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从“花间派词人”到“锦里小资”

作者: 赵富山 点击:637 发表:2023-05-04 09:28:45 闪星:3

摘要:成都跟许多城市一样,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在,把历史上“花间派”颓废词人的靡靡描摹甩得很远。高楼大厦比比皆是,民俗的文化和特色在消退,而在这条街上还能让我们依稀感觉一丝亲切和温暖。在城市里呆久了,却很少光顾这些地方,忽视了自己所在城市的本土文化,那种质朴的、原始的、却是有着丰富底蕴的东西,而是沉湎于现代都市的迷茫、困惑、快节奏和压力中。

  到了成都,不能不去“锦里”看看。成都,又称锦城,叫做锦官城。杜甫在《春夜喜雨》一诗中说道: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烛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说的是雨后锦江的水质十分的清澈,特别适宜丝绸的漂染。古代佳人娇丽在锦江边上展开了如画的丝绸服饰的情景。被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竹枝词》,描绘的同样十分清晰。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裁下鸳鸯锦,将向中流披晚霞。

  在古代,成都又名蓉城。这个称号源于五代时后蜀主孟昶。那是一个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纨绔子弟。他在位之时,蜀国国泰民安。为了造成歌舞升平的盛世之景,孟昶下令在成都全城遍植芙蓉,于是全城上下被打扮的花枝招展,一派花团锦簇的气象,因此得名“蓉城”。这情景令人想起杜甫的名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1683163391103426.png

  成都有水之柔媚,花之香艳,成都将之集于一身。其香软浓艳的城市特质彰显得淋漓尽致。锦水和芙蓉花成了这座城市文化氛围的中心意象,蜀国就这样被打造成了一个温柔富贵之乡。

  彼时,朝野上上下下都沉溺于繁花春水之中。必然导致国家和百姓骨软筋酥,极其缺少中原人那种阳刚之气和坚硬之力。

  历史上,芙蓉花当然挡不住进犯来的强弓劲弩,当大宋的金戈铁马兵临城下时,芙蓉花主孟昶便只有开门投降的份了。

  香艳柔媚的人文环境产生了多愁善感的文人骚客,从而构成老成都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象。

  蜀王孟昶性格柔弱,文采却很出众,且喜好丹青。就凭他下令在城中遍植芙蓉,也可见他十分懂得艺术和生活的享受。在他的芙蓉国里,此时产生了花间词派,并在历史上留下了风流多情的印痕。

  花间词人奉温庭筠为鼻祖,而进行词的创作。它得名于后蜀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从唐末到五代。由于蜀国少战乱,社会相对稳定,经济也比较繁荣。遂成为五代时期西部一个文化中心。

  当时有一批文人喜欢作词,他们的生活环境相同,又都师法温庭筠,多用华丽的字句和婉约的表达手法。譬如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的华贵,以及他们的离愁别恨,故词风也大体相近。

  后蜀广政三年(公元940年),卫尉少卿赵崇祚将晚唐五代词人温庭筠等18家词人共500多首,编为《花间集》词卷。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

  家家之香径,春风凝寻越艳;处处之红楼,夜月自锁嫦娥……则有绮宴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谦谦之玉指,拍案香檀,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娇娆之态。

  这话就道出了花间派的审美倾向。这个词派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流派,而只是一个创作倾向大致相同的作家群。其风格、情趣并不完全相同。1683163581565480.png

  为什么说“锦里”是一个有小资情调的街巷?什么是小资?小资是一个贬义词。在大革文化的年代,如果斥责一个人有小资情调,那么这个人多半离倒霉就不远了。小资情调对应的是无产阶级的立场和感情,家国情怀和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世界观。

  一个人。如果有浓厚的家国情怀,事事从大处着想,心系苍生百姓,就不会有小资情调。这就说明了锦里街巷,是一个像唐宋花间派词人营造那样的场所。追求的是轻歌曼舞,歌舞升平、软风娇艳,醉生梦死的太平盛世的景象。

  我决定到成都“锦里”小资一下。从年岁上看我已是“老资”了,但从心态上看,自己依然很“小资”。

  其实“锦里”,或许就是五代“花间派”文人墨客钟情的“温柔之乡”。说白了,这里只是成都时尚美食风味小吃一条街。抬头见“撒尿牛丸”,你敢吃吗?四川小吃,天下闻名。“锦里”号称西南美食第一街。街上是竹径灰墙的成都老家居所在,满街的麻辣诱惑,饭口时间,小馆里一座难求。来逛街的外宾很多,各种东西方语言交织在一起,叽里咕噜,让人不明就里。

  一些小店,门口对联竟将安徒生著名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进行了移花接木的商业演绎,“不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卖火柴的小男孩”,让人阅后,会心一笑。

