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三苏祠里的相夫教子故事

作者: 张立民 点击:5525 发表:2023-06-07 09:11:30 闪星:15

摘要:三苏坚持读古代圣贤之书,做当代有益之事。他们的成就虽然主要在文学上,但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和人生态度成为后世仿效的榜样。他们背后的程夫子更令人尊敬,相夫尊重其选择,不离不弃,教子着眼其做人,谆谆教诲。她虽然没有听到两个儿子同时进士及第的喜讯,但也安然离去、残荷留香。

  来到天府之国四川,在尽情享受成都美景与小吃中,不能不去三苏祠。

  三苏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和苏辙的故居老宅。三苏是父子关系,父亲苏洵被称为老苏,儿子苏轼和苏辙分别被叫作大苏和小苏。他们生前闻名朝野,洛阳纸贵,被誉为“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号东坡居士的苏轼,至今仍是全球华人的骄傲,为文赋诗的典范。从元代开始,改宅为祠,不断扩建,历代祭祀,千年景仰。而今三苏祠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是中华文化的诗文圣地。

  这不,我们刚刚在成都的华盛国际宾馆住下,一路关注我们自驾行程的张林初大哥就来了微信:“你们去乐山刚好途经眉山,建议你们参观一下三苏祠,很值得一看。”打开电子地图查看,眉山市在成都市正南87公里处,去乐山市正好路过。张林初大哥不仅游览过三苏祠,还写出了精彩的游记《漫步三苏祠》,发表在银河悦读中文网,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我们读后心驰神往已久,今朝终于成行。孙女张葭逸也跟着兴奋起来,随口背诵出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记得银河悦读中文网的站长独上月楼(李玲)在《漫步三苏祠》一文后写下过这样的感慨:“一直想写篇游记,终究未敢落笔,皆因无法对这三位古贤达的才华和志向的根基有更充分的挖掘。”是啊,三苏是如何从西蜀偏僻之地长成文学的参天树、不老松,他们的家庭为其打下了什么样的思想根基、提供过什么样的文化营养?带着这个迷人的问题,我们走进了三苏祠,边看边思,既有预期收获也有意外发现。1.jpg

  2023年2月4日上午10点38分,我们驾车来到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南段,三苏祠的门前。四周都是仿古建筑,仿佛走进了北宋年代的眉州城。纱縠行也叫纱縠巷,原是眉州古城最繁华的一条商业街,以买卖丝织原料和成品而闻名。被传为蜀国第一代王的蚕丛,曾经在那里教民种桑养蚕和纺纱织布,使人民不再赤身裸体。现在很少有人穿着“黼黻之服,纱縠之裳”,在北宋时期那是家常之服、休闲之装。而今纱縠行不在了,最有名的当属于座落在这条街上的三苏祠。这有点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苏家老宅不仅在古城之中,而且位于繁华的商业街。

  我们先后参观了三苏祠和三苏纪念馆。三苏祠占地106亩,比老宅扩大了21倍。三苏祠类似江南园林,红墙围合,古朴文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茂林修竹,荷叶田田,只是没有用太湖石所叠的假山。迈进三苏祠的大门,是个三进的四合院,有飨殿、启贤堂、来凤轩、厢房和连廊等建筑。庭院深深,移步换景,楹联多多,文气盎然。其中的展板和展品都非常丰富,有苏宅的沿革,三苏的身世和文学成就,苏家的遗迹和文物等,目不暇接,非仔细阅读不可。总的感到,居住环境美,文化氛围浓,三苏仿佛还在其中生活。

  走出四合院,来到一个小湖边,看到湖中有一对妇女的雕塑。近前观看才知,是程夫人和女儿八娘(苏小妹)的雕塑。程氏是苏洵的原配夫人,苏轼和苏辙的生身母亲,按说应该叫她苏程氏、苏夫人,可后世一直尊称她为程夫人。这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兴趣,便在宅里和书中仔细搜寻她的故事。

  苏洵的祖上是河北人,做官到四川,后定居在眉州。到了苏洵父亲苏序这一辈,已经成为耕读之家。苏序虽然社会地位不高也不富裕,但“薄于为己而厚于为人,与人交,无贵贱皆得其欢心”,在当地有好名声。苏洵7岁开始学习断句和作诗,他觉得太枯燥,没兴趣,便放弃了。稍长,苏洵四处游山玩水,问道寻仙,不务正业。其父却“纵而不问”,任其嬉戏。到了该成家的岁数,与眉州大理寺丞程文应女儿程氏结婚。有了家室之后,按说苏洵该收收心别乱跑了,可他依然故我,不耕不读。程夫人虽然不是大家闺秀,但也非同一般。她出身法官之家,聪明漂亮,知书达礼,“明识过人,志节凛然”。她嫁到苏家,明显门不当户不对。在封建社会,这是不大可能的事情。查阅有关资料才知,苏洵的哥哥与程夫人的哥哥同榜进士,相互友好,是他们促成了这桩亲事。然而,哥哥行,弟弟不一定也行,而且也真不行。苏家人担心程夫人看不起他们,是个惹不起的角色。没想到的是,程夫人进门后尊老爱幼,种地喂鸡,挑水做饭,粗活细活样样能干,尤其对丈夫苏洵无怨无悔。这一年,程夫人才18岁。

