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70周年】侗歌唱响上甘岭

作者: 朱新开 点击:939 发表:2023-07-22 10:52:27 闪星:8

摘要:保家卫国的不只有男兵,跨过鸭绿江的不只是军人,作为第一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成员,相声演员常宝堃、曲艺弦师程树棠便是不着戎装的烈士,而第三届有一位侗族妹子吴培信,她仅走到朝鲜战场就已属不平凡。

       保家卫国的不只有男兵,跨过鸭绿江的不只是军人,作为第一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成员,相声演员常宝堃、曲艺弦师程树棠便是不着戎装的烈士,而第三届有一位侗族妹子吴培信,她仅走到朝鲜战场就已属不平凡。


        一、由此走向上甘岭

        那是在黔湘桂交界的侗族地区采风时,特意赴黎平县岩洞村拜访吴培信的弟弟吴应清……看到这里,想必了解军史的读友已知要先讲什么了。

        是的,史家认定在红军长征期间,计有6次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会议,首先是中革军委在湘南通道县召开紧急会议,当时已无军职的毛泽东受邀参加,他力主放弃原计划改去贵州,即“通道转兵”;转兵第一站便是黔东南黎平县,因仍有不同意见而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毛泽东坚持西进得到多数通过,否则,就不会有猴场会议、遵义会议、扎西会议、苟坝会议。

        2.jpg这6次会议中的4次在贵州,2次在湘黔、滇黔交界召开,时间在“五岭逶迤腾细浪”与“乌蒙磅礴走泥丸”之间,相比跨越天堑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前者则在记述艰辛的行军过程,尤其是在“蜀道难于上青天,黔道更比蜀道难”的情况下;反之,“黔道更难”也成为敌追兵的物理阻障,让红军有了难得的休整与谋划时间。

    “黔道更难”的主因是筑路更难,也是贵州除海南外最晚建省的主因,即便在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省,仍因“黔道更难”不得不施行土司制,至清雍正才落实改土归流,而第一条公路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全长不足10公里可谓十足的面子工程;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因抗战需要建成第一条出省公路,最有名的路段是二十四道拐,也是贵州早期公路的典型象征。

3.JPG

        至于黎平县,第一条公路建于1973年,吴培信首次走出大山是1953年,缘起则是1950年12月,土改工作队入驻新解放的黎平县,众所周知,最快深入群众的方式是唱歌跳舞搞宣传,除从北方带来的秧歌舞,必然包括因地制宜的侗歌,出自歌师世家的吴培信自然会加入;两年后,16岁的她申请加入共青团,并在新成立的岩洞村青年女声歌班挑起大梁,这可是侗族村寨的第一个歌班。

        随着声名远扬,贵州首届民间文艺会演的邀请函应声而至,吴培信携手3名姐妹远赴省会贵阳,以一曲侗族大歌《蝉之歌》摘得一等奖,时间是1953年2月,但不能算走出大山,因为“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贵州堪称由群山组成。

       不过,吴培信很快接到来自北京的邀请函,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将于4月举办,她与3名姐妹在3月就得出发,因为必须步行两天到县城,再乘汽车去重庆,几天能到?那要看天气、路况和车况,接着换乘轮船去武汉,再转火车到北京。

        为何绕远向西走重庆,而非抄近向东经湖南?只因黔东南以东是湘西,奉命剿匪的第47军在两年前又奉命抗美援朝,此后的剿匪工作直至1958年才结束。其实,吴培信当时还不会说汉话,之所以能够走出国门登临上甘岭,与“剿匪”也有一定关系。


        二、天籁之音献给最可爱的人

        当然,前提是吴培信四人在北京的演出受到关注,直至将侗族大歌带进中南海怀仁堂,获得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和首都各界观众的掌声。

        数月后,第三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正式组建,吴培信入选西南分团于1953年10月启程,也就是在一年内,她第一次走出侗寨到省会、第一次走出大山到首都、第一次走出国门到停战不足三个月的朝鲜半岛,完成想都不敢想的人生三级跳,更想不到会与梅兰芳、程砚秋、马连良、张君秋、周信芳、新凤霞、袁雪芬、常香玉等艺术大师同行。

        4.jpg吴培信所在西南分团的任务之一,便是慰问曾在上甘岭浴血奋战的第15军,她的歌声不仅是公认的天籁之音,对于部分官兵而言也是乡音。

        要知道,有11万余名贵州籍官兵参加抗美援朝,几乎遍布所有参战部队,多数编入曾在贵州剿匪的第15军、第16军,以及铁道、桥梁部队等,先后涌现诸多英雄模范人物,其中不乏少数民族官兵,包括笔者发表在银河悦读网《上甘岭的另一面》一文,所记述的第15军特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苗族战士龙世昌。

