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重返大岭著华章

作者: 赵富山 点击:897 发表:2023-07-13 05:36:35 闪星:8

摘要: 2013年夏秋之际,乔宪俊带领儿孙重返大兴安岭,完成了爱人赵彦敏重回第二故乡看看的心愿。 八月,大兴安岭裹在深深的绿荫里,显得这般清幽、深邃而辽远。她们走上这岭上高原青青的林子,翻过这岭上高原寂静的山峦,越过这岭上高原蜿蜒的河流。 这岭上高原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似乎都在亲切地向她们述说着关于这里特有的故事,开发、建设、铁军、森林、铁路,那被久远的绿色染成的久远故事。于是走进这里,她们也被绿化成了林子里的一株无忧无虑的树!

  文友七君雅集美丽华

  癸卯炎炎夏日一天,乔宪俊做东召集晚宴,于是文友七人雅集美丽华大酒店。右一是女作家乔宪俊。

  赴宴者:燕赵老年报记者编辑张兰荣、市保密局原副局长焦万存、笔者、河北省散文学会、河北省诗词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梁剑章;原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吕双增老战友、省市老年大学教授张继胜、老战友赵彦敏夫人、作家乔宪俊等七人欢聚一堂。就乔宪俊新作付梓,多人献计献策,共襄出版好建议。

  岁月老迈气血刚,漫写词曲并非狂。

  夫君从戎笔下绘,军号壮声梦里扬。

  嫩江架桥波万涌,大岭铺路鸟千翔。

  朝阳隧道添诗料,笑对窗含碧山苍。

  梦萦兴安几流连

1689036791565050.jpg  人都有两个故乡:祖籍和出生或长期生活工作的地方。后者被称为第二故乡。有时第二故乡虽不是出生地和长期生活工作的地方,但那是有那么一段时间给自己的人生留下深刻影响的地方,这样的第二故乡更加弥足珍贵。

  六十年前我和石家庄市区及郊县千余名新兵走向了军旅生涯,在黑龙江的大兴安岭从戎,参加开发大兴安岭大会战,修筑战备公路和国家铁路,爬冰卧雪,出生入死,奉献青春,十几年下来,在人生中留下一段难以忘怀的印象,这里也就成了我们的第二故乡。

  2013年夏天,乔宪俊带领儿孙重返大兴安岭,完成了爱人赵彦敏重回第二故乡看看的心愿。 八月,大兴安岭裹在深深的绿荫里,显得这般清幽、深邃而辽远。她们走上这岭上高原青青的林子,翻过这岭上高原寂静的山峦,越过这岭上高原蜿蜒的河流。

  这岭上高原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似乎都在亲切地向她们述说着关于这里特有的故事,开发、建设、铁军、森林、铁路,那被久远的绿色染成的久远故事。于是走进这里,她们也被绿化成了林子里的一株无忧无虑的树!

  岭上的夏风,总是有几分高原上的野性。在大自然纯真的环抱中,小乔不再是属于都市里的那个无奈或孤独的老人。在这里,她的精神有所寄托,使得久违了的真爱,似乎又在这里复苏。

  风,不断轻轻地从她的面前拂过,抖动着她的衣襟,也清新了一段的过往。她也像青松那样站立得这般雄伟和壮观。大兴安岭因此包容了太多太多原始生命的延续;因此,伊勒呼里大山,额尔古纳大河和北国一切天然的美丽,似乎都汇集在这片茫茫苍苍的岭上高原。

  她发现,岭上的黑土肥沃,所以岭上的林木花草才生长的格外的苍翠葱茏。也许这远离中原的大兴安岭同中国历史上有过某种过密的亲热、深邃而辽远的交融和濡染,成就了它文化的历史底蕴很深很深…….

  龙江万里戍楼空,斑斑点点塞草红。

  当年军帐遗址在,寒极筑路难寻踪。

  曾渡兴安八万兵,沿岭布阵气势横。

  无端一夜潇潇雨,疑是当年饮马声。

  谁不说俺家乡好。这就是石家庄铁道兵的第二故乡大兴安岭,让他们魂牵梦绕,神奇、壮丽、天然、美不胜收的地方。


  铁十三团四营十三连班长赵彦敏

  我和赵彦敏老战友不是一个连队,我在十三团一营三连当文书,他在十三团四营十三连当班长。东北铁路大会战时,三个师沿着大兴安岭排兵布阵,全长主线加支线有一千公里,一个连队和最近的另一个连队相距几十公里,彼此平时很少见面。

