真实的讲述,真情的流露,真诚的感悟,写出了一代官兵在特殊年代的青春向往和军营奉献,既有信史价值又有样本意义。
优良作风的自觉养成
军营生活以极其正规和严格闻名。有强调直线加方块的队列条令,有一日生活制度化的内务条令,有规范行为、奖惩分明的纪律条令。迈入军营大门,都要经受这三大条令的严格训练和严格要求,及时改掉自由散漫的习气,养成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令行禁止、整齐划一的优良作风。然而,对于那日复一日的重复训练,年复一年的苛刻要求,没有思想准备或者准备不足,就很难适应军营生活,甚至被淘汰出局。
高金业有这种思想准备。他高中毕业后,因大学不招生、工厂不招工,回家参加生产劳动一年。那时候,回乡知识青年的出路有两条:一是当兵,二是当民办教师。为此,争得打破头,能遂愿的是极少数。高金业是家中的独生子,据说当地有不招独生子入伍的规定。他决定去面见来公社接兵的部队干部,来个毛遂自荐。
在《曹班长和曹排长》一文中,他记下了那个难忘的场景。他选了个好天,期待能带来好运。他带着一身刚浇完冬小麦的泥水,来至公社的招待所。两个穿军装的人热情地接待了他,一个不停地问话,另一个则不吭声。曹班长问:“为啥当兵?”他鼓足勇气回答:“我想到部队这所大学校去锤炼。”曹班长问:“你有啥爱好与特长?”他兴奋地说:“我爱好文学,爱写文章,写黑板报,还会打篮球。”接着,他又追加一句:“别看我瘦,我身体没有病。”高金业边说着边放下绾到膝盖的裤腿,盖住那两条瘦腿。曹排长直到最后才说话,让他把自己的想法用笔写出来,再交给他们。
人的命运转折,有时是因遇上了“贵人”。曹排长就是高金业的“贵人”,他在确定征兵对象时表示,如果不让把高金业带走,该公社的兵一个都不要!曹排长认定高金业爱学习,有特长,到部队后会有出息。为此,高金业对曹排长一直抱有感恩心理,想着不能让他失望。
尽管高金业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他在《新兵连》《我的一班我的连》中,真实地讲述了最初的军营生活。新兵连住在军用机场里,一个班挤在一间大屋子,大通铺,人挨人。床铺用长条凳子搁上木板,木板上面夹块草垫子。冬日的北风肆无忌惮地袭来,单薄的平房挡不住北风的寒冷,从任一条缝隙中钻进来。新兵们的第一感觉就是比家里还冷,第二反映是伙食太差。冻得硬梆梆的大白菜,放进锅里一炖,又黑又烂,那是没法吃的。米饭不是生就是糊,实在难以咽下。这并非故意为之,而是新兵连没有改善伙食的条件,炊事员又是临时抽调来的。
可是,日常的队列训练不但不减量反而还加码。队列训练在室外,时间长。除了白天的正常训练课,早上一星期还有3次队列。训练科目有立正稍息,左右前后转,齐步走,正步走,行进间敬礼。一个动作重复数百遍上千次,简单而劳累,枯燥而乏味。新兵们都有厌烦情绪,希望早点分配到正规连队。高金业想到的是:“穿了军装,戴上领章帽徽,只是军人的第一步。成为军人要经过艰苦努力才可以,而队列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一步。”由于有了正确的认识,他训练刻苦,行动自觉,一举一动都力求符合条令的要求。时间一长,还真有了兵的模样。
这要感谢新兵班长。班长是兵头将尾,直接带兵的人。高金业的新兵班长孙绍武,是1969年入伍的老兵。他洗得发白的被子摆住宿舍门口的位置,那里是最冷的地方。他的队列动作非常标准,思想也很先进。他在训练中不厌其烦地示范和纠正,要求非常严格,但没有打骂体罚现象。高金业很擅长抓住特点刻划人物,把孙班长写得活灵活现。孙班长是河南尉氏人,每逢新兵们做错了的时候,他的眼睛就会扫向你,嘴角一撇,发出一声:“噫——”。这声音根据你的错误大小,会有轻重、长短之分。于是你会立马知道,并且迅速纠正过来。他平日里话不多,可每逢班务会或者学习讨论的时候,总是用他那原汁原味的家乡话,一二三四滴水不漏地进行小结,没有一句废话,每次都说得大家直点头。他对高金业的临别赠言是:“希望你戒骄戒躁”。高金业曾经有过自满情绪,班长提醒过他,临别还不忘嘱咐。
