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牵我遐思上蓝天

作者: 冼生 点击:663 发表:2023-06-05 06:58:37 闪星:2

摘要:说起把放风筝当成退休后的一种“营生”,还要追溯到八年前的暑期。那年,还在上幼儿园的小孙子放暑假从上海来我这里“避暑”,突然提出想放风筝玩,这可让我为了难。虽说小时候曾经也玩过风筝,而且还是和父亲一起动手DIY的。可如今毕竟过去六十多年了,这风筝怎么做,早就忘的一干二净了。

       又是一年春风生,桃花开了,柳枝绿了,浓浓茵茵草木气息入鼻。这个时节,我喜欢南湖公园的无限春光,喜欢浏览那绽妍的迎春花,还有桃花、杏花、梨花、丁香花……它们竞相争艳、风摇曳舞。喜欢聆听那三三两两飞翔的喜鹊,在空中嘹亮地为春天咏物抒情; 喜欢落在树枝上那一群群叽叽喳喳的麻雀,交头接耳地议论着它们关注的话题; 更喜欢我喂养了三年多的公园小松鼠,每天在我放风筝的地方等候抢食我手中的松子。

       一晃八年过去了,除了极端天气和有非办的事情要去处理之外,无论春夏秋冬,我几乎每天的上午都会在南湖公园放风筝(偶尔也会去文化广场)。没有像梁秋实先生在《中年》里说的那种“年届不惑,再学习溜冰踢毽子放风筝,‘偷闲学少年’,那自然有些秋行春令”的尴尬。倒是常年在户外奔跑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在太阳光下吸收紫外线,不知不觉间,愉悦了心情,增强了体质; 在操控风筝轮、仰望风筝越飞越高时,享受悠闲惬意,仿佛回到了童年时光; 看着风筝在天空自由自在的飞翔,仿佛风筝也将我的遐思携上了蓝天。

       说起把放风筝当成退休后的一种“营生”,还要追溯到八年前的暑期。那年,还在上幼儿园的小孙子放暑假从上海来我这里“避暑”,突然提出想放风筝玩,这可让我为了难。虽说小时候曾经也玩过风筝,而且还是和父亲一起动手DIY的。可如今毕竟过去六十多年了,这风筝怎么做,早就忘的一干二净了。更关键的是,那时候做出来的风筝,虽然也能飞起来,但是毕竟既不科学也不专业,这下可把我难住了。

       没想到小孙子竟说:“爷爷,你out了!”

      “咋个意思?”我问他。

       “爷爷,不用自己做,淘宝上就有卖的。”

1686112539482816.jpg

        好嘛,一句话点醒梦中人。现如今这网络真是厉害了、发达了,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买不到的。于是赶紧打开淘宝,输入“风筝”二字,好家伙,网页一打开,各式各样的风筝随之迎面而来,看的你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既然小孙子要玩,喜欢什么样的,那就由他选吧。他还振振有词的对我说:

     “爷爷,咱们都是新手,初次玩风筝,就选简单点的吧。”

       于是,最终买了一个三角造型的熊猫风筝,同时还买了风筝轮风筝线,这放风筝的基本工具和装备就算置办齐全了,就等快递送货上门了。我感觉到了,他等的有点心急,足见其对放风筝的热情有多么的高涨。大约是四五天后,风筝还有风筝线风筝轮陆陆续续都送到了家。

      第二天的天气格外的好,阳光旖旎,清风摇曳,于是,我们早早的就乘坐公交车来到宽阔的文化广场,开始了我们两个人的第一次放风筝活动。

      但见广场上已经有许许多多的红男绿女、大人孩子们在草坪上放风筝,热闹极了。因为广场空间大,来这里玩风筝的人越来越多,“轻风托纸鸢,扶摇上青天”,这里早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理想的风筝广场。有个小家伙才刚刚能跑两步,也被家长牵着小手在草坪里趔趔趄趄的跑着笑着玩风筝。那些五彩斑斓的各式风筝在空中凌空起舞,煞是好看。它们中有漂亮的蝴蝶在空中飞舞; 有黑色的燕子在低旋飞行;有矫健的雄鹰在高空盘旋,有巨大的章鱼在天空游动......在这些风筝中最抢眼的当属一条红色的长龙,它犹如巨龙飞天一般,时而低头向下俯冲,时而仰头扶摇直上,上下翻飞,左右腾挪,活脱脱的一条真龙再现。整个广场变成了“筝”奇斗艳、纸鸢逐梦的风筝海洋、视觉盛宴,让这里的天空变得生机勃勃,格外灵动。