  2.jpg后来,有三件事情对苏洵刺激很大,促成他的人生发生转变。一件事是,他游玩到哥哥做官的阆中,看到哥哥苏涣把地方治理得很好,百姓安居乐业,并对他哥哥赞扬有加,他很受感动,觉得做官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再一件事是,哥哥让他写一篇游记,他抓耳挠腮地思考半天,一个字也没有写出来。他哥哥便让他写写家谱,他访老人查资料,得知祖上一直读书做官,联系到自身情况感到脸红心跳,十分羞愧。还一件事是,他自视很高,可参加科举考试接连不中,他很不服气,非要考上不可。

  苏洵回家与程夫人商量,打算居家重新学习,但家中生活困难,又有了3个孩子,一时难下决心。程夫人对他说:“我欲言之久矣,恶使子因我而学者。子苟有志,以生累我可也!”程夫人的意思是,我早就想说了,但又怕是因为我说了你才去学习。你果然有志于学,吃苦受累的事情都让我来干!《三字经》中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的举例,说的就是自号老泉的苏洵27岁才开始发愤读书。苏洵说到做到,闭门谢客,昼夜苦读。有一天,他忘记了吃早饭,程夫人给他送来棕子和白糖。到了中午时,程夫人去收拾碗碟,看到棕子吃没了,白糖却没动,而砚台里残留不少糯米粒,苏洵的嘴角都是墨迹。原来苏洵拿起棕子没蘸白糖,而是蘸着墨汁吃了。经过多年苦读,苏洵精通六经和百家学说,下笔顷刻数千言。欧阳修称赞他的政论文章:“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骋,必造于深微而后止”。用现在的观点来说,就是论点精深,语言犀利,说理透彻。他的文章传到京城,争相阅读。凡是公出路过眉州的官员,必到苏宅拜访苏洵。宋仁宗曾召苏洵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

  苏洵能安心自学,全靠程夫人的大力支持。为了解决经济困难问题,程夫人搞起了经商活动,而且真挣到了不少钱,使家庭生活大为改善。不仅如此,她还在纱縠巷买地买房,把家搬到了商业街。这不仅方便做买卖,还临近张氏藏书楼,以使两个儿子能读到更多的书。古有孟子母亲为使儿子受到好的影响,三迁其邻。后有岳飞母亲在儿子后背刺字,希望儿子“精忠报国”。程夫人对苏轼、苏辙同样给予厚望,希望儿子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程夫人曾经亲口为苏轼讲读《范滂传》,激励苏轼做人要正直,做官要廉洁。范滂是东汉时期的大臣,为官清廉,因为反贪官反被诬陷,竟被判了死刑。临刑前,范滂跪对母亲说:“弟促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家父归黄泉,存亡名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范母回答:“汝今得与李(膺)、杜(密)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范母的意思是,你已经有了好名声,死而无憾,死得其所!有了好名声还想长寿,这怎么能够兼得呢?儿子为好名声而死,范母并不悲伤,反倒觉得光荣。当时,现场的人听了无不流泪,这是多么深明大义的母亲啊!苏轼听了也非常感动,他扑在母亲怀里说:“母亲,我长大了想成为范滂那样的人,您允许吗?”程夫人回答:“如果你能成为范滂那样的人,我为什么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啊!”范滂正直与廉洁的形象犹如一粒种子,种在了小苏轼的心里,跟随他成长,陪伴他一生。3.jpg

  苏轼20岁离开家乡后,宦游各地,很少再回去,直至客死常州。但他一直思念眉州纱縠行的老宅,常常在诗文中回忆儿时的生活。他在《记先夫人不残鸟雀》一文中,记述了母亲的谆谆教诲。当时他所居的书堂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程夫人恶杀生,不准儿童捕鸟或毁巢。数年间,鸟巢开始筑在低枝,低头就能看见巢中之鸟和蛋。其中,还有珍稀的桐花凤,四五日翔集其间,见家人不飞。邻居们都十分惊奇,齐赞苏家仁义。苏轼还回忆,苏宅有五亩大小,有古井、瑙莲池、南轩,莲花盛开,竹林滴翠。苏轼非常喜欢莲花的高洁和竹子的节气,提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窗前万竿竹,室内四库书”。一次,婢女熨烫衣服时,足陷地下,深数尺,有一瓮,上面覆盖着一乌木板。大家都认为瓮里有宝贝,想把它挖出来。程夫人命人用土填平,不准动前人所埋藏的东西。后来,苏轼做官到岐山,在一棵古柳树下发现有埋藏的丹药,想挖掘出来。妻子说:“使先姑在,必不发也。”苏轼想起母亲不发宿藏的做法,羞愧而止。

