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师生围桌谈教学

作者: 青梅煮酒 点击:1444 发表:2023-06-05 05:58:55 闪星:9

摘要:2023年5月15日,文学院“红烛”学生党支部代表马晶、张渊、王潇同学,学生代表王舒迅、王正君同学组成访谈小组,采访了张老师。访谈采用谈话方式,了解老师的教学经历,学习老师的教学理念,体悟老师的奉献精神,倾听老师对同学们的寄语。

        题记:“红烛”社团是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学生党支部,其宗旨是“弘扬红烛精神,践行红烛理念”。多年来,“红烛”党支部结合文学专业特色,利用党支部影响力,通过举办创新性与意义性兼具的党建活动,凸显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把“团结、创造、求实、奋进”的校训贯彻落实到实处,期望培养造就出文学院“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同榜样对话,坚定理想信念”是支部的特色党日活动,旨在通过寻找、采访模范,树立榜样形象,实现传递正能量和价值观的目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旨在通过采访活动,展示师大教育质量和教学成果,达到让更多的人了解师大进而提高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目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退休教师张玲玲,1985年毕业于山西大学文学院,硕士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曾在武汉大学文学院师从易中天、陆耀东研读文艺学、现代诗学。自1985年登上讲台,38年如一日,敬业乐群,甘于奉献,似一支燃烧的红烛,照亮了莘莘学子的求学之路。她以慧心悟人,以爱心育人,以赤子之心化人,身体力行地践行着“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准则,为学校培养出一批批优秀学生。她自己也多次被评为“三育人模范”。

  2023年5月15日,文学院“红烛”学生党支部代表马晶、张渊、王潇同学,学生代表王舒迅、王正君同学组成访谈小组,采访了张老师。访谈采用谈话方式,了解老师的教学经历,学习老师的教学理念,体悟老师的奉献精神,倾听老师对同学们的寄语。

   

   一、张渊:张老师早上好!很高兴您能接受采访。想问一下,您为什么会选择当老师?是什么力量促使您坚守讲台三十多年,一直走到现在。

   张玲玲:是教师这个职业选择了我。我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山西大学是综合性院校。我求学时间在1980年代,那是一个浪漫且充满诗意的时代。那时学生没有就业压力,不需要参加各种考试。80年代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比较简单,基本是三点一线——教室、图书馆、食堂,我四年的大学时光就是这样度过的。那时,我们都知道,毕业后都会有一份不错的工作等着自己;我们也知道,想要把工作做好,必须依靠自身实力。因此,即使考入大学,也依然用高中的学习劲头努力拼搏着。我们于1985年毕业,同学中,有去省社科院做研究,有去政府部门做管理工作,有去日报社做记者,有去高校做教师,也有留校任教的。我则被分配到了临汾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因此说是职业选择了我。

   从另一面说,是我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我母亲毕业于师范学院数学系,我小时候,她常给我讲学校发生的有趣故事,这潜移默化的培养了我对教师职业的好感。从临汾师专到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再到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我在大学讲台上,一站就是38年,其间,除了在武汉大学进修、在北京师范大学拿学位,我从未离开过学校,也从未做过其他工作。38年来,我始终坚持“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宗旨,始终坚持“认真教学,绝不误人子弟”原则,不偷懒,不懈怠,专心备课认真教学。我以为,选择了教师职业,就意味着自己甘愿寂寞乐于奉献而不求名利,意味着自己必将视学生为家人把课堂教学做到极致而不求回报。总之,要对得起渴望知识的学生。

  杨绛说最好的教育就是“潜移默化、言传身教”。我的行为算是一个小注释吧。

微信图片_20230603103810.jpg

       二、张渊:您走上教师岗位初期是如何度过的?能分享一段您印象比较深的“教师成长经历”吗?在您的从教生涯中,有没有一些前辈老师给您留下深刻印象?