新兵训练进行了三个月,终于盼到下连的时候。大家都希望当维护战斗机的地勤兵,那该多威风!高金业却被防化连长领走了,分配到该连的一排一班。防化兵穿的是防化衣,拿的是试剂盒,干的是侦毒取样和鉴定的工作,与维护飞机根本不沾边。不管干啥,总算来到了正规连队。高金业一走进宿舍就被震撼了,他看到“床单雪白,被子棱角分明,白脸盆里牙缸、毛巾齐刷刷的一条线,这内务比新兵连不知高出多少档次”。全连集合就唱歌,训练如打仗,休息便打球,吃饭有广播,一派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气象与氛围。连队的各项建设都要争第一、创先进,激励着每个人积极上进、创优争先。
高金业第一次失眠了,他反复琢磨到连队后如何好好干!他写道:“有人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而我们那会儿根本不可能有想当什么将军的想法,甚至当干部的想法,难道我们都不是好兵啦?那会儿,一个兵最奢侈的下意识便是入党。入了党,是件很风光的事。”以我之体会,当时确实没有想将军的念头,做梦都没有想过。那时的团职干部是解放战争时期入伍的,师职是老八路,军职是老红军。想当团以上干部得早生30至50年,得经过战争年代的生死考验。即便是连职干部,都需要仰视,觉得差距太大。再说了,当兵是为国家尽义务不是为个人找出路。能不能提干,由组织上根据工作岗位的空缺来决定,不由个人来争取。
想争取入党可以,那得政治上求进步,日常中多做好事。像帮战友洗脏衣服和缝被子,到炊事班去帮厨,偷着给家庭生活困难的战友寄钱等好人好事,在连队层出不穷,屡见不鲜。高金业在藏扫把上动了不少脑筋,以保证每天早起能去扫营院。新兵都喜欢观察和仿效老兵的表现。班长韩德华事事当标兵,样样不落后,对他有表率作用。副班长爱看书学习,可以与之交流学习体会。党小组长老胡经常找他谈心,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帮助,成为他政治上进步的引路人。他羡慕老兵洗得发白的军装,便在仓库里找了一套穿上,想在新兵面前炫耀一下。指导员看到后,命令他立即脱下去,向他指出想当老兵不在于外表。在这样的连队里,高金业健康而快速地成长着。回顾我的军旅生涯,最怀念的是5年连队生活,那是思想和作风变化最大的5年,是个人成长进步的第一级台阶。
岗位变换的才干增长
铁打的军营,流水的兵。一批批新兵入伍,一茬茬老兵退伍,在新老交替中军队保持着青春活力和应有的战斗力。随着人员的进进出出,工作岗位也不停地变换。这不,正在一排一班一门心思好好干的高金业,突然被调到炊事班。当时,他正算计何时能当上副班长,背着冲锋枪照张相寄回去,让家里人高兴一下。那时的枪支发到个人手里,战士是半自动步枪,班长和副班长是冲锋枪,干部是手枪。战士都希望早点背上冲锋枪,那多神气!高金业在一班的表现刚起色,入党正有望,对调到炊事班有点想不通。在《炊事班那些事》中,他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思想转变过程。
开始时,高金业情绪低落,打不起精神来。他不会做饭,只是“忙乎点粗活儿,比如烧火、淘米、打扫卫生”。炊事班的内务卫生较差,人员也很散漫。他觉得在这种环境里干,没啥意思,很难有出息。时间一长,他发现做饭并不简单。全连一百多号人,切菜是体力活儿,蒸馒头是技术活儿,烧火也有讲究。早晨得把火及时地烧起来,不然就误了早饭。烧煤不能可劲烧,不然就评不上节约先进灶。
正当高金业刚把“自己的心态由低落调整到诸多幻想的时候”,司务长找他谈话。说考验他一个月了,表现还不错。本来不是让他当炊事员,而是当给养员。给养员是上士,是班长。他今后当司务长的副手,负责外出采买东西。能当上班长,高金业自然高兴,但他领导的是自行车和柴米油盐,手下没有一个兵。他的思想刚转过弯来,又回去了。
