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援、叶征领衔原创:浴血驿马岭 给敌下马威
1937年8月30日上午,一支身着灰色军装、紧扎腰带和绑腿的队伍,以急行军的速度赶到了黄河西岸的韩城芝川镇禹门渡口。
只见秋雨蒙蒙中水天混沌,呼啸的河水由北向南,吼声如雷,奔腾而去。河道中央翻滚着浩大的浪头,一堆堆烂木排裹在黄褐色的泡沫里吱嘎作响。相传,这里是大禹治水的地方,故名禹门渡。
“嚯,又见到黄河了,真像条黄龙,奔腾不息,蔚为壮观啊!”瘦小精干的指导员对高大威猛的连长惊叹道。
“这就是匹脱缰的野马!比我老家那段长江水可要猛多了。去年春天红军东征,我们是从延川过黄河的。”连长同样赞叹道。
原来,这是刚刚由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的八路军115师独立团1营4连。小个子指导员叫郑三生,江西省石城人,刚满20岁。大个子连长叫赵复兴,湖北省沔阳人,时年23岁。
4连作为独立团的先锋连,正在奔赴抗日前线途中。郑三生挎包里还揣着一份《红军抗日出征誓师词》,上面写道:“浴血奋战,拯救中华民族。发扬红军光荣传统,誓做抗战先锋……”
快到禹门渡口了,远远看见渡口放着几个大型拒马,立着一个晃眼的大牌子,国民党军在这里设置了检查站。大堤上,荷枪实弹的警卫在巡逻;泊船处,为了加强渡船警戒,扯起了铁索。
由于要等渡船,赵复兴让全连休息待命。一想到就要和鬼子面对面地干了,他心中一阵激动。此时,他最担心的不是小鬼子吓唬人,而是弹药不足。都是娘生爹养的,谁怕谁?心里一想,嘴里竟愤愤地嘟囔了出来:“蒋介石真是蒋该死,共产党保了他的命,还暗地里下绊子,这哪叫一致抗日?又卡编制,又限制红军改编的人数,还不给武器弹药。”
赵复兴说的都是实情。就拿115师来说,正常是三旅三团,可国民党硬给卡成两旅两团,把原可编成旅的红1师,搞成了编外独立团。“就是,缺德带冒烟!”郑三生也气愤地回应道。
不久前,部队刚改编完,独立团供给处长董永清赶着十几匹骡马去领作战物资,结果只驮回来二十几麻包军装和两万元国民党纸币,没有得到渴望的一枪一弹。
团长杨成武气得冒火,但忍住了。他对董永清说:“没有就算了,我们到日本鬼子手里缴去。咱们打了这么多年仗,缺吃少穿,缺枪少弹,都是从敌人手里夺的,以后也是这样。”
突然,队伍里传来一阵骚乱。一问,是有战士听说,未经改编的红军和编制外的八路军,一律不许渡过黄河。
看到国民党这些破坏团结的小动作,4连指战员义愤填膺,议论纷纷。郑三生压低嗓子,招呼大家要沉着、镇定、忍耐,争取安全渡过河去。
过了一会儿,杨成武团长赶到4连,对赵复兴和郑三生说:“渡口两岸都驻有国民党重兵,如果他们只是一般刁难,你们可不计较。若发生意外,要临机处置,立刻报告。”
赵复兴望着跟自己年龄一般大的杨成武,坚定地回答:“团长放心,防止擦枪走火,决不麻痹大意,坚决把连队带上抗日前线。”
杨成武明白,跟国民党军斗,既要斗勇,更要斗智。为了避免麻烦,他计上心来,将独立团带到黄河西岸数里远的一个小树林里,跟李天佑率领的115师686团汇合在了一起。
下午,赵复兴和郑三生率4连踏上黄河西岸的石砌大坝,直接开到渡口。
这时,一个国民党军中校值星官,手上拿着个大纸夹子,在渡口处来回踱步。一看是政府在编的八路军686团,便未阻拦。后来发现人数过多,也佯装不知,全部放行。毕竟都是中国人,也希望有人上前线,打鬼子。
4连随独立团就这样有惊无险乘上渡船,渡过黄河,登上东岸。接着,冒雨急行几十里,抵达晋南万荣城。休息半天,又顶着夜风苦雨,踏上泥泞小路,进入黝黑的中条山脉,向同蒲铁路开进。
