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记入史册的破冰之旅

作者: 能戈 点击:751 发表:2023-05-14 08:46:35 闪星:3

摘要:1987年9月14日,台湾中文晚报《自立晚报》记者李永得和徐璐,绕道东京来到大陆进行新闻采访,9月27日经香港返回台湾。这是台湾记者1949年以来第一次到大陆采访,成为“记入史册的破冰之旅”。一个多月后,11月2日,台湾当局正式开放台湾民众到大陆探亲。随之,与大陆隔绝了38年的骨肉同胞掀起了探亲潮……《记入史册的破冰之旅》忠实地记录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全貌,史料翔实,原汁原味,值得分享。


二十

 

9月23日,深圳特区

上午,李永得、徐璐乘火车从广州到深圳采访。他们参观了深圳火车站的联检楼,登上了深圳最高建筑物——国货大厦的旋转餐厅。

在神速崛起的都市面前,李永得认为,深圳特区的发展是中国大陆改革的起点,目的是赚外汇,带动工业发展,而深圳比内地城市的政策更灵活。他认为,深圳特区跟台湾从前的高雄一样,都是刚开始的工业区,对国家很有贡献,是新开辟未成熟的城市。

李永得说,他们到深圳的目的,是因为深圳是香港到大陆旅游的必经之地,而且有些台湾人也到深圳投资。所以,他们认为深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采访点。其次,深圳特区在中国大陆是经济特区,它的发展相当成功。在广州时,看到很多工业产品都从经济特区出产。因此,他们想去了解它的发展情况,因为台湾人也对这个被宣传为特区重点城市的地方有较深认识。

离开联检楼之后,他们由中旅社的一个经理陪同,来到了沙头角镇的中英街。徐璐认为,中英街只是一条小小的街道,但非常讽刺,因为只是一路之隔,就有两个不同的社会及制度。

晚上,侯德健、程琳夫妇到花园酒店探访他们,直谈到次日凌晨。

侯与李是台湾政治大学的同学,他向李畅谈了回大陆后的生活和创作。徐和程一见如故,她说在台湾已经听过程的录音歌曲。

李永得、徐璐离穗前,将北京、广州与台北作了比较。李认为,广州从市容外观以至人民生活及价值观比较接近台北市,因为在广州有很多的个体户。从商店的陈设以至商品销售来讲,广州市的经济比北京活泼,而且是比较多元化、比较接近台北。这些包括他们所看的夜市,都跟台北很相象,但广州市政设施方面则比台北落后。北京的市容比广州气派,但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广州高。徐表示,她感觉到中国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好象一国当中有好几制。”

参观深圳后,他们认为“大陆沿海特区和台湾的经济发展所走的路虽然相同,但是两边的发展过程会有不同的经验。”

 

二十一

 

9月24日,厦门

15时30分,李永得、徐璐乘民航班机飞赴厦门。登机前,他们在广州白云机场贵宾厅与广州的同行话别。

李、徐对广州同行们表示,以后还会来大陆采访的。朋友们请李下次来时陪同夫人一起来。

李很风趣地说:“下次来,我就跟着太太来。”他说,他的岳丈原籍安徽,明年就可回家乡探亲,到时我一定跟着太太一起来。

李永得、徐璐飞抵厦门,入住悦华酒店。稍事休息,就开始了观光,采访。

闽南语、四合院……耳闻目睹几乎与台湾完全一样的语言与景观,颇似台湾的风土民情,感到十分亲切,“仿佛回到了童年时的台北”,深刻体会到台湾与厦门原本就是联结一体的脐带。

两名记者在发回台北报社的消息中说:“对多数的台湾人来说,福建沿海一带应该是感情上非常熟悉的一个地方,多数台北的拓荒先民都是从那里渡海到台湾的。”

晚上,李永得、徐璐到街上逛了很久,沿路看到许多小吃店,有一种仿佛置身于台湾某条古老街上的幻觉。这里的小吃店和许多台湾的传统小吃店一样,连用来放熟食的木架玻璃框、白瓷砖的流理台都一样,卖的东西也一样。他们认为,今天的厦门,就象二十多年前的台湾,一切所见犹如儿时的印象,使人回忆起不少童年的台湾街头景观。

李、徐从广州到厦门,香港《星岛日报》《大公报》《明报》《新晚报》等4家报馆的记者同行。这4家报馆虽然有不同的政治立场和色彩,但他们之间相处很久了,彼此很信任,几乎无话不谈。

就在李永得、徐璐抵达厦门的时候,台湾“行政院”新闻局长邵玉铭在例行记者会上重申,“政府将依法处理《自立晚报》的行为,至于如何处理,将等《自立晚报》两位记者回来时宣布。”

邵认为,《自立晚报》宣称,派记者赴大陆采访就象违章停车,只要愿意接受处罚就可以违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违章停车会造成交通混乱。其他违法会造成更严重的混乱,政府不能纵容。

