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成长 断舍离

作者: 冷眼热泪 点击:989 发表:2023-07-13 06:19:00 闪星:6

摘要:一个孩子,到三十岁还崇拜他的父母,这个孩子不会进步,也没有出息,国家的进步也是一样的道理;及时的清理和舍弃那些看起来有用,其实却长期用不上的东西,会让自己的生活空间和精神世界更清爽。

  成长

  孩子在小的时候,都会无限崇拜他的父母,觉得他们似乎无所不能,那是因为他们那个时候很弱小,许多的事情,只能依靠这父母来完成,于是,心目中父母的形象总是很高大。

  但是,孩子长到一定的时候,就开始觉得父母也未必都正确,甚至有些明显是错误,于是就有了对抗,有了逆反,有了不听话的过程,懂得科学教育的父母知道,孩子的逆反或许正是他成长的象征,他心中不再崇拜父母,是因为他眼界更开阔了,看到了更多的人,更远的天地,他有了自己的判断,有了自己的思想,不再是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也不再认为父母说的就是真理。

  人的成长是这样,国家的成长也是这样。西方的现代化很早,这一点,中国是学生,开始亦步亦趋,觉得老师很伟大,老师什么都对,于是很长时间形成了西方崇拜,这也属于正常,但是,当中国在现代化的路上慢慢成长起来之后,觉得西方似乎也并不是什么都正确,什么都好,于是对老师有了质疑,甚至有了批判,这是开始形成自己独立思想的一个过程,但是西方高高在上,不允许学生对他的质疑和批评,甚至对于这种质疑和批评认为是对他权威的挑战,他因此要大发威风,要大打棍子,而我们国内那些跪久了的人,也觉得这是大逆不道,我们就应该永远的遵从他们,顺从他们,服从他们,因为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我们不应该辩解,更不应该顶嘴,于是,有些人把那些敢于在外交场所公开质疑和批评西方,甚至直接指出他们的错误的中国外交官叫做“战狼”!想想,真是可笑!

  一个孩子,在二三十岁之后,还一味迷信父母,迷信老师,则这个孩子的没有进步、没有成长、没有出息是可以肯定的。国家也是一样,曾经跟着老师学,甚至一度迷信老师,都是允许的。但永远迷信,甚至丝毫不敢怀疑,则一定没有出息。因为韩愈早就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孩子会成长,国家会进步。用固定的眼光看待一个孩子,用固定的眼光看待一个国家,只能闹出笑话。


  断舍离

  这是近年来流行的一个词汇,是说对于有些看起来有用但其实毫无用处的东西,包括人际关系,果断地放弃,不再让那些东西占据自己的生活空间和心灵空间。从而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清清爽爽,轻轻松松。

  我们从懂事的那天起,就不断地背负和占有。各种各样的情,各种各样的物,随着年龄的增加,越背越多,越背越重。继续背着,有些不堪负重;放下吧,却又有些不忍不舍,而那些自以为放弃不了的负担,其实对自己并没有多少用处,真的属于“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搬过家的人都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家里哪里来的那么多烂东西?当初收集来的时候,或者得到的时候还有些高兴,觉得有用,但其实存放了十几二十年,却一次都没有用到过,而那些东西长期占据着家里的空间,让本该清爽的家庭变得凌乱不堪。但真要扔掉的时候,又总觉得那些东西收拢来有着自己的心血,难以做到果断地舍弃。

  我们总是不知不觉地积累那些自以为重要而其实毫无用处的东西,及时果断地清理这些,让自己轻松清爽一些。很多人所以感到活得沉重,是因为背负着太多不该背负的东西,这个放不下,那个也放不下,这个舍不得,那个也舍不得,结果,自己的生存空间很逼仄,自己的心灵空间也难以有阳光进来。

  及时清理那些没有用的东西,果断地丢掉那些只能让自己变得逼仄和沉重的东西,人生才会轻盈清爽,但舍弃是需要勇气的。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生命,是一场修行成长的旅途。人生在世,总会不经意地被繁华迷眼,困于名,迷于利,陷于得失。所谓成长,就是不断在挫折与磨砺中提升内在,回归生命的本真。世界很大,个体却如此渺小:你以为的那些关注,往往是自我陶醉。学会反省,懂得敬畏,明白真理,活得通透,才是真正的成长。人生最好的时刻,永远是当下。为眼前的每一分、每一秒去努力,专注内心的丰盈,把握当下的幸福,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作者的杂文短小精悍,短章哲理,智慧洋溢,当舍则舍,耐人寻味。品赏阅读。编辑:李先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