        于此,必须提及另一位苗族战士王树才,但要先说为志愿军捐赠一架战机的常香玉,其饰演的花木兰深受官兵们的喜爱,再说王树才是一名真人版的花木兰,她与吴培信的家乡同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只因早年为防匪患,父母一直让其身着男装,加之吃苦耐劳身手矫健,因此,从为剿匪部队当向导翻译,到成为雷山县警卫营战士,到编入志愿军铁道兵第6师,再到归国抢建黎湛铁路因病“暴露”,四年间战友们一直被蒙在鼓里。5.jpg

        还有一位贵州籍女兵必须提及,即电影《上甘岭》女卫生员王兰的原型、第15军45师医政股收容所卫生员王清珍,她参军是担心土匪卷土重来再行骚扰,便说服父亲陪同报名,部队才留下年仅15岁的她。众所周知,上甘岭战役的先期主打正是第45师,她虽未像电影演绎那样前出上甘岭坑道,但在五圣山坑道救护伤员的艰辛要远超影视画面,也因此荣获二等功。

        吴培信就是在为他们献唱,如果说常香玉通过花木兰赞颂保家卫国,那么,吴培信则是用乡音展现家的美好,并且唱到仍处于对峙前沿的上甘岭,在合影照片(左一)的背面,标注着“1953年10月赴朝慰问在上甘岭留影”。6.JPG在慰问圆满结束归国后,吴培信入党、入校深造成为一名基层干部,也是黎平县第一个少数民族女干部,并在四年后又获出国机会。


        三、由此走向世界

        1957年7月29日至8月10日,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在莫斯科举行,来自131个国家的3.4万名代表欢聚一堂,吴培信便是其中一员,她带去的仍是侗族大歌。

        开幕式上,吴培信走在中国代表团的最前排(左三),与四年前在上甘岭相比,当时身着侗族家常服颇显拘谨的她,此时不仅盛装出席,尤其彰显活力与自信,这是她个人的变化,也是中国的变化,并充分展示在全世界面前。

        7.JPG此后,吴培信在不同岗位历练,退休时任黔东南州妇联主任,2010年安然长逝不留遗憾,因为亲眼见证了2001年贵州第一条高速公路在黔东南州开通、2005年民航客机在家乡黎平县机场起飞、2009年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遗名录。

        如今,高铁也成为深山人家走向世界的选择,“村村通”公路则让笔者便捷地深入大山,如愿见到吴培信的弟弟吴应清,见到记录她人生经历的照片原件。

        此前,笔者周转黔、湘、桂交界领略侗族文化风情,曾在侗寨鼓楼下畅聊,在风雨桥上徜徉,亲手触摸侗锦侗绣,亲口品尝酸汤鱼、牛瘪羊瘪,亲眼观看侗戏及汉字注音剧本,当然,还亲耳聆听被誉为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深刻体悟到侗家人的热情好客、质朴勤劳、心灵手巧与能歌善舞,尤其端起米酒放开歌喉自然流露的快乐幸福……此时,凝视七十年前吴培信的照片,倾听从侗寨走向贵阳、北京、上甘岭、莫斯科的往事,想必任何人都会心生感慨。

        是的,开篇所言“保家卫国的不只有男兵,跨过鸭绿江的8.jpg不只是军人”便是源自感慨之余,进而俯瞰当年的格局情势,可谓外御强敌、内平匪患加之百废待兴,正是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五十六个民族一条心,让新中国能够在和平环境“建设一个新世界”,包括吴培信的家乡,那个曾见证黎平会议的县城,那个曾几乎与世隔绝的侗寨。

        最后,必须引用《上甘岭》主题曲《我的祖国》的歌词:

   好山好水好地方,

   条条大路都宽畅,

   朋友来了有好酒,

   若是那豺狼来了,

   迎接它的有猎枪!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文章从由此走向上甘岭、天籁之音献给最可爱的人、由此走向世界三个部分,向读者介绍了把侗族大歌唱出国门的第一人——吴培信。吴培信用一曲曲侗歌,既传递了乡音,更表达了自己在亲眼目睹朝鲜人民的美好城市和锦绣山河被美帝国主义的飞机大炮炸成废墟、聆听英雄连队英勇杀敌的战绩报告后的思想感情,正如作者在开篇所言“保家卫国的不只有男兵,跨过鸭绿江的不只是军人”,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女性、文艺工作者的力量。感谢作者的分享,推荐阅读。编辑:不是再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