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绿皮车
晨阳透过薄雾,把一片金色洒向一长列车厢上,车厢上一帧帧抽象的、形象的、卡通形的、写实形的彩图,映着阳光,愈加艳丽。
不时地有人走进车厢,他们当然不是乘车,而是?随着人群,我也走进了一节车厢里;呵,各类香气扑面而来,原来,这外面是火车客车车体,可里面已经被改建成了各类餐厅,不用说,上车的人都是来吃早餐的。
寻逐着香气,我一个一个车厢地走下去,每个车厢都做了装修,很漂亮,布局也各式各样,当然都与自家的经营品种有关;我满有兴趣的浏览着,不经意间,走到了尽头,嘿,还有一个小小的游艺室。
已经进了车厢,哦,不是车厢是饭店,应该吃点什么,随意地走到一处,再随意地点了一下菜单,嘿,一盘热腾腾的水煎包送到我桌上,好惬意;包子刚刚吃完,紧接着一碗小米粥端到我面前,并告知,这粥是赠送的,我接过小米粥,客套一番,便借记与老板攀谈起来,到底是生意人,老板十分健谈,他告诉我:他在这里已经干了十多年了,生意嘛,还可以,租用这车厢方便、实用又便宜;而且这车厢还有轮子,可以根据季节适当地挪挪地方;老板又说:我们这里回头客特别多,主要是品种全,可以满足许多外来务工人员的需求。我向两端望去,的确,可以说是天然的饮食一条街:南方的特色小吃、北方的家常便饭,还有本地的各类海鲜,应有尽有。老板还说:不少人不但来吃饭,还来找“感觉”。是的,还真的能找到感觉:这感觉如同坐在火车的餐车厢里用餐,并引发了自己曾经乘坐火车时的那些时光。
我下了车,哦,是出了饭店,再浏览一下这些“饭店”外表上的图案,可以看出,这图案既是装饰,也是各自的广告;再仔细观察,那彩图的边缘,隐隐地透出些许绿色,那是这些车厢的底漆——墨色的橄榄绿;是的,这是我们最熟悉的老式绿皮车;这些“饭店”都是退役的绿皮车厢改建而成的。
这耐用而又实用绿皮车,竟又在这里派上了用场。此刻,面对着这绿皮车,我不由心生敬仰之情:像是一不服老的退休老者,年轻时为工作东奔西跑地忙碌,老了,不甘心寂寞,找到一处可以发挥余热的地方,在这里,组成实用而又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绿皮车,打我从记事起,就认识了她:小时,老妈领我回老家坐过;上学后,上山下乡坐过;工作后去外地出差,坐的也是她。
手机微微地震动,打开一看:哈,是老伴的信息,告知我,已经预定好去西藏的夕阳红旅游专列了。
现在铁路上的机车组,品种繁多,看各类字母打头的便知:有G、D、T、K等等,不知您注意到没有,还有Y字打头的,这Y字打头的就是旅游动车组,这旅游动车组都是绿皮车组成的。
坐绿皮火车旅游,别有一番风味。
与飞机相比,火车是慢了点,但,这“慢”可以享受旅游的感觉:由北方向南方,可以历经祖国大地颜色的变化;到西藏,可以慢慢地品一品高原反应;去新疆,可以体验我们中国之大……这一切,坐火车旅游是最合适不过了。
尽管有了许多新的机车上岗,铁路有了高速、高档的机车车组,但,我们的绿皮车组还在坚守岗位,自己出行,如果到近郊或是没有时间的要求,我还是选择绿皮火车:性价比相当的实惠。
绿皮火车会存在下去吗?我想会的:如同人们在生活之中,需要快捷的奔忙,也需要有悠缓的舒适。
【编者按】绿皮火车,满载着几代人的记忆,承载着一种抹不去的情怀。“绿皮车”,一种特殊的记忆。虽然没有空调冷气的舒适,没有电子广播的喧闹,没有刹那而过的呼啸,但那“哐当哐当”的声音和过道里拥挤的人群以及诸多艰涩后的温馨关怀随着它的远去在记忆的深处不断延伸。窗外的风景渐行渐远,绿皮火车也将退出人们的视野,如今的绿皮车被改成了各类餐厅,却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不正是不服老的退休老者的写照吗!散文以物喻人,歌颂了辛劳一辈子的普通人的人生。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