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地理】我伲上海浦东的过年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物质生活,而且还改变了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甚至传统习俗。就过年而言,如今全家人一起看春晚吃年夜饭成了过年的标配,过年的味道越来越淡。《童年地理》征文活动勾起了我童年过年的记忆。
1941年10月6日,农历辛巳年八月十六日,我出生在江苏省松江府南汇县五团乡长堰村,现为上海市浦东新区祝桥镇星光村六组。我的童年就是在浦东这块土地上度过的。
我的童年是在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那时,人民的生活还非常贫困,但民间仍保留着很多传统习俗。童年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过年。虽然至今已经过去70多年,但回想起来,当年的场景一幕幕浮现在眼前,愈发清晰深刻。
那时,对于我伲上海浦东人来说,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都是过年,而且还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程式,尽管地域不同,但习俗大致相同。
腊月二十三:祭灶神,吃圆子
腊月二十三小年这天,对于我伲浦东人来说,最大的事莫过于祭灶神,而做糯米圆子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小时候听父亲说,灶君公公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观察人间善恶的,每年腊月二十三,灶君公公都要去玉皇大帝那里汇报每户人家一年中的善恶表现,玉皇大帝根据汇报的情况赏善罚恶。为了让灶君公公上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情况时,多说人间善事和家人的好话,少说家人的坏话。所以,祭灶神时让他吃圆子,用带有黏性的圆子粘住他的嘴,让他少说坏话。
我至今清楚地记得,每年腊月二十三的前几天,都要去田地里挖荠菜,以备做圆子的馅,除自家用外,还到镇上早市去卖。有些人家则用草头(苜蓿的一种)或者矮脚青菜做馅。不过,荠菜被称为“野菜之王”,用它做馅的圆子味道更加鲜香。腊月二十三头天晚上,母亲和我伲小孩一起拣荠菜,去掉老叶和杂物。第二天清晨到镇上买夹心肉。这种肉嫩而不肥,吸收水分的能力比较强,最适合制作圆子的馅。做圆子的馅,除了荠菜肉馅外,还有芝麻、红枣和豆沙馅的。
当馅料准备好后,做圆子的糯米粉就上场了。在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百姓经营土地主要是为了吃饱肚子和自给自足,凡是生活需要的都在田里种植。所以,我伲家每年都要种植一定数量的糯水稻或糯高粱。临近腊月二十三前三四天,母亲先把糯米浸泡一两天,然后去把糯米捣成粉。在浦东农村,我伲把糯米捣成粉的过程,叫舂米。舂米时,把米放在石臼里,人站在木架上,用脚用力一踩石头翘起,脚一松,石头落进石臼里,米就会逐步破碎,变成米粉。之后,用很细密的筛子,从舂碎的粉中筛出细粉,然后将粗粉再舂碎。最后,细粉做圆子,粗粉蒸年糕。
