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茅元仪和他的兵学巨著
一
崇祯十二年,福建小城漳浦,细雨绵绵,冷风习习,一座府邸里不时传出悲愤呼喊,邻居们发现,那人已经以酒浇愁早夜呼愤多日了。几天后,呼声消失,府邸里挂满挽幛。
逝者叫茅元仪,数月前,消息传来,清军大举进犯,已赋闲在家的兵部尚书孙承宗,在保卫高阳县城战斗中,率军民血战,其全家儿孙子侄二十余人全部战死,老少百余人遇难,孙承宗城破被俘,自缢而死。
孙承宗对茅元仪有知遇之恩,闻知噩耗,茅元仪立即上书朝廷,请求效命疆场,但未能如愿。志士最悲催的,是眼见山河破碎,满腔报国热血空怀,一身文韬武略,无处使用。忧愤交织中,茅元仪大呼而亡,时年46岁。正应了那句诗: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位茅元仪,乃明代名宿茅坤之孙。茅坤文武双全,以批点唐宋八大家之文而闻名,被时人誉之与司马迁、欧阳修并列。茅坤为明代著名藏书家,在家乡创建“白华楼”,藏书数量庞大,多有珍密之本。嘉靖末,原本一介书生的他,因倭寇屡犯两浙,被胡宗宪请为幕僚,曾诱杀寇首徐海破敌,一时名噪海内。而茅元仪的父亲茅国缙曾任南京工部都水司主事,同样能文重武,著作等身。
生于名门的茅元仪自少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尤喜读兵、农之书,并熟谙军事,胸怀韬略,对边塞要害攻守事宜,口陈手画,了如指掌。“下帷称学者,上马即将军”,茅元仪亲身参加了抵抗后金战役,惜因权臣中伤,未能大用。
不能驰骋疆场,报国之志不泯。他寓居南京,潜心研究历代兵法和形势,编成综合性辑评体兵学巨著《武备志》,希冀以文字救国。
兵部尚书孙承宗见了此书,大加赞赏。立刻召见茅元仪,称其为国做了件大事。随后茅元仪被孙承宗招为幕僚。时,面对清军威胁,众臣多怯战畏敌,有人提出放弃关外。茅元仪坚决主张守卫宁远,这是极有战略眼光的见解。被派辽东督师的孙承宗采纳了此主张,亲自上疏:“失辽左,必不能守榆关;失觉华、宁远,必不能守辽左。”
在孙承宗力谏下,天启皇帝同意修复宁远城。这才有了1623年袁崇焕督修宁远,修筑过程中城池高度及规制,均采纳了茅元仪见解。宁远重新成为军事重镇,茅氏功不可没。
随孙承宗督师关外近三年时间里,茅元仪如鱼得水,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他主动请命到江南筹集战舰。祖父水师抗倭经历,加之他不懈的研究,为加强辽东水师力量,提高明军战斗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天启四年,宁远城修竣。在孙承宗指挥下,明军收复辽东九城四十五堡,防线从宁远前推二百里,茅元仪因协助有功,被升为副将。
身为兵器专家,不断探索武器革新的茅元仪,对各种冷兵器以及西方兴起的火炮均有研究。他曾向葡萄牙人学习西洋火炮操作之法,调来曾学过红夷大炮操作的把总彭簪古和炮手来宁远。在他的推动下,宁远守将袁崇焕将十一门红夷大炮运至宁远,这些炮在保卫战中大显神威。
宁远保卫战胜利不久,茅元仪回到家乡,边养病边研究军事。1627年秋,崇祯帝即位,茅元仪见报国的机会再次来到,遂赶赴京城,向新皇帝进呈自己编辑的《武备志》。
面对后金大兵进逼,战乱屡起,阉党弄权,国运衰落,刚刚即位的皇帝朱由检热火交心,一面整顿朝纲,诛杀阉党,另一方面,招贤纳士,纳采良策。此时见到茅元仪编成的巨著《武备志》,又听其陈说东西夷情、闽粤疆事和兵食富强的大计,崇祯大悦,当即赐其“待诏”一职。
然,素与孙承宗政见不和的刑部尚书王在晋,向崇祯进谗言,说茅元仪才高气傲,卖弄学问,有傲上之罪。崇祯无奈,将茅元仪放逐至定兴一个村落软禁起来。
崇祯二年冬,后金骑兵直扑北京,孙承宗再度受命督师。茅元仪等数十骑,护卫孙承宗,从东便门突围至通州,击退了后金军进攻,解了北京之危。茅元仪因功升副总兵,督理觉华岛水师。
茅元仪生长在东南沿海,对水师有感情,能统领水师军队,让富国强兵之志得以施展,心里自然高兴。没想到的是,在他到觉华岛任职几个月后,士兵发生哗变,朝廷嫉贤妒能之士进言,茅元仪被撤销职务,被遣戍福建漳浦。在远离战场的边远之地,茅元仪郁郁寡欢,借酒浇愁,及至终了。便有了此文开头的一幕。
