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文人命运交响曲

作者: 江楠 点击:1740 发表:2023-05-25 05:36:28 闪星:5

摘要:历代文豪,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章章人生命运交响曲。他们惊世骇俗的人生传奇,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他们向死而生、不畏权贵、艰苦卓绝的铁血创作精神,永远值得我们继承和学习。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年,许多叱咤风云的文豪,都已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然而,他们的优秀作品却流传了下来。文豪们,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章章人生命运交响曲。他们惊世骇俗的人生传奇,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一、向死而生的文人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蓦然回首,却已是物是人非,沧海桑田……

  (1)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

  贝多芬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科隆选侯国的波恩。他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创作于1807年末。那时,他已写过“海利根遗书”,耳聋已完全失去治愈的希望。热恋的情人朱丽叶塔·齐亚蒂伯爵小姐,也因为门第原因离他而去,成了加伦堡伯爵夫人。一连串的精神打击使贝多芬处于死亡的边缘。但是,他并没有向命运低头,即使耳聋,也无法阻挡他的创作和音乐事业的发展。他在《命运》第一乐章的开头写道:“命运在敲门!”从此,成了该曲最具有吸引力的标题——《命运交响曲》。

  作品的这一主题贯穿全曲,使人感受到了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乐曲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博斗的思想:“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因此,恩格斯盛赞这部作品为“最杰出的音乐作品。”

  贝多芬一生的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其中最出名的是: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九交响曲《合唱》;歌剧《菲黛里奥》。这位伟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以其深刻的音乐造诣和向命运抗争到底的事迹而闻名于世。被誉为“音乐巨人”。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维也纳逝世,享年57岁。

  (2)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篇小说家之一”,代表作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心灵的焦灼》《昨日的世界》《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1881年11月28日,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

  他的诗剧《忒耳西忒斯》,被普鲁士国家剧院老板看中,准备在柏林皇家剧院首演,并请最著名的演员马特考夫斯基出演剧中人物阿喀琉斯。谁知,就在茨威格买好了去柏林的车票,准备去看演出时,接到了电报:“马特考夫斯基突然病逝”;不久,另一位演员凯恩茨排练这部剧。谁知,一个月后,凯恩茨却病逝了。

  从此,凡是著名演员要求出演他的剧本中人物,茨威格都一概拒绝。但是,凶恶之神却没有离他而去:一位导演刚编完茨威格剧本的导演手本,还没来得及排练,竟又去逝了;十五年后,茨威格写了一个剧本《穷人的羔羊》,他的朋友、著名演员莫伊西仅排练了一次,就高烧不退。两天后,又驾鹤西去……

  二十年代,茨威格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和巴西。1940年,他写成了《昨日的世界》。1942年2月22日,在孤寂与理想破灭中,茨威格与妻子以自杀的方式告别了这个“昨日的世界”。

  (3)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他是与屠格涅夫、托尔斯泰一起对西方文学影响最大的“三巨头之一”。

  他的母亲出身于商人家庭,在他16岁时去世;他的父亲是贫民医院医生,在他19岁时被农奴打死。他16岁时到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读书。从1941年开始,先后写出了剧本《玛丽.斯图亚特》《鲍里斯.戈都诺夫》,小说《穷人》《两重人格》《女房东》《脆弱的心》《白夜》《圣诞树与婚礼》《诚实的贼》等作品。

  1849年4月,他因参加的彼得拉舍夫斯基革命小组遭到破坏,39人被捕,其中包括他在内的21人被判处死刑。12月22日,就在他被押到断头台上,神甫祷告完毕,行刑军官己下令瞄准的千钧一发之际,突然传来了沙皇赦免的命令!他被改判在狱中服4年苦役,在军营中服兵役6年。十年的囚役经历,使陀思妥耶夫斯基放弃了革命思想,加之他的羊癫疯加重,使他感到没有一丝光明,开始笃信宗教。

  1854年,他又开始创作。打着民主旗帜,既反当权派,也反车尔尼雪夫斯基等革命观点。写出了《被侮辱与被损害》《死屋手记》《冬天记的夏天印象》《地下室手记》《白痴》《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等作品。最后,因写出了《罪与罚》作品,成为“世界文学巨匠”。

  1881年2月9日,写作时笔筒掉到地上,滚到柜子底下。他搬柜子时用力过猛,导致血管破裂,当天去世。

  (4)李煜(937—978),南宋皇帝,“千古词帝”。

  937年8月15日生于江宁府(今江苏省南京市),是南唐皇帝唐元宗李璟第六个儿子。皇位本来与他不沾边,但五个哥哥早夭。他不得不登上皇位。

  975年,北宋赵匡胤派兵围攻南京,李煜投降。此后,用血泪写出了亡国破家的悔恨之词。他不镂金错彩,而文采动人;不隐约其词,却情味隽永;形成了既清新流丽又婉曲深致的艺术特色,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