  张玲玲:刚刚走上教学岗位,我亟需解决的是角色转换,由学生变为教师,无论是心理活动还是行为方式,需要有质的转变。登上讲台,除了兴奋,还有一丝紧张。兴奋的是终于由学生变成自己向往的教师,紧张的是唯恐遗忘该讲的知识点。

  我上的第一节课是大学语文,听众是外语系大一学生。那一届外语系学生56人,其中有3人曾经做过初中老师。这就使得他们对老师的要求跟一般新生不同。他们觉得,一个优秀的高校老师,态势语言要得体,有声语言要有情;课堂内容要丰富,讲述过程要张弛有度。所以第一次上课,拿着认真备好的教案,心里紧张得很,仿佛那不是上课,而是决定命运的临时考试。直到现在,我还清楚的记得那次讲课。课程内容是李白《将进酒》,李白生平、创作,个人经历与诗作关系介绍后,我对诗歌做了详细分析阐释。依照事先设计的教学顺序,按部就班地完成了课堂教学,此时距离下课还有十分钟。这是预留的与学生互动时间,结果一紧张就忘了。看我不再讲课,学生自己阅读复习。而我在十分钟里,各种懊恼、自责涌上心头,因为我没做到预设的“三好”,即:备好课,讲好课,师生互动好。

  “三好”的具体内容是,课前备好课,认真收集相关资料,把这节课需要的主要知识、课外知识,提前写进教案,找准课文重点、难点,预设好讲课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好应对措施;讲好课是,把知识——那些没有温度的书面文字变成鲜活的口语,用自己擅长的表述方式讲给学生;课中互动好是指,预留十分钟时间,当堂把学生没弄明白的知识,用提问方式解决好。可我只做到了前两点,遗忘了关键的第三点。

  令我没想到的是,下课后他们班长,那位比我大几岁的学生,走过来告诉我“老师,你的课讲得真好,我们能接受这种讲课方式和节奏。” 这事给我感触很深,我知道是学生的包容给了我极大鼓舞,也成为我努力向优秀教师靠近的动力。感谢他们。 

  身份转换是一个逐渐完善慢慢进步的过程。此后的日子,我边听课边学习,慢慢丰富知识储备也慢慢提升讲课水平。

  从教几十年,每个阶段都有印象深刻的老师。上班初期,我的帮带老师是王焕龙教授。作为助教,我边听课边自学,然后再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王老师严谨的教学思路,灵活的教学方式给我留下深刻影响,使我受益很深。最感动的一件事至今记得。那是一次下课,他说“玲玲,我给你一件东西,也许对你有用。”他带给我的是厚厚的几本教案,里面有详细的教学内容,有基本的课堂步骤,还有各种颜色标注的知识注解。看着深浅不一的颜色,读着详略得当的教学内容与课外知识,我被深深感动了。我深知,这不仅仅是包含王教授心血的教案,更是他对一个年轻老师的关怀与指导。从中我感受到了他的无私和对青年教师的关爱。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经过学习观摩,我慢慢由学生成长为一名教师,教学方式也越来越灵活,教学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有料。 

  从王老师这里,我学到了敬业乐群,学会了与学生一起成长,学会了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学到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传播更多的知识。我明白优秀的老师,如同优秀导演,他会引导学生跟着你一步步走知识的殿堂。

  还记得武汉大学进修期间,易中天教授精彩的课堂授课,使我知道课堂教学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记得北京师范大学拿学位时,黄开发教授严谨的学术研究,让我明白了优秀教师不能只停留在教学层面,还应有自己的研究领域。现在想想,每个时段都有不同的人带给我启迪和收获。真诚的感谢他们。

  

       三、王正君:作为一名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您觉得您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您在教学或者班级管理中有什么遗憾又有什么收获呢?

  张玲玲:我个人觉得,特点是耐心、细心、爱心,是懂倾听;最大的收获是得到了学生认可。 这让我欣慰,觉得自己没有愧对学生,没有辜负自己的努力。当然,几十年教学中也有遗憾,是作辅导员时,没有花更多时间与学生作有效沟通。 

  

       四、王正君:在您的从教生涯中,有给您印象深刻的学生吗?

  张玲玲:还真有。有两个学生给我留下难忘的影响。

  一个是中文系学生的故事。那是我毕业后第一次做辅导员,开学三个月后,有学生找我说想退学,他入学成绩位居班内前十,在班里与同学关系也很融洽,是系里预备培养的入党积极分子;他是农村学生,能考进大学意味着此后将有城市户口,有体面的工作,可他几次三番执意退学。为什么退学?我找不出理由。我找他室友,得知是他考入法学院的女友,嫌弃他毕业后“只能做一个中学老师”而分手。找他谈话,我没有按照人们惯常使用的套路,我不讲大道理,不追问退学理由,而是单刀直入,问他“假如真的退学复读了,来年高考录取的把握是多少?” 几天后,他告诉我想通了不退学了。几年后他以优异成绩毕业,现在,已经是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兼中学校长。

