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周年】抗美援朝的一曲英雄赞歌(下)

《英雄儿女》四位主要演员的背后故事
影片《英雄儿女》演员众多,个个可圈可点,但最精彩的还是四位主要演员:王成的扮演者刘世龙;王芳的扮演者刘尚娴;王文清的扮演者田方;王复标的扮演者周文彬。下面我们来讲述四位主要演员背后的故事。
——王成的扮演者刘世龙。刘世龙,1930年生于安徽省萧县一个小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刘宗锦有些文化,常代人写诉状。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于民族大义,在1938年就参加抗日游击队,姐姐刘子珍,也随父亲到了革命队伍。母亲主持农村妇救会,刘世龙的家庭一度成为党的地下联络站。刘世龙的父亲和姐姐都1941年入党,刘世龙1946年入党。姐姐于1943年牺牲。
刘世龙9岁时,父亲便把他带到部队,先是参加县宣传队儿童团,后在萧宿铜总队参加演出一些小节目。
1939年刘世龙参加新四军,历任勤务员、通信员、战士、班长、排长、宣传队员、文工团员、戏剧队长等。这期间,他参演了40多出舞台剧,如《兄妹开荒》《白毛女》等。1951年由解放军16军保送到入西南人民艺术学院、北京电影学校学习表演,1953年毕业分配到长影演员剧团任演员。曾主演过《英雄儿女》 (饰王成)、《刘三姐》 (饰阿牛)、《鸿雁》(饰李方飞)、《战洪图》 (饰丁胜河)等15部影片。先后在《沙家粮店站》《董存瑞》《复试》《女社长》《黎明河边》扮演通讯员等群众角色,另外他还参演了多集电视剧。导演了电视剧《二林小传》和《追寻》等。
刘世龙抗日战争时送过信;解放战争,他参加过剿匪,上过战场,指挥过战斗,在剿匪中多次与土匪遭遇。在泸州他独立带领战士参加过多次战斗,击毙敌人多名。战场的经历为他日后塑造王成的英雄形象奠定了基础。
刘世龙因为个头不高,身材不魁梧,长相也不出众,不符合领导要求的个子大的、气质能撑得住场面的要求,但导演力排众议,坚决要刘世龙饰演了王成。
当初,导演武兆堤在拍《英雄儿女》选择男主角王成时,首先请长影剧团提出推荐人选,剧团提出了两个人,可两个人中并没有刘世龙。武兆堤感到那两个人都不太理想,提出要刘世龙出演这个角色。
当时的剧团的负责人明确地说:“刘世龙演不了英雄。”武兆堤问:“为什么?”剧团负责人说:“刘世龙思想严重右倾,曾受留党查看处分。要控制使用。”原来刘世龙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中,说过一些过头话和牢骚话,那时把这些话看得过重,受到处分。
导演武兆堤并没有把问题看得特别严重,他认为刘世龙形象气质好,9岁参军,在部队滚了多年,又参加过剿匪战斗,扮演英雄王成具有优越条件。可又不好顶着来。武兆堤就采取了迂回办法说:“我先试用,不合格再换,怎样?”剧团不好过分坚持,双方达成试用协议。
刘世龙被试用到《英雄儿女》组后,武兆堤对刘世龙说:“刘世龙,王成就是你,你要给我演好,你要再到部队去当兵。”刘世龙表示:“请导演放心,我一定演好,我是不蒸馒头争口气”。
于是,刘世龙打起背包到长春郊区他原来所在部队16军某部下连当兵。到部队后,站岗、放哨、投弹、剌杀、大比武的许多项目,他都一项不漏地参加训练,3个月下来,刘世龙满身充满了英雄的气质。导演武兆堤一看露出了笑脸。
刘世龙的主要角色是志愿军师政委王文清战友王复标的儿子,和王芳是兄妹,在一场战斗中喊出: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语句后,手持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全军开展了学习他的运动。
刘世龙为演好英雄王成,仔细阅读了文学剧本和分镜头本,反复体会了《导演阐述》中对人物的要求,对王成这个人物的成长历程和思想发展脉络都作了详细的分析,对重场戏的表演层次、动作都作了充分考虑。
