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读书日】读《中国文化课》

作者: 为之 点击:2132 发表:2023-05-10 08:35:27 闪星:7

摘要:“书山有路勤为径”,是人们常说的话,然而,真地站在书山前,面对知识的海洋,又会“望洋兴叹”。是啊,一个人再勤奋,穷其一生又能游多远?所以,在有限的时间里有目的地选好书和有用的书读才是明智的,我现在推荐的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是人们常说的话,然而,真地站在书山前,面对知识的海洋,又会“望洋兴叹”。是啊,一个人再勤奋,穷其一生又能游多远?所以,在有限的时间里有目的地选好书和有用的书读才是明智的,我现在推荐的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中国文化课》,作者余秋雨。这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文豪级的人物,他的作品的含金量可想而知。 

  相信爱读书的人都熟悉他,《文化苦旅》《千年一叹》《借我一生》,几乎他每出一本书都会受到海内外无数读者的喜欢。他写的书,长期位居全球华人书排行榜前列,我喜欢他的书,与他渊博的学识、独到的创见和生花的妙笔是分不开的。 

  《中国文化课》曾在喜马拉雅开讲,强大的磁场迅速让人趋之若鹜,很快达到三千万,至今听众已过六千万。一门文化课这么受欢迎,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国际上都是奇迹。究其原因,我觉得,一是他讲的内容正好满足了国人日益高涨的对国学知识的渴求。二是起点高,用作者的话说,这是一门不能降低标准的博士生课程,这对没有机会走近这个门坎的人有着极大地吸引力。三是导师的名气。白先勇说:“余秋雨先生是唯一获得全球华文读者欢迎而历久不衰的大陆作家”,说“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当然,他的口才也是尽人皆知的好。记得中央台的青歌赛,请他做文化知识评委,一下子收视率猛增,很多人都是冲着他的文化知识普及去的。音乐是我的专业,但他对文化知识的解读却深深地吸引了我,同样的知识点,他讲就不一样,那是一种难得的享受。现在他讲的《中国文化课》见诸文字,让我爱不释手。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浩如烟海,这么难驾驭的大题目。求简失之空泛,图全难扼其要。但余秋雨自出机杼,另辟蹊径,别开生面,成自家风骨,让我们先看看他在结构布局上的智慧和技巧。微信图片_20230510075335.jpg

  这本书有五个单元。第一单元为引论共四讲,其核心主旨就是完成对文化的定义。每一个在社会中生存的人,必定生活在一种文化中,我们的生存环境,我们所接受的教育,我们的一言一行都离不开文化和民族传统的影响。这么说好像每个人都对自己的文化了如指掌,其实不然。文化是什么?这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要你准确地说出文化的含义,恐怕还得去翻词典,这一翻,大多都缠绕费解。如果看看余秋雨在本书中对文化的定义,你便会立刻觉得简练、通俗、精准。

  说简练是他的定义只有短短的三十二个字,说通俗是容易懂,说精准是不绕弯子,一语中的。那好,我们听听他怎么说。

  他说:“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你看,一个那么庞大的文化家族,那么难以说清的问题,被他浓缩成 “精神价值、生活方式、集体人格” 几个词,那么干净洗练又易于理解。这个定义就是他在时间和空间一切众生相中穿越的纲,条分缕析的圭臬,立论的立足点,也是他的《中国文化课》的守门神。他所诠释的中国文化全都以此展开娓娓道来。        

  第二单元是史记。悠悠文脉,这一章有五十讲,在这里展开的是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壮阔史诗。他讲中国文化从世界文明古国开始,用诗歌、文学、书画、戏曲串起来,给我们讲的故事。他让那些冰冷的史迹有了温度,让跨越时空的爱恨情仇激起我们的共鸣,让我们一步步进入整体诗境,这一章极为精彩, 是本书的脊梁。   

  我们从这里跟着他上路,从“呦呦鹿鸣”中出发,先驻足聆听诸子百家最精彩的雄辩,然后沿着一条文脉,从老子和孔子的路走来,再穿过秦汉唐宋元明,直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终结。这一路千回百转,层峦叠嶂。这一路跌宕起伏,坎坷艰难。我们会在汨罗洞庭和屈子一起向苍穹发问;会在天风浩荡的岱岳绝顶与诗圣一起俯瞰人间;会在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会同谪仙人一道登攀;会和稼轩一起醉里挑灯看剑。我们会为嵇中散《广陵散》的绝尘而哭;为颜鲁公的《祭侄文稿》的痛断肝肠而怒;为咫尺天涯“锦书难托”而哀;会与浮休道人同唱一曲《正气歌》。

