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时光飞逝故交稀,老俊何曾永别离?

作者: 苏子门生 点击:525 发表:2023-07-14 11:00:36 闪星:0

照片中左边这位老者,姓王名俊德,生于1929年,卒年不详。他是原锦西县的一位资深且颇具名望的老干部。曾先后担任过钢屯镇党委副书记、县林业局副局长、县文联副主席等职。别看官职不高,文凭却是"国高",这在原锦西县的中层干部中,有如"凤毛麟角"般的鲜见。其人文化不低,性格也"怪","怪"就"怪"在过于耿直狷介,从不轻易"随大流"上,更没工夫去打听领导家门朝哪边开。也许是因为性格"孤高"的缘故,其官运一直不旺,临到退休,职务也未"转正"。对此,亦从未见他有过什么抱怨。

他所热衷热爱者,是许多领导干部不屑一顾更难钟爱的文学。诗词、散文、小说、报告文学,他写得都很不错,据说,早年,其散文巜亲骨亲血》(记忆中的文题),曾刊发于《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令许多文学爱好者特别歆羡和望尘莫及。进入晩年后,他又着迷似地爱上了书法,并常应他人之请,书写书法作品,而且分文不取。

由于其与先父曾是县林业局同事,而且两人性格中都有"耿"的一面,"狷"的特点,彼此关系也不错,在听说我也爱好文学后,便与我开始了较长时间的“文学交往"。因其是长辈和文学前辈,我们之间的交往,大多表现为我向他请教问题,他也乐于解答和传授。有时,县文联刊物《虹螺文艺》偶发我的诗词习作,他都为我高兴,有时还亲送刊物给我,并叮嘱鼓励我"多看多写多悟……"

锦西市(县级)刚升格初期,我时不时地去他位于渤海街道某小区两居室的家看望他,恭听其教诲,陪他聊天解闷。我每次登门拜访,他都很开心,总要跟我唠上好一阵子。可惜,这样的"交流",次数不是很多。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在原单位"内部调整“较为频繁,需要不断熟悉新业务,闲暇已不像建市初期那么宽裕;而他,也因年事日高,记忆力日差,听说还患了阿尔茨海默病,受家里人"管控"较严,所以也就不便频繁交往了。尽管交往日疏,但是,"老俊大爷"(年长于先父)在我心中的"占位",并未因"情况特殊"而发生任何不应有的改变。

1998年,在老俊大爷退休后的第十个年头的某日,他拎了一兜子书,来到我家楼下,直呼:"志英啊,快下楼来拿书!"他每次来我家住宅楼来找我,基本上都不肯上楼,而"坚持"在楼下说来意,谈事情。他这次带来的书有十来本之多,体材多样,是他几十年文学创作的"总积累"。我接过老俊大爷送给我的"群书",手中和心中,陡生一种特别的厚重之感……

不久前,我去东城区办事时,偶与区文联领导和相关文友"雅聚"。交谈中,我顺便向该领导打听"王老俊"之近况。该领导告诉我,"老俊早走了,走有好几年了……"。虽然事情已过去很久,但闻此迟来的噩耗,我的心仍颇感怅然,"潮"涌不止,久难平静。

有的人走了,什么也未留下,走的可谓"赤条条"般的"完全彻底",亳无念想。老俊大爷则不同,他走以后,还留有"鸿爪雪泥"。我这里所谓的"爪""泥",是指他的一些文学作品,并未与"烟"俱化,仍存在于某些书籍报刊,我偶尔翻看"故纸"时,还能与他"不期而遇",就像他老人家生前,有时抽空给我送刊,令我很是感动,并油然而生由衷的敬意!老俊大爷,你虽已故去多年,但在我心里,你始终部是"活生生"的存在!你在我旧居楼下,那苍劲浑厚的"常志英一一"的呼唤,仍时不时在我脑海回响,余音不绝……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做事须先做人,做人须先立德。王俊德是个厚德博才之人,他性格耿直、钟爱文学,不献媚高官,却对同样爱好文学的“我”疼爱有加,作为文学前辈,我经常向他请教有关问题,他总是乐此不疲尽心指教;这位“老俊大爷”时常给我送书,他送书的方式很特别,只在楼下喊我下去拿,从不轻易登门打搅,文人的素养由此体现得淋漓尽致。后来因各种原因,我们的交往越来越少,偶尔得知他已不在了,心中的惆怅油然而生。旧居楼下,那熟悉的“常志英——”呼喊之声,依然余音不绝……。推荐阅读,编辑:暗香盈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