高金业再次服从分配,每天按照司务长的交待,骑个自行车去买各种副食和调料,回来后交炊事班长点验,再给司务长报发票。为了改善伙食,连队自己种菜和养猪。种菜的活儿分到各班,养猪由专人负责。司务长着重抓好这两件大事,高金业也责无旁贷。有了多种新鲜蔬菜和猪肉,伙食就没得说了,连队中午和晚上都是四菜一汤,有时还有包子、饺子和面条的改善。防化连的农副业生产和伙食改善出了名,上级来召开现场会推广经验。没想到的是,现场会结束后把高金业也给推广走了。
高金业被调到南山指挥所食堂,为担负战备值班任务的军区空军首长和机关领导办好伙食。岗位光荣,责任重大。他《那座山》中有这样的描写,山上光秃秃的,没有一棵树,只有几处石碉堡静静地卧在那里。半山腰有依山而建的窑洞,住着警卫班、炊事班、卫生室等单位。
高金业又睡不着了。他想道:“人挺怪的,怎么吃不准你到底能干什么,会干什么。防化连那里是平地,还能骑个自行车买菜,不用费多大力气。而这里恐怕不行,得好好试吧试吧了。”他的主要武器是一辆加重的永久自行车,后座上绑一个竹编筐子,上下车要从前面迈腿。每天上下山一次,想一次多买点菜却不行。什么东西都凭票供应,有数量限制。每个食堂一个菜本,上面注明年月日及数量。菜场里进什么菜,就买什么菜,过完秤填到菜本上。进的菜少时,大家还得均一下。
食堂的马管理员调走了,高金业既要管采买又要当管理员。那时候,他才刚当两年兵,竟担负起干部的职责。他提醒自己,好好弄啊,千万别出差错,无论如何也得让值班人员吃得满意。为了改善伙食,山上不能种菜,便养起猪来,还生豆芽,压面条。一次,猪生病了,没有兽医,他到山下找军医开青霉素。军医笑着说,南山的猪享受了军人待遇。
再往后,高金业入了党,提了干,先后任过助理员、指导员、宣传干事。工作岗位一直在变换,开始还是熟悉的,后来跨度就大了,从后勤到政工,从基层到机关,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岗位越来越重要。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不仅都干出了成绩,也增长了才干。《35号楼》《非常岁月》《做前人所未做之事》《指导员那些事》《宣传科》等文章,反映了他在各种岗位上所受到的磨练与进步。
重大任务的意志锤炼
军队除了枕戈待旦、准备打仗之外,还要随时执行上级赋予的急难险重任务。如果你在执行这样的任务中,能够扛得起,冲得上,完成好,那你就是个好兵。
1979年的夏天,高金业执行了一次重大任务。他在《秘密任务之军列西行》《车行天山南北》《扎根黄羊沟》《一次刻骨铭心的行动》中,详细地作了记录,既有一路的所见所闻所思,又有任务艰苦与风险的描写,读后印象极其深刻。这是一次极为特殊的考验,一次刻骨铭心的行动,也是他军营纪实中的一个亮点。
这年的暑假前,高金业正准备与当老师的女朋友一起回趟老家,商量结婚的事情,美滋滋地等待着启程的日子。忽然,管理处的领导把他叫到办公室,一付神神秘秘的样子,说有个保密性挺强的任务交给他。到新疆去,干什么他也不知道,得到济南军区机关去领受任务,但对无关人员一句也不能透露。女朋友属于无关人员,自然不能透露,那如何向她解释?这时,他已经是干部党员了。他知道对于上级交给的任务,不能找借口不干,更不能讲价钱,必须坚决服从。
到济南军区机关领受任务后才知道,任务代号“715”,军委总部组织军队和地方领导到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马兰核试验基地参观氢弹空投爆炸,属于绝密任务。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由他率领9名同志组成济空先遣后勤保障分队,提前进驻马兰基地的黄羊沟。组织者告诉他们,“那地方格外艰苦,能带上的东西尽可能的都要带上”。准备时间只有5天,必须抓紧进行。济空首长提出:“你们代表济空,有个脸面,记住了!”他们的保障对象有60多人,吃的喝的用的都得带上,连劈柴都预备了几麻袋。高金业那年才24岁,压力山大,忙得脚不沾地。
