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万紫千红总是春

作者: 江楠 点击:3432 发表:2023-07-06 06:04:25 闪星:3

摘要:古人写诗,爱写春。他们独具匠心,写出了“咏春”“怨春”“春恨”“春愁”“送春”等多种优秀诗词艺术作品,值得学习借鉴。

  春天,大自然中开放着千姿百态的鲜花:端庄稳重的百合,妖冶带刺的玫瑰,献媚娇艳的桃花,清香淡定的玉兰,高贵纯洁的牡丹,幽洁雅致的兰草……它们都以自己特有的风姿,争艳斗奇,竞放异采。比鲜花更加绚丽多姿的诗词,更应表现出万紫千红的特色,散发出独一无二的芳香。因此,古人笔下,先后写出了“咏春”“怨春”“春恨”“春愁”“送春”等不同艺术形式的优秀诗词作品。

  

        一、咏春

  (一)以“曲”咏春。“曲”是文艺创作的特征之一。一切有成就的文人在创作中都力避平直、呆板,而着力在曲折上下功夫。正所谓“为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袁枚《随园诗话》)

  1.皇帝以“曲”咏春。如:

  (1)隋炀帝杨广《春江花月夜》(其一):“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短短四句话,描绘出了一幅春天江月胜景图。“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画面曲折,风致婉然,意境悠长。

  (2)唐太宗李世民《元日》:“高轩暧春色,邃阁媚朝光。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穆矣熏风茂,康哉帝道昌。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巨川思欲济,终以寄舟航。”春天来了,小草沐春风,梅蕊正怒放。我想渡过河流到彼岸,还要靠舟船才能过去。“元日”是正月初一。李世民浓笔重墨,描写了春节的美丽景物。却突然笔锋一转——“巨川思欲济,终以寄舟航”,抒写自己的雄心壮志,表达了国家虽然已是欣欣向荣的太平盛世,但是还要靠民众的支持和大臣们的帮助,才能治理好国家的思想感情。

  (3)梁元帝萧绎《春日诗》:“春还春节美,春日春风过。春心日月异,春情处处多。处处春芳动,日日春禽变。春意春已繁,春人春不见。不见怀春人,徒望春光新。春愁春自结,春结讵能申。欲道春园趣,复忆春时人。春人竟何在,空爽上春期。独念春花落,还以惜春时。”全诗90字,用了24个“春”字。句句有春,处处写春,春满大地,处处春情。内容:从“羡春”→“赏春”→“怀春”→“恋春”→“惜春”,曲折巧妙,寓意深刻;结构:依次写了春回→春色→惜春,层层深入,景情穿插,;景物:写了春风→春芳→春禽→春园→春花,抓住了特征;语言:自然清新,多用叠字,处处写春。最后以“曲笔”——“独念春花落,还以惜春时”,透露了淡淡的哀愁。

  (4)宋徽宗赵佶《声声慢(春)》:“宫梅粉淡,岸柳金匀,皇州乍庆春回。凤阙端门,棚山彩建蓬莱。沈沈洞天向晚,宝舆还、花满钧台。轻烟里,算谁将金莲,陆地齐开。  触处笙歌鼎沸,香鞯趁,雕轮隐隐轻雷。万家帘幕,千步锦绣相挨。银蟾皓月如昼,共乘欢、争忍归来。疏钟断,听行歌、犹在禁街。”皇宫梅花粉淡,岸柳金色均匀,皇州刚刚庆祝春回。凤阙端门,建造蓬莱。沉沉洞天的傍晚,宝车来回,花满钧台。袅袅的烟雾里,谁将金莲花,在陆地齐开,到处笙歌喧腾。香炉垫子前,宝车的雕轮,隐约传来轻雷似的响声。万家拉开窗帘,锦绣山河皆是。银铜皓月,照如白天,一起乘车欢乐,怎能忍心归来?诗人突然笔锋一转——“疏钟断,听行歌、犹在禁街”。由稀疏的钟声想到:要听流行歌曲,皇宫不行,这里是禁区!