       耳边忽然传来6岁小孙子让我快点和他一起放风筝的呼叫声,于是,我和他一起拉着风筝跑起来。和六岁的孙子跑在一起,瞬间忘了自己的年龄,尽情的奔跑,尽情的欢笑,使时光恍惚倒退了六十年。

       在我的脑海里,关于风筝的记忆,来自小学语文书上的课文。那是一首耳熟能详的古诗——“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老师说,“纸鸢”是古时风筝的叫法。后来,我们又学习了一篇描写放风筝的课文,于是“风筝”这个新鲜的名词激起了我浓厚的兴趣。因此,大约刚上小学的我,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时不时就跟着大孩子后面疯跑,追逐着看人家放风筝。那个时候,有没有售卖成品风筝的我不知道,只知道爸爸做的风筝,照样能飞上天。

       爸爸可能是看我总是跟着别人跑,只能看着别人放风筝,心里不是滋味儿吧,于是买了黑色的纸,找来细竹棍劈开,用火把竹棍烤软,弯曲后扎成一只燕子的形状,将买来的黑纸粘在上面,在风筝上量好位置系上线,又把线的另一端缠到一根木棍上,如此一只漂亮的风筝就做好了。对爸爸为我做的这只风筝别提我有多喜欢了,恨不得睡觉都搂在怀里,我甚至拿着那风筝到处与小伙伴们显摆。到了礼拜天,爸爸便带我来到附近学校的操场,一手举着风筝,一手轻轻放线,那风筝竟然飞起来了,而且在众多风筝里,数我的风筝飞得最高!我的心里别提有多开心多骄傲了,因为这是爸爸为我做的风筝。

      从那以后,我就学着爸爸的样子,自己与伙伴们一起玩放风筝。遗憾的是,我的风筝再没有爸爸带我放的时候飞得那么高了。我当时并不知道,放风筝是有一些小技巧的,而我连起步还没开始呢。

        如今我实在记不清,爸爸当年为我做的唯一的一只风筝最后哪里去了。可它的模样在我的脑海里还是十分清晰的: 用黑色的纸糊的,像燕子的形状,那是唯一一只由爸爸亲手为我做的风筝。

       随着我的慢慢长大,与风筝也离得越来越远了。

      “爷爷,快跑呀,风筝要落下来了!”

      小孙子的呼唤再一次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了现实之中。天真的小孙子看着我还没有从发呆的状态中完全走出来,索性甩掉了我的手,自己朝那落地的风筝跑去。

       他不再等待我的配合,自己举起风筝,迎着风拉着风筝一边放线一边拼命奔跑,不想那风筝竟飘飘摇摇地升了起来,且随着小孙子的呼喊和奔跑,它越升越高,很快汇入满天风筝的海洋。

       那年的假期,小孙子算是迷恋上了放风筝。除了个别恶劣天气外,每天上午放风筝成了我们必做的功课。

       暑期很快结束,小孙子人回了上海,风筝却留在了我这里。令我自己都觉得诧异的是,从那时起,我竟然玩风筝玩上了瘾,放风筝成了我每天固定的健身娱乐活动,被我一直坚持了下来,这一玩就是八年的时间。

       想想看,人生旅程几十年,最后一次的华丽转身或者说最大转折点就是退休。“此处落叶,别处花开”应该是每个人退休后最美最炫的生活开始。从退休那天起,“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时间和自由从此真正的把握在了自己的手里。什么工作、事业、竞争,所有这一切从此都再也与咱无关。不再案牍劳神费力,不必虚情假意忙于应酬,不必逢场作戏浪费演技,从此放低自己、放空自己、放过自己,一切云淡风轻!只要不做有悖于法律和道德的事情,随心所欲不逾矩,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就是退休后最大的成功!

