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道德沦丧 微信圈

作者: 冷眼热泪 点击:855 发表:2023-07-20 08:06:49 闪星:2

摘要:社会的进步,似乎总是伴随着道德的沦丧,所以人们总一代一代在怀恋往日的社会风气,从孔子不满意当时的社会风气,认为“礼崩乐坏”,到现在人们诟病社会道德的下降,似乎是一种惯性;微信圈让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平台,也让每个人所关注的焦点成了透明,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些作家内心关注的琐碎,个人视野的狭小,以及满足于自己哪一点小成绩的自得,现在的作家,还有几个能够承担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每一个时代,对于当代的道德似乎总是不满意。

  孔子有感于“礼崩乐坏”,于是要“克己复礼”,也就是说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对于当时的社会道德,也是严重不满。

  社会的进步,似乎总是伴随着道德的轮丧,也就是说,人们总是觉得以前的社会风气社会道德比现在的风气道德要更加的好。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很早以前人们的打仗,似乎不会搞阴谋诡计,我要打你,我会从哪里进攻你,都会说的很清楚,于是两军对垒,刀对刀,枪对枪,谁最后赢得胜利,只凭实力,输了的,即便是人头落地,也是心服口服;赢了的,也是凭借着自己的实力,用不着特别的感谢别人。

  但是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后,战场上便有了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这当然是人类智商进步的结果,所以“兵者,诡道也!”人类越来越钟情于让对方吃了亏,甚至丢了性命,却又力图让对方搞不清楚到底是谁在害他?于是阳谋走向了阴谋。越是那些嘴上很甜的人,越是要警惕。越是在你面前慷慨激昂的人,越是要小心。没有人喜欢谎话连篇的人,很多时候要求实事求是,但是,实事又一次次证明,越是实事求是的人,越是追求公正的人,越是爱说真话的人,最后越是招人非议。

  鲁迅写过“九斤老太”这个形象,总是“从前如何如何”来表达对当下的种种不满,对于那些眼睛里看到全是不满的人,鲁迅说他们总是一副“恨恨而死”的样子,但却并不“恨恨而死”。

  成长与进步总是伴随着某种东西的丧失,也许那些东西是美好的,比如孩子成长,就会失去某种天真可爱,既想让他成长成熟,却又想让他保持那种天真可爱,这是做不到的。所有的动物,即便是凶残的动物,在他们的幼年,也都有着某种可爱、憨态与美好,但是随着这些美好的消失,或许才标志着他们的成熟。人类社会也是这样,不断进步的同时,总会伴随着某些让人留恋的东西的消失。但人又总是贪婪的,就是所有的好东西都想拥有,所有的好东西都不想失去。比如很多人会怀恋三十年前的物价,觉得那个时候物价那么便宜,如果能那样该多好!但是他们却从来都不考虑现在自己的工资比那个时候增长了多少,拿着比此前涨了十几二十倍的工资,却想继续享受那个时候的低廉物价,本身就是矛盾的。


  微信圈

  自从有了微信,人人都有了自己的平台,人人也都有了自己的读者,在自己的平台上,吃喝拉撒,喜怒哀乐,高雅低俗,家长里短,都可以展示,只要不是过分出格,或者违反公序良俗,没有人干涉你。

  由于是自己的平台,所以自己想干啥想说啥似乎都可以,于是透过某个人所发的微信朋友圈,会直接看到某个人内心最关注的最喜欢的都是什么东西。有人喜欢吃,于是几乎所有的内容都是各种吃食,朋友聚会,还没有开吃,先不停的拍照,只为了发朋友圈;有人喜欢晒自己的孙子辈,含饴弄孙,当然也是人生一乐;有人喜欢晒自己取得的各种成绩,当然也有自我激励的意思;有人炫耀自己的才华,吹拉弹唱,棋琴书画;有人喜欢谈论国际大事,有人喜欢转发那些富有哲理的美文,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当然也无可厚非,因为这就是百人百姓,这就是生活的丰富多彩。

  但是我发现文人书画家微信朋友圈的一种现象,他们大多非常自恋,而又非常自信,他们要不没完没了的展示自己的书画作品,要不总是炫耀自己的作品又获得什么奖,要不就是哪个人又评论了他的作品,要不就是他又在哪里去作报告,对于国际国内任何重大的事件,对于事关更多人的新闻,他们似乎从不关注,微信里所展示的永远只是自己那一亩二分田里所能生产的花草或者粮食,此外,好像什么都不在话下。

  当然话说回来,那本就是自己的平台,发什么别人无缘置喙。但是就算是自己的平台,发什么,却能基本看出一个人所关注关心的焦点。一般人,关注自己的婆婆妈妈,鸡毛蒜皮,喜怒哀乐当然没有错。但是作家,尤其是那些想写出可以流传后世作品的作家,如果眼睛里只盯着自己,却对外面的世界似乎不闻不问,压根不关注关心,基本可以判断他们的眼界宽阔不到哪里去,视野高远不到哪里去,也就难以写出真正厚重大气的作品了。即使偶尔获得认可,要么是靠抖机灵,要么是玩一些文字游戏。难以给人深刻的思想启迪。《品中国文人》一书的作者刘小川曾说过:文学艺术的大师级人物,当具备“五大”:大学问、大视野、大胸怀、大感觉、大痛苦。

  而一个不关注世界的人,要想对世界有更深的认识,几乎不可能;一个没有大视野大胸怀的人,要想创作出震撼人心流芳百世的作品,只能是做梦。而作家,常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当下的这些灵魂工程师们,透过他们最真实的微信圈所不断展示的东西就可以看到:他们的视野已经越来越窄,他们的胸怀已经越来越小,他们的感觉越来越个体,只关心自己,只关注自己,只在乎自己的那一点小小的得失与快乐,只忙于炫耀自己的那一点才华与成绩。而对于发生在当下的任何重大的事情都没有态度,没有表达,没有感觉,没有臧否,好像和自己毫无关系,他们在逃避对社会问题的发声,他们要努力把自己打扮成一个“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超脱隐逸之人……这样的人,就算是著作已经等身,画的画堆积成山,却几乎可以肯定:都是一些小制作,难以成为大作品。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不难看出作者的议论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现实性,并理直气壮地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与思考:成长与进步总是伴随着某种东西的丧失。而对朋友圈的议论是分析,也是针砭时弊,劝君不必“划地为牢”,要放眼世界,有大志,大胸怀,大作为。感谢赐稿,推荐阅读。编辑:空中白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