  作为君主,李煜无称帝之心,也无治国之才。才华横溢的他,一心只想做一位潇洒文人。宋朝亡了他的国,他却用自己情浓千载的词征服了宋朝。有人认为,上天不该让他生为帝王。但是,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诗词创作,不但和他的天赋、性格、才智、学养有关,而且和他的身世、境遇、感怀有更加密切的关系。尤其是“文人”,总是把心中之感受,书之于文字。

  如果李煜不由“皇帝”变成“俘虏”,他怎么能写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意境来?他生在帝王家,西苑后宫中。可是,人到中年,国破家亡,“垂泪对宫娥”。这种人生遭遇,这种铁血突变,除他之外,世上谁能体会得到?如果他没有“天子位”,而只有“文士身”,怎么能写出“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怎么能写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被捕入宋后的第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是他四十二岁生日。他作《虞美人》,追思往事、怀念故国,命艺妓咏唱。宋太宗大怒,遂赐牵机药鸩毒死了他。

微信图片_20230523104957.jpg

  

     二、为爱而生的文人

  世界上能够穿越时空的是“爱”。爱,是多巴胺,是费洛蒙,是心跳的正弦曲线。那么,文豪们的爱如何?

  (1)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国最伟大的诗人”。

  1799年6月6日,他出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地主家庭。1814年开始发表《致诗友》《亚历山大·普希金诗集》《自由颂》《乡村》、《鲁斯兰和柳德米拉》《高加索的俘虏》《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叶甫盖尼·奥涅金》《青铜骑士》《上尉的女儿》。

  32岁时,他与“莫斯科第一美人”娜塔丽娅结婚。六年后的1837年2月10日,普希金死于决斗。临死前,他对娜塔丽娅说:“不要因为我而去责备你自己。这件事只与我个人有关。这个世界上没有我活的地方。”这句话有深刻的含义:

  1825年12月14日,“十二月党人”起义爆发。沙皇尼古拉一世,血腥镇压了起义。普希金因被前一任沙皇发配到南部乡下,他没有参加这次革命。因此,沙皇尼古拉一世没有理由杀掉普希金。

  沙皇尼古拉一世曾经追求过普希金的妻子,聪明的娜塔丽娅与之巧妙周旋,沙皇最终爱而不得,因此怀恨普希金。后来,沙皇对普希金诗歌的审查尤其严厉,没有沙皇批准,作品不能发表。这对普希金来讲,的确是“世界上没有活的地方”了。“一个年轻人在疯狂的追求普希金的妻子”,这是沙皇为了激怒普希金而安排的。当时,普希不仅失去了写作的自由,而且也因为作品发表受限,生活穷困潦倒。结果,普希金因决斗负伤而死。沙皇全程监控着那场决斗,如果在决斗中死去的不是普希金,那就以非法决斗或者杀人的罪名处死普希金。谁知,普希金已经选择了死亡。因此,沙皇的阴谋最终没有实现。

  但是,人们没有忘记普希金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这首诗写于诗人流放期间。当时,俄国革命已如火如荼,普希金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他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将来临,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2)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1961),美国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他的作品标志着他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他出生于奥克帕克。在读初中时,就为两个文学报社撰写文章。1918年,加入美国军事组织,后来,在米兰红十字会医院工作。小说《永别了,武器》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此。1920年,在《多伦多星报》他成为自由作家、记者和海外特派员。

  1921年,他娶了哈德莉·理察逊,一起给《星报》进行关于希土战争的采访。1923起发表了《三个故事和十首诗》《在我们的时代里》《太阳照常升起》《没有女人的男人》等作品。

  1927年,他与哈德莉·理察逊离婚,娶了第二任妻子宝琳·费孚。先后发表了《午后之死》《非洲的青山》《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1937年至1938年,他们夫妻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奔波于西班牙内战前线。他参加了解放巴黎的战斗,发表《告发》、《第五纵队与西班牙内战的四个故事》等作品。

  1940年,海明威与宝琳·费孚的婚姻结束,与玛莎结婚。发表了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的反法西斯主义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和以二战后威尼斯为背景的《过河入林》。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他为消灭敌人提供情报。1944年,他在去欧洲采访中受重伤。

  1948年,他与玛莎离婚,与战时通讯记者玛丽·维尔许·海明威结婚,重返古巴。海明威一生中先后结过四次婚,与妻子一同奔赴战场战地采访。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授予银制“勇敢勋章”;《老人与海》获“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2001年,《太阳照常升起》与《永别了,武器》两部作品,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说”。