  听曾经在一个连队的吕双增和赵运生讲过,彦敏人品不错,工作积极肯干,哪里需要哪里去,勇挑重担,团结同志,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入伍不久就入了党,连续多年被评为五好战士。

  彦敏担任班长之后,他的班争相完成最艰巨最困难的任务,多次受到连队表彰。

  桥——距今58年前的一件往事,那是发生在大兴安岭的真实事件。

  1965年5月2日凌晨,睡梦中的彦敏被急䎌的紧急集合号声惊醒,迅速穿好衣服跑出帐篷,顿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半边天被熊熊大火映的通红,马上让人意识到:大兴安岭山火着了!

  营房旁的简易公路上,已经停在那里的多辆军用卡车马达都在隆隆作响,如同连长正在进行的简要战前动员一样,都在催促着部队立即奔赴火场,抓紧控制火情,有效保护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

  紧张地准备好必要的工具后,战士们乘车从朝阳驻地直奔火情方向。一路上数不清的军车都在向着同一个方向集结。车开过几十公里后,在驶过乌鲁布铁不久被一条百米多宽的大河挡住了去路。面对河对面远处燃烧的大火和岸边集结越来越多的部队和地方的救火队伍,团长看了看手表,已将近七点,当即决定并下达命令,要求十三连必须在中午十二点之前在河上架起一座简易木桥,供万名要前去扑灭火情蔓延的大军通过。

  但是,岸边根本找不到架桥能用的木料,只能指望对岸百米开外的那片树林。也就是说架桥部队必须先过河。大兴安岭的五月初,河里的水刚刚融化,水中还夹杂着不少冰块,水深没过腰部,水流湍急。河边唯一的一条小船因漏水无法使用。

  任务压在肩头,连长孙九作情急之下从村民那里借了一根约五六公分粗的长麻绳,一头栓在岸边一颗枯死的老树根上,背上绳子骑马直奔对岸树林,把绳的另一头吃力地栓在一颗大树上。全连的战士都盯着自己的连长,也意识到连长的用意,纷纷在寒风中脱下棉裤,带好工具,借助拉好的粗绳艰难地向对岸奔去。

  当时手中的斧头、锯子等工具就是完成任务的必要装备,是战时的枪。为防止工具掉进水中,一个战士就用胳膊紧紧把它贴在身上,没成想快马锯的四个锯齿深深扎进了大腿,在冰冷的河水中根本毫无感觉。上岸后离开水面的瞬间才发现,四股鲜血从大腿部流出,顺着左腿直奔水湿的解放鞋。卫生员急忙帮助包扎。好在没有扎住主动脉,否则会很危险的。

  连长下达任务很明确:木工班所在的一排负责选伐木料、制作木马及桥梁、桥面等所用木料;二排、三排在岸边沙滩点起篝火,只穿棉袄围火跑步,轮流下水安放木马、架樑。紧张艰巨的任务面前没有人退缩,尽管一个个冻的瑟瑟发抖却没人叫苦。赵彦敏战友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

  经过紧张的战斗,木桥修通了,队伍可以畅通无阻的通过了。团长手表上的指针刚刚十点钟,他脸上露出满意的表情。看的出来,他们连的孙九作连长和胡衷溪指导员也如释重负……

  后来一排留在岸边守护木桥,其余人员全部随大部开赴前线去砍伐清理防火道,阻止火情蔓延。他们一排守在桥边过夜,确保大部队完成任务返回时顺利过河。


  赵彦敏魂牵梦绕的军旅梦

  人生有了当兵的经历,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铁道兵的经历使赵彦敏终生难忘,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那里,洒下过他的热血和汗水,那里,留下了他青春闪光的足迹。他以此为荣,经常把铁道兵艰苦奋斗的故事讲给爱人和孩子们听。大兴安岭是赵彦敏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

  一九六四年春天,中央军委一声令下,进军开发大兴安岭,铁三师打响了建设嫩林铁路的战役。林海雪原苍茫无际,人迹罕至难以生息,零下三四十度的高寒禁区,考验着每一个铁道兵战士的毅力。天当被,地当床,安营扎寨在帐篷里,帐里和衣而睡难入眠,帐外寒风呼啸冰天雪地。起床时靴子冻在了冰冷的地上,冰霜染白了战士的眉毛和胡须。他们喝的是融化的雪水,吃得是难下咽的高粱米,少油少菜没有荤腥,野菜拌饭来抗饥。部队配发了御寒的棉衣毡靴皮帽也都备齐,但难抵林海刺骨的寒风,手脚冻裂,疼在心里。