二
茅元仪去世时,明朝已处在覆亡前夕,无人为他洗清冤屈,他也没有得到任何追封。生前不得志,身后备凄凉,更为遗憾的,是他的数百万字著作屡遭禁毁,大多散轶,所写之数千首诗词也传世无几。《明史》编撰时,亦没为其立传,使得茅元仪的知名度远不及袁崇焕和孙承宗。
许多时候,文字与思想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说,正是因为《武备志》一书,方使得茅元仪这个名字,不至于被湮灭。使得后人无法也不能忘了这个一生献身于兵备的书生。
明代,北方的蒙古、女真,东南沿海的倭患,西南地区的土司叛乱,给国家安全带来了严重压力。此情之下,各种私家撰述的兵书大量涌现。古来圣贤多立志图强,茅元仪是一个有雄心、有抱负的人,他的理想本是要领兵打仗,抵御外辱、报效国家的。在理想实现困难的时候,他想到了著书立说,用理论影响当朝。他从内心想留给后人一部兵学文献,一部可供查阅的兵学工具书。
要编著这样一部集军事战略和技术于大成的著作,体现出制器用器思想,是极其不易的。幸而祖父藏书数量庞大,并有任职南京兵部车驾司主事及胡宗宪幕府期间,有意收集的大量与军事相关的内府档案和情报。在此基础上,茅元仪广集资料,“究极兵家之学”,四方搜讨传借,私访秘图写本。“其所采之书二千余种,而秘图写本不与焉;破先人之藏书垂万卷,而四方之搜讨传借不与焉。”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苦熬十五年,编成二百四十卷、约二百万字的鸿篇巨著,其中附图七百三十余幅。于是,《武备志》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综合性兵书,被誉为“军事学的百科全书”。
《武备志》由兵诀评、战略考、阵练制、军资乘、占度载五部分组成。
其中《兵诀评》十八卷,收录《武经七书》,选录《太白阴经》、《虎钤经》部分内容,并加以评点。认为“先秦之言兵者六家,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学兵诀不可不读《孙子》。
战略考三十三卷。选录了从春秋到元各代六百余个战例,注重奇略。勾践的卧薪尝胆、乘虚捣隙;孙膑马陵之战之诱敌入伏;孙刘赤壁之战的联合破曹,巧用火攻;淝水之战,苻坚的分兵冒进,谢玄的以战为守;虎牢之战,李世民的据险扼要,疲敌制胜;蔡州之战,李愬的乘虚奇袭等战法。又如诸葛亮的据荆益、和诸戎、结孙权出秦川的隆中决策;岳飞的行营田、连河朔、捣中原的计划;成吉思汗的避潼关、假宋道捣大梁的谋略等等。紧要之处均有所评点。
阵练制四十一卷。分阵和练两部分。阵,载西周至明各种阵法,配以319幅阵图,以诸葛亮的八阵、李靖的六花阵、戚继光的鸳鸯阵为详。有说记、辩证。“记”载“圣王贤将”所立之阵;“辩”言唐宋伪托附会之阵,予以廓清。练,详记选士练卒之法,包括选士、编伍、赏罚、教旗、教艺诸内容。如编伍,推戚氏编步、编骑、编车、编水之法等。茅元仪认为,古代阵法失传,后人胡编乱造。他绘图绘正本清源,以正视听。
军资乘五十五卷。分营、战、攻、守、水、火、饷、马八类,下设65项细目,涉及设营、布阵、号令、审时料敌、攻守城池、配制火药、造用火器、河海运输、战船军马、屯田开矿、粮饷供应、人马医护等事项,颇为详备。如收录的器具、兵器达600种。可谓古代作战后勤保障之全备,为古兵书最多者。
占度载九十三卷。分占、度两部分。占,记载天文气象。有日月星云、风雨雾霓、霞雹雷电、霜露冰雪等。将自然与人事联系一起,做出分析预测。度,记载兵要地志,分方舆、镇戍、海防、江防、四夷、航海六类,图文并举叙述了地理形势、关塞险要、海陆敌情、卫所部署、督抚监司、将领兵额、兵源财赋等等。指出,兵家谈地理或无方舆之概、户口兵马之数,或缺关塞险要,“非所以言武备也,故我志武备,经之以度”。
茅元仪对《武备志》的内容和编纂方法做了恰当的选择。在广收博采基础上,强调资料的可靠性,不道听途说,不采稗官野史,注意选录最新资料。编排上分类汇集,每类之前有序言,考镜源流,概括内容,说明编纂指导思想和资料依据;大类之下有小类,小类下设细目,文中有夹注,解释难懂的字词典故,益于读者把握重点。