  1961年7月2日,海明威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用猎枪自杀身亡,享年62岁。

  (3)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出生在奥廖尔省一个贵族家庭。曾先后在莫斯科大学、彼得堡大学就读。1847年,发表了《猎人笔记》,触怒了当局。当局以他发表追悼果戈里文章违反审查条例为由,将其拘捕、放逐。在拘留中他写了反农奴制的短篇小说《木木》。19世纪50至70年代发表了《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烟》《处女地》等作品。19世纪60年代起,他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国际文学大会”,被选为副主席(主席为维克多·雨果)。

  年轻时,他曾与裁缝姑娘阿芙多吉娅相爱。母亲将阿芙多吉娅赶出了庄园。几个月后,她生下了女儿波拉格娅,将女婴送回屠格涅夫庄园,自已则嫁给了一个平民。这一段苦涩的恋情,影响了屠格涅夫的爱情观,使他后来的情爱体验明显地倾向于灵魂的爱,而非肉体的爱。25岁时,在巴黎遇到了法国西班牙裔女高音歌唱家波丽娜.维亚尔多,他疯狂地爱着这个已经出嫁的女人。为了追寻这份不平凡的爱情,终身未娶。他活了65岁,后40年都住在巴黎,与维亚尔多一家做邻居。作为维亚尔多和那个家庭的朋友,与他们共同厮守着。

  1883年9月3日,屠格涅夫病逝于法国巴黎。临终前,维亚尔多是守在他床前的“唯一亲近的人”。他把毕生的爱都献给了她,但献给她的诗,在《屠格涅夫全集》中只有一首:“那热情的声,那动听的音,为什么,夜阑人静时,飞进我身边,要我倾听;为什么,不是我将那隐痛之火点燃在她的心中……她胸间愁苦的呻吟不是为我而悲恸。这又是为何,我的心,疯狂地奔去她的脚下,就象海浪起伏翻滚涌向无际的天涯?”

  (4)陆游(1125——1210),“伟大的爱国诗人”。

  父亲是转运副使,舅舅曾任光州通判。舅舅的女儿叫唐婉,他俩一见钟情。他结婚前,曾两次参加科考,都名落孙山。他二十岁时娶了表妹唐婉。婚后,两人吟诗作画,却将科举考试抛在脑后。母亲便以唐婉进门一年没有身孕为由,逼陆游休掉才刚刚十五岁的唐婉,另娶王氏为妻。

  1153年,陆游科考中了头名,却得罪了秦桧的孙子秦埙。第二年陆游参加礼部考试时,秦桧直接命令主考官不得录取陆游。名落孙山的陆游,在去沈园时,偶然遇到了唐婉夫妇。在丈夫同意后,唐婉为陆游送上了酒菜,两人都落下泪来。唐婉敬过陆游酒后和丈夫一起离去。陆游再也无法忍受内心的悲痛,在墙上写下了一首词《钗头凤·红酥手》:“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第二年春天,唐婉再次来到沈园,忽见陆游的题词。她欣然命笔,写下《钗头凤·世情薄》:“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尽情诉说自己对陆游的无限思念,哭诉自己改嫁后的不幸遭遇。最终抑郁成疾,随风逝去。

  陆游闻知,悲痛欲绝。67岁时,重游沈园:“枫叶初丹桷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75岁时又来沈园:“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85岁时再来沈园,写下了最后一首沈园情诗:“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六十年的情感与思念,六十年的无奈与愧疚。放翁以笔蘸泪写下了《钗头凤》,而啼哭不敢之情却于笔墨之外,令人不能读译。

  悲剧,是什么?悲剧是崇高的诗。它有一种美,一种冷峻而又壮丽的美……


微信图片_20230523105002.jpg

  三、安放自己的文人

  当上帝赐给你荒野时,就意味着,他要你成为高飞的鹰。文人,在作品中怎样安排自己?这些人类精英,各臻其妙,创作了许多传世作品。

  (1)阿尔布雷希特.丢勒(1471年-1528),“德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画家”。

  他爱在画中用谜题安放自己。他画了一幅名叫《忧郁》的画。画的左上角一只蝙蝠的翅膀上写着MELENCO—LIAI—字母、符号加一个罗马数字I,意思是“忧郁症”,丢勒暗示自己是“忧郁症”患者,是以忧郁为题作画,画的就是自己;画中,还画了一个大正方型中含有16个并列的小正方型,每个小正方型中都有一个数字。

  每一横排数字之和都等于34,每一竖排数字之和也等于34,对角线的两个斜排也是34。这种横竖斜相加都等于同一个数的表格,叫“幻方”,这是一个“四阶幻方”。对应的是当时太阳系里最远的土星。在占星学中,土星被认为会给人带来“抑郁”。