  在极端艰苦的生活条件下,赵彦敏和战友们互相勉励,克服种种困难,圆满完成了各项施工任务。

  一九六四年彦敏在师教导营和战友们在一起,参加铁道兵的班长骨干培训。彦敏没有辜负党和部队的培养教育,坚定的信念远大的理想,共产党员的钢铁意志练就在铁道兵的大熔炉里。

  施工现场上飘扬着铁三师鲜艳的红旗,英雄部队铁打的兵,战友们迎难而上所向披靡。原始森林没有路,打草伐树披荆斩棘,抬石子、扛枕木、锤道钉、铺路基,手提肩扛浑身汗,摸爬滚打满身泥。高山挡不住前进的路,开山放炮把隧道凿开,凿山洞的大锤震裂了虎口,用嘴吸一下流血的伤口,施工继续样样工作不甘落后。

  汗水流淌在脚下的土地,风餐露宿,趴冰卧雪顽强拼搏积极进取,铁轨在一米米延伸,铁道兵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有多少战友在施工中牺牲,他们永远长眠在这片土地。他们用热血和汗水铸就了嫩林铁路大动脉。铁道兵为祖国建设立下了丰功伟绩。

  在那些年的铁道兵生涯里,印象最深刻的是六四年冬天大雪封山,部队急需物资难以运进部队驻地。领导派彦敏带队执行任务,连夜出发十万火急。接到命令后他们淌着没膝深的积雪,在寒风呼啸的林海中艰难跋涉往返几十公里,圆满完成了任务,把几百斤重的急用物资背回驻地。

  半夜站岗放哨,常有深山里的黑熊、野狼来偷袭。一次彦敏值班就遇到了黑熊跑进营区,他屏住呼吸近距离和黑瞎子的四目对视,用机智和勇敢击退了野兽的侵犯,为熟睡的战友们解除了危机。

  森林大火无情燃起,他和战友们冲进火海扑打山火,开辟出隔离带,冒着随时被大火吞噬的危险出生入死,用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保卫了国家广袤的林区。

  赵彦敏经受了铁道兵部队考验和锻炼,多次立功受嘉奖,五好战士的奖状证书记载着他曾经的辉煌和荣誉。


  怀揣夫君夙愿寻梦大岭著华章

  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彦敏退役来到轴承厂,干得很出色。青工小乔作为彦敏的徒弟,两人在工作中逐渐建立了友谊并擦出爱情的火花。多年后,他们牵手走进了婚姻殿堂。伴随着两个儿子的到来,小日子过得美满而幸福。十三年前,彦敏因病撒手人间。那年小乔年近花甲,残酷的现实几乎将她击倒。按照丈夫生前的遗愿,她踏上了这片丈夫战斗过的热土,她心潮澎湃 百感交集,返程时特意捧几粒朝阳隧道口的石子回家,放置在丈夫墓旁,替他圆了回第二故乡的梦想。

  纵横上千公里的大兴安岭,那里是我国最大的绿色宝库,早就使一些外国侵略者垂涎三尺。历代统治者,包括日伪时期,都想打开这个绿色宝库的大门。然而因为那高寒酷冷的恶劣环境,使进去的人都没有站住脚。有的是因为传染病流行,活还没干就损失惨重;有的是面对酷冷,束手无策;有的是后勤供应不上,连冻带饿不得不撤出来。为了打开这个宝库的大门,冒险者曾有过七进七出的历史,这块宝地被称为高寒禁区。

  这里冻封期达七八个月之久,冷到什么程度,有人说:“滴水成冰,吐痰成钉”;也有人说,“大便需刀割,小便冻冰柱”,其实不是尿出来就冻成冰棍,是尿在地上流不动,立刻就是一汪冰块。

  在这里修铁路,谈何容易!容易,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还要铁道兵来吗?老兵彦敏说过,大雁的家在翅膀上,哪里温暖往哪里飞;燕子的家在嘴上,哪里舒适往哪里衔草垒窝;铁道兵战士的家在肩膀上,哪里艰苦往哪里背。一顶帐篷,四海为家。一双铁脚,走遍天涯!