据今苏州茅氏后人珍藏的《归安茅司马石民公燕居像》诗堂小传记载:“纠矫堪舆之谬,杜门简出,辑纂成帙,迭行誊正,数番校勘,乃成《武备志》”
三
作为军事家的茅元仪,身处内忧外患之时,能够敏锐觉察中国社会潜藏的军事危机,对北方边患和流民起义都有着十分深刻的认识。《武备志》的编纂,是茅元仪军事理论和军事思想的结晶,集中体现了明末知识精英对那个时代军事问题的总体理解,对兵备建设具有很强的实用意义。
其一,《武备志》汇辑了历代兵学成果,军事思想非常丰富。加强武备、富国强兵思想贯之始终。茅元仪认为:“人文事者必有武备,此三代之所以为有道之长也。自武备弛,而文事遂不可保。”他主张开矿、屯田,发展经济,军队必经常训练,“兵之有练,圣人之六艺也。阵而不练,则土偶之须眉耳”。在战略防御上,主张边、海、江防并重,不能偏颇。他用物极必反论证盛世潜伏危机的道理:“夫极盛者,必极衰,天道然也”。劝说朝廷振兴武备,提高警惕。
其二,该书不仅仅是辑录,更有茅元仪自己独到的见解。各卷评论精炼概括,既讲历史沿革,又讲当代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自身看法,既有继承,又有批判。这使得此书具有了极强的可读性和实用性,为许多文臣武将乃至士卒所喜爱。
其三,《武备志》汇集了许多珍贵资料。尤以《郑和航海图》十分罕见。六个世纪前,郑和奉明成祖之命踏浪西洋,后因浪费国库,朝廷反对之声剧增,被明成祖下令停止。之后,兵部车驾郎中刘大夏担心后人步郑和后尘,将郑和下西洋的详细资料付之一炬。这项大明皇帝的形象工程,没留下任何官方文献。直至郑和死去200多年以后,《郑和航海图》才出现在《武备志》中。
茅元仪寻访了当年下西洋之船员后人,重新绘制《郑和航海图》,附于《武备志》之后,原名“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航海图绘制了南京以下长江段、我国东海和南海直至印度洋波斯湾的航路以及沿海地形。以南京为起点,最远至非洲东岸的慢八撒,麻林地(今肯尼亚蒙巴萨、马林迪)。这也成了多数学者的共识,即郑和船队最远到达东非肯尼亚的主要证据。
此海图数学精度虽低,但图中记载了530多个地名,其中外域地名300个,最远的东非海岸有16个,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折射出古代中国航海科技的光辉,经历代中外学者研究,名噪天下。
其四,对历代的阵法、兵器等做了深入研究。一些杂家阵法阵图,连研究阵法的专著《续武经总要》都未记载。附图生动形象,便于理解说明文字,使人们得以窥见明代兵器、车船等的形制,山川河流的概貌。茅元仪对历代兵制、兵器等有自己精辟的见解,收录了部分濒临失传的武器使用方法,包括各种刀、剑、棍的使用,以口诀和图像辅助,图文并茂的解说方式,可理解传统武器使用技法,减少误差,更好地传承。“诸艺宗于棍,棍宗于少林,少林之说莫详于近世新都程宗猷之阐宗。”指出了各种武器的渊缘。
书中的火器达180余种,说明茅元仪对火器的作用有着敏锐认识,也证明早在明代及以前,中国能人志士就已经重视火器的使用。《武备志》载,火枪,以长竹竿制造,可先用喷筒轮番点放伤敌,后作为冷兵器用于攻防。类似一物两用的还有神机万胜火龙刀、倒马火蛇神棍等。从弓箭到连弩,从神机箭到震天雷炮、火枪,《武备志》无不涉猎。《武备志》言:“用火器与浪漕间,起伏荡漾,所恃者有二:发射佛朗机。是惟不中,中则无船不粉,一也。以火球之类于船头,相遇之时,从高掷下,火发而贼船焚,二也。”由此可见中国海军船型大,干舷高,在冲撞等近战场合有明显优势。有人统计,明朝水师实力综合作战能力全球应该都属于前列。然而,中国航海到了清代,却很快便陷入衰落。
另外,书中还保存了大量边疆和民族的相关史料,《占度载》篇中尤为集中。明朝末年北方边患日益严峻,使茅元仪对明朝与游牧族群的军事冲突格外重视,他对北方九大边镇和朵颜三卫等军事部落的记载十分详细,为后世认识明末的北方防线提供了重要参考。
四
