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陪法国友人游喀什

作者: 张林初 点击:2007 发表:2023-08-31 14:07:53 闪星:7

摘要:喀什,全称为喀什噶尔,古称疏勒,曾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是古代丝绸之路北、中、南线的西端总交汇处,古代四大文明的交汇点,是中西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

  游览了美丽的新疆北疆后,5月3日上午,我们从乌鲁木齐乘飞机赴南疆喀什。当天下午,我们在新疆军区赵参谋的陪同下游览喀什市容,参观喀什古城。喀什,全称为喀什噶尔,古称疏勒,曾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是古代丝绸之路北、中、南线的西端总交汇处,古代四大文明的交汇点,是中西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喀什古城位于喀什市中心,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生土建筑群之一,也是我国目前惟一保存具有典型古西域特色的传统历史街区,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是新疆的历史文化名城。

  游览喀什市容和喀什古城后,我们便去参观喀什古城高台民居。导游说,“不到喀什等于没有到新疆,不到高台民居等于没有到喀什。” 喀什的精髓在古城,古城的灵魂在高台民居。在维吾尔语中,高台民居被称为“阔孜其亚贝希”,意为高崖土陶人家。高台民居位于喀什古城东北处。远远望去,就像一座巨大的古城堡,给人神秘莫测的感觉。

  高台民居建在高40多米、长800多米的黄土高崖上,是维吾尔族人的世代聚居区。我们走进高台民居区,但见房屋依崖而建,房连房,楼连楼,层层叠叠,房屋大多是土房,也有不少新建的砖房。导游介绍说,高台民居家族人口增加一代,便在祖辈的房上加盖一层楼,就这样一代一代地在这些随意建造的楼上楼、楼外楼之间,形成了四通八达、纵横交错、曲曲弯弯、忽上忽下的50多条小巷,如果没有当地人带路,外来人一定会迷路。

  我们行走在狭窄弯曲的高台民居巷道里,随处可见过街楼、小胡同、手工作坊,还有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老宅和清真寺,生土建筑比比皆是。

1693381106425885.jpg  (喀什高台民居)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一家维吾尔族老乡的家。主人向我们介绍说,高台民居建筑一般分为客厅、主人居住室,两侧多为子女和同代家族的住房。主人带我们参观,我发现客厅墙壁上是伊斯兰建筑装饰风格的壁柜和大小不同的壁龛,四周有维吾尔传统的石膏花边图案。卧室内没有木床,都是土炕。不同于我国北方农村的火炕,而是填实的平整土炕,占去卧室整个面积的一半或三分之二。卧室的墙壁上建有敞开式的墙壁柜,有许多层,放置生活用品。客厅和卧室墙壁上挂有新疆地毯。

  参观高台民居后,法国友人感慨地说,喀什高台民居是维吾尔族活的民俗博物馆,保持着中国古西域的优雅与神秘,展示着维吾尔古代民居建筑和民俗风情。

  4日上午,我们参观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艾提尕尔清真寺是新疆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之一,是一座有着浓郁民族风格和宗教色彩的伊斯兰教古建筑。艾提尕尔清真寺始建于1442年,16世纪上半叶喀什统治当局将该寺扩建为大清真寺。18世纪末,寺院曾两度扩建,1809年增盖了寺门,并在院内开掘了人工湖和水渠。1872年又对寺院进行了大规模扩建。除增建寺院住房、暖室、澡堂、宣礼塔之外,还改建了寺门、礼拜殿,重新规划了全寺布局,才形成今天的规模,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艾提尕尔清真寺坐西朝东。南北长140米,东西宽120米,占地总面积为16800平方米,共有大门、宣礼塔、拱拜孜、院落、教经堂、外殿和正殿等七大部分。

  寺门用黄砖砌成,石膏勾缝,高约4.7米,宽4.3米,门的上方刻有阿拉伯文的《古兰经》经文,周围衬托着具有维吾尔艺术风格的精美图案和花纹。门楼高约17米,门楼的两旁不对称地各竖立着一个18米高的宣礼塔,塔顶端各有一召唤楼,楼顶立有一弯象征伊斯兰的新月。鹅黄色的外墙立面,白色的圆拱,宣礼塔尖上弯弯的镰月,鲜明的西域色彩和伊斯兰符号,既肃穆,又神秘。

1693381181116116.jpg  (艾提尕尔清真寺)