微信图片_20230704211405.jpg

  2.诗人以“曲”咏春。如:

  (1)王驾《雨晴》:“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此诗一、二句,用雨前雨后的对仗,抒写春雨无情。“初见”说明花儿刚开放,“全无”表现了花落的无奈;接着,突然写——“蝴蝶过墙”,使人产生疑问,同时眼前一亮,这就是“曲”笔。雨后花落,蝴蝶离去,是实景,飞向哪里,却是诗人的想象。一个“疑”字,精巧地将惜春、爱春以至嫉妒邻居的诗人形象凸现了出来。“蝴蝶”、“春雨”、“落花”都是“春”的一部分,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和巧妙的结构,将它们联系起来,既灵动自然,而又浑然天成。前三句写实景,后一句写想象,虚实结合,曲折传神。

  (2)张旭《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隐隐飞桥隔野烟”是对桃花溪的远景描写。云烟缭绕的深山中,一座横跨山溪的长桥,在云烟中若隐若现。“隔”字,让静止的桥与飘动的云烟相映成趣;“石矶西畔问渔船”是对桃花溪的近景描写。诗人站在石矶西侧,望着随桃花漂流而下的渔船出神,一个“问”字,暗示了诗人对世外桃源急切向往之情;“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诗人看到溪中有桃花随着水流出来,已到了桃花源。但并不满足——还想了解通往“世外桃源”的“洞”在什么地方?此诗,篇幅短小,构思精巧,意境深邃。作者没有用明艳的语言作答,而是以清淡曲折的词语,创造了一个空灵自然、充满情趣的“世外桃源”,显现了“曲笔”的魅力。

  (3)王勃《早春野望》:“江旷春潮白,山长晓岫青。他乡临睨极,花柳映边亭。”“江旷春潮白”,主要写早春的“水”。意境雄浑阔大,为整首诗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山长晓岫青”,主要写早春的“山”,以“长”说明山的高耸入云,更突出了意境的雄浑阔大。这两句展现了早春时节宏伟绚丽的景色;“他乡临睨极,花柳映边亭”,诗人在异乡极目远望,看到江边红花绿柳掩映着亭子,好一派美丽的春光。此时,突然笔锋一转——写自己身为游子,客居他乡,抒发了思乡之情。这首诗,不仅写出了早春美丽的山水景色,而且充满了浓浓的乡愁,将诗歌的含蓄美体现得淋漓尽致。

  (4)刘禹锡《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虽然只有四句,却连写了“芍药”、“芙蕖”、“牡丹”三种名花。“庭前芍药妖无格”,“芍药”是草本植物,又名“没骨花”、“没骨牡丹”,所以这里称它“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芙蕖”,即荷花,历来是清高纯洁的象征。诗人看来,它缺少热情,只在池中玉立,只可远观不可近玩。前两句是为牡丹的出现作铺垫;第三句笔锋一转——“唯有牡丹真国色”,正面歌咏牡丹。以“芍药”无格,“芙蕖”少情,衬托了牡丹具有妖、净、格、情四种资质,所以才是“国色”。这首诗,不仅蕴含了诗人的理想人格精神,而且使人从“芍药”、“芙蕖”、“牡丹”的自然美看到了美丽的春色,领略到了诗句背后的艺术之美。

  (5)李白《芳芳亭》:“天下伤心处,芳芳速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古人,以折柳赠送离别的客人表示挽留的深情。诗人却笔走偏锋——“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如果春风知道送别之苦,也就不让柳条发青了。可见“曲”笔之妙。

微信图片_20230704211412.jpg

  (二)以“色”咏春。古代诗人,爱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们用色彩写下了许多赞美春天的诗篇。如:

  1.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人以“江碧”衬“白鸟”,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红”,青红相互争妍。分别描绘了江、山、花、鸟,并辅以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极写了美丽的春天。突然,笔锋一转:“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春天的美景反而勾起了诗人的伤感。