几天后,4连在山西省曲沃县南面的侯马车站,登上了拉运牲口的闷罐火车,忍着刺鼻的臊臭味,一路北上,过临汾,进太原,于9月17日到达原平。杨成武和团参谋长熊伯涛立即去原平以东十几里的一个村庄,向副师长聂荣臻汇报情况,领受战斗任务。4连和全团在政训处主任罗元发组织下就地休息待命。
聂荣臻表扬了独立团不顾疲劳,不怕牺牲,连续作战的精神,又讲了最新敌情:侵华日军坂垣第5师团配合察哈尔派遣兵团,企图突破平型关等险要关隘,进攻太原。独立团的任务是进至平型关西面的大营镇集结待命,配合师主力阻击日军第5师团。
事不宜迟,独立团立即换乘汽车,直奔东面400多里外的繁峙县大营镇。
途中,赵复兴和郑三生看见路沟里散落着许多被遗弃的作战物资,任凭日晒雨淋和溃兵践踏,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国民党兵败如山倒,已经黔驴技穷,否则国民党军驻原平军事交通处也不会这么痛快派来50多辆大卡车,火速运送八路军上前线。
9月21日上午,独立团来到了破砖碎瓦、断壁颓垣的大营镇。杨成武和熊伯涛立即赶往镇外,在一间瓦房改成的师临时指挥所里,见到了师长林彪。
林彪不动声色,单刀直入,指着桌上的文件对杨成武说:“你们先看看通报。”
通报是总部发来的,内容是:“国民党军队在平汉、平西线作战,由于不敢发动群众,不敢机动,不敢侧击,也不敢深入敌后独立作战。故较强者力守挨打,较弱者稍触即溃,老朽者闻风而逃,动摇者则引狼入室。日军得以少数兵力纵横驰骋,致使我华北屏障尽失,黄河北之重镇有全部陷落之危险。”
林彪看着杨成武若有所思地说:“大营镇东面几十里处的平型关,是日军南下忻口的咽喉要道,群山绵亘、沟谷密集,便于隐蔽,地形有利,主力要在此打一仗。”
回到团里,杨成武立即把赵复兴和郑三生叫到临时团部,面授机宜,布置任务。4连依旧是打头阵,当先锋,踩路线,设路标,摸敌情,扫障碍。
八路军115师独立团团长杨成武
当天下午,独立团提前开晚饭,然后即出发向作战地区挺进,连夜赶了一百多里路,于22日凌晨到达了平型关东南方向的上寨、下关一带集结。
翌日,侦察班从松鼠岭传来消息:日军第5师团的先头部队已经进占灵邱城,正在大肆绑抓民夫、掠夺牲口,有向平型关进犯迹象。
杨成武立即把敌情报给师部,师首长果断定下首战平型关的决心,集中主力歼灭由灵邱城南进犯之敌。
23日,师里在上寨村小学校召开了连以上干部会议。会上,师长林彪介绍了敌情,分析了首次与日军作战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副师长聂荣臻特别强调了八路军出师抗战第一仗的重大意义。
由于时间紧迫,会议很快结束了。被热汗湿透了的近百名营、连干部们“轰”地围住墙角的大水缸,互相拥挤,用粗瓷碗舀凉水喝,发出响亮的“咕咚咕咚”咽水声和舒畅的喷嚏声。
郑三生碰见了江西老表杨俊生,他是685团5连指导员,俩人高兴地互擂了一拳。郑三生对大他1岁的杨俊生说:“大杨,你们主力团可以大展身手了。”
杨俊生打趣地回答:“郑三生,当先锋;杨俊生,往前冲;咱俩是两个生,生生不息,奉命出击!”说完二人大笑着走出了院子。
回到驻地后,杨成武把各连干部又叫在一起,明确了独立团“阻击涞源、广灵两个方向日军援兵”的作战任务,并向各连分别提出了要求。
杨成武最后大声说:“我们要插到腰站地区去,切断敌人从涞源至灵邱和从广灵至灵邱的公路运输线。深入敌后打援是场恶战,但是为了保证平型关首战胜利,我们必须要像山一样挡住敌人的去路,无论敌人怎样疯狂,都不能退后一步。”