  随着导游的脚步,我们进入清真寺。进了大门是一个巨大的庭院,庭院一旁是恢宏的圆顶拱拜孜,高16米,直径10米。南北两侧各有一排讲经堂,一共36间,供阿訇讲经用。绕过清澈的水池,穿过绿茵笼罩的大院,走进一道木栅栏,然后脱鞋,拾级而上,进入礼拜大殿。礼拜大殿坐西朝东,由内殿、外殿和檐口顶棚组成,总面积约2600平方米。殿顶是由158根浅蓝色的立柱托着,成方格状。立柱四周为几何图形,上面刻有民族风格的凸形花纹。主殿内正中墙上有一壁龛,内置轿式宝座,每逢做礼拜时,大毛拉站在龛内诵读经文;若逢节日,大毛拉则在此宣教。

  殿内因空旷而一览无余,除了雕花立柱和顶棚花卉彩绘以外,没有多余的装饰物,与汉地寺庙外表金碧辉煌,菩萨罗汉满堂有很大的风格差异,伊斯兰清真寺更加简单圣洁,安拉在心中,无需画像雕塑。地上铺满了信徒们捐赠的地毯,颜色图案虽然各异,但西域风格尽显无遗。

  法国友人被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保存完好和恢宏惊叹不已,并问导游来寺里做礼拜的人多不多。导游说,每天到寺里做礼拜的人有两三千人,星期五主麻日有六七千人,开斋节(肉孜节)、古尔邦节(宰牲节)等伊斯兰教重大节日时,新疆各地的穆斯林都来,整个艾提尕尔清真寺和艾提尕尔广场及周围地区都会聚集无数穆斯林,做礼拜的人可达几万人甚至十几万人。大礼拜之后,艾提尕尔清真寺内外人群熙熙攘攘,穆斯林们合着节拍,跳起“萨满舞”,狂欢活动通宵达旦。

  5日上午,我们参观香妃墓。因香妃传奇的故事,香妃墓是到喀什必去一睹风采的地方。香妃墓坐落在喀什市东北郊5公里处的浩罕村,占地面积约30亩,始建于1640年前后,是一座典型的伊斯兰式古老的陵墓建筑。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陵墓由门楼、高低礼拜寺、加满清真寺、教经堂和香妃墓等5部分组成。

  墓内葬有同一家族五代人,第一代是伊斯兰教著名传教士玉素甫霍加。第二代是他的长子阿帕克霍加。阿帕克霍加名气大,一度曾夺得叶尔羌王朝的政权,所以此墓地称为阿帕克霍加墓。传说,埋葬在这里的霍加后裔中,有乾隆皇帝的爱妃买木热·艾孜姆。她身上有一股沙枣花香,人们称她为香妃。香妃死后,其尸体被护送回喀什,葬于阿帕克霍加墓内,故称香妃墓。但据历史记载,香妃死后葬于河北省遵化县清东陵,喀什的香妃墓只是她的衣冠冢。

  我们从门楼进入香妃墓。门楼不大,却十分华丽。紧邻香妃墓正门的是高低礼拜寺,供附近穆斯林日常礼拜用。高礼拜寺供夏季做礼拜用,低礼拜寺供冬季做礼拜用。高低礼拜寺虽然面积不大,但建筑风格独特,装饰华丽。

  加满清真寺位于陵园西部,始建于1873年,是一所三合院式建筑,由近百米长的敞廊和后殿组成。62根木柱由62位能工巧匠精雕细刻而成,其木雕图案和彩绘花纹没有一根相同,堪称维吾族木雕艺术的精髓。每逢星期五和开斋节、古尔邦节等伊斯兰教重大节日,很多穆斯林在此做礼拜。陵园正北方有一穹顶教经堂,圆顶中空,自成一组,造型极为别致。讲经堂是景区最早的建筑,是当年阿帕克霍加与其父亲讲经的地方。讲经堂由内外两个殿组成,冬季在内殿讲经,夏季在外殿讲经。内殿中央安放着一块长约30厘米的椭圆形“圣石”,据称信徒摸石有祛病驱邪、平安幸福的功能。

1693381269119253.jpg  (香妃墓)

  主墓室为陵园主体,位于陵园东部,是全新疆最大的穹顶式建筑,为长方形,底面横长35米,纵深29米。四周各立一座半嵌在墙体内的巨大砖砌圆柱,圆底直径达3.5米,柱顶又各有一小“邦克楼”(召唤礼拜的小楼)。主墓室通高约26米,四周墙壁全用深绿色琉璃砖贴面,上面绘有彩色图饰与阿拉伯文警句。墓室顶部中央为半球形圆拱,直径达17米,顶部亦有一“邦克楼”。这四楼一拱和上面铁柱高擎的五弯月牙参错环抱,造型和谐,使整个建筑物显得格外庄严峻拔。墓室门朝南,高敞明亮。离地面半人多高的平台上排列着高低大小不等的墓包,全用各色琉璃砖贴面。其中高大者为男坟,小巧者为女坟,传说墓中葬有阿帕克霍加家族5代72人,实际只有58个墓丘。香妃的墓丘在厅堂左后侧,上面覆盖着黄色绸缎,十分醒目。墓室厅堂中摆放着一乘送香妃遗体返故里的古老马车与用具。