到了拍摄现场,刘世龙处处表现出英雄样,人们都对他敬佩有加。单是拍摄王成冲过炮火硝烟的镜头,刘世龙就吃尽了苦头,他要在不断有爆炸、遍地燃烧的火海里冲过去,跑了一遍,眉毛就烧光了,鬓发也被燎去一片,胳膊烧成了多处大泡,疼痛难忍。一遍不行,再来第二遍,化妆需要重新沾眉毛,修鬓角,刘世龙顾不了胳膊上已烧成的多处水泡,咬着牙再次从火海中奔跑冲杀过去,这样两遍下来,刘世龙胳膊、身上的水泡就难以计数了,刘世龙把自己真的当成英雄,毫无畏惧,毫无怨言。这样每天拍戏结束时,别人身上都干干净净,而刘世龙却满身硝烟未散,被薰得像个煤黑子。
刘世龙有着黑红的脸膛,粗壮的四肢,笔挺的腰板,军人的风度,是一个随和、热情、正直的人。他有着深厚的艺术功底,他从不叫苦,双手结茧,疲惫不堪的他从不叫累,俨然一个紧张、严肃而富有战斗力的士兵。在生活中,刘世龙豁达、开朗,对身边的事情始终抱着一种平和的心态,得而不喜,失而不忧。
刘世龙在《英雄儿女》中扮演王成,虽然这个角色在整部影片里所占时间仅有17分钟,但刘世龙把王成的英雄气概表演的栩栩如生,淋漓尽致,那句“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经典台词,洋溢着革命的激情,使之具有动人的魅力和气魄,让刘世龙火遍了全国大江南北。时隔半个多世纪,观众依然为这部电影的主旋律所着迷。影片中王成的扮演者刘世龙,成功的塑造了这一角色,时至今日他的银屏形象依然令人难忘,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
人们常常将刘世龙看成英雄王成,每当遇到这种情况,刘世龙总是特别强调:“王成是英雄,我是刘世龙,我不是英雄;我只是扮演了英雄王成。”刘世龙为演好英雄历尽艰辛,不以主角自居而总把自己当成普通人,这也当属英雄的品质,应当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称赞。刘世龙不是英雄亦英雄。
2005年,刘世龙获得第10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特别荣誉奖。2017年9月16日,刘世龙获得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
2017年9月27日23时20分,刘世龙因病在长春逝世,享年87岁。
——王芳的扮演者刘尚娴。刘尚娴,1941年12月出生,上海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英雄儿女》是她在校毕业之际,应长影之邀参加的拍摄。她的表演使女主角王芳的艺术形象具有一种即时代化又个性化的特征,在军内外受到广泛赞誉,曾获长影建厂35周年优秀影片创作者奖。
当初,故事片《英雄儿女》剧本转到了文化部,文化部副部长夏衍指示电影局主管领导:“重点拍好这部电影,胶片要用从英国进口的!”同时,剧本也送到了在上海的巴金手中,巴金看过后也表示同意将它拍成电影。
接着,导演武兆堤为物色演员忙着奔波,他同编剧毛烽不仅走访了在北京的文艺团体,同时也走遍了军队的总政、空政、海政、铁道兵、工程兵等歌舞团,但始终没找到“王芳”的合适人选。
正犯愁时,导演谢晋带来了一个喜讯。原来,谢晋在电影学院办完事出大门时,正巧赶上刘尚娴实习拍《北京人》去道具库借道具,当她借完道具往回走时,和谢晋导演打了一个照面,凭着多年执导的直觉,他脑中立刻闪现出:“她不就是武兆堤要找的‘王芳’吗?”谢晋马上来到毛烽的住处,进门便说:“‘王芳’找到了!”毛烽和武兆堤听了二话没说就跟着谢晋直往电影学院跑去。
因谢晋同那姑娘只是擦肩而过,连她的名字也没来得及问,他们三个只得挨着寝室逐个找“王芳”。当他们走进一间女寝室时,发现一位姑娘正在往床上放东西,谢晋眼睛一亮,她正是刚才在大门口见到的那位姑娘。经询问,这位姑娘名叫刘尚娴,上海人,刚从电影学院毕业,三人向刘尚娴说明了来意,她听了也欣喜不已。
见过人后,还得看她的演技。正巧,刘尚娴正在曹禺的《北京人》中演一个小媳妇,毛烽和武兆堤连续四天来看她的演出,他俩发现刘尚娴的表演技能和她的气质、外形都与剧本中的王芳很相似。当时上海姑娘刘尚娴刚刚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只有22岁。于是,就决定让她担纲主演“王芳”这一角色。电影拍完后,刘尚娴也如愿以偿地成为了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演员。