       退休了,你有你的活法,他有他的乐趣。活法可以各不相同,但蕴藏的乐趣和精彩当是一样的。无论摄影、书法、绘画、器乐、写作、棋牌; 或旅行,或健身,或舞蹈……皆为从百无聊赖的“失重”状态中解脱出来,只要自己喜爱,辛苦自知,乐在其中。

       而放风筝成了我退休后这么多年活动身体、满足兴趣爱好的主业。我之所以爱上了放风筝,除了与小孙子一起玩出了“瘾”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工作大半辈子,长年的伏案,患上了严重的腰椎、颈椎病,抬头困难不说,还时常头发晕、眼发花、手发麻,就连心脏也不舒服。医生告诫我: 进入老年,为健康计,一定要让自己动起来,而且明确强调,这里所说的动,是活动不是运动,运动不再适合老年人。像我这样严重的颈椎病,不能再长时间伏案了,要多活动,不然再往前发展症状只会更严重!而八年玩风筝的实践证明,由于放风筝时总是要抬头望天,保持颈部、脊柱的肌张力,保持韧带的弹性和椎关节的灵活性,我的颈椎病症状还真的得以明显的缓解!

       由于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无论春夏秋冬,几乎天天在户外活动,吸的是紫外线和新鲜空气,不知不觉间,体质也比过去明显增强了,多年未患过感冒,这次疫情“阳过”后也很快“阳康”了。由于总是能不断看到筝友们不断推陈出新,扎制出一个个花样翻新的风筝,将风筝或彩绘、或缝制得栩栩如生的模样,与赞叹他们的聪颖才智之外,也增加了自己的爱美之心和动手制作的欲望。更是愿意不断地去探究风筝渊源、欣赏历代文人墨客咏叹风筝诗词的意兴,给晚年生活平添了颇有意义的内容。

1686112714202335.jpg

       最早发明了风筝的无疑是咱们中国人,风筝的故乡在中国。我国的风筝分为两种。北方风大,流行硬翅风筝,如沙燕和人物等,叫“鸢”; 南方风力和缓,多用软翅,如蝴蝶、蜻蜓等,称“鹞”。其实,“鸢”与“鹞”为同一飞禽“鹞鹰”的不同名称。这种鸟能长时间在空中平展双翼,盘旋不已且翅膀并不扇动。人们扎制的风筝多是鸟型,飞起来恍如它的形象,便把风筝称之为“鹞”与“鸢”了。据考证,关于风筝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约在公元前300年,哲学家墨子设计制作了“木鸢”,也就是木制的老鹰。其后,他的弟子公输子用竹子做成喜鹊的样子,乘风力起飞在空中。鲁班“削竹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墨子“做木鸢以窥宋城”“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公元前190年楚汉相争之际,汉将韩信攻打未央宫,曾利用风筝测量未央宫下面地道的距离;在南北朝时期的侯景之乱中,梁武帝萧衍的大臣羊侃曾用风筝系上诏书,以便招来援军救驾。随着造纸技术的发展,逐渐用纸张代替竹木做风筝。在唐代,风鸢已成为宫廷娱乐工具,儿童放纸鸢也开始在民间流行。到了五代,有一个叫李邺的人在宫中作了一个大纸鸢,在“鸢首”上面绑了竹笛儿,飞起之后,风入笛管发出悦耳之声,好似“筝”鸣。从此,有了“风筝”这个名称。大约在公元五百一十年前后,风筝传到朝鲜,后来又传到日本、东南亚、南太平洋群岛,并由亚洲大陆传到欧美。

       到明清时代,风筝越做越精细,也更加普及。它的结构有排子型、木桶型、软翅型和硬翅型四种形式。主要制作过程有扎架、糊纸和绘图。北京的民间艺术家、风筝爱好者费葆龄,曾从《考工志》中得到启发,做出了高水平的风筝,并应邀为国际儿童玩具展览会和联合国艺术大厅制作风筝。

       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山东潍坊清明节放风筝就已经成为一大景观。曾在那里做过七年知县的“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离任后还写过一首《怀潍县》的诗:“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千秋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可见当时放风筝的盛况。这一习俗,代代沿袭,时至今日,潍坊人不但继承了这一传统,还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国际风筝节,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中外客人。

       江南和京津一带有不少制作风筝的能工巧匠,特别是天津的“风筝魏”制作的风筝十分精巧,驰名中外。“风筝魏”的第一代魏元泰制作的风筝,1914年曾在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上获得金牌奖,为我国手工工艺赢得了荣誉。

       风筝不仅是人们喜爱的有观赏价值的工艺美术品和玩具,而且用途广泛,在军事、科学和医学史上都占有一定地位,古代作战时甚至曾用风筝传递军事情报。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利用金属制作的风筝在风雨雷电中进行电学研究,发明了避雷针,世界上最早的飞机也是参考风筝的原理制造的。放风筝不仅有观赏价值,还是一种有益的体育活动。医书上也有说,小孩放风筝时“张口仰视,可以泄内热”,对健康大有裨益。

