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周年】历史光影:穿越时空的嘹亮战歌
一个月来陕西电视台、江苏电视台、央视各个频道等多家媒体联合采访陕西地区仍然健在的志愿军老兵,采访对象必须是1950年10月19号——1953年7月停战协议之前赴朝作战的战斗部队成员。经过研讨、审核;陕西台,江苏台,央视新闻将采访对象落实在我们学校。因为从2020年起,我便提供了相关完整的资料。
2020年7月我参加了志愿军研究会主办银河悦读中文网站承办的志愿军出国征战征文,按照学校提供的名单多次采访了西外健在的志愿军老兵,根据他们的事迹和当年志愿军作战的大背景,写出了纪实报告文学《英雄静默》,近3万字的作品在《银河悦读》分三次刊登之后,在我校引起巨大反响,在社会上传播迅速;根据网站要求我给老志愿军们拍了录像。以《英雄静默》的同样冠名被爱奇艺收录。我校还做了《英雄静默》的朗诵视屏在2020年10月25日纪念志愿军出国作战纪念大会召开的下午播出,不到1个小时点击量破2000,被朗诵协会列为永久性精品。志愿军研究会授予我“金星奖”,作品选入银河征文集《致敬最可爱的人》。
当年我校展开学习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学校将《英雄静默》作品和视频列为全校学习资料,一次向银河网站购买了50本书。多个学院举办讲座,本科生,预科班,研究生,博士生参加讲座并提出近百个问题与我讨论,有对志愿军精神的敬仰,也有当代青年的迷惘。两个学院举行“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红歌会”,离退休处老教授合唱团参加演出,当头发斑白的老师们演唱的《志愿军战歌》摆出当年志愿军战斗姿态时,全场掌声雷动,台下很多学生热泪盈眶。这首70年前脍炙人口的战歌一下子拉近了当代青年人和历史的距离。
以志愿军老兵回母校而举行的抗美援朝主题演讲课,是老兵刚入伍时接受军校教育的母校——1950年的解放军第一通讯学校。在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讯训练基地(原西安通讯兵学院)礼堂里,视频背景不断展示着70 年前第一通讯学校的毕业证,通校旧时的大门及《英雄静默》的视频。台下那些从地方985名校参军的学员们,在这个宣讲过程中全神贯注,表现出新一代军人对抗美援朝老兵的高度尊重。《志愿军战歌》将主题演讲推向高潮,当年的志愿军通讯兵和新时代通讯兵跨年代合唱雄壮激越,在整个大厅久久回荡。这首战歌足足唱了10遍,充满了自豪感的通讯兵战士们始终情绪饱满,斗志昂扬。
西安高新一小是西安市最著名的小学之一。建党百年时学校安排了“百名家长入校演讲”“红领巾,跟党走”主题班会。我被邀参加5年级班会时还有不信任的家长旁听,当我用半个小时介绍完《英雄静默》视频时,8个小学生向我提了11个问题,问题之成熟,之尖锐,涵盖之广大大出乎意料。如果不是在采访时大量查阅了抗美援朝历史,深挖了5位志愿军老兵作战部队的整体情况,我几乎就要被小学生们问倒。如今的小学生,立志远大有家国情怀,不容小觑。也就是做到了有问必答,准确到位;最终赢得了家长、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我应邀唱了《志愿军战歌》,虽然时代久远,却有学生跟着一起唱,雄壮的歌声再次激发了小学生的爱国情怀,歌声刚停他们即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演讲结束后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们蜂拥而上要求签字。志愿军的故事,70年前中国最有名的战歌,至今仍有着强烈的战斗性和无法抗拒的感染力;英雄的前辈,激昂的战歌,穿越时空再现在下一代优秀的大学生和小学生面前,依然产生了强烈的震撼;爱国主义的情怀是时代的永恒。
志愿军故事成为普通高校及大中小学生了解共和国历史的崭新视野;《志愿军战歌》成为校园里新的文化现象。
弘扬英雄精神,传承红色基因。2023年3月17日下午,西安外国语大学三代退伍军人走进西安外国语大学附属学校(“双拥学校”)讲述红色故事,开展英烈故事“五进”活动暨“铁血铸军魂·大手拉小手”国防教育活动。这次活动是西外和雁塔区双拥办,区委宣传部,人武部,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办的一次活动。三代退役军人由志愿军老兵、70年代军人和刚退伍的大学生组成,驻地61363部队派代表参加。
