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水泊梁山应当何处去?

作者: 刘迁 点击:887 发表:2023-08-29 09:52:35 闪星:4

  古典名著《水浒全传》记述了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相聚的起因、过程和梁山军的结局。这是一段轰轰烈烈的历史,也是一个以悲惨结局告终的故事。

  自白衣秀士王伦开立梁山基业以后,水泊梁山成为了“罪犯”躲避朝廷追捕的藏身之地,对抗朝廷围剿的大本营。晁盖、吴用、“阮氏三雄”等“智取生辰纲”,被官府查明真相以后,他们遁入梁山泊避难;林冲遭高俅陷害,险些命丧野猪林,之后被步步相逼,上了梁山;宋江怒杀阎婆惜,被刺配江州,浔阳楼题诗,招来祸事,幸得梁山军劫法场,将其救上山寨。以后,又有鲁智深、武松等“朝廷要犯”以及周通、李忠、史进、朱武、杨春、樊瑞等“山大王”从“小山头”归入梁山。梁山的一百单八将出身各异,非常复杂。有渔民、乡村干部、商贾生意人、官府小吏、中下级武官等等,还有书法家、篆刻家、裁缝、铁匠、医生、兽医等等。这些人当中,有忠义之士,有贤孝子孙,也有贩夫走卒、鸡鸣狗盗之徒,真正光明磊落的、顶天立地的能称得起“英雄”二字的并不多。

  反贪官,不反朝廷,是宋江一贯坚持的基本思想。宋江成为梁山的“二把手”之后,时刻不忘“报效朝廷”的信念,在许多场合都流露出希望得到朝廷招安的愿望。宋江做了水泊梁山的一把手之后,把促进和接受朝廷招安当成了头等大事来抓,提高到了“一切围绕招安”开展工作的高度。首先改“聚义厅”为“忠义堂”,其次竖起了“替天行道”的大旗。他还亲自出马,涉险入京,通过李师师打通关系,铺筑了走向招安的路径。梁山军被招安之后,奉命出征,先后平定了异族入侵和几股较大的内患势力,其中以剿灭方腊最为有名。当然,历史上方腊起义被镇压的事件,与宋江毫无干系。我们这里说的是小说《水浒全传》。

  如果不按照《水浒全传》的记述,水泊梁山应当向何处去呢?我给他们出了四条道儿,供宋江、卢俊义等选择——

  第一,占据梁山,巩固根据地,永远“替天行道”。说白了,就是世代为“贼”。自古以来,一切为“贼”者,皆受到谴责、追捕或围剿,除了游手好闲、不劳而获的人愿意为“贼”外,有正义感的、遵守道德规范的人愿意为“贼”吗,愿意与贼为伍吗?先前去梁山泊聚义的人,大都是为了躲避官府的缉捕,有的含冤被逼无奈去梁山落草。林冲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后来加入梁山的,大多是中下级武官。他们都是在剿灭梁山的征战中或其他战役中被擒获后而投降的,如呼延灼、关胜、索超、宣赞、郝思文、凌振、董平、张清等;还有被骗上梁山的,如徐宁即是。无论是官府小吏,还是正规军的军官,在正常情况下,是没有甘愿为贼的,尤其是不能世世代代为贼。所以,这条道儿行不通。聚义是暂时的,分裂、散伙则是必然的。

  第二,以梁山泊为根据地,拓展领地,建立一个“独立王国”。梁山泊方圆八百余里,以水面为主,山地次之。梁山聚义了一百零八人的时候,约五万余众。这五万多人的正常生活消费、军费开支,数目是不小的。以梁山当时之名望,势力会不断扩大,对于消费的自给自足,显然是个大问题。梁山泊虽然水域广大,但终不能以食“鱼”为主,那样的食物搭配就太单调了,毫无“营养配餐”可言。况且还经常大排筵宴,迎来送往,仅靠本地特产是难以支撑的。起初,人员较少,靠打家劫舍尚可维持。随着成员的增多,只靠小打小闹,岂能裹腹?