  2.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诗人用特定的色彩造成了鲜明的诗意:云,是白的;莺,是黄的;树,是绿的;燕,是黑的;加上“绿杨”、“白沙”等直接表现色彩的字眼,构成色调和谐、色彩鲜明、春意盎然的诗境,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湖边春行图”。“白沙堤”,既是白居易的最爱,也是对前代官员为杭州百姓造福的羡慕。所以他到任后,治理西湖,重修六井,加修白公堤。后来,他因病辞官,百姓为他送别,哭声闻于江水。

  3.白玉蟾《早春》:“南枝才放两三花,雪里吟香弄粉些。淡淡著烟浓著月,深深笼水浅笼沙。”春夜花月相映,雪中含苞初放的粉红色梅蕊散发出清香;夜雾和月色附着在花蕊上,犹如笼罩着寒冷的水一般。梅花是春天开得最早的花,这是生命力顽强的象征。作者用粉红色的“花蕊”、白色的“雪”、银色的“月”描写了春天的美丽景色。

  4.顾太清《早春怨.春夜》:“杨柳风斜。黄昏人静,睡稳栖鸦。短烛烧残,长更坐尽,小篆添些。红楼不闭窗纱。被一缕、春痕暗遮。淡淡轻烟,溶溶院落,月在梨花。”早春,鹅黄色的杨柳随风摇曳;黑色的乌鸦在树巢沉睡;红楼窗户未放窗纱,却被杨柳的枝条暗暗遮挡;淡淡的轻烟似有似无;庭院里,银色的月光洒满了梨花,好一派月夜春光。

  5.史达祖《夜合花.柳锁莺魂》:“柳锁莺魂,花翻蝶梦,自知愁染潘郎。轻衫未揽,犹将泪点偷藏。忘前事,怯流光,早春窥、酥雨池塘。向消凝里,梅开半面,情满徐妆。风丝一寸柔肠,曾在歌边惹恨,烛底萦香。芳机瑞锦,如何未织鸳鸯。人扶醉,月依墙,是当初、谁敢疏狂!把闲言语,花房夜久,各自思量。”黄莺被柳叶遮挡,蝴蝶在花丛飞舞;早春回到人间,诗人偷看落雨的池塘,不由暗自神伤;只见一朵梅花刚绽开一半,含情脉脉,宛如恋人的半面粉妆……作者用色彩描写了春夜之景和思念恋人的难言之情。


微信图片_20230704211416.jpg

  二、怨春

  古代诗人常用“气氛”写怨春。诗歌中的“气氛”创造,有赖于情景交融所产生的意境。有了意境,便有了气氛。如:

  1.袁枚《题桃花》:“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二月,春天来了。不仅刮起了春风,而且下起了春雨。在碧桃花树下,诗人突然感觉到了如水般流逝的年华。虽然经过风雨吹打后的桃树上,还残留着一些落花,但是,怎么也比不上桃花刚开时,那一朵最鲜艳美丽。诗人以“风雨送春归”的独特“气氛”,极写了桃花凋残的凄凉情景,暗示了风雨摧花(美人)的“怨春”之情。

  2.佚名《杏花村》:“杏花村里杏花酒,风雨声中风雨楼。不见鸿雁传书来,只见伊人泪长流。”杏花村酒香四溢,一片生意兴隆的喜人场景。忽然笔锋一转,写狂风大作,暴雨横行,在那风雨楼里,失恋的伊人在痛哭。诗人用杏花村风雨气氛中伊人的“特写镜头”,巧妙地渲染了“怨春”之情。