88岁的志愿军老兵张建国讲述了他刚进入朝鲜就遇到美国飞机的轰炸——这是所有志愿军进入朝鲜时遇到了共同战况,很多战友牺牲在空袭中。每当讲到牺牲的战友,所有的志愿军老兵都止不住落泪。两位驻守边防海防的退伍军人大学生们向小朋友们介绍了他们驻守边防海防的艰苦和使命,激励他们好好学习,长大建设祖国,保卫祖国。
我在大会发言里向大家介绍了志愿军研究会、银河悦读网站及他们举办的志愿军出国作战征文活动及出版的征文汇集《致敬最可爱的人》。我还介绍展播了我校5位志愿军老兵的珍贵影像和入朝参战的英雄事迹。当年的志愿军,今天的解放军;西外在校大学生踊跃参军,投入国防战线保家卫国。退伍军人大学生回校仍保持着解放军的优良作风,在困难时挺身而出,为全校学生做出表率和先锋的榜样作用。他们时刻保持警惕,发出“若有战,召必回”的战斗誓言。
央视新闻采访91岁的9兵团老兵杨思泉
我向小学“双拥班”赠送了《致敬最可爱的人》,希望他们学习解放军,长大参加解放军保家卫国。向61363部队赠送了这本书,希望他们继承志愿军精神,为八一军旗增光添彩。在整个讲述过程中,《志愿军战歌》响彻会议大厅,成为最有特点的背景音乐。
我校三代退伍军人讲述的红色故事,与现役部队相互呼应的军事技能展示,使在场的师生亲眼目睹、当场聆听、现场观摩什么叫“我是一个兵”,这种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的国防教育拓展了我校大思政课的创新与实践,在社会上引发了强烈的反响。在会议现场,附属小学制作的《追星当追人民解放军》就传播开来,不到两个小时,人民日报客户端等多家媒体报道该项活动,两个小时之后,省市领导都知道了这次成功的国防教育。
6月8号省考察组领导到附小考察,我应邀到场,简短的汇报引起考察组的高度关注,一个小时后,区政府要我立刻提供包括两位退伍大学生在内的“3.17”演讲的全部PPT,发言稿,《英雄静默》的视频、《致敬最可爱的人》征文集,下午三点,省考察组要用纸质文件和实物向省主要领导汇报。
也是因为这么大动静,当以央视为首的多家媒体赴陕拍摄《红色记忆工程-志愿军关怀和影像计划》时,在调研审核赴朝参战的志愿军老兵后,《英雄静默》以详细考证调研、准确生动的书写,使西外如今仍健在的三名志愿军老兵全部入选采访对象。
由雁塔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张局长亲自带队慰问志愿军老兵,关爱志愿军老兵的公益组织韩佳龙赠送志愿军军装(图二为张局长与94岁的志愿军老兵闫合德亲切交谈)及慰问品。他已为169名志愿军老兵留下了影像。闫合德老师是东北边防军炮二师政治部的宣传员,参加志愿军后于1950年10月19日从丹东出发,20号到达朝鲜。东北边防军是有计划赴朝作战部队,在先期到达东北后有比较好的准备,入朝作战前换上了苏式朝鲜人民军厚厚的冬装和棉皮鞋,因此在极寒冬天作战的东北野战军,几乎没有冻伤减员。他面对着江苏电视台的摄制机,详细叙述了当年在朝鲜行军作战的故事,谈到牺牲的战友,老人泪流满面。当年东北边防军出征朝鲜的志愿军,在西安有38军,39军的战友,现在只剩下他一个人了。对着镜头,他在替已经去世的战友讲述那段难忘的历史,回顾那段顶着炮火往上冲的峥嵘岁月。
雁塔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张局长与94岁的闫合德老兵亲切交谈
闫合德老兵用高昂的《志愿军战歌》结束了江苏电视台的采访。
央视新闻采访的是原志愿军9兵团的老兵杨思泉。他1948年参军,是1949年入党立功的年青党员。参加志愿军入朝作战时他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最累最苦的工作他带头干,曾在漆黑的雨夜7个小时赶了90里山路向驻军医院求援,及时抢救了6列车煤气中毒的伤员,昏迷了11个小时才醒过来。杨老兵1950年11月15日入朝作战,经历了整个抗美援朝过程,朝鲜停战之后才送回国到军校读书。抗美援朝三年多,他荣立三等功两次,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军功章两枚。