晚饭后,先遣队4连从上寨出发,一口气奔出30多里。他们在山里摸黑前进,手拉手涉过湍急的唐河,率先进至北岸的上、下北泉村。
村里空空如也,仔细搜寻后才在村庄深处发现了五六个年近古稀的老汉。他们挨坐在麦秸捆子上,一言不发。郑三生耐心解释:“我们是八路军,是当年的红军,现在来打日本鬼子。”
听到这话,老汉们眼睛亮了。有的举着火把,拿着锄头,把深藏的核桃、红枣、花生拿出来,让战士们吃;有的则提着一盏小灯,把藏进村北附近马驮山避难的人唤回了村来。
过了段时间,男女老少呼呼啦啦涌进村,把4连战士团团围住。妇女则奔回家中,为独立团腾房子、烧水、做饭,战士们和乡亲们聚在一起笑着唠着。
24日清晨,部队集合出发,乡亲们自动聚集到晒场上为4连送行。郑三生心中感慨,顿时有一种身在中央苏区般的温暖。
独立团以急行军向腰站前进,两旁高山耸峙,当中一条石铺小道,只容一个战士持枪通过。快到山顶时,小道更窄了,大家手攀脚登,穿过荆棘丛和乱石堆,一气越过马驮山,进入天降沟。从这里开始,山势渐渐低下,道路也愈见开阔。
1营长曾保堂、教导员张文松、副营长袁升平碰头商量了一下,用1连把过于疲劳的4连换下来暂时休整,担任预备队。
晌午时分,腰站村到了。村东面有座高山,山顶有个马鞍形的隘口,那就是驿马岭,一条公路从隘口处通过。
驿马岭是山西与河北的交界地。岭西是山西,岭东是河北。山脚下的公路盘旋曲折,左拐右拐,弯道不绝。
战士们一边监视着几十米的路面,一边贴着山根快步搜索前进。
突然,1连尖兵排听到不远处传来细碎的马蹄声,接着看见公路拐弯处冒出了一群高头大马。连长张德仁不仅有双快腿,手眼也快,先敌射出一串子弹,当即打倒了前面头戴钢盔的日军骑兵。
与此同时,尖兵排边冲边射击,又把两个敌人从马上打了下来,其余敌人拨马就跑。
几分钟遭遇战,独立团首战告捷!战士们欢天喜地,奔走相告。原来国民党军怕得要死的小鬼子,也不过如此。
随即,杨成武命令部队立即占领公路两旁的山头,构筑阵地。赵复兴和郑三生率4连利用这些比驿马岭矮些的山头,搬岩石,砍树枝,顺山势垒掩体,以阻击敌人去路。
下午,侦察员报告,日军28师团一个联队正从涞源城向腰站赶来。
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杨成武和熊伯涛、罗元发决定:1营在山上警戒;2营连夜进抵三山镇,切断广灵通往灵邱的公路;3营作为预备队,后撤白羊堡宿营。团指挥部随1营驻扎在山上。
杨成武估计夜晚敌人绝对不敢通过腰站,明晨必有一场恶战。
入夜时分,毛毛细雨从天而下。不一会儿,电闪雷鸣,风雨交加,轰响山间,震人心魄。山水渐渐汇积,越蓄越多,越流越急。忽然间,山洪暴发,洪水裹着泥沙从指战员们身下冲过。战士们怀搂着步枪、手榴弹,警惕地坐在一块块岩石上,任凭雨打水冲,坚守在自己战位上,一直待命坐到了天明。
25日拂晓,雨停了,山间聚满了浓雾,5米以外,人形树影莫辨。这正是隐蔽运动的好时机。杨成武下达命令:保持肃静,迅速占领阻击阵地。
7点多,雾散云开,峰峦沟谷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岩石缝里发出潺潺流水声,树下、草间、土沟里卧满了严阵以待的战士。
因为不知道鬼子什么时候来,指导员郑三生对饥渴难耐的4连战士说:“再忍忍,万一战斗时间长,拿什么来补充体力?现在从我做起,一口粮不吃,一口水不喝。”
不久,又有情报传来:日军另一个联队从涞源城赶来,已经前出到了驿马岭。这样,独立团面临的敌人就是两个联队了,兵力超出独立团数倍。不过,敌人却并不清楚我军到底有多少兵力。
杨成武拳头一擂道:“坚决阻击,别无他择!”