  余秋雨的确是讲故事的高手,他从不把人带进故作艰深的泥沼,或板起脸来训人,而是把人人皆知的故事讲的绘声绘色,津津有味。他润物无声,寓教于乐,又让你不知不觉地下潜到从未到达的深度。他的主题明确,立意高远,内容精炼,结构谨严,环环相扣,每一课都是悠悠文脉中的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跟着他走,从中华文化的奠基时代的朝日,到如日中天的辉煌灿烂,再到落日的余晖时分,兴衰荣辱,你的心潮与共,很难平静。

  第三单元讲中国文化的大道,他以儒释道三家为精神主干,诠释中国文化的理想人格,共三十讲。其中儒家占二分之一,是重点。佛教十一讲,道教最少。儒家的君子之道、佛教的色空之道、道教的无为之道,其精义要旨在作者的阐述中,给人以拨云见日、茅塞顿开、醍醐灌顶之感,既教人深思,又让人从中寻找自己的精神皈依。

  第四单元是对中国文化的反思,这一单元十三讲。在所有的文明古国中,只有华夏文明没有中断,一直走到今天,原因何在?作者给出八大长寿的理由,同时,世界上任何先进的文化都有弱点,那么中国文化的弱项在哪里?作者也从三个方面谈出了自己的观点,值得深思。

  第五单元是文化知识的储备,这是作者对学习者的要求和希望,分为文学和哲学、宗教两类,一共十七个部分。文学部分以诗经为源点到元明清的剧作和小说。哲学、宗教部分从老子的《道德经》到君子六十名言。每一类都是从经典中再提炼出精粹,推荐给学习者作为基础记忆和扩大记忆的知识积累,应该说,这对于任何学习者检索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对缺失的补充都是很好的路径或参考。

  通览本书,最突出的感觉是大、精、新、美。所谓大就是格局大,内涵丰赡、视野宽广。所谓精就是选材严谨、开掘深、淬取精当。所谓新就是视角独到、观点鲜明、多有让人耳目一新的创见。所谓美就是每一篇都是引人、感人、留人的美文。

  可以说这是一本开卷有益的好书。至于读法,我以为通读、精读、选读、研读都好。当然,最主要的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形式为需要服务,我以为结合起来为妙。开始可先通读,但不要走马观花,不动笔墨不读书,把感兴趣的和不甚了了的问题记下来,以便再读的时候有选择,有重点地逐渐深度理解消化。不管怎么读,最好能弄懂弄通一些问题,保持一个良好的心境。

  都说“学海无涯苦作舟”。我看读这本书大可不必“苦”,没有“博士”学历的苛求,心便是自由的。从源头沿着中华文化的脉络出发到时候,我觉得自己是在作一次愉快的学习旅行,一路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一路饱览中国文化的精彩绝伦与大气磅礴。眼见一座座文化高峰奔涌而来,目送一股股文化惊涛拍岸而去。当这时候,你兴许会迷醉在文化奠基时代的灿烂星空,或者钟情于英雄时代那气吞山河的豪迈,也许会为被杀戮的贤士而痛,进而不解地望着千里迢迢的文化争抢。你会懂得,为什么一个人的目光会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千年的共同目光。你会知道,是谁用文化凿通了丝绸之路上的大山。你会惊诧,一个仅仅活了三十二岁的鲜卑皇帝,竟然能以那样的气魄拓宽了中国文化的气场,而盛唐奏响的是为世界瞩目的雄浑交响。就是那个深思熟虑的哲思,为我们赢得了一个看透万象民族的美誉。就是那个到处碰壁的人走的路,会成为全人类最大族群都认识的路?你会感叹,一个命途多舛的人怎么会留下那么迷人的情调,一个侠肝义胆的人,怎能仅用短短的四个字便占领了全人类精神的制高点。谁用生命的绝唱对中国文化进行了“颠覆性”的改写,又是谁只是用一种线条的美丽形态就给后代留下千年的风采。还有,中国人身上的三种人格类型,哪一种是你的最爱?或许,你从未想到,他的人格不仅是唐代的人格地标,而且无愧为我们所有中国人的代表?当然你也一定会寻找“世人皆欲杀”的背后到底是哪些人性中的丑陋在作祟?