穿上志愿军军服,挂上军功章、抗美援朝纪念章、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在党50周年纪念章的杨老师顿时回到了当年的军人状态,他张口便是:“有人说我们宋时轮司令员不会打仗,9兵团死得人太多。那是怎么死得?冻伤冻死的。我们9兵团50年10月份还在上海郊区训练渡海登陆作战,学闽南语准备抓俘虏,11月15号一下子拉到曲阜,朱总司令和师长谈完话就开到丹东。丹东零下20多度,我们都穿着南方单军装直接去了前线。丹东全部库存都拿不出御寒的衣服,动员老百姓捐。我1米8的山东大汉领了一条一米五高的女式白绒裤,没办法,这是人民支援的唯一御寒的衣物,我剪开裤沿勉强套上。到了朝鲜,零下40度,人都冻僵了。一点感觉都没有。”与有准备的东北野战军相比,华野9兵团是中央从解放台湾前线调到朝鲜的一支奇兵,是解放军最能打的部队之一。杨老兵说,我们不知道冷吗?我们不知道这样的严寒没吃没穿埋伏在雪地里会是怎么样吗?我们不知道美国的武器装备比我们强太多吗?他们吃什么穿什么、我们吃什么穿什么?就是再苦再冷再不如他们的装备我们也要打赢,因为我们的身后是祖国,是人民。
谈到长津湖3个连的战友埋伏6天6夜冻成冰雕,杨老师流泪了。他说这样的军队这样的作战连美军都震撼,都佩服,见到志愿军冻成冰雕都不离开阵地,有的美军都掉泪了,如果不是严寒,不是装备太差,这三支队伍完成包围圈,他们就会被全歼。
杨老兵还说,宋司令员看着没有厚棉衣的战士冻伤冻死,心痛得到彭老总那里大吵:我的兵不是战死的,是冻死的。这种情况得到了迅速改变,国内送来了前线需要的大量作战物资。
我在回答江苏电视台采访时说,采访报道这些志愿军老兵的目的,就是告诉现在的年轻人,盛世太平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当年那批年轻人用青春、热血、忠诚、勇敢、献身拼搏出来的,他们用鲜血,用生命换来了祖国的安宁,将人生永远定格在18,9岁最辉煌的时刻。才成立一年的共和国儿女,以19万7000多青年的牺牲,18万多青年的伤残才换来了社会主义的今年。
现在很多人不了解军队,不知道他们承受了多少痛苦付出了多大代价,献出了人生最宝贵的生命、鲜血才换来的和平安宁。有不少人指责败仗,指责作战部队付出的牺牲太大,今天我们就是用活生生的实例,亲历者的实践告诉现代和平的人们,在物资贫乏、科技落后、国力不足的情况下,志愿军是怎样打赢了这场让世界震惊的战争。他们忍受了不可忍受的严寒,经历了无法战胜的困难,以难以想象的坚韧和顽强战胜了强大得多的敌人。他们顶着炮火冲,是因为背后就是祖国和人民。
对青年人来说,对大学生们来说,如果祖国需要,他们能不能像前辈一样一往无前、义无反顾?如果不能,结果就是南京大屠杀!
后来我被告知,摄制组很多人热泪盈眶。
《志愿军战歌》是我和杨老兵一起唱的,那首70年前的战歌,伴随了我的童年——那是志愿军老兵们的青春旋律,是他们永久的记忆,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信念,他已穿越时代,成为共和国不朽的壮歌。
【编者按】作者多年来一直坚持作一件有意义的事,采访了西外健在的志愿军老兵,根据他们的事迹和当年志愿军作战的大背景,写出了纪实报告文学《英雄静默》,近3万字的作品在《银河悦读》分三次刊登之后,在本校引起巨大反响。因此《英雄静默》作品和视频以及以志愿军老兵回母校而举行的抗美援朝主题演讲课,从校内走向校外,在社会上传播迅速,影响巨大。还有央视新闻采访原志愿军9兵团的老兵杨思泉,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剧痛,还原了长津湖3个连的战友埋伏6天6夜冻成冰雕的壮烈情景。让现在年轻人知道志愿军战士承受了多少痛苦付出了多大代价,献出了人生最宝贵的生命、鲜血才换来的和平安宁。采访后作者和老兵一同高歌《志愿军战歌》,这是一首穿越历史的战歌,是强国之音的战歌,是家喻户晓传唱至今的战歌。充分表达了中国人的豪迈气概和志愿军战士的勇敢精神。志愿军抗美援朝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值得代代相传。感谢赐稿,推荐阅读。编辑:空中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