  晚年的彦敏时常提起,叶剑英元帅在给铁道兵的题词中说:“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面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面前无困难。”我们就是要以热血横扫漫天雪、汗水化透千层冰的苦战精神,在冰山雪岭上开路,在冰冻数尺的冰河上架桥,要让钢铁大道插向密林的心脏,让铁龙的汽笛声响遍深山老林。

  彦敏生前的回忆,小乔记得。隆冬季节施工转场,我们下了小火车,坐汽车,在汽车也不能通行的地方,就步行奔赴施工点。背包、枪支、行李、军需用品、帐篷、工具等,都要靠人背肩扛弄到工地。往返一次二十几公里,需要多次往返,才能完成一次搬迁。

  在原始森林里修路,第一道工序是砍道影。砍道影,是按照线路的走向,把密集的遮天蔽日的树木砍倒,运集到路基边坡以外的地方,刨出树根,显示线路的轮廓,然后才能展开填筑路基的土石方施工。

  在路基施工中,最大的拦路虎就是塔头沼泽地带。冬季,一座座塔头冻得像铁塔一样,一镐下去不但刨不动,而且往往镐被反弹回来。夏季,地表化冻,沼泽满目,泥坑一个连一个。

  1964年在完成劈开三号山的任务中,我们一个班担任了主攻任务。战士抡锤扶钎,凿岩石,打炮眼。有时,山峰上雪深石滑,狂风漫卷,夹着雪土碎石扑打在脸上像针刺刀割。为了防止瞎炮,战士们脱掉手套,在冰天雪地里用手扒炮眼,装炸药,接雷管,硬是在悬崖峭壁上炸开了半拉山,筑起了一条雄伟宽坦的铁路路基。

  夏天,大兴安岭的牛虻又多得惊人。“双耳只闻嗡嗡响,抬头方见一片黄。”这种牛虻群魔乱舞,蹿上蹿下,人被叮上就是一个大鼓包。最讨厌的要数蚊虫小咬。凡是在外面施工我们不得不戴上防蚊面罩,抹上防蚊油。即使如此,那些善于钻空子的小东西还是把你的手、脖子叮得大包连连,痛痒难忍。

  丈夫的回忆,每每让贤妻动情。刚开进那时,物质条件差,不仅挨冻,还常挨饿。没有新鲜蔬菜,我们只能吃从上海空运来的脱水鸡毛菜、咸菜,冬天没有水就到冰河化冰块。战友们风趣地说:“大兴安岭就是怪,五黄六月吃干菜,冬天吃水背麻袋,汽车跑得没人快。”后来,即使有了菜吃,但由于酷冷,白菜冻得像冰球,豆腐冻得像砖头,切肉要用锯子拉,剁菜要用大斧头!

  然而,往往越是艰苦的生活,越能磨炼人的意志,战士们个个像兴安岭上刚毅挺拔的青松。经过十多个春秋的战斗,硬是让钢铁大道伸向了原始大森林的各个角落,嫩林铁路直修到祖国北极漠河。

  小乔携子孙从大兴安岭归来后文思喷涌,感觉北疆之行既是一次为丈夫圆梦之旅,更是一次红色采风活动,所见,所闻,留在她的记忆深处。丈夫讲的那些红色的故事,总让她振奋不已,忍不住拿起笔来写成诗歌,散文,陆续在大兴安岭日报发表。

  乔宪俊的文稿要编辑成册了,她说不为名利,只为留给后代子孙,尤其是怀念篇的大兴安岭部分,要让孩子们铭记父辈的勇敢无畏、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志在四方、使命担当和家国情怀,让铁道兵精神一代一代永远弘扬下去。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大兴安岭地处祖国的最北方,纬度高,冬季长,又有原始森林,被人们称为林海雪原,亦被人称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高寒禁区”。58年前,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正式成立会战指挥部,进行第三次开发大兴安岭的部署。遵照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指示,来自祖国各地的林业和铁路职工两万多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三、六、九师进军大兴安岭,在可以滴水成冰的高寒禁区,开始了在茫茫雪原,浩瀚林海中爬冰卧雪,风餐露宿,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之路。在开发建设大兴安岭的过程中,八万铁道兵战士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战胜了无数的艰难险阻,最终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其功可昭千古,其名可传万世。任务艰巨光荣,生活艰苦光荣,当铁道兵光荣。作者的散文笔触细腻,叙事清晰,抒情坦诚,重拾记忆,著书立说,再现了铁道兵的使命担当,凝聚着战友一生一世的深情厚谊。品赏阅读。编辑:李先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