据刘尚娴自己回忆,刘世龙曾问我:你知道当年怎么挑上你的吗?我说我真不知道,结果他告诉我,最先发现我的是谢晋导演。我现在想说的是什么呢?人生有许多事情其实偶然性很大。假如在我之前找到了合适的人,也有可能会比我演得更好,只不过王芳最后还是落到了我身上。
刘尚娴扮演王芳,学会了跳正宗的朝鲜长鼓舞,还学会了西河大鼓,她成功地塑造了王芳的形象,人们在赞赏红色经典电影《英雄儿女》时,没有人会忘记那个率真热情的女战士王芳,刘尚娴塑造的这个既时代化又个性化的角色而一举成名,成为了大众偶像。
1963年,刘尚娴主演电影《英雄儿女》。之后仅过了两三年,“文革”就爆发了,青年演员刘尚娴失去了拍电影的机会。直到文革结束后,她才陆续参演了《怒吼吧,黄河》、《拳击手》、《足迹》、《茫茫大海情》等影片,但已人到中年。20世纪80年代末,她担任了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参与拍摄了《风雨下钟山》、《媳妇们的心事》《中国刑警》等。
如今《英雄儿女》已经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长大,王芳这个名字也铭刻在了几代人的心里。“刘尚娴说她对当时的一夜成名并没有什么感觉,而最内疚的是没有给观众更多更好的角色。”
——王文清的扮演者田方。《英雄儿女》中师政委王文清是老革命,扮演者田方也是老革命。田方1911年1月3日出生于河北保定,1937年参加抗日救亡演剧二队,1938年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北京电影演员剧团第一任团长、北京电影制片厂厂长、文化部电影局副局长,中国影协第二届常务理事、第三届副主席等职。
田方早年在天津读书时,即参加舞台演出。中学时代就参加了学校的春笋社,发表文学作品,并热心参加学校的演艺活动,曾演出刘半农所写的剧本。1930年考入辅仁大学。1931年辍学至上海,任天一影片公司演员,主演《飞絮》等影片。1935年后任吉星、新华等影片公司演员,在《红羊豪侠传》《壮志凌云》等影片中扮演主要角色。
1937年参加抗日救亡演剧二队,1938年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后任延安鲁艺实验剧团艺术指导科长、教员兼演员,曾在《日出》《粮食》《带枪的人》《前线》等话剧中扮演重要角色。
1945年任东北文工团一团副团长。后参加筹建东北电影制片厂,任秘书长。田方在担任艺术领导工作之余,先后在《深山里的菊花》《革命家庭》《风从东方来》等影片中担任角色。1962年,他主持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授奖仪式。
1964年,主演影片《英雄儿女》,以娴熟的演技塑造了一个坚毅沉着、凝重温厚的我军政治工作者王文清的形象。
田方的妻子于蓝是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之一、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的首任厂长,她回忆丈夫田方:1963年,长影厂筹拍《英雄儿女》,导演找到田方,请他出演王文清,当时他觉得自己好长时间没拍过电影了,怕自己一下子难以胜任,在导演一再要求下,他才答应下来。
必定是老演员,功底深厚,田方扮演王文清,表演深沉内在。那不怒自威的脸庞,笑起来又如沐春风一般灿烂,当他目光坚毅向众人下达命令时,又会让人感到十分的振奋人心和信服。
田方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奠基人,戏里戏外都是可亲可敬的首长,在年轻演员的眼里,他像慈父一样亲切。田方扮演的王文清演技炉火纯青,“王文清”成了田方电影生涯中最重要的角色。1974年8月27日,田方因癌症在北京去世,终年63岁。