  丢勒将自已与“四阶幻方”对应,是想说,他是“忧郁的土星”。画中的他还用一恨手指指着自己,好象是说:“我是超越人类的存在”,我是“自画像之父”。

  (2)拉斐尔·桑西(1483—1520),简称“拉斐尔”,意大利著名画家,“文艺复兴后三杰”之一。他创作了大量的圣母像,作品充分体现了安宁、协调、和谐、对称以及完美和恬静。

  1483年3月28日,耶稣受难日,他诞生于意大利的乌尔比诺。其父乔万尼·桑西是位默默无闻的画家。几年后,拉斐尔成了父亲创作的得力助手。后来,拉斐尔拜彼得罗·佩鲁吉诺为师。父亲去世后,他继承了父亲的画坊,进入画家佩鲁吉诺画室学画。

  1500年,羊毛商安德烈亚·巴龙齐委托拉斐尔及埃万杰利斯塔·达·皮安·迪·梅莱托,创作“托伦蒂诺的圣尼古拉加冕”屏风,拉斐尔已落款“大师”。

  1502年后,他创作了《圣母加冕》《圣母的婚礼》《安西帝圣母》《圣礼之争》《圣米卡埃尔与魔鬼》《圣家族》《拉·弗娜利娜》《爱神和三美神》《基督显容》……

  他在《雅典学院》一画中,把自已安排在一群交谈的人物中,头戴无檐帽,处在索多马和托勒密之间,眼神投向画外……

  1520年4月6日,拉斐尔于耶稣受难日逝世。

  (3)桑德罗·波提切利(1445——1510),原名亚里山德罗·菲力佩皮。意大利佛罗伦萨画派的艺术家,绘画风格典雅、秀美、细腻动人。

  出生于佛罗伦萨一个手工业者的中产阶级家庭。先是制造金银首饰,后成为画家。1481年,应招到罗马画壁画。他从15世纪90年代起追随“沙瓦耐罗拉”风格。

  他大量采用教会反对的异教题材,大胆地画全裸人物,对以后绘画的影响很大。他以诗人波利蒂安歌颂爱神维纳斯的长诗为主题,为罗伦佐·美第奇新购置的别墅绘制了著名的《春》,这幅画和《维纳斯的诞生》成为他一生中最著名的两幅画作。他还创作了《朱利亚诺·德·美第奇》《摩西生平》等。

  在《三王来朝》中,波提切利把自己描绘成一个英俊青年,踌躇满志地站在画面最右侧,双眼看着观众。他的后半生声名下滑,晚年只能靠救济度日。1510年,死于贫困和寂寞之中。

  (4)杨.凡.艾克(1385年-1441年),“早期尼德兰画派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十五世纪北欧后歌德式绘画的创始人”。因对油画艺术技巧的纵深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被誉为“油画之父”。

  他出生于荷兰马塞克城。他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者。他用蓖麻油调和矿物颜料粉末,使得油画画面在一天之内就能干透,而且还不怕潮湿。这一伟大的变革,让艺术创作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他的传世作品全球只有20多件,每一件都非常珍贵。代表作品有:《根特祭坛画》《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包着红头巾的男子》等。《包着红头巾的男子》现藏于奥地利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是他用自创的“新画法”绘制而成,其精细程度绝对是早期蛋彩画无法企及的。在这幅画中,他巧妙地把自己画在画布中央的镜像中。

  1422年,他成为约翰伯爵的宫廷画家,在荷兰的海牙为其装饰过宫廷建筑。1424年任菲力蒲·卢·蓬公爵的宫廷画师。他以写实的精细描写和微妙的光影表现,使作品闻名于世。他把神圣的内容拉入现实世界中,着力描绘现实生活、现世人生的丰富多彩。还创作了《教堂中的圣母》和《罗林的圣母》等作品。

  在他生命的最后10年中,主要致力于肖像画的创作,注重刻画人物的表面细节和内在情感,并成为近代肖像画的开拓者。

  (5)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1475——1564),又被为译“米开朗琪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诗人。他与拉斐尔和达芬奇并称为“文艺复兴后三杰”。

  1499年创作的《哀悼基督》是他的成名之作,被誉为“15世纪最动人的人性拥抱神性,悲剧却掩饰了哀伤的作品。”还创作了《大卫》《垂死的奴隶》《被缚的奴隶》《摩西》《昼》《夜》《晨》《暮》等。他在西斯廷教堂的壁画《最后的审判》中,圣巴托罗缪手中那张人皮脸,就是画的米开朗基罗自已。