  夜晚,一些店铺大红灯笼高高挂,小桥流水的江南夜色风光旖旎,随处可见的娇小可爱的成都少女,三五成群,牵手搭背的走过,留下一缕香氛,一串银铃般的笑语喧哗。

  又见人力黄包车,乘车人多是靓仔美女,小巷故事多。到成都“锦里”小资一下,很多靓男美女是要为对方选件定情结吧!喧闹中也有静谧处所:不远处,国民党川军总司令刘湘上将之墓,竟在这里呈现。

  到成都“锦里”小资一下,老伴走累了,坐在凉亭里边歇息,边随手写下只言片语,观感随笔。

  出武侯祠侧门就是锦里古街。锦里有“成都版清明上河图”之称,是一条集中展示巴蜀民风民俗和三国蜀汉文化的民俗风情街。

  锦里,蜀中最古老最繁华的商贸之地,兴于秦而盛于汉。三国历史在这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每天络绎不绝的各地游客搅动着这里千年不变的古朴和清幽。

  锦里被解释为:锦上添花,里藏乾坤。或许是来自郭沫若先生的一幅撰联:“花学红绸舞,径开锦里春”。如不迈进这古街大门三步,你怎知里面别有洞天?这天地,是否锦上添花,看看路上行人的笑容就明白。

  锦里古街是小资青睐的地方。作为一个真正的小资,他(她)是时尚、流行、经典相结合的,是具有一定的生活品位、思想水准和艺术鉴赏能力的知识男女。

  锦里主要包括酒吧娱乐区、四川餐饮名小吃区、府第客栈区、特色旅游工艺品展销区等几大部分,无疑这里是小资们首选的天堂。

  锦里又是个很有民族特色的小街,处处是浓郁的民族特色:皮影、糖画、脸谱、剪纸,少数民族服饰的小玩偶,吹糖人等,有点像北京的大栅栏、地坛;天津卫的古文化街,让我们这些“老资”们多少找到些童年的感觉。

  虽然锦里是个新瓶装旧酒的人造景观,但它反映的是实实在在的成都生活,是草根的、本土的、民俗的。那些店舖卖的是筷子、茶叶、灯笼、蚕丝被和土特产,蜀中的一份闲适情趣,“花间派”的所爱,百姓“巴适”的烟火生活,无不拨动我们怀旧的心弦。

  餐厅里的美食是张飞牛肉、三大炮、粉肠粉,一箸一杯都是冲着味道去的,不花俏,没有噱头,讲究的是实惠。还有手艺人的绝活儿,捏个面人,吹个糖人儿,买张剪纸,画个自己的肖像,都是包含着童趣的东西,怀旧,其实也是怀念童年那淳朴的快乐。

  一条街色彩缤纷的花灯和幌子,是大俗,也是大雅,图的是个热闹喜庆。甚至那些酒吧,老成都的茶馆,也是嗑瓜子和打牌的好地方,喝的虽然是洋酒,说的却是四川家乡话。

  锦里最美应是黄昏时。落日余辉闲闲地照在古色古香的房檐上,灯火尚未阑珊,游人喧嚣的声音却渐渐远去。红红的灯笼都会亮起来,迎来送往着一拨拨的新朋老友。

  成都人就这样嬉闹着松弛地在锦里闲逛,怀旧的情人有了卿卿我我的去处,爱吃的人满足了口腹之欲。锦里呈现的是人间万象。有了锦里,对成都的想念就有了细节:彩色美味和情调的享乐。

  成都跟许多城市一样,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在,把历史上“花间派”颓废词人的靡靡描摹甩得很远。高楼大厦比比皆是,民俗的文化和特色在消退,而在这条街上还能让我们依稀感觉一丝亲切和温暖。在城市里呆久了,却很少光顾这些地方,忽视了自己所在城市的本土文化,那种质朴的、原始的,却是有着丰富底蕴的东西,而是沉湎于现代都市的迷茫、困惑、快节奏和压力中。

  逛锦里,其实何尝不是一种放松和回归呢!成都的茶馆文化是沉淀千年于城市最底层的东西,透过它隐约也感觉到了底层人的一种亘古不变的嗜好和精神追求。

  喜爱是需要理由的,当这个理由变得充分起来,你——一个异乡客就离不开它了,这就是爱。我爱这个城市的闲适,更爱这个城市的人文、民俗、风情。

  期待再去锦里,看原汁原味的老成都!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作者从唐朝诗人所赞美的又名“锦里”和蓉城的成都所铸就的雨后锦江水之清澈柔媚,花之香艳的特点入手,介绍交代了成都香艳柔媚的人文环境所成就的多愁善感的文人骚客而产生的花间词派之人,进而构成老成都一种“花间派词人”独特的风格、情趣并不完全相同的文化景象特征。而后在解读“小资”内涵意义的基础上诠释了“锦里小资”所体会追求的是轻歌曼舞、歌舞升平、软风娇艳的太平盛世的闲适情趣景象。最后,由游历一条集中展示巴蜀民风民俗和三国蜀汉文化的民俗风情街所感悟到的锦里千年不变的古朴和清幽的人文景观特色中感悟并突显了文章主旨。推荐阅读赏析!编辑:攀登顶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