       风筝自从成了人类的朋友,文学便也与之结缘。翻开历史画卷,浏览我国文化艺术宝库,在诗词歌赋、戏曲小说、剪纸绘画等很多艺术形式中,借风筝以抒情寓志的不可胜数。尤其是很多文学作品对风筝的生动描写更是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风筝文化发展的历史画卷。读读这些作品,遥想古人的意兴,实在是一种颇具雅趣的艺术享受。

       唐代诗人元稹,写过一首《有鸟》,是描写儿童放风筝情景的:

     “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去地渐高人眼乱,世人为尔羽毛全。风吹绳断童子走,余势上存犹在天。”

       从这首诗里,我们看到古代一群孩童,在春郊野外,或举臂牵线奔跑疾走,或昂首远望拍手欢呼,或看到断线风筝飘逝大声惊叹的动人情景。

       宋、元、明和清代的许多文人大师也都与风筝有不解之缘。元朝马臻有诗:“豪家游赏占头船,趁得风轻放纸鸢。手拍丝轮争上下,一时回首看青天。”春天的西湖,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只只飞鸢翔于蓝天碧水间。此情此景,怎能不使诗人诗兴大发?诗中惟妙惟肖地写出放鸢者,激情蓝天的乐趣和情态,诗句生动传神,耐人寻味。

     “江北江南纸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伍骑夫弄笛儿。”明代诗人徐谓的《风鸢图诗》,如画卷一般徐徐展开,似乎让人们看到,在春天里,捞捎齐现争放风筝的情景。

著名作家曹雪芹更是“风筝大师”。他有诗句“阶下儿童仰面看,清明装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在他巨著《红楼梦》里,用了相当多的篇幅描绘过贾宝玉带领侍女们放风筝、制风筝谜语等生动细节。在现实生活里,他是个扎制与放飞风筝的高手。一次,他扎了一个美女风筝,被友人借去,陈列于堂前,有人竟误认为真人,问主人:“那千金为府上何人?”闹出了大笑话。冬日里曹雪芹表演放风筝,友人们看后赞到:“心手相应,变化万千,风鸢听命乎百仞之上,游丝挥运于方寸之间。”他还写过一部《南鹞北鸢考工志》是我国不可多得的一部有关风筝的专著。《聊斋》的作者蒲松龄,也曾托物咏志写过风筝词,每每咏颂他的“寻常竹木无奇骨,有甚底,扶摇相?系长绳,撒向春风里,顷刻云霄上。”便觉如嚼橄榄,回味无穷,深为他那样的“郁郁涧底松”而不平,对于那些“离离山上苗”的骄鸣得意,产生挥斥无奈的联想......

        现如今, 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飞不了...几乎什么都能上天,在“风筝世界”,可以用“万物皆可飞”来形容,君不见,潍坊风筝节那天,连“航母辽宁舰”都飞上了蓝天!现在的风筝放飞已发展到动静结合、声光俱全的新阶段。比如: 蜈蚣、巨龙风筝能蜿蜓变化; 盘鹰风筝能横向翱翔; 双飞燕风筝相互“斗”得活泼灵透; 金鱼、蜻蜓风筝的眼睛不停转动活灵活现。尤其是放飞大型风筝,在风筝线上挂上各种各样非常有动感的挂件,特别抓人眼球; 而夜晚放风筝时,不仅风筝的造型灯五彩闪耀,再在线上挂上一串串“吉星高照”的彩灯,更是给人以光怪陆离之感……总之,现代风筝更能展示吸引眼球、赏心悦目的精彩场面。

       接触放风筝多年来,我家里大大小小的风筝已有几十个,而且几乎都是较大型的,其中有一半是自己动手制做的。制作完成一个风筝最快也要10天左右,有的甚至要花上一个月,家里的一台老旧缝纫机为我制作风筝立了大功。老伴则是自己的“贤内助”,常常在做风筝时帮着打下手。