  《哀悼基督》,整座雕像沉浸在肃穆气氛中,并洋溢着人类最伟大的母爱情感,已大大超出了题材的限制。将生与死、痛苦与慈爱化为一体,和谐统一,赞美了人的崇高理想和优秀品质。他将自己的名字刻在了雕像中圣母胸前的衣带上,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署名的作品。1539年,他已是64岁的老人,仍然在自己27年前完成的《创世纪》天顶壁画下,绘制《末日审判》。有一次,教皇保罗三世来看他作画。教皇的司礼长切塞纳陪同着他。教皇向切塞纳征询意见。切塞纳宣称:“在这样庄严的场所,画上那么多‘猥亵’之嫌的裸体,是对神的大不敬。”米开朗基罗听了十分愤慨。后来,他把切塞纳的肖像画在地狱里,画成判官米诺斯的形象,在恶魔群中被毒蛇缠住了双腿。

  1564年2月18日,米开朗基罗在罗马去世,享年88岁。

  (6)委拉斯凯兹(1599--1660),全名“迭戈·罗德里格斯·德席尔瓦-委拉斯凯兹”,“17世纪西班牙最伟大的画家”。

  他生于西班牙的塞维利亚,从小喜欢绘画。西班牙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帕切柯,介绍他结识塞维利亚著名的诗人、作家、哲学家、画家。当时,年仅19岁的委拉斯凯兹已经成为一位西班牙闻名的画家了。

  腓力四世登上西班牙王位时,把他请进王宫,让他为自己画肖像。还派遣他前往意大利考察学习。主要作品有:《宫娥》《教皇英诺森十世》《镜前的维纳斯》《酒神》《侏儒赛巴斯蒂安》《纺织女》《伊索》《布列达的降服》《无原罪受孕》《赫淮斯托斯的炼场》等。他还画了骑在马上的《王子唐·巴塔萨尔》和《公主玛利亚·德丽萨》的肖像画。他在《宫娥》画中,将自己安排在侍女身后,手里拿着调色板……

  1651年,他被提升为“宫廷总管”,创作了《镜前的维纳斯》,这是宗教严厉的西班牙第一幅裸体像,也是西班牙历史上仅有的两幅裸体作品之一(另一幅是戈雅的《裸体的玛哈》)。他还创作了两幅最著名的作品《宫娥》和《纺纱女》。1660年,他为西班牙公主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婚礼,在一个荒岛上建立一个豪华的婚礼大厅,筹备王室成员的全部旅途迎来送往事宜。当他疲惫回来后,还得伺候国王的7月31日祭宴。8月6日与世长辞,他是累死的。

  委拉斯凯兹有274幅作品存世,其中有121幅存英国、13幅存法国、12幅存奥地利、7幅存俄罗斯、7幅存德国。其余大约60多幅作品,收藏在西班牙马德里的普拉多博物馆。人们公认委拉斯凯兹是“西班牙最伟大的肖像画大师”。


微信图片_20230523105007.jpg

  四、骨头坚硬的文人

  人的骨头虽然坚硬,但一定要用皮肉包裹。深刻的思想精髓,就在那文字的深处。

  (1)尼古拉.瓦普察洛夫(1909—1942)保加利亚著名革命诗人。出身于班斯科一个革命家庭。1933年参加季米特洛夫领导的保加利亚工人党。1941年参加党的中央委员会,领导各地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武装斗争。

  1942年3月4日,被捕。7月23日英勇就义。在狱中,先后写下了《信念》《历史》《春天》等诗。临刑前写下了著名的《就义之歌》:“战斗是艰苦而残酷的,战斗,正像人们所说的,是史诗。我倒下了。另一个人就接替我——何必特别标榜一个人呢?遭到刽子手——再遭到蛆虫,就是这样简单的逻辑。可是,我的人民啊,因为我们这样热爱你们,在暴风雨中我们必将和你们在一起!”

  这是一首令人感动,使人振奋的战斗篇章!死神已经迫近。然而诗中看不到半点软弱、怯懦、后悔。相反,短短诗句中洋溢着的却是坦然、坚强和自豪。诗中渗透着他对人民的挚爱。正是这种爱,使诗人坦然地接受了死亡。因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为了祖国的解放,为了人民的美好未来,他视死如归,心甘情愿地献出了自己33岁的青春年华!