做圆子看似简单,但要做得好吃却是有技巧的。除上好的馅外,更重要的是和面的技巧。我伲浦东人做圆子最正宗的做法是,烧一锅白米粥,用白米粥代替水来和糯米粉。白米粥加入糯米粉后,增加了黏性,用这样的糯米团做出来的圆子,煮后不糊、不烂、不开裂,吃口也更为柔糯、爽口。
临近中午,袅袅青烟开始陆续在各家上空飘荡,这是浦东人家在煮圆子。第一锅圆子煮好后,先盛三碗敬灶君公公,同时在灶神龛前燃点香烛,敬放干果糕点。然后,举行送灶神的仪式,全家老小一起向灶君公公画像鞠躬,口中还念念有词道:灶君公公,您去给玉皇大帝奏事时,少说人间坏话,多说人间善事,祈望玉帝保佑人间百姓五谷丰登,食有盈余。然后将烟熏火燎的灶君公公画像揭下,与用锡箔折叠成的“元宝”等一起焚烧,恭送灶君公公上天。祭灶神活动结束后,全家还要用圆子敬祖宗,然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圆子,开开心心过小年。
大年三十:一年中最企盼的年夜饭
腊月二十四,我伲浦东人家都要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扫除。在长竹竿的一头绑上一把扫帚,将屋檐等家里凡有悬尘、蛛网、积尘的所有角落掸扫干净,以崭新的面貌迎新年。腊月二十四被称为“扫尘日”。“尘”与“陈”谐音,所以新年前扫尘也就有了除旧布新的含义。
接下来的几天里,家家户户准备年货,买香烛,购南货,磨面粉,捕鱼虾,杀鸡鸭,还要摘冬青柏枝,富裕的人家还要宰大猪,为过大年做好充足的准备。
大年三十这一天,我伲浦东有许多习俗:例如,插冬青柏枝和芝麻杆的习俗。人们从冬青树、柏树上剪下树枝,加上芝麻杆,用粗线在末端扎好,再用红纸条包好,插在屋檐上。冬青象征五谷丰稔,柏枝象征人健康长寿,芝麻杆意味多子多孙,步步高升,家族兴旺。
张贴“百无禁忌”的习俗。“百无禁忌”一般都贴在各间房屋的门框上。“百无禁忌”是消除邪祟的灵符,是民间的禳解之法,祈求一家人欢欢喜喜、顺顺当当过好年。同时,按照我伲浦东的习俗,过年期间,为求吉利,民间有许多忌讳,大人怕小孩多嘴失言犯忌讳,所以张贴 “百无禁忌”。意思是童言无忌,不论什么都不忌讳。
还有请“家堂”(祖先的神位)、祭祖宗的习俗,俗称“拜年夜香”。一般在客堂里,摆放一张八仙桌,两侧放上长凳,桌子两旁摆放酒盅和筷子,酒盅里倒满酒,然后点烛供香,再摆上南货糕点以及自家做的点心塌饼、馄饨。塌饼是浦东的特色小吃,用料简单,灵活多变,丰俭由人。我伲家的塌饼以面粉为主料,一般用豆沙和芝麻做馅,有时也用猪肉荠菜或猪肉草头做馅,有时简单地做南瓜塌饼,不放任何馅。“塌饼”与浦东方言“太平”谐音,寓意“太太平平”。馄饨形似“元宝”,寓意招财进宝。那时,都是我母亲手擀馄饨皮。手擀馄饨皮,速度慢、较费力,却充满温馨的气息,做出来的馄饨也别有风味。然后,端上父亲准备的几道热菜,红烧肉和红烧鲫鱼是不可少的两道菜。酒过三巡,香烛即将燃尽时,焚化锡箔折叠成的“元宝”,全家老幼按照辈分行礼磕头,祭拜天地和祖先,体现家人的敬仰、敬畏之心,同时也寄托了家人对新一年的美好展望,希望祖先在天之灵保佑家人平安。
大年三十,年夜饭是重头戏。在我童年的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那时经济落后,生活条件差,一般人家一年也吃不上几次鱼肉,人们都盼望过年时能吃点好的,大鱼大肉成了年夜饭的主角。那时,我家虽然比较贫穷,但父母亲总会给我伲准备一桌丰盛的年夜饭。一般年景,冷菜六道,可谓“六六大顺”;热菜九道,图个“长长久久”。