       因为爱放风筝,每天在一起的筝友“老年帮”都很注重放风筝的装备,线盘、风筝、背包、座椅均趋向于“专业化”,有的甚至已经武装到了牙齿!我的风筝轮就是电动的,装有两块24V、3000mAh的电池, 最大拉力能达到35公斤,只要风力不超过五六级都能玩。所以,不管是什么季节,只要没有极特殊情况,我每天上午都会雷打不动地出现在南湖公园或文化广场放风筝,一玩就是大半天。常在一起玩风筝的几乎都是退了休的老年人,最初大家都是互不相识,但大家一边放风筝,一边聊天,不知不觉便成了朋友。谁的风筝样式做得好,大家就跟着学跟着做。谁家有点困难,大家也在放风筝的时候帮忙出个主意,想想办法。风筝一旦上了树或者下了水,大家一起动手帮助救援,每天有一段这样的生活方式真的是既快乐又充实。

       放风筝不仅仅是放飞那么简单,里面蕴藏的学问还真不少。比如怎样根据风力来判断该放什么类型的风筝。一般来说,当风力在1—2级时,可放飞塑料质地的小型风筝; 3—4级风力稳定则是最理想风力,可放大三角类或大型软体风筝;若风力在5级,就要放八卦等长尾巴的风筝,6级以上就消停在家歇着吧,如果硬要放的话,什么风筝都有可能被强风扯坏。另外,还要根据风力的大小、风速是否均匀,选择不同形状、不同特点的风筝以适应风速、风力。

       放风筝过程中还要根据风力的强弱,对风筝线的松弛控制得当。风太大时风筝的左右摆幅就会大,有可能导致突然向头顶跃升,如果线拉得过紧,一不小心,风筝就会一头栽下来。遇到这种情况时不能慌,要顺着风劲适当放线,风筝就会很快浮起来,这叫退一步海阔天空。没经验的发现风筝要栽跟头,就赶紧往回收线,反而有可能导致风筝一头栽下来,弄不好连骨架都摔碎了。而在风力突然减弱的时候,风筝会自然下降,这时候应该多抖一抖风筝线,放一放,收一收,一松一紧,有张有弛,可以保持风筝在不稳定的风中稳定得飞行而不下坠。

       现代保健医学的研究也表明,放风筝时,人的思想高度集中,摈弃了杂念,超然自逸于生机勃勃的天地之间。什么烦恼愁怅,都会一古脑儿随着风筝抛向天空,让你在生理、心理上获得愉乐感,燃起开心快乐的健康火花。放风筝时,身体会随着风筝的摆动不断地调整姿势,还可以舒展筋骨,从而活动四肢百骸。由于尽情呼吸着新鲜空气,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状态。此外,放风筝时,需要时刻关注空中起舞的风筝,双眼要时不时的观察风筝的动向,面对蓝天,可以有效调节眼部肌肉,消除眼肌疲劳,调节和改善视力。而且不断地抬头向天,也对预防和治疗颈椎病大有裨益。

       一般人放风筝都是有季节的,我没有,一年四季只要有风我就放。冬天的风一般都比较平稳,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在冰面上放风筝,风筝放飞起来后,找个合适的位置把风筝轮固定好之后,便在冰面上打起五六斤重的陀螺,那是另一番别样的体验。诤友之间相互谈天说地,大家说玄不说闲,对我而言,是一种生活,也是一种情怀,一种自由惬意。天气允许的话一天不摆弄都觉得像是少了些什么似的。真的很享受和筝友们在一起开心的时光,相互分享快乐,晚年生活惬意得很。

       天空中五彩缤纷的风筝在漫天飞舞,我的思绪也被牵上蓝天,悠然地随之而动。我在想,这风筝甭管它飞得有多高多远,牵着它的那根线是始终扯在放风筝人手中的,也正是这根线,保证着风筝能随时回归,也许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永远可以去向远方,也永远可以随时回家。人的一生就如同放风筝一样,这根线要牢牢地握在自己的手中,并且要学会控制,千万断不得; 人不仅要有远大的志向,更要在身处逆境时,学习风筝的精神,不断地提升自己,调整自己,逆风而行,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风筝,古时又称木鸢、木鹊、纸鸢、飞鸢、风鸢、凤巾、春申君、毫见、鹞子、纸鹞等,是我国一项古老而有趣的娱乐游艺活动。其中以“木鸢”和“鹞子”的名字最古老。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放风筝这项古老有益又有趣的娱乐游艺活动,深受人们的喜爱,也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赞咏。风筝原被用于军事上,到南北朝时,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到了宋朝,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作者的散文构思独到,语言生动,意境开阔,妙趣横生。品赏阅读。编辑:李先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