  不害生灵,不发宿藏,非义不取,保持志节,读书正业,孝慈仁爱,为政清廉,正是苏家的家教与门风。从小的潜移默化,筑牢了他们安身立命的根基,开启了道德文章的第一篇,扣紧了衣服上的第一粒纽扣,建立起人生的大格局。苏轼始终随身携带一个砚台,牢记母亲的嘱托。这个砚台形如鱼,肤温莹,浅碧色,表里皆银星,扣之铿然有声,但不能储水。那是他12岁时,与群儿凿地为戏时得到的一块天然石头。程夫人说:“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程夫人把它送给苏轼当砚台使用,苏轼视为宝贝,寸步不离。苏轼为其铭曰:“以此进道常若渴,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求财常思予,以此书狱常思生。”

  从苏洵为两个儿子取名轼和辙来看,也颇有深意。他在一篇文章中专门论述过轼与辙:“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犹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恨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不及辙,是辙也,善处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轼是古代车厢上的扶手,辙是车留下的印痕。轼看上去没有大用,也不美观,但缺之不成其为车。车的好坏和兴亡似乎与辙没啥关系,但可从辙中找到经验和教训。

  苏轼不丢其轼,苏辙不改其辙。他们连鳌起步,同榜登第,一直做官。但,苏轼仕途坎坷,因“乌台诗案”不仅差点丢了性命,还一直被贬谪,官越做越小,离家越来越远。因不肯投机钻营,曲意迎奉,他多次受到降职处分,最远流放到荒凉的海南岛。苏轼感慨:“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都是他的被贬之地、伤心之处。但他荣辱不惊,泰然处之。只要有工作机会,他便为人民做好事,在杭州治理西湖留下苏堤,在定州整顿军备,在徐州抗洪守城,在扬州罢万花会,在惠州筹资建桥,在儋州创办书院。他坚持“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蓑烟雨任平生”,“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4.jpg苏辙也一直做官,而且官越做越大。但因受到哥哥的牵连,也受到贬谪,但他从不怨恨哥哥。“乌台诗案”发生时,他向皇帝提出放弃自己的一切职位来保全哥哥,结果真的丢了官。他曾出使辽国,途中不怕寒冷,到达不惧威胁,不辱使命地完成了任务。他与苏轼兄弟情深,相互牵挂。苏轼多次写诗思念弟弟,相互鼓励,最著名的是:“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三苏祠里,那口供全家人吃水的古井还在,开出过双莲花的瑙莲池也在,满园的竹子照样郁郁葱葱。苏夫人之所以被称为程夫人,不仅因为她姓程,更因为她有着与孟子母亲、范滂母亲、岳飞母亲一样的优秀品格,在三苏的成长中起到了特殊的助力作用。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光在她的墓志铭中写道:“夫人柔顺足以睦其族,智能足以齐其家,斯已贤矣。况如夫人,能开发辅导,成就其夫、子,使皆以文学显重天下,非识虑高绝,能如是乎?古之人称有国有家者,其兴衰无不本闺门,今于夫人益见古人之可信也。”司马光认为,杰出的丈夫背后必有杰出的夫人,伟大的儿子背后必有伟大的母亲。

  原计划参观两个小时,结果徜徉了小半天。三苏坚持读古代圣贤之书,做当代有益之事。他们的成就虽然主要在文学上,但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和人生态度成为后世仿效的榜样。他们背后的程夫人更令人尊敬,相夫尊重其选择、不离不弃,教子着眼其做人、循循善诱。她虽然没有听到两个儿子同时进士及第的喜讯,但也安然离去、残荷留香。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苏祠是蜀中久负盛名的名人祠堂和古典园林,在这里留下了与“三苏”有关的故事。走进三苏祠,近距离与三苏面对面,一窥三苏父子的生活。游览三苏祠,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写到的都是三苏才子,而作者却讴歌了来自“三苏”背后的女人,她就是了不起的程夫人。程夫人被誉为我国历史上与孟母、岳母齐名的三个伟大的母亲之一。三苏父子的成功,程夫人的功劳是不可抹灭的。她不但在丈夫中年发愤过程中起到了至关的重要作用,而且在培养儿子苏轼、苏辙成才道路上,居功至伟。三苏父子居功至伟,贡献卓著,雄视古今,千载流芳,而程夫人更应该值得歌颂。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