  在中国文化的精粹期,在那个文化教养的最高时代你不能走得太快。你一定得在那个文化全才居住的小屋看看被凄风苦雨打湿的《黄食帖》,只有在三杯两盏淡酒的苦涩中你才能读懂“人比黄花瘦”。

  好了,在探寻中华文化美学的旅途中,你不必再跟我走,还有相当的时空留给你去驰骋,让你在新鲜的感受中释疑解惑,在遨游中探索,在痛快淋漓的解读中盘点收获 。  

  学习第三章,得有好心境,要静下心来精读,慢点咀嚼、细品,才好消化。不宜匆匆掠过或忽视跳过。

  这一单元冠名以大道,作者要引领我们攀越三座思想高峰,儒家首当其冲,是重中之重。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儒家思想的影响是不可抹去的底色。统观儒释道其实都是教给人一种活法。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教人做“君子”,这是儒家为中国人设计的集体人格,也是中国文化中最理想的人格。因此,君子之道也就成了中国文化的思想重心。君子的言行举止,思想品格架构什么样?作者精选了九项:一、怀德,二、德风,三、成人之美,四、周而不比,五、坦荡,六、中庸,七、有礼,八、不器,九、知耻。这九项中以君子怀德为首,作为君子之道的起点。

  孔子坚持认为好人首先是品德第一。要以利人、利他、利天下为己任。这是人生的主宰,是立身之本,“厚德载物”,有德才有一切。一个人品德高低,决定他一生能走多远。“仁义礼智信”则是德的衍生品。这一条确实是根本,从古至今,世风兴衰,人间冷暖都和道德相关。至于德风,就是君子有责任把自己高贵的能量变成一种社会风气。

  “成人之美”是君子待人要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锦上添花”。

  “周而不比”是在人际关系上要厚待他人,不偏执,讲团结,不勾结又“和而不同”。

  “坦荡”是君子的胸襟,说的是因“怀德、行仁、践义、利天下”而“泰而不骄”,因光明磊落而产生的爽朗和豪迈。

  “中庸”是中国人极熟知的一个语汇。中是平衡极端的最佳支点,时刻抓住这个点,“允执厥中”,即公允,就是正,一“中”一“正”实为天命,这被视为最高的道德。

  “君子有礼”这个“礼”在中国文化中的分量不轻。“谦谦君子”,“彬彬有礼”而后有“温良恭俭让”的风度。世界太拥挤,欲望太密集,纷争太容易。中国人善于节制自己的性情,往往先退一步,以“敬”与“让”为先,以“和为贵”。所以礼是中华民族理想人格的最佳标识。也是东方人文美学的最佳归结。在我们的认识传承中如果不讲礼那就是丑陋,所以君子之礼总是与美同在。1.jpg

  “不器”就是君子不是器具。就是说,第一君子要做器物的主人,不能做器物的奴隶,第二君子自己也不要使自己变成器物。也有的人有另外的解释,就是说君子不能像器物一样只有一种用途。这就靠读者在比较学习中取其精义为我所用了。

  “知耻”是最后一项。有人说知不知耻,是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区别,更有甚者,有人认为不知耻则与禽兽无异。的确,在人心中“耻之于人大矣”。“耻”就是镜子,它能使君子之道更自知,自守。所以余秋雨说“耻”和“不耻”是君子人格的封底阀门,这个阀门漏了,君子人格将荡然无存。

  讲完君子,这一部分并未收官,既然君子是儒家设计的完美人格,那么它的对立面“小人”是不能不说的。说到小人我们的脑海里就不平静了,千百年来,这是一种从未断绝的劣根,哪个朝代也不缺少那种令人作呕的嘴脸和飘忽不定的眉眼,在历史的长河中可以画出长长一卷挥之不去的群丑图。这是个永远活跃的琢磨不完的群体,他们制造出的驱之不散又不见痕迹的腐浊之气,就像粘贴在社会发展进步中的霉菌病毒,时刻荼毒着我们健康的机体。对此余秋雨不惜用四节课专门就小人的行为特征,社会土壤,以及对待他们的策略,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精彩的论述。其中特别值得引起重视的是善良人怎样识破小人的伪装,谨防上当受骗的方法。他说:“小人,用卑微的生命粘贴住一具高贵的生命与你死缠”,所以你决不要失去理智,决不能因不堪欺辱而付出生命的代价。