冷菜中,一般有桂花糯米藕、白斩鸡、本帮熏鱼、四喜烤麸、酒糟猪内脏等。桂花糯米藕,以糯米填充莲藕,再以桂花蜜淋之,米香、藕香、桂花香,香浓入口,让团圆的年夜饭从甜蜜开始。白斩鸡,用自家养的浦东九斤黄(鸡)。这道冷菜,形状美观,皮黄肉白,肥嫩鲜美,滋味鲜美,十分可口。本帮熏鱼,用父亲节前捉捕的黑鱼或小杂鱼制作。将切成薄片的黑鱼或小杂鱼,入滚油炸透,至金黄出锅,放入调好的酱油中浸几秒钟,待味道吃进鱼肉中即可捞出,口味兼具鲜甜香脆。四喜烤麸,名字喜气,烤麸、香菇、木耳、花生米成就了“四喜”,整道菜色香浓郁,层次丰富,每一口都赋予四喜吉祥之意。浦东方言“烤麸”与“靠夫”谐音,寓意家里的男丁来年取得更高的成就。
热菜中,有红烧肉、腌笃鲜、胶菜炒肉丝、油炸肉皮汤、走油甜肉、红烧鲫鱼等,还有塌饼和八宝饭等。红烧肉,是我伲浦东过年必备的一道菜。红烧肉要做得好吃,必须是猪五花,这样吃起来才有软硬层次。同时还会加些百叶结子或栗子,丰富口感。腌笃鲜,是鲜肉、咸肉、笋片和百叶结子一起煮的一道传统名菜。
“腌”,就是指腌制过的咸肉;“鲜”,就是新鲜的肉类;“笃”,就是用小火焖的意思。腌笃鲜,口味咸鲜,汤白汁浓,肉质酥肥,笋清香脆。胶菜炒肉丝,胶菜为山东胶州白菜,具有纤维细软、叶帮薄、易炒熟的特点。将胶菜丝炒软,加入肉丝,再勾以薄芡,色泽奶白油亮,鲜美软糯,是我伲浦东人爱吃的一道菜。油炸肉皮汤,这是一道浦东久负盛名的汤品,为浦东本帮菜代表“老八样”之一。油炸肉皮的香味和香葱的香味搭配在一起,鲜香浓郁,口感丰富,是我伲浦东人年夜饭必备的一道菜。走油甜肉,是我伲浦东人对走油肉的俗称,一般用蹄子(也有用肋条肉),浦东方言“甜”与“蹄”同音。所以,走油甜肉,就是走油蹄子。走油甜肉,皮起皱纹、色泽红润、酥烂鲜香、肥而不腻,是我伲浦东人年夜饭餐桌上一道重量级年味。红烧鲫鱼,按照我伲浦东的习俗,红烧鲫鱼是年夜饭中必备的一道菜,以示“年年有余”。不过,红烧鲫鱼是摆摆样子的,不能随便动筷子,因为这是“吃剩有余”的意思。八宝饭,甜甜糯糯,果香四溢,是传统年夜饭上必不可少的滋味。八宝饭,象征团团圆圆,甜甜蜜蜜,幸福连连。有了八宝饭,这才有过年的味道。
吃过年夜饭,就是守岁夜。全家欢聚一堂,边吃自产的花生、黄豆等零食,边叙旧话新,畅谈美好祝愿,通宵不眠。我伲孩子们无聊寻开心,就把黄豆往取暖的脚炉里扔,黄豆受热爆裂发出的噼啪声能让人开心好久。守岁的同时,大人们准备年初一所需的各种食材,其中搓小圆子是最重要的一项工作。
大年初一:放高升,吃酒酿小圆子,不扫地
大年初一是新年的开始,我伲浦东的礼仪习俗比较多。记得,天蒙蒙亮,父母亲就起床。起床后,父亲先敲三下门后再开我家的户门,敲三下门是告诉外面的灵异鬼神,有人要出门了,是一种敬意的表示。开门后的第一件事是放高升(二踢脚)和小钢鞭(鞭炮)。放高升寓意“步步高升”。那时,在我伲浦东,每家每户最多放三个高升和一串小钢鞭。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三为大。放高升的原始目的是驱逐鬼怪、迎神或送神。后来发展成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和最能代表新年到来时刻的民俗标志,同时也烘托出过年的喜庆氛围。