  3.刘方平《春怨》:“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首句写时间晚,第三句写季节晚。纱窗日暮→窗内独处之人;空庭春晚→飘落之花。由内及外,由近及远,从屋内的临近黄昏→屋外的春晚花落,从近处的杳无一人→远处的庭空门掩。少女置身于这样凄凉孤寂的气氛中,当然要以泪洗面了。诗中写了日落→黄昏,使暮色加倍昏暗;写了春晚→落花满地,使春色扫地无余;金屋无人→庭院空寂→重门深掩,把少女无依无伴、与世隔绝的悲惨处境,写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充分显示了少女身世的可悲、青春的暗逝。“日落”“黄昏”“春欲晚”“梨花满地”,象征少女的命运,使这首诗,深曲委婉,味外有味。

  4.王昌龄《西宫春怨》:“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首句,写了一个花气袭人的春夜气氛。诗人不写花色,只写花香,用花香触发少女的春怨;“欲卷珠帘春恨长”,写她的内心后愁恨难遣;“斜抱云和深见月”,她拿起乐器欲弹又止,凝望夜空,暗自出神;“朦胧树色隐昭阳”,这是用“透过一层”写气氛的手法,点出了皇帝所在的昭阳宫,暗示妙龄少女所凝望的是皇帝的居处,这是她的春怨所指。


微信图片_20230704211421.jpg

  三、春恨

  诗词,是诗人的眼泪。古人以泪水写下了许多春恨作品:

  1.徐祯卿《偶见》:“深山曲路见桃花,马上匆匆日欲斜。可奈玉鞭留不住,又衔春恨到天涯。”诗人骑马旅行,在偏僻的山中见到美丽的桃花;但是时间飞逝,留不住桃花,留不住落日,留不住春日美丽的景色,更留不住人生美丽的青春,表现出诗人的无奈及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又衔春恨到天涯”,诗人因为欣赏美景不得而生“春恨”。这句诗,构思精巧,借景抒情,抒发了对春日的惆怅与思乡之情,蕴意深婉。

  2.崔橹《新柳》:“无情柔态任春催,似不胜风倚古台。多少去年今日恨,御沟颜色洞庭来。”“无情柔态任春催”,指春天虽然充满温柔的气息,但它的到来是无情而不可阻挡的;“似不胜风倚古台”,描述了柔软的花木被春风吹拂的美丽场景;“多少去年今日恨”,回顾过去,心中充满了遗憾和悲伤;“御沟颜色洞庭来”,借用了洞庭湖和颜色的意象,暗示了作者面对现实的无奈和苦涩。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春天的向往,反映了对过去的伤痛和无法改变现实的怨恨之情。

  3.杜牧《柳》:“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拂溪。”前两句,是诗人描写眼前新柳的景色:初春,几株柳枝吐出了新芽,片片翠影展现眼帘。柔细的柳条随风摆动,诗人被这春色迷住了。“新开翠影”和“倚风情态”,特别新颖:前者写柳色一下扑入眼帘的瞬间感觉;后者写柳枝倚风摇摆的柔姿;“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拂溪”,上两句写被春色所迷,这里却笔头一转,写起思念“故国”(即“故园”)的怅恨。诗人目睹柳色,不由想起长安的樊川故园,杨柳依依之态引起了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半掩村桥半拂溪”,这里仍然是描写眼前的柳丝。但因与前句“樊川恨”相连,成了诗人主观情愫“樊川恨”的外化,隐含了诗人心中“半掩村桥半拂溪”的怅恨之情。

  4.寇准《江南春》:“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江南春尽离肠断,苹满汀洲人未归。”前四句,勾勒了一幅江南暮春图:一泓春水,烟波渺渺,岸边杨柳,柔条依依。那茂密的芳草蔓伸到远方。夕阳下,杏花飘飞满地。这四句含有深意——“波渺渺”,指水悠悠,含有佳人“望穿秋水”的深情;“柳依依”,使人触目伤怀,想起当年“长亭惜别”之时;“孤村”句,说明主人公心情之孤寂;“斜阳”含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凄凉和感伤。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将女主人公的离愁抒写得淋漓尽致。这首词,以景起,以情结,以景寄情,情景交融,抒写了女子怀人伤春的情愫。