——王复标的扮演者周文彬。周文彬,1907年出生,上海人,长春电影制片厂老演员。1937年涉足文艺界。1951年任上海大光明二厂特邀演员,汉口中南军区部队艺术剧院话剧队演员。1953年调入东影演员剧团任演员。
周文彬不仅在银幕上成功地塑造了《英雄儿女》《铁道卫士》中王复标和赵师傅这样和蔼可亲的工人师傅的形象,同样也善于扮演方面角色,扮演过《甲午风云》里的方伯谦、《党的女儿》里的匪军官等。
周文彬也是一位老演员了,他在《英雄儿女》中扮演老工人王复标,是王成的生父、王芳的养父。
周文彬不愧赫赫有名的大明星,他扮演的王复标朴实、真实,把人物刻画的入木三分,传神入画,使人过目难忘。
周文彬参演的电影作品还有《桃花扇》《清宫秘史》《一代枭雄》《冬梅》《铁道卫士》等20余部。1981年,周文彬病逝,享年74岁。
影片《英雄儿女》的其他演员也在影片各有特色。《平原游击队》中扮演李向阳一举成名的郭振清,在《英雄儿女》中他扮演了志愿军团长张振华,虽然不是主角,但他依然将这个角色刻画得惟妙惟肖,将角色内心表现得淋漓尽致;浦克在电影中扮演朝鲜老大爷金正泰,在冰冷的河水中抬着王芳过河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老演员任颐,在《英雄儿女》中扮演吴军长,他的表演非常自然、亲切;长影厂演员赵文瑜扮演朝鲜姑娘朴贞子,也令人难忘;刘效国扮演王文清的警卫员小刘,也非常成功。
正是众多的优秀演员成就了红色经典影片《英雄儿女》,令人感动,催人振奋,使人难忘。
电影插曲《英雄赞歌》背后的故事
“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英雄猛跳出战壕,一道电光裂长空,裂长空。地陷进去独身挡,天塌下来只手擎。两脚熊熊趟烈火,浑身闪闪披彩虹。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一声呼叫炮声隆,翻江倒海天地崩,天地崩。双手紧握爆破筒,怒目喷火热血涌。敌人腐烂变泥土,勇士辉煌化金星。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一首电影插曲震撼人心半个多世纪,传唱半个多世纪,经久不衰半个多世纪,这就是电影《英雄儿女》插曲《英雄赞歌》。
凡是听到《英雄赞歌》的人们,没有人只将它当成是一首简单的电影插曲,总是联想起经典的影片《英雄儿女》,联想起王成紧握爆破筒扑向敌人英雄形象。因此,与其说《英雄赞歌》是一首插曲,不如说《英雄赞歌》使《英雄儿女》锦上添花,使王成的形象成为志愿军英雄的经典。
《英雄赞歌》的词作者是著名诗人、学者、教育家公木。公木,原名张永年,笔名公木。1910年夏出生于河北省辛集市北孟家庄村。193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冬,公木与同学一起拜访了在北平探亲的鲁迅先生,聆听了教诲。学生时代,公木积极投身革命,因搞暴动和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曾两次被捕入狱。
1938年8月,受党组织委派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公木是《八路军进行曲》的歌词作者。1965年《八路军进行曲》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88年7月25日,被中央军委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公木先后担任吉林大学中文系主任、副校长,吉林省文学协会主席,中国文联吉林省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会长、中国诗经学会名誉会长等职。1958年公木被错划“右派”,并被开除党籍,安排到吉林图书馆任馆员。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公木的冤案得以昭雪,恢复了党籍。
据《英雄儿女》王芳的扮演者刘尚娴回忆:当时导演武兆堤为《英雄赞歌》写歌词,找到了公木先生,先把没有最后剪辑的电影毛片给他看,之后他钻进长影招待所住了一夜,第二天就拿出了歌词。