抵抗后金、捍卫明廷,是茅元仪写作的目的,书中有许多对女真族和後金的不敬之语。因不利清朝统治,《武备志》被列入禁书,乾隆年间方才解禁。直至道光年间,《武备志》才得以广泛刊印,茅元仪这个被遗忘了近两个世纪的名字,才重新为人们所知。
此后,《武备志》迅速流行,出现多个版本,并流传到日本,受到相当重视,被作为江户时期日本海防战略和“海军”构想的理论雏形,成为后期日本兵学名著《海国兵谈》的重要思想来源。由于法国传教土钱德明等人介绍,此书传到欧洲,作为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器械的重要资料。
关于《武备志》的版本,许多人做过分析。普遍认为清以前此书的版本大致为六种。分别为:明天启元年刻本、莲溪草堂本、清初复刻本、日本宽文本、道光活字本和清末湖南刻本。各种版本以明天启元年刻本为最善,其次是日本宽文本。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武备志》收藏,伦敦博物馆有四部,俱不全而缺图。美国国会国会图书馆另有四部,藏有宽文本、清初刻本和道光木活字本,且除了宽文本有少数缺卷、道光本第2部纸质较爲脆薄外,都保存完好,书品甚佳,是世界范围内,收藏《武备志》版本最多的图书馆。但它缺的是明天启的刻本。台北图书馆有一部《武备志》,缺第240卷。台湾大学图书馆一部,有图。台大中西交通史教授方杰人,亦珍藏一部,未知版本。北京图书馆、中科院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各有一部明天启本,但均不全。大陆民间亦藏有此书,但未有详尽统计。有一点可以肯定,明天启刻本,至今世界上恐已无全佚。实在是个遗憾。
2005年,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栏目组为了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万里迢迢去了美国国会图书馆,寻找“神秘古籍”,辛辛苦苦拍回来的《郑和航海图》却是日本宽文本的图,而非天启本。
真的国内没有原刻的明天启本《郑和航海图》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时过境迁,《武备志》问世已402年,它的作者茅元仪也已经离世383年。在经济社会日益进步的今天,富国强兵,也成为所有炎黄子孙的共识,那些先人留存下来的,闪烁着古人智慧,涵括着军事历史文化结晶的中国古代的兵书,也越来越被人重视。中华民族曾创造了包括军事在内的世界史上曾经的辉煌,而那些承继者们,正沿着先辈的足迹,励精图治,秣马厉兵,用学识与担当,维护祖国的尊严与领土的完整。
茅元仪及其那些为华夏民族著书立说的仁人,自当欣慰。当年,他们的努力并没有白费。丹心从来系家国 擎旗自有后来人。而今,那些先人的兵学著述,正很好地保存,并深入挖掘研究,成为民族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
清明已过,落英缤飞。风起处,似有言呼唤:成大事者,全仗着秤心斗胆,有真气节,才算得铁面铜头。那是茅元仪未泯的魂灵发着叫喊。而今翻读此篇《武备志》,方才读懂茅子。壮士当世,为国为民,当有抱负一展。作者赤心,天地可鉴。
【编者按】评价某人的军事能力,有一个很重要的考量因素,那就是这个人留下的兵书。明朝末年,外忧内患。内有流民和弊病百出的管理,外有北方的游牧民族、沿海的倭寇的威胁和侵入。一些文人志士有感于这种情况,开始发奋起来。由于受到倭寇的直接威胁,因而军事也受到这些文人的重视,很多兵书被撰写出来。《武备志》就是其中一部。《武备志》不但涵盖宽广,包容全面,而且在编纂方法上也有独到之处,把它称为古代军事百科全书。茅元仪于焦急忧愤之时,发奋著书立说,刻苦钻研历代兵法理论,将多年搜集的战具、器械资料,治国平天下的方略,辑成《武备志》。“壮士当世,为国为民,当有抱负一展。作者赤心,天地可鉴。”作者的评论视点精准,笔墨精当,意境深邃,忧国忧民,永世长存。品赏阅读。编辑:李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