我伲孩子们在鞭炮声中醒来,个个穿上新衣裳。那时穷,过年才有机会穿新衣裳。在我伲浦东,腊月里就把缝纫师傅请到家里,给全家老少做新衣裳。一大早帮师傅把缝纫机抬到家里,用一块门板搭好铺子,从柜子里找出布料,交待师傅该怎么做,同时家里还要准备丰盛的饭菜,招待裁缝师傅。布料是用母亲用自家种的棉花,经轧花、弹花、摇(纺)纱、染纱、经布和织布等几十道工序织成的土布。过去在我伲浦东,姑娘陪嫁多以土布作为嫁妆,俗称“压箱底”。土布多少,不仅是财富的表达,也是新娘心灵手巧的象征。
随后,在客堂里摆好八仙桌,燃点香烛,供以果饼,敬上酒酿小圆子和红枣糖茶,我们在父亲的带领下磕头,拜天地,祭祖宗。
祭拜活动结束后,我伲孩子们就向父母亲拜年,父母亲给我伲孩子们压岁钿(钱)。压岁钿,又名压祟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长辈保佑晚辈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钿是我童年时过年最盼望的礼物。那时,家里贫穷,一般情况下,父母亲给的压岁钿只有一角钱。可那时一角钱能买一斤大米啊。拿到压岁钿后,我通常会到镇上去买染着各种颜色的白果,与小伙伴们一起玩跳白果游戏。
随后,全家就喝红枣糖茶和吃酒酿小圆子。喝红枣糖茶,寓意新的一年里,红红火火,甜甜蜜蜜。酒酿小圆子一般指酒酿汤圆,但这种小圆子是实心的,里面没有馅。酒酿与糯米粉搓成的小圆子同煮,酒酿味浓甜润,圆子软糯,汤品甜香。
吃过酒酿小圆子后,大人们相互拜年,互道吉祥语,来客人时用红枣糖茶、糖果、长生果(花生)等相敬。我伲孩子们就到院子去捡哑炮,即没有爆炸的鞭炮。捡到哑炮后装在衣兜里,跑到一个宽阔的地方,与小伙伴们一起放。有捻子的直接点着放,没捻子的从中间掰开,用香直接点燃火药,形成好玩的呲花。有时,将一个完好鞭炮的捻子,夹在掰开的没捻子的鞭炮中间,然后用香点燃捻子,这样既有呲花又有响声,别有情趣。这是我童年时过年的一种乐趣。
不过,大年初一,我伲浦东还有许多禁忌,例如:这一天不扫地,以免福气出门;不淘米、不洗菜,不向外倒水,以免财水外流:不能讲不吉利的话,不得打骂孩子等。还有个铁定的规矩,债主在新年里不能索债。此外,抱拳拜年亦有学问,中国传统习惯尚左贬右,所以男子拜年抱拳要左抱右,即用左手包右手,此为吉拜。女性抱拳则相反。
大年初一的午餐,基本吃素,不吃鱼肉等荤腥,食物隔夜已准备。午餐中必备的一道菜是菠菜粉丝汤,而且要求菠菜不得切断,粉丝越长越好。据说,这象征从新年的第一天开始,好日子长长久久,长辈们寿比南山。同时,爽口的菠菜配上香滑的粉丝,有助于消化大鱼大肉的年夜饭。有些人家还吃八宝饭、桂花年糕,期盼招财进宝,一年更比一年高。
在我伲浦东,正月初七有吃赤豆饭和人日菜的习俗。正月初七是“人日”,亦称 “人胜节”、“人七日”和“称人节”,是一个思念人、尊重人的节日。民间传说女娲造人时,正月前六天分别造了鸡、狗、羊、猪、牛、马,第七日才造出了人,所以正月初七是人类的生日。这天在我伲浦东,原先囫囵吞赤豆,意在祈求长年血气旺,健康不生病。后来,改成吃赤豆饭,赤豆饭呈现红色,象征未来的日子红红火火。吃过赤豆饭,要称体重,俗称称人。人日菜是用芹菜、韭菜、荠菜、菠菜等七种蔬菜制成的羹 ,浦东方言“羹”与“更”谐音,意为更新之意。
元宵节:炭茅荡,扛三姑娘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称元宵节,也称上元节,我伲浦东人俗称“正月半”。这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浦东地区有许多有关元宵的文化习俗。