  (2)裴多菲·山陀尔(1823——1849),简称“裴多菲”,“匈牙利爱国诗人和英雄”,“匈牙利伟大的革命诗人”,革命民主主义者。

  他出生于奥地利多瑙河畔一个小城,父亲是贫苦的斯拉夫族屠户,母亲是马扎尔族的农奴,生活在社会最底层。

  裴多菲,是深受马克思和恩格斯关切与赞扬的1848年欧洲革命中的英勇斗士,他在争取民族自由的斗争中成长并为爱情讴歌。他在《自由与爱情》中写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生命,诚然是可贵的;爱情的价值,更加昂贵。但是,如果为了自由的缘故,这两样我都可以抛弃。这里说的“自由”不是个人的自由,而是民族的自由,是为了民族解放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和爱情。

  1849年7月31日,裴多菲在瑟克什堡大血战中同沙俄军队作战时牺牲,年仅26岁。

  (3)赫里斯多.保泰夫(1848——1876),保加利亚“19世纪中叶的伟大革命家”、“保加利亚革命歌奠基者”。

  他出身于一个著名的启蒙学者家庭。15岁被送到俄国南部求学,受到俄国著名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家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著作影响,决心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解放事业。

  1869年,成为保加利亚中央委员会成员。1876年4月,保加利西南部爆发人民起义,他迅速建立起了一支200多人的队伍,渡过多瑙河前去支援起义者,遭到土耳其军队的包围和袭击。由于寡不敌众,保泰夫中弹牺牲。

  他在横渡多瑙河的前夜,写下了《告别辞》这首有名的诗篇(节选):“别哭了,妈妈,别伤心,为了我去当游击队,造反的游击队,撇下了您寂寞凄凉,为您的长子悲痛……要是有一天同胞们说:‘他死了,苦命人,为了正义;他死了,为了正义,为了自由……’”

  他一生只写了20首诗,但他的诗蕴藏着一位爱国诗人的伟大心灵。他的诗是祖国苦难的化身,是对压迫者炽烈仇恨的表现,诗中充满了革命斗争的热情,号召人们为未来的光明而奋不顾身。

  因此,季米特洛夫称他为“为人民自由和民族独立而斗争的天才诗人,是上一世纪保加利亚民族解放运动最有才华和最有远见的颈袖。”

  (4)文天祥(1236——1283),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面向祖国而死的民族英雄”。

  1275年,元军侵略南宋,在统帅伯颜的率领下,大兵压境。南宋朝廷决定求降。伯颜声明,只有南宋的丞相才有资格谈判。南宋朝廷决定派文天祥为右丞相,去和伯颜谈判。文天祥见了伯颜,义正词严地问:“贵国是要与我国交好呢,还是要灭掉我国?”答:“我们不想灭掉宋国!”“既然如此,请你们后撤百里,以表诚意,否则我们将以死相拼!”伯颜扣留了他。南宋朝廷只好向元军投降。

  元世祖钦佩文天祥的忠心,把他软禁在大都的“会同馆”里,每天派人去轮番劝降,都被文天祥骂走。元世祖见劝降不成,就把他移送到兵马司衙门,戴上脚镣手铐囚禁起来,让他坐了三年土牢。

  在狱中,文天祥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许以丞相之职。文天祥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

  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丞相,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还说什么鬼话!我的祖国在南方,我要面对南方而死!”说完,整好衣冠,朝南方拜了三拜,仰天长叹道:“我事已毕,心无悔矣!”他面向南方慷概就义,给世人留下了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


微信图片_20230523105026.jpg

  五、弥留之际的文人

  (1)法国“人文主义巨人”拉伯雷(1495—1553),代表作《巨人传》开启了法国长篇小说之先河,谱写了人文主义的传世赞歌。

  这部讽刺小说,取材于法国民间传说故事,主要写格朗古杰、高康大、庞大固埃三代巨人的的神奇事迹:高康大不同凡响的出生;庞大固埃在巴黎求学时的奇遇;庞大固埃和高康大对婚姻问题的探讨;庞大固埃远渡重洋,寻访智慧源泉——“神瓶”,并最终如愿以偿。

  鞭挞了法国16世纪封建社会,是新兴资产阶级对封建教会统治发出的呐喊,体现了人文主义者对人、人性和人的创造力的肯定。批判了教会的虚伪和残酷,痛斥了天主教毒害儿童的经院教育。他以幽默、讽刺的笔调,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在弥留之际,他大声说:“拉幕吧!戏做完了。”

  (2)德国文豪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49—1832)。

  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他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

  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葛兹·冯·伯利欣根》,从此蜚声德国文坛。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他名声大噪。1776年开始为魏玛公国服务。1831年完成《浮士德》。

  1832年在魏玛去世。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打开窗子,让光明进来吧!”这时正是凌晨十二点半。

  (3)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1850),法国小说家,“现代法国小说之父”。

  1816年入法律学校,毕业后毅然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第一部作品五幕诗体悲剧《克伦威尔》却完全失败。而后他与人合作从事滑稽小说和神怪小说的创作,曾一度弃文从商和经营企业,出版名著丛书等,均告失败,债台高筑。

