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徐来莲正香

漫步在夏日的国学院外,随处可见的是绿树成荫、夏花争芳、碧波荡漾,宁静而幽香。几日连阴雨,来这里赏花的人也少了,我独自守在荷花池的凉亭,享受这最静美的时光。清风徐来,裹挟着荷花独特的悠悠花香,这种气味萦纡在鼻翼之间,令人内心畅快无比,我知道,我的心灵已经被出水莲洗涤,那种沁人心脾感觉拨动着我的心弦,唤醒了我遥远的思绪。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段话出自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爱莲说》,描写莲的形象和品质,歌颂了莲花身处浊水,依然清风盈袖,洁净纯朴、正直刚正、坚强自重的品格。清莲与“清廉”同音,所以,在人们心中莲花成为了廉洁的代名词,意味着“一品清廉”,寓意生性高洁,为官清廉。大家也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礼赞,表明自己对贪污腐败的憎恶,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深厚的文明史中,出现过许多清官廉吏,他们重民生而知根本,畏法度而能自律,明廉耻而守气节,崇节俭而重情操,知恩惠而思报国。正因为他们为官清廉,以自己的言行立志,秉公正祛贪欲,心系百姓,弘扬清廉的价值与精神,才受到百姓的爱戴。回顾过往,历史的风可以吹动世事沧桑,可以吹动王朝更迭,但却吹不断竹笺上一个个令人叹为观止、印象深刻、无法磨灭的雄伟身姿。于谦于少宝大权在握,仍不贪不腐,一心为国家为百姓,最后留下“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千古绝唱;郑板桥为官十几年,知民情、解民忧、化民怨、暖民心,清正廉洁,正如他自己写道:“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成为千古传颂的经典。正如王安石在《风俗》中写道: “坏崖破岩之水,源自涓涓;干云蔽日之母,起于青葱。”因此,只有像海瑞、包拯这样两袖清风、一尘不染的人,才能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才不会被世俗的人情世故所累,才能在变化莫测的官场中不忘初心、勤俭自勉,心系百姓,造福一方。
廉者,洁也。莲因洁而高雅,人因洁而正直;腐者,浊也。民痛恶之,为法和义所不容。廉洁文化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传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要得罪十四亿人民!这是一笔再明白不过的政治账、人心向背账。“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但是,十八大以来,在反腐败高压态势下,仍然有些人管不住内心的贪念,错把歪风邪气当成社会规律,思想滑坡竟然引以为荣;错把有毒香饵当成应得好处,面对围猎放纵贪欲增长;错把施政成绩当成免死金牌,灯红酒绿仍然肆无忌惮。这样的人不仅违背党的使命初心、动摇党的执政根基,甚至严重威胁了党和国家政治生态安全,正因如此,从严治党、严查严办贪官污吏一直在路上。
清廉是一种价值观念,更是一种价值坚守。作为一名党员干部,需要的不正是莲的品质吗?清正廉洁、严于律己,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与尊重。
廉洁方能聚人,律己方能服人。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一个人能否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一个人战胜不了自己,制度设计的再缜密,也会出现“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立身不忘做人之本,古人云:“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增强廉洁自律,我们必须用心领会,至诚至善,才能确保行动自觉。一是“修心”。加强廉洁自律首先是净化心灵,党员干部必须树立起廉洁自律的鲜明旗帜。修好共产党员的“心学”,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勇于担当,积极主动,真抓实干,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二是“修信”,立志才能定其本,志高方可行稳致远。我们要始终保持崇高的信仰,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用信念作魂,用信仰作骨,方能凝聚起廉洁自律的信心;三是“修德”,品德是做人的根基,是领导干部为官的“命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我国古代思想家们都强调为官从政要以德修身、正己为先。党员干部的道德情操对全社会有着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因此,所有党员干部要把涵养道德操守作为强化党性修养、廉洁自律的“基准线”,自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升党性修养,真正做到防微杜渐。
扬廉洁正气,做时代新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是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伟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必须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为了使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推进,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守初心担使命,继续发扬莲的精神,谦和包容、高风亮节、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脚踏实地汲取养分充实自己,以一身正气,扬一路清香。
又一阵清风吹来,打断了我的思绪,看着池塘中盛放的莲花,想到当今的中国,也坚信明日我泱泱大中华政清人和、海晏河清,清风徐来莲正香!
【编者按】作者情由景生,触景生情,思绪飞扬,赞美莲之形象和象征品质的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爱莲说》呼之欲出,由此尽情的抒发了自己对莲的象征意义叹为观止之倾慕。文章采用《爱莲说》所使用的托物言志之写法。借助“清风徐来正香的莲”来赞颂象征着中华民族非常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廉洁文化的“以一身正气,扬一路清香” 的具有洁身自好、淡泊名利的有史以来著名的清官。借古鉴今,由此希望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守初心、担使命、讲清廉,继续发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精神品质,扬廉洁正气,做时代新人。进而水到渠成的在结尾处突出并升华中心的坚信我泱泱大中华定能迎来“清风徐来莲正香”的政清人和、海晏河清的太平盛世。推荐阅读赏析!编辑:攀登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