公木先生的夫人吴翔回忆当年情景是这样的:“写《英雄赞歌》是1962年,当时武兆堤、田方、刘炽他们三个一起来家里找。公木对我讲,他们让我写歌词,我不想去,我是摘帽右派,费挺大劲写完之后还不定会怎么说。后来武兆堤、田方、刘炽还是非拉着他写不可,公木就被他们给拽走了。第二天下午他回来说就写了四段歌词。我问他,你的新思想基础是从哪儿来的?底气又是什么?他说我不是前几年写了一个“烈士赞”的诗嘛,我感觉《英雄儿女》这电影就跟那诗有关系,都是写英雄,刘炽给我讲了脚本、主题,然后我就写出来了”。
《英雄赞歌》曲作者是著名作曲家刘炽。1921年3月10日,刘炽出生在陕西省西安市,电影作曲、歌曲家。历任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音乐系教员,东北文工团作曲兼指挥,东北鲁艺音工团作曲兼指挥、中央戏剧学院歌剧团作曲兼艺术指导,中央实验歌剧院作曲兼艺委会委员,辽宁省歌剧院副院长兼艺委会主任,中国煤矿文工团总团副团长,中国音协理事,《歌曲》编辑部编委。等职。新中国最著名电影音乐人,代表作《我的祖国》、电影纪录片《祖国的花朵》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使刘炽成家喻户晓。为此,《英雄儿女》编剧毛烽和电影导演武兆堤专程赴沈请刘炽再度出山。刘炽却面有难色:“感谢两位盛情,但我写过了《上甘岭》,音乐上恐怕难有突破,加上现在又是辽宁歌剧院副院长,实在脱不开身……”
毛烽和武兆堤很有招法,他们找到沈阳军区政委、辽宁省委书记周桓说明来意后,开始求援:“周书记,我们歌颂志愿军,您应该支持我们让刘炽去写《英雄儿女》的音乐啊!话说到了点子上,周桓答应了:“好,我说服刘炽让他去”。
刘炽的事业心强的艺术家,接过《英雄儿女》剧本,读了三遍,王芳、王成、王文清、王复标四位人物形象很快在他眼前晃动起来。再拿起老搭档公木送来的歌词《英雄赞歌》,他已按捺不住自己感情了。这词,写得好!深情,壮丽,博大而磅礴。
刘炽当时留下了这样的回忆:“1960年,我到内蒙古去采风,住在一个名叫王月丰的出色的民间歌手家里,每天晚上就象开音乐会,唱一晚上喝一晚上。我那时记忆力好,记谱快,每晚不停地记。内蒙到处是歌,那些日子真让人难忘。写《英雄赞歌》时,就采用了一首内蒙古民歌《巴特尔陶陶呼》当种子,加以发展创作《英雄赞歌》”。于是,一粒种子迅速发芽了:起、承、转、合,刘炽顺利完成了第一段歌词,接下来该重唱第二段了。但刘炽觉得在音乐的舒展中,言未尽,兴正浓,若马上反复则有半途而废,未推上高潮的感觉。情之所至,刘炽顾不上找公木,自己续上了一段副歌歌词:“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他用强烈对比的方法;把歌词和音乐升华再升华,把英雄气概用浪漫主义手法推向感情的高峰,使唱者与听者,对英雄的崇敬和热爱达到尖端的程度。公木果然是知音,他认可了。公木说:"续得很精彩,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就这样《英雄赞歌》问世了。
《英雄赞歌》创作完成以后,谁来担任原唱呢?空军政治部歌舞团独唱演员张映哲侥幸入选。
当年总政文工团合唱队队长兼指挥的著名指挥家胡德风为唱《英雄赞歌》专门有一个演员挑选小组,《英雄赞歌》的词作者、曲作者都在其中,当时选了很多演员来试唱,张映哲也是试唱者之一。
张映哲1928年生于辽宁抚顺,1947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文工团合唱队队长、副团长等职。她特别擅长演唱风格豪迈奔放、气势磅礴的歌曲。
1964年,张映哲是空政歌舞团的一名独唱演员。在全军第二届文艺会演中,她的演唱给领导和专家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久,她就接到通知,让她为电影《英雄儿女》录制插曲《英雄赞歌》。尽管她很喜欢这首歌,但因忙于应付出国演出前的准备,同时也听说有很多人都在准备唱这首歌,就没有对这首歌太留心。