利用敌明我暗,杨成武毫不迟疑,决定猛打猛冲,使敌对我们兵力产生错误判断,不敢倾巢攻击。
于是1营以攻为守,主动向驿马岭顶上隘口处立足未稳之敌发起了冲击。经过一番激战,把日军打下了山去。但身穿土黄色野战服、提着三八大盖枪的鬼子,仍两人一组,三人一伙,利用岩石、土坎做掩护,凶猛地朝我射击。
赵复兴见此情景,指挥4连机枪开火。顿时,敌人倒下了一片。余敌不知虚实,既不敢攻,也不肯退,隔空与我对峙。
利用这个空隙,杨成武把敌情、战况报告给师部。片刻之后,师部复电:“你们要坚决阻击当面之敌,不得放其西进。平型关敌人已进入我伏击圈。”
杨成武一阵兴奋,决定继续出击,顶住这股敌人。
赵复兴得令,率4连紧跟1连尖刀排,朝公路上的敌人冲去。途中,1连长张德仁把驳壳枪往腰上一插,弓身捡起日军一支“三八大盖儿”,打开枪刺,快速突进。4连也做好了白刃战的准备。
接近敌群时,赵复兴突然一声怒吼:“杀呀!”带着战士们勇猛冲上公路,与鬼子展开了肉搏。刹那间,猛烈地刺刀碰击声,敌我双方的厮杀声,响彻整个山谷。
4连与1连官兵并肩作战,倒下一批,又冲上来一批,每个人都豁出了性命。
小个子郑三生身先士卒,一边与鬼子搏斗,一边进行战场动员,高喊:“杀鬼子啊,不能让鬼子过去!”十几分钟后,4连付出了巨大牺牲,将公路上的敌人悉数消灭。
从西南平型关方向不断传来的枪炮声,震撼了东北面驿马岭战场上的日军。由于日军一直搞不清楚我军有多少部队,虚实不辨,只好三面防御,不敢贸然向独立团纵深冲击。
杨成武抓住战机,命令司号员立刻吹号。嘹亮的冲锋号声,在驿马岭的山间激荡,听得日军头皮发麻。独立团一部从右翼阻击隘口之敌,一部发起勇猛突击。
郑三生刚刚腾出手来,就又带着4连一部,随教导员张文松和副营长袁升平,占领了南面比隘口更高的山头。接着,在不到50米的距离上,居高临下打击敌人。
激战中,教导员张文松中弹牺牲。郑三生眼睛都红了,接着大喊:“杀鬼子,给教导员报仇啊!”
素以战斗凶狠著称的日军,此时也惶恐不安,虽然依仗兵力和火力优势,暂时没有失掉隘口,却进退两难。他们侵入中国腹地两个多月来,还头一次遇到如此具有攻击力的中国军队,竟一时不知所措。
下午4时许,师部发来电报:“平型关战斗歼灭日军坂垣师团21旅团一千多人,你们独立团已胜利完成打援任务。”
杨成武内心狂喜,决心再给日寇最后一击,立即派1营4连以及全部预备队,插到隘口东面,从敌后路打上隘口。
驿马岭越战越酣,隘口上的日军已成疲惫之师,乱了阵脚,火力顿时减弱。他们听到平型关方向枪炮声渐稀,又见当面八路军如此神勇,怕自己也陷入绝境,于是猬集一团,从隘口上冲了下来,向东边的涞源城退走。
四面山头的战士们呐喊着扑向敌人,趁势发起追击。连长赵复兴撒开大长腿,率4连一口气追击了50多里,随1营长曾保堂一直杀到涞源城下。
日寇见状,仍不敢停留,又仓皇从涞源东撤。1营随即光复涞源城,2营长季光顺率部继续向东追击。
直到追击停止、战斗结束,战士们才发现肚子咕咕叫得犹如战场,已经一天水米没进了,一直是饿着肚子在打鬼子。
平型关大捷的消息一经传出,举国沸腾。毛泽东充满自豪,兴奋地说:“庆祝我军的第一个胜利”“平型关的意义正是一场最好的政治动员”。
驿马岭阻击战,是平型关大捷的重要组成部分,砍断了敌人增援的马腿,给了猖狂不可一世的日寇一个下马威。
在这场同样记入史册的重要战斗中,4连奋勇拼杀,不怕牺牲,既当预备队,又做突击队,有效利用地形,采用各种战术,一天击退了敌人的13次进攻,在全连130余人伤亡110人的情况下,仍顽强战斗,为独立团取得胜利,完成阻援任务,歼灭日军300余人,作出了重要贡献。
战后,八路军总部授予115师独立团4连“战斗先锋连”荣誉称号。
多年后,毛泽东还对这场战斗记忆犹新,遇到已经成为中央候补委员的郑三生将军,拍着他的肩膀诙谐地说:“认识你,三生有幸呀。”
《烽火战旗扬》创作组:叶征、欧阳青
【附录】
战旗名称:战斗先锋连
授旗时间:1937年9月
授旗时战斗序列:八路军第115师独立团4连
授旗领导机关:八路军总部
授旗前后主要战斗序列沿革:前身为1927年9月参加秋收起义的红军第1师31团1营1连;1929年3月15日,改为红军第4军3纵队5支队2营;1932年10月,扩编为第22军66师198团;1933年6月7日,藤田整编缩编为红一方面军第1军团1师3团3营;1937年9月,为八路军第115师独立团1营4连;1937年12月底,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1大队1营3连;1944年10月,为八路军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2旅1团1营3连;1945年8月,为晋察冀军区冀晋纵队第