  另一个是我给体育学院上课时发生的事。众所周知,体育专业学生思维敏捷敢说好动。一次上课,我叫这位同学谈一下阅读小说后的感想。没想到他答非所问地说:“整个体院没有一个好老师。”我当场愕然了,全班同学也目瞪口呆。我本能的想说“北大清华的大门,也没有关闭啊。还不是你没能力考进那些高校吗!”我一冲动想马上反驳一下,但职业素养又让我冷静下来,我笑了一下,告诉他:“不想说,可以找人代你回答问题。”

  很快这件事就被所有人忘记了。大约十八年后的一天,我收到一个署名短信,短信写到“老师您好!您肯定记不得我,但肯定记得那件事,您叫我回答问题时我顶撞了您,说学院没有好老师,您没有恼怒,而是说可以叫人代我回答。这让我感受到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也让我学会尊重,学会宽容和包容。从那以后,我学会了用平和宽容的方式跟人交流。工作后,更是放下凌厉的锋芒,变得有耐心了,跟人相处也和善多了,处理问题能更多地站在对方角度。谢谢老师!”这是一个迟到十八年的道歉信。它让我明白,任何时候,都要允许学生发声,允许他们说出自己的心声乃至不满。因为,作为老师,其职责除了“传道、授业、解惑”,还应该引导学生控制情绪,学会做人。 

微信图片_20230603103830.jpg

  

       五、王舒迅:您秉承着“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信念,从教38年,带出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师大学子,我想问,有哪些教学经验给即将毕业的学生? 

  张玲玲:作为教师,首先要知道教学对象是谁。讲课过程是师生对话的过程,明确听课对象后,我们才能合理地遣词造句,才能使用学生听懂的语言传授知识。成语“因材施教”说的就是这个。其次是明确教学内容,吃透教学大纲与教材。以语文课为例,课前需要了解本节课重点、难点,哪些是主要知识需要学生掌握,哪些是拓展知识需要学生了解,要做到心中有数。这就是胸有成竹吧。其次,照顾到所有学生。一般来说,一个班大多数学生基础相近,少数好学生以及少数基础较差生。如何让所有学生都学有所成?我以为应该面向多数,照顾少数。具体做法可以给优生提出较高要求,给基础薄弱学生做课后辅导。

  教学是一门艺术,要学会掌控全局,对于差生多鼓励,对于优生多鞭策,做到既不忽略差生使他掉队,又兼顾到优生使他不断进步。 请学生预习,提前预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最好途径。

  最后一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必须热爱教学真情投入。只有热爱教学热爱课堂,才会全身心投入教学,才能用自己的激情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王舒迅:我们在山西师范大学官网,看到您对沈从文作品的研究论文,我对他的《边城》很感兴趣,想听听您关于《边城》民俗文化的解读。

  张玲玲:你看到的是对《边城》作品的分析论文。沈从文作品有浓郁的异域情调,也因此,1988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但很长一段时间内,沈从文及其创作一直被主流话语所忽略。直到美国博士金介甫开始做沈从文创作的博士论文,对其研究才开始步入正轨。代表作《边城》,除了人们津津乐道的人情美、人性美、风景美之外,吸引人的还有小说中的风俗描写,比如端午节。小说中有四次端午节描述,两次详细两次简约,这详略得当的节日描绘,不只是陈述茶峒这少数民族集聚地的乡风习俗,还在借风俗展示边城地区民众“重义轻利”的人性,借风俗讲述翠翠与傩送这对小儿女的爱情故事。再具体来说,小说中端午节、划龙舟竞赛的过程,就是少女翠翠爱情意识由懵懂到觉醒的过程。这恰好照应了沈从文“建造希腊小庙,供奉人性”的创作目的。

  沈从文作品中的民俗描写,着眼点是故事是人物。这正如他的学生汪增琪所说:“风俗是为人物服务”的,风俗描写是为人物出场做铺垫,为故事人物提供文化语境。沈从文重视风俗描写的这一特点,在学生汪曾祺那里得到很好的诠释,其《大淖记事》就是借风俗讲述故事的典范之作。师生二人的共同点是:在淳朴的边城文化、大淖文化语境下,讲述不违背人性、优美自然活着的爱情故事。 

  