后来,其他演员都录完了这首歌,有关部门才通知她去录音。尽管张映哲在此之前看过这部电影的小说版,但她并不知道自己演唱的这首歌在电影中是什么样的画面,所以在录音棚演唱的时候有些发懵,连续录了两遍之后,总感到进入不了状态,于是她要打退堂鼓。
可是,当时在场的总政文化部毛烽处长对她说:“你一定要唱好,你一定能唱好!”并跟她讲剧情,启发她进入特定情境的演唱状态。张映哲虽没有到过战场的最前沿,但作为军人她曾在前线搞过战勤,对战争并不陌生。在毛烽处长的讲解和启发下,她的情感被激活了……准备半小时后,张映哲再次走进了录音棚,她对现场的工作人员说:“我录两遍,第一遍你们保留,第二遍正式录。”
歌曲录完两遍之后,张映哲又说:“我不再录了,不行就用其他人的吧!”那时,她感觉到自己的这两遍录音是完全在状态中的,如果自己这样全力以赴地演唱还有问题的话,那自己也就只有这个水平了。录完这首歌后不久,张映哲就出国访问演出去了。
张映哲出国访问演出回来,一次偶然的机会看了电影《英雄儿女》,她一听这电影里的歌曲,哎,怎么是自己唱的?后来她见到了刘炽得知,用她演唱的这个作品有争议,有人认为她演唱得太豪爽了。刘炽本人也是这个意思,他认为这首歌的演唱应该更抒情一些,声音更稚嫩一点。但最后导演配合电影画面、整个合唱、还有乐队,再仔细一比较下来,大家都感觉还是张映哲同志最为理想,所以最后确定采用张映哲来演唱的《英雄赞歌》。由于当时提倡反对个人名利思想,演唱者的名字没有被打在电影字幕上,所以此后很少有人知道电影里的那首《英雄赞歌》是张映哲演唱的。
电影《英雄儿女》公演后深入人心,影片中的这首插曲也被人们争相传唱,一度曾风靡全国。当然人们也渴望知道原唱歌手。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日报》曾刊登了一篇首钢工人寻找《英雄赞歌》原唱者的文章。张映哲看到后,没有出来认领。原因是她一直是个不喜欢张扬的人。之后,北京电视台又辗转找到了张映哲,邀请她和刘尚娴一起参加一个文艺晚会,但由于张映哲正在外地讲学,不能按时赶回北京,也就错过了这次难得的聚会。
说起电影《英雄儿女》,说起王芳的扮演者刘尚娴,张映哲曾动情地说:“刘尚娴在银幕上饰演的王芳很年轻,很秀丽,跟我演唱的豪放风格不是太吻合,但她的表演很投入,对影片表现内容的理解也很深刻”。
一晃多年又过去。2004年,歌曲原唱者张映哲和电影女主角刘尚娴终于在“中央电视台第六届军旅歌曲大赛颁奖晚会”上欢聚了。当主持人白岩松将张映哲和刘尚娴双双请上舞台,并将她们介绍给观众时,百感交集的影片和歌唱“英雄”姐妹在满场热烈掌声中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场内爆发出的如雷掌声,是人们对这对在台前幕后都出色地演绎了“英雄”的姐妹由衷的感谢和祝福!
影片《英雄儿女》和插曲《英雄赞歌》珠联璧合,相互辉映,让人们记住了一个英雄的时代,记住了洗刷百年耻辱的抗美援朝战争,记住了千千万万个王成式的人民英雄。(完)
【编者按】电影《英雄儿女》是一部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它在当时影响甚大,曾激励着一代代人的成长,英雄王成那句“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经典台词,曾火遍了大江南北,茶余饭后大街小巷时常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学生背着书包,一边追逐一边模仿英雄高呼“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电影故事深入人心,电影情节早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电影插曲《英雄赞歌》也红遍了大江南北的每一个角落。但对于影片及插曲背后的故事,人们知之甚少,今日,作者用真挚的笔调解读了当年影片与插曲背后的感人故事,这篇文章,将会带着读者再次掀起感情的波澜,久已平复的内心又一次被英雄背后的故事感染。推荐阅读,编辑:暗香盈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