 

二十二

 

9月25日,厦门大学——何厝渔村

今天,李永得和徐璐早早地来到金门对岸的厦门大学访问,参观厦大的“台湾研究所”,与研究所长陈孔立教授、朱天顺教授、陈在正副教授等十多名研究员进行了愉快的座谈。

李永得对厦门大学的学生说:“国民党的统战往往根据自己意愿强加于人,而大陆就不加干涉,至少表面上是这样。譬如说,我们这次可以到一些地方去采访,在深圳想去中英边界看看,也未受阻挠。看来中共看问题比较远,国民党在这方面就比较差。”

两名记者发现,(研究所)“资料规模虽很小,项目也很不全”,但“教授们对台湾的历史、地理情况很熟悉,研究得很细,连我们不知道的地理资料,他们都很清楚,而对台湾近期的发展与实况,则了解不足。”不过,“仍然看得出他们的努力。”

台湾研究所给他们播放了一段台湾电视新闻。看到邵玉铭扬言要处罚他们时,心情很不平静,后来对新闻同行们说:“我们没有罪,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人一辈子能在台湾干一件轰轰烈烈的事也就算了。我们看到的台湾是我们眼中的台湾,我们看到的大陆是我们眼中的大陆。”

邵玉铭的讲话,在两名记者心里留下了阴影,但并没有影响他们的采访计划。在当天发回报社的报道里,他们写道:目前在大陆上,研究台湾已逐渐成风气,许多大学已相继成立了各种形式的研究机构。厦大“台研所”人员一再表示,希望两岸进行学术交流。一位研究员说,他有一本著作在台湾已有版本,但因为是盗印版,所以不但没有版税可拿,而且他的名字也被删掉了中间一个字,“如果能有著作权的保障就好了。”

离开厦大,两名台湾记者游览了市区。他们发现,厦门的自由市场和其他城市自由市场最大的不同,就是有很多的手表摊和洋伞摊。而且,一看就知道是台湾货。有一个摊主对李永得抱怨说,台湾货的品质真是越来越差了,以前用几年都不会坏,现在用一个礼拜就坏了。

下午,他们访问了厦门郊区的何厝渔村,由此眺望了大、小金门。其后,李永得到鼓浪屿游览,而徐璐则到厦门闹市游逛。有市民告诉他们,顺风的时侯,当地人可以听到台湾对大陆的广播、喊话。还有些人说,他们根本就不需要闹钟,因为每天早上6点钟,就会被对岸的“三民主义”歌声吵醒。很多人对这种政治上的宣传攻势十分反感,甚至恼怒,生气地去问两位记者:“你们为什么到现在还在用那样的广播词形容我们?你们是不是还认为大陆要用路条?!”双方还为此争论得面红耳赤。

经历了这一切,李永得、徐璐感慨地评述道:福建与台湾,“这样两个有着相同文化背景的地方,在过去40年,不但彼此隔绝,而且是海峡两岸对峙的前哨点,这对崇尚文化、血缘、伦理、亲情的中国历史而言,真是不可思议,也是一大讽刺”。他们两人还认为:“从文化、生活的相似到政治上的这种敌对与相峙,这正是一场最鲜活的悲剧。”

 

二十三

 

9月26日,福建省东山县

为了解福建是否真有一个台湾村的存在及福建渔民的情况,李永得和徐璐凌晨1时赶往东山县采访。

这次采访是临时动议。

前一天,他们徜徉在与台湾风情一同的中山路骑楼下,用望远镜隔海眺望大小金门岛多时。返回酒店后不久,突然夜半租车,沿海岸线直奔200公里,前去曾在1950年被国民党军掳走成百上千壮丁的福建第二大岛东山县,探访凄苦守望33年的“寡妇村”的老村民们。

出于时间关系,他们兵分两路,李水得负责采访渔民生活情况,徐璐则去“寡妇村”(东山岛铜钵村)采访。

整个过程伴着风雨进行。

李水得对渔民的生活现状印象不错,没有感到失望,尽管是只“看到一些皮毛情况。”

徐璐独自驱车来到“寡妇村”。

据记载,1949年5月10日,国民党军东山岛败退时,疯狂抓走了4700多名男性壮丁,其中铜钵村147人,年龄在18岁至51岁之间。他们被押上军舰,送到金门。一夜之间,91名已婚青年妇女成了“活寡妇”,铜钵村因而变成了“寡妇村”。

徐采访后说,“村中女性,现今尚有70多人健在,大部分都已子孙成群,其中有6名女子,后来改嫁了。”她认为,尽管“这个寡妇村是被人利用作宣传,但事实上也证实了确实有这样一个村子。”

12年之后,1999年8月,当地政府修建了 “‘寡妇村’展览馆”,以纪念这段惨痛的历史。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专题片《寡妇村,走过从前》《影视中的东山》等,加深人们对“寡妇村”的理解和印象,给观众留下许多思考。