       七、马晶:老师,您平时也写一些散文作品,您的创作灵感来自哪里?主要题材是什么?请讲讲您的创作故事。

  张玲玲:创作灵感来于生活。我是有着“红色网络文学领跑者”美誉的银河悦读网站签约作家,目前我已经发表作品90多篇,我常写的是家族题材,属于非虚构文学。非虚构文学讲究纪实性与文学性相结合,我的《赴朝军医的“爱情”故事》、《无处忏悔》、《魂断十九岁》、《奶奶没有娘家》等文章,就是非虚构文学作品。

  《赴朝军医的“爱情”故事》讲述了我六爷爷的“爱情”故事。 我六爷爷曾经是赴朝军医,是五十年代最可爱的人。我是张家长孙,自小就听到他许多故事。回国后的六爷爷做过土门镇医院院长、临汾县医院院长。他去世后,县医院的悼词这样写到:张金全院长医术精湛、救死扶伤、宅心仁厚、福慧百姓。听到这盖棺定论的悼词,我有了写写他的想法,真正动笔去写又过去六年时间。多年来,我时常想到这个话题,却找不到一个好的切入角度。在银河悦读网举办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征文时,我想到用三人对话方式叙述故事,这就形成作品的三小节结构,依次是救命之恩、布鞋情怀、“坐”失良缘。为了使读者不产生误解,我还用“不是爱情的爱情”做了一个题记,提示读者就只是一段发生在异国他乡单纯的战友情谊,不要错误的以为这是爱情故事。

  《无处忏悔》叙述了儿子逼死母亲几十年后,迟到的无处忏悔的自责与后悔。文章使用了三人多视角叙述,有我的视角、儿子视角、死者闺蜜视角。这如同球赛的电视转播,多机位多角度的转播,可以让电视观众从不同机位看到同一比赛的情节与细节。多机位转播便于观众全方位了解比赛状况,多视角叙述,便于读者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

  《魂断19岁》采用倒叙笔法,讲述十九岁打工仔命运。第一部分叙述失足掉下脚手架的十九岁青年,在医院救治情况。第二部分则用倒叙手法,从十九岁写起,倒着叙述他十八岁、十七岁、十六岁乃至半岁时的故事,一直写到他呱呱坠地带给家人的欣喜和幸福。是想说生命的可贵,想说失去生命带给家人无法言说的痛楚。 

  谁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只要我们有一颗诚实的愿意表达真理的心,就能写出生命中的独特故事。这对你将是无价之宝。开始写吧,你将写出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 

  

       八、马晶:我们在官网看到您简历中的求学进修经历,也知道您在不少高校参加过学术会议,您觉得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咱们学校学生的学习生活有什么不同?

  张玲玲:我先说相同点,那就是无论是工作之后返校学习的我们,还是一直在学校学习的你们,都在利用一切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知识。我清楚地知道,无论我在哪所学校,是进修还是拿学位,身份是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听各种讲座,听不同科目的课程,阅读文学读本或者历史读物,其目的都是为了丰富我的知识宝库,完善我的知识体系。

  跟你们不同点在于,我年龄大,记忆力不强,不得不多学多看。另外一点是,我的学习是目的的,比如为了教学,为了学位等,学习目的已经不单纯了。你们不一样,你们正年轻,精力旺盛,博闻强识,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时代给你们提供了最佳学习机会。

  

       九、王潇:老师您好,刚刚围绕您作为一名教师,问了您教学工作的开展,了解了您的教学研究和个人创作。现在我想问,根据您上大学的经历和教学经验,有什么建议给我们这些正在读大学或读研的同学们吗?

  张玲玲:多读书,读好书;多交流,善倾听;多动手,记笔记;多动腿,进社会。 

 

     十、王潇:除此之外,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或研究生,您有什么建议?如何去完成身份的转变?

  张玲玲:摆正位置,端正态度;能者为师,智者为友;认真做事,谦逊做人。

  胡适说:“高调做人,低调做事,”我想说,“活在当下,做好自己!” 

  感谢大家倾听!

      马晶等同学:感谢老师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我们会记住老师的叮嘱,认真学习,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知识储备!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用学习增强本领,用真心经营关系,用人品托起人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想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需要持之以恒。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梦想要以梦想去点燃,理想要用理想去唤醒。只有时时不忘教育初心,方得育人始终。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作者的纪实语言清丽,场景温馨,访的贴心,谈的通透,金句频出,亮点纷呈。品赏阅读。编辑:李先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