  1829年,他发表长篇小说《朱安党人》,迈出了现实主义创作的第一步,1831年出版的《驴皮记》使他声名大振。1834年,完成对《高老头》的创作,这是他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19世纪30至40年代,他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91部小说,塑造了2472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合称《人间喜剧》。这部书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但他由于早期的债务和写作的艰辛,终因劳累过度,于1850年8月18日与世长辞。

  临终时他高叫:“到我这儿来,我的孩子们!我用自已的血,自己的肉,自己的生命做成的儿女们,都到我这儿来!高里奥!葛朗台!皮罗多!高迪萨!于洛!克勒维尔!高布塞克……皮安训!”直至演完《人间喜剧》的最后一幕。

  (4)欧·亨利(1862—1910),是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

  他出身于美国一个医师家庭,一生富于传奇性。当过药房学徒、牧牛人、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新闻记者、银行出纳员。1889年,他和罗琦不顾她父母的反对私奔成婚,并在年轻妻子鼓励下走上创作道路,创办《滚石》杂志,发表幽默小品。后来,他因挪用银行资金被判五年徒刑。

  1901年提前获释后,专门从事写作。他善于描写美国社会尤其是纽约百姓的生活。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代表作有《白菜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等。其中名篇有:《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等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因第二次婚姻的不幸,加之饮酒过度,终于1910年6月5日在纽约病逝。

  临去世时仍诙谐地说:“打开灯,我不在黑暗中回老家。”

  (5)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罗斯伟大的小说作家”。

  1828年9月9日出生在俄国一个袭族贵族家庭。16岁时,进入喀山大学,他开始阅读别林斯基、普希金、果戈理、歌德、卢梭等人的作品。19岁时,他继承了波良纳庄园,成为年轻的地主,试图改进农民的生活。

  1851年,他入伍,来到塞瓦托波尔港克里米亚的战火中,写下了《瓦斯托波故事》。1855年,他踏上了俄国文坛。1869年写出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1877年写成《安娜·卡列尼娜》;1899年,完成小说《复活》,批判了资产阶级地主制度,无情地揭露了教会、军国主义和资产阶级伦理的罪恶。《复活》触怒了社会,酝酿了多年的加害作家的计划出笼了,他被开除教籍。然而他赢得了人民。

  晚年的托尔斯泰,生活很困难。他不要伯爵头衔,拒绝出任法庭陪审官,公开声明放弃财产所有权和版权,要求全家人过普通人的生活,妻子常和他发生冲突。他终于在1910年10月28日深夜,离家出走。这位82岁的老人病倒在乌拉尔铁路线的阿斯塔沃小站,11月7日与世长辞。成千上万的人赶来为他送葬。

  他在弥留之际对守在身边的女儿说:“不要再管我了,世界上比我更困难的人多的是。”

微信图片_20230523105012.jpg

  (6)尼古莱·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亚诺夫斯基(1809——1852),笔名“果戈理”,俄国批判主义作家,代表作有《死魂灵》《钦差大臣》《狂人日记》《外套》《结婚》。

  他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地主家庭,当过小公务员,生活拮据,亲身体验了“小人物”的悲哀,也目睹了官僚们的荒淫无耻、贪赃枉法、腐败堕落。1831年辞职,专门从事文学创作。

  1832年处女作《狄康卡近乡夜话》问世,书中赞扬乌克兰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善良,揭露封建主义和金钱势力的罪恶;1835年,《米尔戈罗德》和《彼得堡的故事》出版,作品塑造了哥萨克英雄布尔巴的形象,歌颂了民族解放斗争和人民爱国主义精神,展示了生活在专制制度下“小人物”的悲剧。

  《死魂灵》表明俄国农奴制已到了气息奄奄的垂死阶段,客观上反映出它必然灭亡的规律,以俄国“病态历史”而震撼了整个俄罗斯,历来被认为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

  1836年,五幕喜剧《钦差大臣》在圣彼得堡公演,剧中对贵族统治阶级的辛辣讽刺轰动了社会。贵族们非常痛恨他的作品,致使他后来生活无着,贫病交加。

  1852年3月4日,果戈理去世。在运尸体去墓地的途中,竟被人割去了头颅。现在,安葬在俄罗斯“新圣女公墓”中的是无头的果戈理……

  (7)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被誉为现代文学中的“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与俄国契诃夫和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他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359篇中短篇小说及3部游记,是法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创作数量最大、成就最高的作家。代表作品有《项链》《漂亮朋友》《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等。

  莫泊桑1850年出生于法国上诺曼府滨海塞纳省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曾参加普法战争,此经历成为他日后创作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

  莫泊桑患有神经痛和强烈的偏头痛,巨大的劳动强度,使他逐渐病入膏肓,于1893年7月6日逝世,年仅43岁。

  莫泊桑一生与疾病进行了顽强的搏斗,他临终时,嗫嚅着:“黑暗!啊!实在黑暗!”