  书中描写,梁山军攻打高唐州、三打祝家庄、三山聚义打青州、攻打曾头市、攻取东平府和东昌府等,收入了许多钱粮。这些钱粮,除了一部分用于周济当地的百姓外,大部分成为了梁山的财政收入。然而,靠抢、靠夺获得的财务,总不如自食其力保险。以梁山坚持“替天行道”的宗旨来看,他们不会做扰乱、坑害百姓的事,要做的只有“秋毫无犯”。要生存,光依靠梁山这块弹丸之地,是难以为继的。以梁山为根据地,向周边地区扩展,建立一个可以与大宋王朝抗衡的独立王国,倒是一个可行的路线。在“替天行道”的大旗下,建设一个没有剥削、人人平等、锄强扶弱的新的秩序的国家。这个“国中国”一定会受到百姓的拥护。但是,这个方案行得通吗?

  朝廷屡次派兵征剿梁山,即使是童贯、高俅亲统大军,也无济于事,均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是梁山军占据着有利于自己的地形地势,靠一望无际的水泊阻隔朝廷陆军直接的攻击。在水战中,梁山军发挥水军头领可以自如的驾驭水性的优势,以小而灵活的战术,击败了貌似强大的临时组建的朝廷水军。我们设想,如果梁山军脱离水域,去平原地区开展阵地战,就不一定每每都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了。那将是另一种情形了。也许有胜有败,也许一败涂地。

  第三,招贤纳士,增强实力,取代宋朝。水泊梁山聚义了一百零八将,五万余众,要推翻大宋王朝并取代之,当时还不具备这个实力。所以,梁山军的领导集团没有这种思想和奢望。攻城略地,每攻克一个州县,都要留下一些将领和军兵把守城池,维护当地正常的社会秩序。即使是可以利用收降一些当地的文武官员,也不能完全以降将为主,必须以梁山原班人马、原有弟兄为主,这总是要分散精力的。这一百零八将当中,有几个能当战区司令长官的,有几个可以当省军区司令员的,又有多少可以当一个县一级的公安局局长的?即使你当上了某一个地方的长官,也不能叫你做“光杆司令”,还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办事人员,方可维护办事机构的正常运转。仅以梁山当时的五万之众,能承受得了吗?另外,大军未动,草料先行,是两军对垒的最起码、最基本的后勤保障。国家军队的后勤保障由朝廷提供补给,梁山军的后勤供给则由自己解决,诸如此类的具体问题,梁山军都处于劣势,要想取得全面胜利,当时的梁山军根本就不具备条件,有时李逵大叫大嚷“公明哥哥也可以登上鸟位做大宋皇帝”的叫嚣,只不过是说说而已,真正操办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所以,这一条道儿也是行不通的。

  第四,接受朝廷的招安,为国家效力。首先,维护国家的统一,维护民族的本身利益,是历时历代每一个国民应当为之奋斗和遵循的。时至今日也理应如此,爱国是基本的,也是必须的。在那个时代,人们的主导思想是:学会文武艺,卖与帝王家。无论你下多大的苦工,最终目的都是如此。意思是说,你学会的本事、本领,无论是文的还是武的,都只有在为国家效力的过程中才能得到体现,得到实施,得到印证,得到认可。否则,纵使你满腹经纶、身负绝技,也空空如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这就是那个时代忠君爱国思想的具体的实际意义的体现。用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去衡量和要求封建时代的宋江及其梁山军,是违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太苛求了,说宋江没有坚持革命的彻底性也属无稽之谈。那个时代没有共产主义理论,也没有社会主义实践,共产党人信仰共产主义也只是近代一百多年的事。如果没有马克思创立共产主义学说,还谈什么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呢?因此,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梁山军接受招安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宋大哥作为梁山之主,从为弟兄们的前途着想,选择招安是明智之举。这是当时历史对梁山军的选择,也是梁山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的不二选择。至于这其中某些人想借机如何如何,那是另一回事,并不损害大局。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每一个人心中都有的最后一条路,就叫做水泊梁山。梁山容纳的,不是英雄,而是那些自称好汉的江湖人,他们崇尚的不是正义,而是血性,是义气,是快意恩仇。杂文针对《水浒全传》的最后结局,作者指出了四条不同方向的到来供宋江、卢俊义等选择,条分缕析地指出占据梁山,巩固根据地,永远“替天行道”、以梁山泊为根据地,拓展领地,建立一个“独立王国”以及招贤纳士,增强实力,取代宋朝这三条道路是行不通的,唯有接受招安才是梁山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的不二选择。文章观点鲜明,论证充分。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