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周年】为什么战旗美如画
是“夜月山”这个极富诗意的名字,引我走近这面战旗。顷刻间,它的故事在我心中掀起无法平息的狂涛巨澜,我的脑海充满了那次战斗的硝烟。
一九五一年秋,抗美援朝的战争经过五次战役之后,进入对峙阶段。要打破僵局,掌握战争胜利的主动权,敌我双方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落在同一个战略要点上。这一点在三八线以南,是一个不足五百米高的小山,名叫夜月山。这里是敌人北犯必经的要道,我军能占据这里,就扼住了敌人的咽喉。所以这个战略要地一下子成了双方誓死必得的焦点。担任阻敌北犯任务的是志愿军140师419团,坚守在夜月山365.2高地的是八连三班的17名战士。他们的对手就是武装到牙齿的赫赫有名的美骑兵一师,战斗打得异常艰苦惨烈。美军凭借着飞机、大炮、坦克等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充足的供给,在我军的工事不稳、装备落后、补给困难等极为不利的条件下,妄图荡平夜月山。面对穷凶极恶、骄横不可一世的对手,坚守在这里的三班的战士,英勇无畏、机智灵活、与敌人斗智斗勇,竟然成功地阻击了敌人的14次进攻,直至弹尽粮绝,当大部分战士牺牲后,最后剩下的5个人毅然冲出战壕与敌人展开了肉搏血战,誓与阵地共存亡。他们以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使敌人闻风丧胆,创造了在这座人间地狱的火焰山上敢打必胜的神话,获得了“肉搏血战英雄班坚守夜月山”的奖旗。望着这面火红的奖旗,我心潮难平,思绪连连。人的精神力量究竟有多强大?决定战争胜负的究竟是什么?什么是正义必胜的真正内涵。
这面战旗的故事,讲述得极为精彩感人。我知道罗将军、叶教授都是军史专家,在宏观上,他们对这场战争有深刻的洞见,对每一场战斗都作过精细的研究,所以素材在他们手里就活了。“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严谨的结构、精巧地布局、准确地还原、创造性地艺术再现,他们得心应手,那场已经过去了七十年的战斗再次呈现,让我身临其境,让我听到一曲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给我的心灵以强烈地震撼。
是的,我们的确看过不少这类题材的影视,也读过不少这种题材的文章。但这个故事,没有说教,没有雷同,它引人入胜的情节紧紧牵着我,让我看见一个又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看到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组成的英雄谱。这是一场不能不打的仗,也是一场必须打赢的仗,因为实力上的天壤之别,所以,光有勇敢顽强不怕死是不行的。志愿军战士面对要炸平夜月山的强敌,运用智慧,构建工事,巧妙地蔽敌,先保存自己,然后瞅准时机近战和灵活机动地运动战,以最少的牺牲争取最多地杀伤敌人。整个故事,以巧妙的艺术构思和强烈的真实感染着我。尽管在战略上我们把美帝看成纸老虎,但在具体的战斗中,我却看到了真老虎的凶残。
这篇故事最精彩的看点之一,发生在夜月山之夜。那是铿锵豪迈疾风暴雨的战斗主旋律中,最为难得又最能拨动人心弦的柔美旋律。那是一场生死恶战的前夕,月朗星稀的拂晓,硝烟短暂消散的片刻,那是一个多么难得美好的瞬间。七夕,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快到了,如果没有这场战争,这些年轻的战士该在和平安宁的祖国做什么呢?此刻,为了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远离祖国,在异国它乡,面对着死亡,对父母、妻子、儿女,该有多少思念?该有多少话要讲?对未来的幸福生活又该有多少憧憬?对自己能走在胜利凯旋队伍中该有多少渴望?
这篇故事还有一个值得称道的是细节的精彩。面对敌机上百吨钢铁的倾泻,3万多发炮弹的轮番轰炸,几十辆坦克的地毯式碾压,这个小山早已满目疮痍,一片焦土,寸草难生。每个人都明白,一切生存的美好的愿景都在离他们远去,眼见身边那么亲密的战友一个又一个地倒在血泊里,他们知道死亡就在眼前。但面对死亡时那英勇无畏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却是那么动人心魄触目惊心。在牺牲前,拼命三郎排长刘才手中那使敌脑浆迸裂、血迹斑斑的手榴弹。班长宋树林浑身是血紧紧抱着的冲锋枪,赵炳寅插在敌人胸膛的刺刀, 还有扬南生那只怒目圆睁的眼睛。“地陷下来独身挡,天塌下来只手擎,两脚熊熊趟烈火,浑身闪闪披彩虹”,勇士在化作金星的那一刻,他们的丰采永远定格在我心中。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座丰碑,每一座丰碑都是中国军人的宣言:有我无敌、前赴后继、一息尚存,勇往无前!
我突然想到,倘若我早生几年,很可能是他们当中的一员。在这场战斗中,我身负重伤,我能明白地看着自己的血一滴一滴,慢慢地染红异国的土地,我能清楚地望着这个美丽的世界的一草一木渐渐模糊,我的脑海会出现那日日倚门而望满是皱纹和白发的母亲,我会牵挂那夜夜泪眼盼我归来的恋人,我还要为我新生的祖国大干一场。面向着祖国的方向,耳边是亲人的呼唤,我怎能闭上双眼?