  (8)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大师”、剧作家、诗人,被誉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他1564年4月23日,出生于英国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4岁时,他的父亲成了这个拥有两千多居民,20家旅馆和酒店的小镇镇长。莎士比亚喜欢戏剧。

  1587年他到了伦敦。先在剧院当马夫、杂役,后入剧团,做过演员、导演、编剧,并最终成为剧院股东。他坚持自学文学、历史、哲学等课程,还自修了希腊文和拉丁文,开始尝试写历史题材的剧本。

  从1591年开始,先后创作了《亨利六世中篇》《亨利六世下篇》,《理查三世》《罗密欧与朱丽叶》《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它们和《哈姆雷特》一起被称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他写的戏剧多以广阔的背景和生动、丰富的情节来表现历史和现实的内容,以鲜明的个性显示丰富而深刻的主题。在表现方法上,不受任何清规戒律的限制,崇高与卑下、可笑与可怕、英雄与丑角奇妙混合,时间、地点可以随便转移,情节有单线、双线、三线和多线,把笑剧、闹剧、风俗喜剧、传奇剧、悲剧等因素融汇在一起,服从了生活描写和性格表现。在语言上有韵文,也有散文,把谚语、俗语、民歌都引进了戏剧舞台,词汇非常丰富,并使人物语言性格化。

  1616年4月23日,他在故乡去世。弥留之际,口述了墓碑碑文:“看在上帝的面上,请不要动我的坟墓。妄动者将遭到诅咒,保护者将受到祝福。”

  (9)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俄国作家,剧作家,著名短篇讽刺小说家。

  他1860年出生在俄国一个普通家庭。1879年进入莫斯科大学医学系学习。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行医,并开始文学创作。1880年至1884年,发表了300多篇文章,其中包括《变色龙》《外科手术》等。

  他的妻子是万众瞩目的大名星奥尔加。他自己在荒郊野外养病,捉老鼠打发时日。俄罗斯冬天阴寒湿冷,没人添柴,没人斟茶,没人尽妻子的责任。妻子却在莫斯科彻夜狂欢和社交,享受着极致的奢华。而他从不抱怨。

  临终前,他焦灼得说不出话来,因为妻子为了看护他,没有按时吃午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爱她甚于自己,力图帮她成就自我——这是很少在男性文人身上看到的优良品质。

  (10)弗里德里克·弗朗西斯泽克·肖邦(1810-1849),“19世纪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和钢琴家”,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他出生于波兰华沙,6岁开始学钢琴,7岁写波兰舞曲,8岁上台表演。不到20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华沙起义失败后定居巴黎,从事教学和创作。

  他创作了许多具有爱国思想的钢琴作品,以表达他的思乡之情和亡国之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有关的英雄作品,如《之一叙事》、《降A大调波兰舞曲》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等;哀叹祖国命运的悲剧作品,如降B小调奏鸣曲;思念祖国亲人的幻想作品,比如很多夜曲和幻想。

  肖邦经常筹钱为国外的同胞演出,却舍不得为贵族演出。1837年,他严词拒绝了俄罗斯授予的“俄罗斯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

  晚年,他非常孤独,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他在巴黎临终前,反复叮嘱一直守候在身边的姐姐:“反对派政府是不会让你把我的遗体运回去的,但你一定要把我的心脏运回华沙。”

  1849年10月17日,肖邦逝世于巴黎。姐姐把他的心脏运回华沙,密封在圣十字教堂的柱子里。

  ……

  一枝泪笔写柔肠,百代流痕几许伤?莫论红尘追墨迹,文人芳名代代扬。观山观水观天下,品酒品茶品人生。人生,本来就是一种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他自己的作品。历代文豪,付出了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岁月,演奏了一章章人生命运交响曲……


  (2023年5月21日,于北京回龙观蓝天嘉园)


【编者按】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文人士大夫一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是备受尊重的群体,他们是中华文化的奠基者、传承者,也是国家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他们以笔代刀,口诛笔伐,奋战在救国图存一线,努力唤醒着沉睡的雄狮,他们不怕军阀强权,公开指责政府,很多人不惜献出年轻的生命,他们身上再一次展现出了文人的风骨和气节,而且有了更多的担当。风骨,即刚正的气概;气节,即志气和节操,这两者都是自古以来人们尤其是文人士子所追求、所崇尚的处世标准。古有:“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名句,始终是士子目为高尚情操的精神境界。作者的评论论据充分,论点明了,语言精当,发人深省。品赏阅读。编辑:李先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