  5.罗隐《春恨》:“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罗隐进京赶考,在钟陵县结识了才女歌妓云英。12年后,他再度落第路过钟陵,与云英相遇。云英还是那么漂亮,但仍未脱风尘。云英见面就问:“为何还是白衣?(没考中)”罗隐不胜感慨,写了此诗相赠。双方都同情对方。罗隐把对社会和他人的怨恨,化作了对自己的嘲讽与反省。

  6.魏夫人《江城子(春恨)》:“别郎容易见郎难。几何般。懒临鸾。憔悴容仪,陡觉缕衣宽。门外红梅将谢也,谁信道、不曾看。  晓妆楼上望长安。怯轻寒。莫凭阑。嫌怕东风,吹恨上眉端。为报归期须及早,休误妾、一春闲。”上片是写痴心一片。首句“别郎容易见郎难”是写离愁。寥寥数笔道出了自己的一片相思。“门外红梅将谢也”,落花时节最易产生惜春伤春之情,词人以红梅自比,点明了题目“春恨”;词的下片,写她登楼远望丈夫所在之地长安。可是一想到丈夫,她却“怯轻寒”,心中升起一股寒意。丈夫早已在长安发迹,之所以不回来,不过是早就将她抛弃脑后了,于是心中的爱也就变成了一丝丝的恨意。“休误妾、一春闲”,是说“你要回来就快点!不要耽误了我的青春年华!”


微信图片_20230704211442.jpg

  四、春愁

  古代文人,常以“春柳”抒写心中之愁。如:

  1.杜牧《新柳》:“无力摇风晓色新,细腰争妒看来频。绿荫未覆长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  几处伤心怀远路,一枝和雨送行尘。东门门外多离别,愁杀朝朝暮暮人。”没有力量在晨风中摇曳的新奇柳枝,细嫩的身腰争相嫉妒来看它的人。绿色的青草还没复盖堤边的河水,金色的柳丝早就在皇家园林喜迎春天了。几处伤心的人思念着行人路途遥远,一枝新柳以泪雨伴送行人的路尘。长安东门的霸桥是人们经常送别之地,愁死了朝朝暮暮在一起生活过的送别人。全诗寓意是:有人如新柳,春风得意,占有象征富贵的春色;而诗人却失意离别,总与春色无缘。暗示了自已怀才不遇的愁苦心情。

  2.李商隐《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开头写的是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倒叙写春日之柳,然后再回到眼前来。全诗言少意丰,隐而不露,含蓄委婉。不着一个“柳”字,却句句系柳,句句是景,句句咏物,句句写人,抒发了对衰落“秋柳”的悲叹之情。暗示诗人正是那经历了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此诗是他自身的写照。

  3.雍裕之《江边柳》:“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前两句,写古堤旁江柳袅袅,青青的柳枝层染青烟,宛如一幅“江堤春柳图”;用“袅袅”形容柳树的美好姿态,暗示思妇的年轻貌美;后两句,如果要想让这些柳枝不被折断,那就把郎君出门的船系好。这两句别有含义:思妇希望柳技不要被折断(古人送别折柳挽留),将柳枝化成船绳,留住郎君;“柳枝”,其实就是思妇的“情丝”,表达了她对夫君强烈的爱恋之情。

  4.周邦彦《兰陵王(咏柳)》:“柳阴直,烟里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高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侧,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全词分三个层次,借咏柳抒写了作者的离愁别恨:第一层:“柳阴直”五句,写柳。“柳阴直”树多且齐整。“柳丝弄碧”柳枝娇媚,满含别情。堤上拂水飘动的垂柳,见过无数送行离别之人;“登临望故国”两句,写诗人厌倦京城、思念故乡的凄凉心情。“长亭路”三句,用频繁折柳、频频送客,写惜柳之情,感叹世人离别之多;第二层:“闲寻”四句,开船后回忆寒食节筵席,在悲哀的乐曲中饮酒作别;“愁一箭风快”四句,以虚写实,抒写了离别时无限惆怅与凄婉之感;第三层:抒写别后离恨。“凄恻,恨堆积”感叹深重的愁苦。船远去了,看到天边白斜阳,更引起了人的迟暮之感。“念月榭”二句,说如今好梦难再,不胜凄恻悲凉。最后,以“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作结,倍增离愁别恨。陈廷焯评论说:“遥遥挽合,妙在才欲说破,便自咽住,其味正自无穷。”