接着,长途行军。济南到哈密2584公里,哈密到马兰652公里,全程3236公里。第一段是车运,后一段是自驾。那时没有高速铁路,用的是客货混编的军用专列。原以为一路乘车能看风景,会像旅游一样美好。没想到在路上走走停停,前后跑了12天,吃尽了苦头。途中,不仅人员生病,洪水断路,更与苍蝇为敌、与蚊子作战,还被蜜蜂势蛰得胖头肿脸,乱蹦乱跳。尤其进入新疆之后,荒凉的戈壁,险峻的山路,差点翻车到山沟里。
那年月,西部不仅自然条件恶劣,生活条件也差。铁路线上的兵站住的是地窝子,用木架子搭成,窗户露出地面一半。马兰基地的黄羊沟“水比油贵”,生活用水要从两百里外拉来,每人每天只能喝3茶缸淡水。使用水时,洗完菜洗脸,洗完脸洗脚,洗完脚浇树。白天热得喘不上气,晚上冻得打哆嗦,一阵狂风把放电影的银幕刮得无影无踪。为参观见学的领导们所准备的床只有铺板,没有腿。他们就地取材,把和好的泥装进没底的水桶,扣过来晾干,一口气做了两百多个床腿。兄弟单位都来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既省钱又结实。
其实,苦一点倒没什么,自始至终没有一人叫苦喊累。而氢弹空爆失败,那才是让他们最痛苦的事情。1979年9月13日11点50分,轰六飞机携带一枚氢弹自马兰出发,飞到七号场区爆心的上空。人们兴奋而紧张地等待那巨大的火球和震撼的爆音。报时员通过高音喇叭开始倒计时,当数到5时突然停止了。氢弹是投下来了,但减速伞没有打开,这导致氢弹失控未能爆炸。前来参观的人们都失望地离去,他们的付出代价也打了折扣。
氢弹虽然没有爆炸,却出现了核泄露问题。“两弹元勋”邓稼先两次冒着生命危险来到弹坑前,痛心疾首地喊道:“我的钚239啊!”工程兵团的两个连队轮番上阵,将那颗不幸的氢弹就地掩埋,成了有名的“氢弹之墓”。这在今天已经不是秘密,在《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等影视作品中都有表现。
参观人员撤离后,高金业带着两名战友留守到9月21日。这期间是有核辐射的,他们吃了不少甲种射线。但,他们没有躲避,更没有逃离。回到原部队后,因任务完成得不错,首长要给他记功,他把立功的名额让给了炊事班。他在《一次刻骨铭心的行动》一文中写道:“从新疆回来,对一切事情似乎看得很开,比起那些马兰核试验基地的人们,我们这些只是过客的人,做的这些事情,不可同日而语。功不功的没有啥,能够得到锻炼,能够通过完成任务来证明自己,已经足够了。”
坚持自学的心灵充盈
高金业的学历并不高,说是高中毕业,其实在学校里只读了十年书。但他始终记得家乡小学的校训:“尚德笃学”。到部队后,他深感自己知识不足,视野不宽,思想境界太低,心灵处于贫瘠状态。
高金业在《肉、裘及读书》一文中,以宋人尤袤的读书体会为例,专门谈了自己对读书的认识。宋人尤袤说:“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当朋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他评论道:“尤袤把读书作为一种需求,一种追求,一种动力,抑或是一种享受的。”他遵循欧阳修“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的要求,始终把读书放在生活的首位,抓紧一切时间立学求知,读书为用。他采买东西回来有空就读书,乘火车去新疆的路上也不忘带上一本《中国历史地图册》和卢那察尔斯基的《论文学》。节假日休息时间,别人玩乐和逛街,他躲在宿舍里读书。这在后勤战士中是极为少见的,给战友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77年恢复高考后,高金业的读书劲头更足了。他常去光顾机关的图书室,地方的书店,每月的津贴费几乎全部用来买书与藏书。他的求知精神感动了图书管理员和书店店员,能借到别人借不到的“禁书”,别人买不到的新书。一书在手,先闻书本的墨香,然后全身心投入阅读,书里的一切令他回味和激动很长时间。常常通宵达旦,乐此不疲,使他成为精神上的富有者。门诊部开办英语培训班,他也跑去听课。学的虽然是医学英语,他也觉得有用。至今,他还记得“Long Live Communist party China.”
