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石人排,一段尘封湮没的历史

作者: 丁良跃 点击:1531 发表:2023-07-14 08:36:25 闪星:3

摘要:

江西于都是举世闻名的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集结出发地。据统计,全县有67709人参加红军,1.7万余人参加长征,为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牺牲的仅留下姓名记载的烈士达16336人。

在于都县烈士纪念园里,革命烈士纪念碑巍然耸立,四周杨柳低垂,松柏静穆、草木葱茏,气氛庄严肃穆。园内设有纪念广场、烈士纪念碑、墓区、英名墙、浮雕廊等纪念设施,载录烈士16356名,集中安葬4173名烈士,每一座烈士墓的背后,都有着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这其中,就有正在施工的何金寿的烈士墓。

1689232221487291.jpg

何金寿烈士墓属于今年入园安置,烈士墓碑在阳光下熠熠闪光,墓碑上记载:何金寿烈士之墓,何金寿(1909-1933),男,于都县梓山镇长口村人。1933年参加革命,红三军团战士,在会昌作战牺牲。

前几天,我在朋友圈刷到一个好友分享的抖音,画面中是一块革命烈士墓碑和半张“革命烈士证明书”的图片,这引起了我的好奇心,通过联系朋友后,得知是一名红军后代何地福“晒”的抖音。

通过联系,刚好何地福在老家,于是,我邀上朋友立即前往何地福的家——于都县梓山镇长口村石人排组。

长口村石人排位于于都县城东部、梓山镇西北部,属丘陵地带,在一片山排上,石头多形似人头,故名石人排。还有一种说法,传说这里原来有一坵田,叫石人坵,因屋背有一座石崖山,海拔近600米,后改为石人排。

石人排组居住的村民姓何,现在人口有400多人。清朝何氏从兴国县欧口迁入长口村龙坳,清末何氏因兄弟分家后从长口村龙坳迁入此地石人排,后邱、陈、谢氏迁入。苏区时期,石人排这里有何氏人口100多人。

1689232326641130.jpg

主人公何地福今年45岁,小学文化,从事装修,生有二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大女儿在读大学,二女儿在外务工,小儿子就读于固院初中。何地福有二兄弟,哥哥叫何地禄,今年48岁,工程师,哥哥和嫂子都是中南大学毕业,生有二个女儿,现一家人在美国。

何地福从屋里拿出一个塑料袋递给我,我打开塑料袋,里面是半张“革命烈士证明书”,我们的话题自然从这半张“革命烈士证明书”开始说起。

祖父何金寿,谱名何芳遇,1909年生,于都县梓山镇长口村石人排组人,1933年参加红军,红三军团战士,1933年在会昌战役牺牲,年仅24岁。祖母朱氏,人称“兰妹子”,岭背镇东坑村人,是童养媳。

曾祖父叫何烈府,先后娶了正室、小妻三房,共生有祖父何金寿四兄弟和一个妹妹,老大会抽鸦片,去世较早;老二叫何金福;老三姓名不详;何金寿就是老四。妹妹何二月姑,嫁长口村旗杆下陈同全为妻。

解放前,何姓所有的人居住的房子,都集中建在石人排这一片山排上,这里的田地都是地主家的。后来,四兄弟都已成家了,四兄弟每家居住一个小房间,厨房共用,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家产,但兄弟妯娌关系非常和睦。

祖父何金寿从小未进过学堂,没有文化,与祖母朱兰妹子生育了二个儿子。大儿子何太阳保,1931年生,务农为生,2014年去世。小儿子何志邦,1934年生,1999年去世。

何地福说,何太阳保就是其父亲。父亲老实巴交,一辈子务农,

母亲叫刘道秀,今年73岁,梓山固院人,母亲打小就眼睛失明。

1689232417645046.jpg

“革命烈士证明书”上记载,何金寿为红三军团战士,在会昌作战牺牲。

据史料载:1933年6月,红22师率领近万人驻守中央苏区南大门——江西会昌的筠门岭。但在1934年春的第五次反“围剿”中,由于“左”倾教条主义者的错误领导,被迫实施消极防御作战,最终筠门岭失陷,红22师也伤亡1000余人,无奈之下,只得率部撤出战斗......

何地福说,祖父何金寿于1933年参加红军后,再也未回过家了。当时,石人排这个屋场一同去参加红军的有五、六人,据说他们都参加了会昌筠门岭战役,其他人后面全部回来了,唯独何金寿血洒战场。其中有一名在战场上腿部受伤,还是本屋的另一名战友背着他回来的。

听闻何金寿牺牲的消息,何金寿的妹妹何二月姑与妹夫陈同全犹如晴天霹雳,尤其妹夫陈同全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在何氏家族里面说话非常有份量,无论什么红白喜事他都在场。他们辗转来到会昌一带,到处寻找何金寿的尸骨,但是最终却未能找到。何金寿参加红军时,大儿子何太阳保、也就是我的父亲还在2岁,小儿子何志邦、也就是我叔叔还未出世。

1689232467528172.jpg

父亲何太阳保永远记得,自己五、六岁那年,他的母亲朱兰妹子、也就是我的祖母要改嫁了,祖母改嫁到长口村钟屋。当时年轻的祖母朱兰妹子不得不走,面对二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家中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尽管这样,坚强的祖母还受得了,但她受不了的是孩子们跟着她,忍冻挨饿担惊受怕的日子。她想,如果自己走了,儿子毕竟是他们何家的血脉,在何屋这块土地上,总有他们活下去的一席之地吧!

于是,祖父何金寿牺牲后,祖母朱兰妹子改嫁了。顿时父亲何太阳保、叔叔何志邦二人成了孤儿,好在何金寿的二弟何金福出面抚养二人,一直到成年他们自己可以下田作活。

1965年,白手起家的父亲何太阳保在石人排的老宅地,建起一栋土木结构瓦房,四扇三间,占地100平米,建好房屋后家里实在没有钱了,绳床瓦灶,大门也未安装,二楼楼板未盖,仅用一些硬纸板盖在上面防止掉下灰尘。何地福说,小时候,他经常爬上二楼玩耍,记得有一次脚踏空了,直接摔了下来。家里藏放箱子里的“何金寿革命烈士证明书”,也被老鼠咬掉只剩下半张。2012年,何地福对老房屋拆旧建新,在原址上新建了一栋三层的砖混房。

1989年8月,因家庭人口多,房屋紧张不够居住,父亲何太阳保又递交《兴建房屋地基申请表》,在石人排老房屋旁边的一块空荒地,建了一栋砖混房,占地60平米,二间一厅。

何地福说,年幼的父亲何太阳保,关于祖父的一切,他是等自己逐渐长大后,从祖母朱兰妹子以及邻里乡亲的嘴里才得知的,祖父何金寿的形象得以在父亲心里扎下了根......

如今,祖父何金寿参加红军为党为人民英勇献身的精神,为我们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尤其是体现的忠诚担当、信念坚定、勇于牺牲的崇高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精神谱系和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奋进新时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作者向我们讲述的一个战争年代的小小片断,讲述了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人,一个家庭所发生的变迁和进步,也反映出了一个民族要站起来的斗志。 一个民族没有一点精神是不行的,一个人没有一定目标也是不行的,有方向才会有结果,牢记历史,激励后人。推荐阅读。编辑:李金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