  5.白居易《青门柳》:“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前两句:每当见到柳树的青色,心里便生出无限的忧愁来;三四句,送别的人都充满了忧愁,折下了柳条。最后的两句,以“柳”树来代表“留”,表达了依依不舍的心情。诗人借用柳树的“柳”和“留”的谐音,表达了内心的那种难舍难分、依依不舍的感伤之情。


微信图片_20230704211446.jpg

  五、送春

  送春,是古代诗人常写的题材,他们笔法高古,各具特色:

  1.朱淑真《蝶恋花(送春)》:“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这首“送春”词,构思巧妙,满含深情。用五个“春”字,由“系春”、“随春”、“惜春”到敬酒“送春”,描写了暮春风光,表达了对春强烈的留恋之情,以及无法留春的惜别之意。全词通过描写楼外垂杨,飞絮满天,杜鹃哀鸣,春雨潇潇,构成了一副凄恻悲怆的独特意境。最后,以凄风苦雨,作为送春的背景,衬托了词人悲凉忧伤的心情,将缠绵悱恻的惆怅之情含蓄自然地表达了出来。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2.王令《送春》:“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这是送春诗。三月暮春时节,败残的花已落去却又开;低低的屋檐前,天天有燕子飞来;杜鹃鸟半夜三更还在叫,只到啼出血来,它们怎么也不相信唤不回已渐渐消逝的春光。诗人借此表达了顽强进取、执著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3.万俟咏《诉衷情(送春)》:“一鞭清晓喜还家。宿醉困流霞。夜来小雨新霁,双燕舞风斜。山不尽,水无涯。望中赊。送春滋味,念远情怀,分付杨花。”开头点出“喜还家”主题。一声清脆的鞭响,打破了拂晓时沉寂的夜空,诗人回家了。接着,词人不写回家,却笔锋一转,倒叙这次回来路上的情况,烘托欢乐的气氛:“宿醉困流霞”,昨晚,因回家在即,把盏痛饮,一夜沉醉。今朝登程,犹带余醒。昨夜一夜小雨,清晓方停。今天天气睛朗,一双春燕上下翻飞,似乎也在为他助兴。“双燕”,暗示昔日别妻出游,而今回家比翼双飞。忽然,杨花漫天扑面而来。杨花是暮春的讯息,撩起了人们伤春的心绪。这首词,题为“送春”,却以轻快流畅的笔调,抒发了词人即将到家时的喜悦心情和复杂的心绪。

  ……

  “天为谁春?”(纳兰性德)

  “春”在“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别有一段深情妙理。”(谢朓)

    总之,“咏春”“送春”也好,“春恨”“春愁”也罢,但是,“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

  (2023年7月2日于北京回龙观蓝天嘉园)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春天,万木发芽吐蕊、生机勃勃,处处莺歌燕舞、令人陶醉,如一幅万紫千红的画,如一曲素雅优美的曲,更是一首首醉人的诗。春天,是四季中最富有生机的季节,也是花的季节,诗的季节。古代有许多咏春、颂春、描春、盼春、游春的美妙奇句,读来兴味盎然。 历史上有一些咏春诗,句句不离“春”字,一个春字重复使用,不但没有多余之感,反而将春天描写得淋漓尽致。一个春字重复使用,不但没有多余之感,反而将春天描写得淋漓尽致。真可称得上是,才高八斗,才思敏捷,堪为后世文人的典范。作者的评论文眼醒目,文脉清新,结构简洁,表达入心。品赏阅读。编辑:李先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