“正月半夜接灶君,荠菜圆子肉馄饨。儿童放出茅塘火,又见灯塔点庙门”。这是晚清浦东南汇诗人倪绳中的《南汇县竹枝词》描绘的当时的元宵节习俗。
正月十五这一天,在我伲浦东,家家户户忙着做圆子,象征合家团圆、美满幸福;还要裹(包)馄饨,名为收心馄饨,意为过了正月半,过年真正结束了。
这一天,还要举行接灶君公公的仪式。腊月廿三是送灶君公公上天的日子,而正月十五这一天,是灶君公公从天宫回到百姓家中的日子。接灶君公公回家,像送灶君公公一样十分讲究仪式。燃香烛,供干果糕点、圆子和馄饨,供奉了一段时间后,贴上灶君公公画像,灶神爷就算接回来了。
对于我伲小孩来说,正月半夜最喜欢的是到野外“炭茅荡”。浦东是冲积平原,沿海一带人烟较少,在浜滩、坟头长满茂密的茅草。先人曾用火烧茅荡的方法开荒耕种,逐渐使茅荡变为沃土良田。这种垦荒习惯逐渐演变为元宵节夜炭茅荡的习俗,后来又成了我童年时元宵节夜的一种游戏。每逢元宵节,我伲三五成群的小伙伴,在一米来长的毛竹一头,用细铁丝扎上稻柴,做成火把。黄昏后,我们到田埂、河边有茅草的地方,上下左右不断地挥舞火把,一边点燃茅草,一边高喊民谣:“(棉)花三担(一担为100斤),(水)稻六石(浦东方言念shí,一石为120斤),寒(蚕)豆小麦收两石(shí)。多一点,不碍啥,少收点,勿肯罢!”祈祷新的一年里,愿老天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扛三姑娘”,也称为“迎紫姑”,是我伲浦东地区姑娘们元宵节喜欢的一种游戏。《显异录》记载道:紫姑,菜阳人,姓何名楣,字丽卿。寿阳李景纳为妾。其妻妒之,正月十五阴杀于厕中。天帝悯之,命为“厕神”。三姑娘聪明伶俐,能预知人间祸福,还能预卜庄稼丰歉。
据我老家《星光村志》记载,“扛三姑娘”,是用一只插有发簪并倒扣的淘米篮为“轿”,由两个姑娘分别用左右手指抬着“轿”,来到田角请三姑娘。
三姑娘扛到家里客堂后,两个抬轿的姑娘用食指将淘米篮抬起,移到撒有面粉或麸皮的八仙桌上,房中其他姑娘向三姑娘占卜吉凶,三姑娘用发簪在桌面上画画,以卜雨水、年成与婚事等。由于淘米篮只有两个支点,所以必须不停地移动,才能保证它不掉下来。移动不定的淘米篮带动下面的发簪,在撒有面粉的八仙桌上画出不规则的图案,人们认为这图案就是三姑娘给人们的兆象或启示。大概正是这些不规则,不能识别的图案,才给人们解释兆象和启示以更多的随意性。
“扛三姑娘”,是祈祷幸福的一种游戏,折射出了农村姑娘纯洁的心灵,表达了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过了元宵节,过年的帷幕落下,繁忙的春耕生产又将开始了。
(图片来自网络)
【编者按】春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上海浦东的春节很有特色。作者生在上海浦东,对过年习俗从小耳濡目染。童年的记忆总是难以忘记的,尤其过年,更是小孩子的最爱,因为只有过年才有新衣服穿,才有鞭炮可放,才有平常难以吃到的美食,还有带着美好寓意的很多“繁文缛节”的各种仪式和祭奠,让小孩子可以兴奋半个月之久。这篇童年地理征文,把我们带到不一样的“过年”里,尤其正月十五那天的“炭茅荡”和“扛三姑娘”习俗,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感受上海浦东浓浓的甜甜美美的年味,让人在年中就盼起过年来。推荐阅读。编辑:梁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