  走出主墓室,回望香妃墓,它犹如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充分体现了伊斯兰建筑庄严肃穆、气势宏伟的特点。

  5日下午,按法国友人的要求,我们去参观俄罗斯驻喀什领事馆旧址。法国友人对我说,这个领事馆有故事。看来他来新疆之前做了不少功课。

1693381332234953.jpg  沙俄驻喀什领事馆(现为喀什色满宾馆)

  导游说,他知道沙俄驻喀什领事馆的旧址。我们即驱车前往。沙俄驻喀什领事馆旧址位于喀什市色满路337号,即现在的色满宾馆。不过,该领事馆记录着沙俄瓜分中国领土、掠夺中国资源的一段历史。

  导游说,沙俄觊觎新疆喀什由来已久。1851年俄国就遣使至伊犁,要求将喀什划为中俄通商之地,遭清政府拒绝。1860年签订《中俄北京续约》时,清朝不仅同意沙俄在喀什试行通商贸易,甚至还同意在喀什开设俄国领事馆。1881年缔结《中俄伊犁条约》,明确喀什设立俄国领事馆事宜。当年4月,俄国驻喀什领事馆正式宣告开张,当时暂借数间民房办公。1882年底俄国驻喀什领事馆首任领事彼得罗夫斯基抵任就职,1893年沙俄势力在喀什已站稳脚跟,便开始大兴土木,在色满庄兴建新的领事馆。领事馆占地1.5万平方米,建筑为俄式风格。1885年,俄领事馆领事彼得罗夫斯基经过暗地里探访勘查,向本国外交部偷偷呈报了昆仑山产金情况的报告书。1900年,俄领馆正式开办华俄道胜银行喀什分行,加紧对南疆的经济掠夺。1916年10月,沙俄派军队武装入侵喀什地区,残酷屠杀我边民500余人。沙俄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

  参观了位于喀什市色满路337号沙俄领事馆旧址后,法国友人提出想去看看沙俄老领事馆的旧址。导游说,他不知道沙俄老领事馆在何处,也不知道是否还存在。法国友人拿出法国介绍中国的图书说,沙俄老领事馆位于喀什市回城北关。我们便去回城北关,经打听一幢正方形的房屋正是当年沙俄的老领事馆,现为多家居民的民居。我们一行还绕房屋走了一圈,法国友人还用相机拍下了几帧照片。

  参观沙俄老领事馆旧址后,我们乘车返回旅馆。汽车快要到旅馆时,法国友人看到路边的一家烤馕店,非要下车去看看。刚下车,一股浓浓的馕香味扑鼻而来。法国友人一边观看打馕人的烤制过程:擀饼、压花、蘸料、粘芝麻、进馕坑……一边绕有兴趣地绕着烤馕坑转,并不时向打馕人提各种各样的问题。

  打馕人见法国人对馕很感兴趣,于是滔滔不绝地向客人讲述馕:“馕”,波斯语音译,意为面包,是新疆维吾尔、哈萨克等族民间传统主食。馕在新疆有着“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馕”的美誉。一壶茶,几块馕,就可以是一顿简单的美餐。馕含水分少,久储不坏,便于携带,适宜于新疆干燥的气候;馕制作精细,用料讲究,吃起来香酥可口,富有营养,深受新疆各族人民的喜爱。

1693381371405187.jpg  (打馕)

  说话间,打馕人顺手拿起一张刚烤就的馕让法国友人和我尝尝。一股馕香味扑鼻而来。法国友人边品尝馕边连连称赞说,好吃!好吃!馕与法国的长棍十分相似,外脆里软。中国与法国相距万里,然而两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却如此相似,经简单的烹饪,成就了舌尖上的美食。

  结束了对新疆的参观游览,我和法国友人从喀什乘飞机回北京。法国友人对此次新疆之行很满意,说他不仅参观了新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旅游胜地,而且品尝了新疆的各种美食,让他对中国有了更多的了解。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作者陪同法国友人一路参观游览新疆的名胜古迹和旅游胜地,品尝了新疆的各种美食,令法国友人非常尽兴。这是一篇记录中法友好人士间的友谊绵长之佳作。作者文笔劲道,内容丰富,凸显了西域穆斯林建筑的特色,集新疆的地理文化古迹人文于一体,层次清晰,令读者身临其境,留下深刻印象。感谢赐稿,推荐阅读。编辑:空中白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