  作为一种完美的人格,君子的品格令人敬仰,正是因为中国有一种这样的完美人格指引,又有人践行,才使中国文化没有沦丧消亡。但在利益和欲望面前,君子之道常被道德沦丧者抛弃,伪君子则将自己打扮得道貌岸然,君子之行处境尴尬,美德被束之高阁,令人忧心。

  现在登攀第二座大山。我是唯物主义者,这与生活的时代和教育有关,所以对博大精深的佛教始终敬而远之。但是作为中国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教师,即便从学识的角度看,一无所知,也是缺憾,毕竟认识和信奉是两码事。使我感兴趣的是中国为什么会接受佛教文化?在这样一个有着极其丰厚的本土文化的大国,一个纯粹陌生的异国文化居然可以浩荡进入,有效普及实在不可思议。看民间,北魏末年,境内佛寺多达三万余座。僧尼两百多万,光洛阳一地寺庙就有一千三百多座,这是一种怎样的壮观啊,然而做个真正的佛家弟子又有多难。看皇帝,当年南朝梁武帝萧衍一心向佛的态度有多坚决。它不仅大建佛寺造像,还四度脱去皇帝装,穿上僧侣衣,“舍身为奴”,但是怎么样呢?达摩来了,还是不承认他的“功德”。可见佛门难进。但余秋雨把佛教得以越过喜马拉雅山深入中国大地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他认为是佛教的四大特殊魅力弥补了原有中国文化的不足,他的论断令人信服。2.jpg

  佛教文化在中国影响巨大,至今信奉者,朝拜者不计其数。走遍神州大地,到处都是遗迹,不少寺庙,至今香火很旺。即使作为一种旅游景观,也绝非可有可无,西安没有大雁塔,杭州没有灵隐寺,西藏没有布达拉宫,北京没有佛香阁,北海的白塔,中国没有敦煌,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但有趣的是,中国人特别是汉族人很务实,有人见庙就烧香,见佛就磕头,在我看来这种表面的信奉并非真懂佛经佛理,大多不过是实用主义者。有一句话说得很准确:“急来抱佛脚”,多数人没事就把佛忘了。不过在灵隐寺、法门寺、峨眉山我都见过那种亦步亦趋,五体投地的虔诚修行者,我心有挂碍,肉眼凡胎,心敬但看不懂究竟。

  我写《心经》几十年,那仅止于从书法艺术的层面,凡夫俗子一枚,并不真懂它的旨义。有人说这也是功德,我不信。佛的力量很大,一个那么有才华有贡献的李叔同,那么优秀的留过学的教师,孩子尚在襁褓中,一结佛缘,遁入空门,原因何在?在我心中一直是个谜,几十年来都在惋惜。最近电视台播了四集他的专辑,这个谜还是没解开。还有那个李娜,一曲精典不朽的《青藏高原》唱罢,听过的人谁忘得了?不仅让世人膜拜至今,也成为难以逾越的高峰。上世纪九十年代她是中国歌坛最耀眼的明星和天后级的歌手,所获荣誉无数。然而天门山归来,几天后她便了断尘缘,很快顿悟出家为尼,让人唏嘘不已。可见信仰的力量神奇无比。可以说,一个人选择的生命之路,其实就是信仰之路。

  余秋雨讲佛教从佛教传入中国起到禅宗的分支,篇章不多,但简明扼要,他把这种外来的宗教得以在中国生根的原因阐述得很透辟,接着把“空”、“度”、“天台十二字”、“万法唯识”、“华严气度”阐明,我感兴趣的是禅宗,特别是“我心即佛”的观点,很伟大。佛心人人有,只是难在“无念,无相,无往”的修行。至于宗派,虽然慧能的“菩提本无树”的“顿悟”境界更高,但我的凡根难断,还是从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渐悟”开始更有益于修身修心。这一部分余秋雨的《心经》翻译的相当漂亮,尤其是其核心要旨“色空”的确译得精彩。从此路登顶看世界,看人生则是另一种境界和感受。

  老庄的道教是第三座大山。从第八十二讲到第八十四讲,篇幅不多,但令人神往。可以说一路走来我们终于可以在这里歇歇脚,喘喘气,在虚静中寻找天地的母亲,万物的起始,宇宙的核心。于是发现五千言的《道德经》所要阐明的其实就是一个字:“道”。“道可道,非常道”,这是一种至高境界的思维,老子对人生的指引多从对自然的彻悟中来,“无为”和“不争”是核心要旨。虽然只有三讲,但是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讲不完的老子”。这里不再展开说。