除了向书本学习,他还向身边的老师学习。军以上领导机关人才济济,藏龙卧虎。管理科长刘锡文写得一手好书法,令高金业非常羡慕。刘科长告诉他,这需要苦练,他写坏了多少支毛笔,用了多少张白纸,根本无法统计。高金业不怕吃苦,也跟着练了起来,至今写一手好书法。
书读多了,就想动笔写点啥。高金业尝试着写作诗歌、小说、报告文学、新闻报道、事迹材料等,只要有练笔的机会都不放过。他把所写的诗歌拿给宣传科的林干事请教,林干事说一个炊事班的战士有这样的爱好很不容易。为了鼓励高金业,把诗歌推荐到《济南日报》发表,还让他参加新闻报道学习班。他还向文化科干事刘天增请教写小说的方法。刘干事可不得了,他写的话剧《八月十五月儿朗》曾获得首届全国优秀剧本奖。刘干事详细地给他讲了著名军旅作家王愿坚的《七根火柴》和《党费》的创作方法,使他收获很大。他任指导员时采写了三食堂李耀东班长学雷锋的事迹材料,政治机关的领导认为很好,因之被调到直政宣传科当干事。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由于爱读书和写作,上学深造的机会找到了高金业。1983年的秋天,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面向全军的干部招生,但要通过入学考试。他正好符合条件,被推荐参加考试。考试科目有政治、语文、数学、史地等,复习时间很短。他一举通过,29岁时圆了大学梦。
高金业在《古城军校》中,讲述了在军校刻苦学习的情况。他说,兵怕散,官怕聚。那一期学员或能写,或善说,或会吹拉弹唱,人才荟萃,个个拔尖。与人家一比较,差距太大。不用劝学,恨不得把一天当成两天用。军校既有学历教育,也有专业培训。高金业如鱼得水,“抓紧一切时间往自己的脑袋里塞知识,唯恐装少了吃亏”。
十年磨一剑,功到自然成。高金业坚持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用科学文化知识充盈自己的心灵,历经不同岗位和重大任务磨练,由一名给养员成长为政治指导员、宣传干事。他还获得了一名大学教师的爱情,组建了幸福的小家庭。从1974年到1984年,他以自己都不相信的速度成熟与进步,令亲人和战友们刮目相看。
高金业的青春体会是:“始终向前望着,心里怀揣美好与梦境,不因短暂,不畏艰难,或许并不一定达到彼岸,但也想过了、做过了,心里就有了安慰。尽管那曾是一叶随风的繁盛,露珠滴落身上,却明亮过。青春,人生长河里一抹美丽的颜色。”是啊,青春时就该积极向上,锐意进取,刻苦读书,踏实工作,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等到老年回望时,觉得不负那时我们正年轻,不负亲人和组织上的期望,那就足矣!
说来有趣,我与高金业政委没有共过事,也未谋过面,但觉得相识已久、相知很深。愿以此文,重温共同的青春,感恩军营,不忘初心。
【编者按】人应有志向,更要有梦想。追求志向,坚守梦想,未来才有希望。那个年代,农村适龄青年都有一种特别的国防情结。其一军营是培养锻炼人的好地方,英武的军人气质对年轻人总是莫大的吸引;其二选择参军也许是一个能够摆脱“泥腿子”命运的机会。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把闲时当成增值期,在这段美好的日子里,悄悄加速,为明天的梦想做足准备。自律,是强者骨子里的本能;而放纵,是弱者永恒的借口。想要得到从未得到过的东西,就要付出前所未有的努力。人格因忠诚而巍峨,事业因忠诚而壮丽。立民老师的评论构思独到,文脉温馨,章法新颖。概括了金业先生50余年来固守初心,笔耕不辍的执着精神;评述了金业先生作品的家国情怀,忠诚于党的深厚意蕴;呈现了金业老师别具一格的创作风格和特色。读来备受鼓舞,倍感亲切。品赏阅读。编辑:李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