“生命诚可贵”,这个英雄的集体,绝大多数人都牺牲了,那面战旗承载了多少烈士的鲜血啊?那面战旗告诉我们,军人的使命只有一个,那就是舍生赴死,保家卫国。夜月山的抒情,是每一个中国军人人性的写照,是每一个军人真实情感的袒露和长情告白,即使那种浪漫的情怀稍纵即逝戛然而止,但止此一笔,便留给我无尽的哀思。我知道,七十年前的那场战争,有近二十万中华好儿女的英灵留在了朝鲜的三千里江山;我知道,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但他们一定一直想家。我可以想见,在每一处金达莱盛开的地方,都有火红的山丹丹和啼血的杜鹃,我知道,祖国、党和人民永远都不能忘记长眠在这些异国的英灵。我也终于真正地明白了为什么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更懂了为什么今天一定要为他们树碑立传。
窥一斑而识全豹,夜月山的故事,只是抗美援朝这面英雄战旗的一角。18面战旗猎猎高扬,那血染的风采,每一面都是中华好儿女用生命铸就而成。每一面都动人心魄,荡气回肠。这是对逝去英灵的致敬和告慰。更是对“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的最好注脚。我们再也不是那个被欺凌奴役和任人宰割的民族,想在中国人面前耀武扬威为所欲为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任何人也休想阻挡东方升起的这轮喷薄欲出的朝日,任何人也休想阻止她的蒸蒸日上、繁荣富强!
今天我们重温历史,最现实的意义就是要铭记历史。因为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安宁,也从来没有按照爱好和平的善良的人们的愿望前行。 “树欲静而风不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于那些看不得中国人强大,过好日子的人,与虎谋皮只是一种幻想。任何的麻痹与轻敌都是危险的隐患,只有丢掉幻想准备战斗。
此时此刻,在纪念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和建军96周年即将来临的时候,由罗援将军、叶征教授、李玲老总领衔策划并带领一个二十多名高素质的创作团队,已经把长篇军事纪实文学《百面战旗红》的故事通过银河悦读网推向世人,这是有责任、有担当、有远见、有智慧的人的义举,更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对此,月楼董事长曾经饱含深情地说:“以纪实文学形式书写战旗故事是个英明的决定,它避免了资料性的拼接和单纯讲战例的局限性,将真实的战例和富有感染力的描写融为一体,使战旗故事更加生动立体,战旗故事里的人物更加血肉丰满,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现在呈现在世人面前的,那么生动、鲜活、感人的故事,正好验证了她的话,这让只在军营传播的精神,军史中的教科书,变成在全民心中高扬的精神财富。“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这是全体创作人员以强烈的使命感,高度的责任感,在疫情肆虐的两年多的时间里,不蔽寒暑,夜以继日,殚精竭虑,克服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心血力作。这是以艺术再现方式书写的撼人心魄的军人史诗,是以中国军人的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民族之魂,她必将彪炳千秋,扬我国威,激励后人,在国人心中筑起一道不可撼动的长城,也必将成为每个中国人心中最伟岸的丰碑。夜月山英雄班的故事参加创作的是叶征、初见、和王欣,这只是百面战旗中的一面,我相信,随着这些战旗一一展开,每一个读过这些故事的人对罗将军、叶教授、月楼和他们整个创作团队都会怀着深深地敬意,感谢他们用自己的知识、才华、和执着的军人情怀,把中国军人忠勇仁义的大旗用文学艺术表现高高举起,用自己最美的心灵催生了民族精神家园里的一朵朵永不凋谢的花。这一伟烈丰功的再现,绝不仅仅是为了让人感动和歌颂,更重要的是让我们重塑魂灵。
过去几十年,我曾不止一次为部队战士唱过《英雄赞歌》,此刻,诗意的夜月山,英雄的夜月山的故事感染着我激励着我再次坐在了钢琴旁。“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长天回荡,白云带着我的歌飞向远方,大海扬波作和声,英灵有知应笑慰,我相信他们一定能够听到,因为这是我们整个民族心中的怀想。
2023年7月22于河北心远堂
【编者按】这是篇《夜月山英雄班》读后感,其实是篇赏析文。银河悦读《百面战旗红》征文牵动很多读者的心,为之老师被《夜月山英雄班》这篇征文深深打动。为守住夜月山阻止敌人北上,志愿军战士们舍生忘死,誓死坚守阵地,为之老师设身处地的设想,如果他在此时的战场上会做何感想,由此对坚守夜月山的战士更加敬畏,揭示了“为什么战旗美如画”的答案。为之老师通过此赏析文对银河悦读此次征文予以高度评价——“他们用自己的知识、才华、和执着的军人情怀,把中国军人忠勇仁义的大旗用文学艺术表现高高举起,用自己最美的心灵催生了民族精神家园里的一朵朵永不凋谢的花”。这篇文章图文并茂,让人看罢有立刻想翻看原文的欲望,是赏析文中的佳作。推荐阅读。编辑:梁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