  学以致用,学习任何一种文化的本质目的是优化生存,作为中国文化精神主干的儒释道都是人类的大智慧,都是教人摆脱苦难的思想方法,尽管各不相同,但是我们都能从中看见真善美。我的座右铭是向美而生。这三大思想宝库中有我取之不尽的营养。

  作为当代最著名的文化学者,余秋雨的著作等身,在海内外影响极大。有人说他是中国当代文化学者中一座难以超越的高峰,我觉得这不是危言耸听。但人无完人,他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不同的声音网上书上都有,我看过,讲理的不多。无论真假都看不下去。于是经常想起韩愈“事修而谤兴”的话来。我想这些都会自生自灭,无伤大雅,要相信时间的力量。对此余秋雨很清楚,他说:“生为中国人,一辈子要承受数不尽的苦恼,愤怒和无聊。”但是他依然能够找到下辈子还投生在这里的理由。

  现在我们得赶紧盘点一下收益了。结束了《中国文化课》的学习之旅,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对它的广博、丰厚、精深、高妙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作者把最要紧的知识浓缩成精华,再用最通俗最美的文字传道,把文化自信心缺失的人唤醒,让迷途的人找到自己,为寻根的人找到生发的沃土,给荒漠的心灵一缕甘泉,让漂泊心灵得到最佳的安放。

  文化是民族基因独有的标志,失去了这个标志我们的心就会流浪,或者盲目地跟随,或者走丢自己,或者筋疲骨软站不起来。在未知的生命路上行走,生命有时很脆弱,所以,唯有把文化的缰绳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才能更坚强,前行才能有更明确的方向。1683677071916749.jpg

  读书人把精神家园的建构看得比物质重。中国文化始终是这个家园的重心、重点和坐标。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文化课》是不可缺失的好课。以史明鉴,可以知兴替,以此疏沦五脏,澡雪精神,强化自己的文化人格,在面向未来日子里,更有底气挺起自己的脊梁。

  书是张佳送的,她是妻子的学生,虽然已经毕业几十载,但年年都来看望自己的“恩师”。 她们单位爱发书,知道我的喜好,每次都送几本来。我是从属受惠者,虽然于心不安,但只要是书,便经不住“诱惑”。在我看来,书无价,是最贵重的礼。是一个人的名片,他会告诉任何人你的身份和品味。

  《中国文化课》精装本,五十万字,是作者三十年磨一剑的力作。这本书一如既往地体现了他把“深入研究、亲临考察、有效传播”和于一体的风格,也无愧于“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高位的当代巨匠”的赞誉。这是一本应该放在案头经常阅读和深入探讨的书,是对人的胸怀格局和眼界都会产生影响的书。在世界第28个读书日到来之际,我乐于向大家推荐它。

  病毒不知道藏到哪儿去了,人世间又迸发出空前的活力。舆论推波助澜,让人看见淄博烧烤烟火正旺,听到云台山“青春没有售价,快乐就在当下”,“嗨翻初夏、狂欢山野”的呐喊震天。此时《银河悦读》又一届读书月拉开帷幕,引导人们静下心来读书,真好。当读书成为我们民族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最终成为我们的集体人格的时候,我们的民族将无敌于天下,愿这样的宣传倡导多些,再多些。

  读书才是人生真正的幸福,我始终认为,爱读书的人精神更富有,人的生命的层次也往往取决于对精神文化有怎样的追求。


  2023年5月1日于北京为之斋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作者带来的《中国文化课》可是一门大课,余秋雨这次进行的是真正文化之旅,把中国文化提炼凝缩,“精神家园的建构看得比物质重”,多角度多层次对中国文化进行剖析,是一堂不容缺失的文化大课。作者这次读书之旅也是学习之旅,感悟非常深刻,“最要紧的知识浓缩成精华,再用最通俗最美的文字传道,把文化自信心缺失的人唤醒”,的确,“文化是民族基因独有的标志,失去了这个标志我们的心就会流浪”,如此一堂文化大课,我们都需要细心凝听,用心体悟。一本好书会开启人的心智,《中国文化课》我们都要好好去上。推荐阅读。编辑:梁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