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一段往事
我的家乡是典型的丘陵岗地,山不高,林不密,水不多。自打记事起,就没有发生过大的自然灾害,什么地震、冻雨、极旱、洪涝统统没有见过,是一个宜居的好地方。
然而,宜居的地方不一定能解决温饱。那年月,生产资料归生产大队所有,群众没有自主权,一切由生产大队统筹,乡亲们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于是,一些不安分守己的人就打起了歪主意,把眼睛盯在了别人家的鸡笼、狗窝、猪圈上,胆肥的人就撬门入户偷点什么,常常闹得四邻不安。
很不幸,我家也被贼人盯上了。按理说,9口人的大家庭,人多势众,贼人是不敢下手的。可是,当兵的当兵,读书的读书,上班的上班,在乡下家里住的只有爸妈两位老人。贼人把情况摸准了,也就找上门来了。这天,爸妈睡的有点早,忙碌了一天,累了。大约子夜时分,妈妈感觉有人在撬后门(即厨房门),便轻声叫醒爸爸。俩人坐起身侧耳一听,没错,是有人在撬门,便穿上衣服,一起来到厨房。妈妈刚拉亮电灯,门就被撬开了,只见一个戴眼罩的中年男子站在门口。中年男子见主人站在面前,一时愣住了,双腿不听使唤,进也不是,退也不是。这时,爸爸说话了:“进来,进来。既然来了,就进来坐坐。”妈妈也在一旁热情招呼:“进门就是客。来,坐,坐,坐。”
中年男子犹犹豫豫地进了门。爸爸一边用手指指饭桌旁边的椅子,让他在饭桌对面坐下,一边口吻自然地说:“眼罩就这样戴着吧,挺好看的,不要摘了。”之后,妈妈问他吃饭没有。中年男子看看爸爸,又扭头看看妈妈,一时没有说话。妈妈顿时明白了他的顾虑,便告诉他,想说话就说,不想说就点点头,要不就摇摇头。中年男子似是而非的点点头,接着又摇摇头。爸爸见状,让妈妈去炒菜做饭,并对中年男子说:“我哪儿也不去,就在这儿陪着你,你放心吧。”
妈妈炒菜做饭去了,爸爸就跟中年男子聊开了。说是聊天,其实自始至终都是爸爸一个人在说“单口相声”。爸爸健在时,我曾问过“您都说些什么呢?”爸爸说:“没话找话呗,想到哪儿说到哪儿。”我又问“有没有教育教育他?”爸爸回答:“什么都可以说,就是不能教育。人活几十年,谁没个犯糊涂的时候?不要得理不饶人。”爸爸说,他从隋唐好汉说到杨家将,从小岗村包产到户说到年广久傻子瓜子,从当兵保家卫国说到读书考大学,古往今来,漫无边际。中年男子听的很认真,还时不时的点点头,脸上露出了笑容,紧绷的神经放松了许多。
不一会儿,妈妈把饭菜端上来了。爸爸一边陪中年男子吃饭,一边说“没有好菜招待”,俩人还喝了几盅。中年男子起身准备离开时,妈妈递给他一个网兜,里面装着十几个鸡蛋。妈妈说:“家里没有养鸡。前几天买了几斤鸡蛋,就剩下这些了,你拿回去吧。”中年男子没有接,爸爸劝道:“拿着吧,拿着吧,不要嫌少。”中年男子这才伸手接过网兜,走到门口时,转身给爸妈鞠了一躬,然后消失在茫茫夜色里。
这么一折腾,就到四更天了。爸妈关上门,继续回屋睡觉,第二天起来谁也没有提这事儿,对儿女们也没有说起,仿佛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碰巧这年底,我回家探亲,见后门用水泥加固了,联想起村里人闹贼的提醒,就觉得家里可能有“故事”,就问妈妈:“这后门弄的这么牢固,是防贼吧?”妈妈没有正面回答,只是朝爸爸抿嘴笑了。“看来真有‘故事’。”我便缠着妈妈问到底怎么回事儿,妈妈便把贼人夜半上门的事说了,轻描淡写的,并连声说“过去了,过去了。不提了,不提了。”我还是不死心,好奇地问妈妈:“您是不是认出了那个人?”妈妈一愣,正儿八经地对我说:“认识怎么样,不认识又怎么样?事情已经过去了,不提了。”可妈妈脸上的神情告诉我,爸妈肯定知道这个人是谁,尽管当时戴着眼罩,但就是没有捅破这层窗户纸。
自此,贼人再也没有光顾我家。后来,爸爸走了,多半时间妈妈一个人住,也一样平安无事。今年五一,家人给妈妈办九十寿宴。望着全村人都来给妈妈祝寿的热闹情景,我不由得想起了30多年前的这段往事。爸爸妈妈当年的睿智处理,带给了一家人几十年的平安。当然,现在政策好,乡亲们的温饱问题解决了,贼们也歇业了。
值此母亲节,我写下这段文字,献给敬爱的妈妈。祝智慧、慈祥、善良的妈妈,健康!快乐!长寿!
【编者按】一段往事,可以回味,亦可以咀嚼,一段故事乃一段人生哲理。在那个年代,温饱都不能解决,为寻一口吃的,有些人丢掉了廉耻心,夜半撬门偷吃的,面对“造访者”,爸妈冷静处理热情接待,不仅不恶意相待,还好酒好饭地热情招待,临走之时还给小偷揣上家里仅有的鸡蛋,事后不作张扬,这些细小的枝节,不仅给小偷留足了面子,用睿智与机智化解了一场尴尬,或许还在某种程度上渡了人家一时之难,也让自家过了几十年的安稳日子。推荐阅读,编辑:暗香盈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