4旅11团1营3连;1947年1月,改隶晋察冀军区第3纵队9旅26团1营3连;1949年1月,为华北军区第19兵团63军189师566团1营3连;1949年6月,为第一野战军第19兵团63军189师566团1营3连;1951年2月,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9兵团63军189师566团1营3连;1955年8月,为北京军区第63军189师566团1营3连;1969年12月,为北京卫戍区警卫第4师第11团1营1连;1979年1月,改称警卫第4师15团1营1连;1985年7月,为北京军区第63集团军189师566团1营1连;1998年9月,为北京军区第63集团军189摩步旅1营1连;2003年12月,为北京军区第27集团军188旅4营10连;现为中部战区陆军第82集团军某合成旅“战斗先锋连”。
附:
大型军史题材纪实文学《烽火战旗扬》简介:
战旗是荣誉的象征、胜利的标志、军魂的体现。战旗在,精神就在,力量就在。
2015年9月3日,中国首个法定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震撼世界的“九三胜利大阅兵”。军乐声声,战旗猎猎。代表着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和华南游击队的“狼牙山五壮士”“平型关大战突击连”“白刃格斗英雄连” “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刘老庄连”“攻坚英雄连”“东北抗联”“华南游击队”等70面战旗,步履铿锵,气势恢宏,如势不可挡的滚滚洪流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
历史的记忆不能忘却,曾经的牺牲不容辜负。抗战胜利70多年过去了。硝烟散去,但血与火铸就的悲壮历史不能忘却;山河无恙,但前赴后继为国捐躯的不朽英烈不容忘却;岁月静好,但烽火战旗背后的辉煌战史和它所凝结的铁血军魂不容忘却。
为探寻“九三大阅兵”英模方队战旗背后的故事,传承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激励全军官兵牢记初心使命,为实现强军梦强国梦而努力奋斗,以罗援将军领衔主编、叶征博导总策划及银河悦读中文网创始人李玲为总召集人的《百面战旗红》主创团队,在完成了大型军史题材纪实文学《百面战旗红》的创作之后,决定“重披战袍”,再次集结精干创作团队,走进“九三大阅兵”英模部队的战斗历史,再现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打出的军威、亮出的军魂、赢得的胜利,并拟集结出版《烽火战旗扬》一书,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献礼。
“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我们期待并相信,由罗援、叶征领衔原创、李玲及银河悦读网助力的《烽火战旗扬》,将以更富有感染力的笔触,融思想性、史料性、文学性、可读性、权威性于一体,真实再现78年前的烽火硝烟,再现英模部队震撼人心的战斗故事和战斗精神,还将成为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学习党史军史、开展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国防教育的优质教材,让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薪火相传,代代光大。
目前,经创作团队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凝结了集体智慧结晶的战旗故事已经全面展开。我们相信《烽火战旗扬》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不容低估。
2023年9月3日是抗日战争胜利78周年纪念日。《烽火战旗扬》组委会决定从即日起,以每周两篇推出,陆续将原创作品《烽火战旗扬》首发在“红色网络文学领跑者”银河悦读中文网。
【本文版权归《烽火战旗扬》组委会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对于严重侵权者,网站保留提起诉讼之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