采访进入尾声,26日晚,两名台湾记者与中新社代表话别时,表示:“大陆也不是什么‘暴政’、‘水深火热’,这几年人民生活确有改善”;“大陆改制年轻化有必要,但唯独邓小平不能下。邓小平的路线是正确的。”

在谈到对大陆同行的印象时,徐璐感慨地说,“大陆记者和我们的关系最‘若即若离’。在北京时,几乎没有北京的记者来找我们。到了厦门,就有点不一样了,近十位记者干脆全部住进了我们的饭店。虽然距离这么近,可我们和他们之间似乎一直有种无形的鸿沟,因此一直未能较深入地交谈。广州的记者大概是和我们相处最融洽的,但是,只能做些寒暄式的交谈。唯一想和我们深入谈问题的是厦门的记者,但不谈还好,一谈就吵架。双方在意识形态和政治理念上的差别实在太大了。尤其当我们一有公开批评中共时,气氛立即变得很僵。”徐璐不无感慨地说,“身为一位采访者与被采访者,角色上的冲突是很严重的。”

 

二十四

 

9月下旬,香港、台湾报界

李永得、徐璐不理会台湾当局的警告,使其前往大陆进行“探亲采访”的计划付诸事实,自然会惹来许多推测。

香港《明报》在一篇报道中认为,是台财团促成李永得、徐璐大陆之行。报道说:“从李、徐在大陆采访时的行程安排、言行表现及两人的工作背景看,并无足够证据说明他们此次大陆之行有政治目的,他们真正的用意,似乎是向台湾政府及商家展示大陆是台湾货的广大市场,错过了实在可惜。”

“台北基于政治理由,或许不重视这个十亿人口的市场,但台湾商家绝无不垂涎之理,商人汇集成的力量,正是加速通商的动力。李、徐在大陆采访时说过,既然让日本人、美国人……全世界的商人与大陆通商,为什么不让台湾的中国人与大陆贸易呢?”

“台湾《自立晚报》背后有财团支持,报业以外,财团还经营其它工商业,开辟新市场是任何商家梦寐以求的事,这似乎是促成此次‘探亲采访’的重要因素。”(该报发行人是台湾企业界的传奇人物,创办过轮胎、玻璃、汽车制造等等企业,担任过台湾水泥公司、南亚塑胶公司、六和汽车公司等机构的董事长,还是“第一届民选台北市长”,后为“总统府国策顾问”。)

“再看甘冒返台受罚之险的李永得和徐璐。李永得是《自立晚报》的政治经济研究室主任,徐璐是研究员,但一路上,他们是避谈政治,多谈经济,向外公布则强调民主。”

“在13天的行程里,他们只在政治中心的北京逗留了4天,舍弃上海这处国民党员官眷最多的地方。也不去访问台湾党外人士黄信介的弟弟,改为直飞广州,前赴深圳经济特区,在福建又要求出海看两岸渔民的交易,这些都偏离了‘探亲’的采访主题。”

“出发时,他们声言要去了解大陆对回来探亲的台湾人提供何种安排,但在访问行程中,除了在北京见过中旅社社长高音外,并未发觉他们在其他地方要求与旅游机构联络,代之的是经常看个体户摊档,公司的售货品种。”

海峡两岸都关注着两位记者的历史性大陆行,台湾《自立晚报》每天都有他俩大量的独家报道,所见所闻所感。台湾的街头巷尾,民众普遍“叫好”,38年来第一次读到了由台湾记者亲历记述的大陆,心里更跃跃欲试,热切渴望自己也能赶快踏上那片同属一国的故乡土地。

由于这一趟历史性的大陆行,李永得、徐璐一跃成为中外瞩目的记者明星。而这两位记者明星所产生的冲击波,对台湾当局的震荡是很大的。李永得、徐璐在报道中写道:台湾当局“目前在探亲政策上所表现的消极被动的姿态,确有大加检讨修正之必要”。他们批评台湾当局所制定的大陆政策,“就像一块不吸水的海绵”,“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待续)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两位台湾记者李永得和徐璐在深圳,他们看了国际贸易大楼、沙头角的中英街、海关大楼出入境的检查关口等。在厦门,他们访问了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沿海岸线直奔200公里,前往曾在1950年被国民党军掳走成百上千壮丁的福建第二大岛东山县,探访凄苦守望33年的“寡妇村”的老村民们。两位台湾记者的大陆之行,从9月15日开始,到9月27日结束。先后到了北京、杭州、广州、深圳和厦门5个城市。这一趟为期13天的大陆之行,这一趟历史性的大陆行,李永得、徐璐一跃成为中外瞩目的记者明星。而这两位记者明星所产生的冲击波,对台湾当局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期待下文。编辑:初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