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活着

作者: 墨隐 点击:776 发表:2023-04-10 09:13:24 闪星:2

  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换句话说,生命到底有何意义?这是个旷古难题。放眼世上,多数人浑浑噩噩,少数人见仁见智。自古到今乃至将来,恐怕永远没有统一的答案。

  有的人从不考虑什么意义,活着就活着,吃的香睡得稳,活得有滋有味,颇符合老子说的“无为”。有的人绞尽脑汁,上窜下跳,香车宝马,官运亨通,看着功成名就,说不定哪天遭遇挫折,立马颓废的一塌糊涂,结局还不如糊里糊涂的。

  早餐,一碗粥,两根油条,吃饱了。可你要说,人活着就为了这点东西?你是没事给自己添堵。如果人活着就为了一张嘴,那么你就是吃一屉龙肉也不会满足。

  人的欲望无止境的。做了小官想做大官,做了大官想做皇帝,做了皇帝要开疆拓土,江山万里还想长生不老,完了还想盖最宏伟的宫殿,拥有全天下的美女……没有尽头。

  人吃饭为了活着,活着决不是为了吃饭。早些年这话曾经振聋发聩,颇为鼓舞人心,如今听着好像也变味了。拼命挣钱还不是为了生活好点?看看世人哪个不是如此?真有人问:不为吃饭为了什么?你怎么回答?

  有的人看着活的风声水起,光鲜耀眼,那是在别人眼里,他自己未必觉着风口浪尖的日子好过,常常喊活得累。人在低处,羡慕高处的风景,及至高处,又苦于“不胜寒”,反觉低处自在。

  秦始皇车马仪仗,前呼后拥,项羽看着说“彼可取而代之”。血战沙场,驰骋五年,果真“取而代之”,却很快又被刘邦“取而代之”,结局比秦始皇还惨,年纪轻轻落个自刎乌江。别人看项羽英雄盖世,意义大了去了,项羽本人怎么觉着?没人知道。至少眼见得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吧,那感觉怎么说也不太美妙。

  关于生死及人生意义,儒释道各执一说。儒家做的入世的学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建功立业,封妻荫子,成就轰轰烈烈的人生。司马迁《报任安书》里说的明白:“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可作为儒家观点的代表宣言。

  的确,儒家一脉,自古不乏圣哲名流,慷慨之士,可越到后来,越是涌现出大批的道学先生。

  如果把近代中国积贫积弱愚昧落后的根源全部归罪于儒家,似乎偏大而有失公允,但是,于皇权专制的过度延续以及国人骨子里积累的奴性来说,孔圣人的徒子徒孙们的确应负大半的责任。

  道家崇尚自然,《阴符经》里说:“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人活着是天生,死了是天杀,一切皆是天道宿命,非人力所能抗争。不过要想超越生死,也不是没有办法——修道,一旦修成神仙,白日飞升,可得长生不老,真正的“寿比南山不老松”,所以历代帝王都忙着练丹修道,只是谁也没见过真能白日飞升的。

  当然,道家作为华夏最古老的本土宗教文化,自有其不可小视的价值所在,譬如我就喜欢道家那种看透人生的旷达,崇尚自然的质朴以及游戏人生的态度,一如庄子。

  佛家讲究“三生三世”,今世是前世的因缘,今生修为来世。前世行善,今得善果,

  今世行善,来世得报。作恶则反之。然而世上每每有另一种现象,行善者未必好报,作恶的人不乏善终。

  佛语说,人生如苦海,所以要回头是岸。怎么回头?吃斋念佛,脱离六道轮回,修往西方净土,四大皆空,修身成佛,乃得精神不死。这的确是个美妙的向往。历朝历代,上至皇帝,下到庶民,总有不少人遁入空门,或带发修行。

  人活得实在太苦了,每时每刻烦恼丛生,的确需要一条解脱的法门途径。

  其实,《红楼梦》“好了歌”已经把人世的生命演进过程结局说的透彻明白。福寿灾祸,富贵贫贱,都是过眼云烟,到头来“终须一个土馒头”,“一坯净土掩风流”。

  木心先生是智慧之士,他说:“生命好在无意义,才容得下各自赋予意义。假如生命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却不合我的志趣,那才尴尬狼狈。”

  说了一堆,感觉还是说不明白,打住吧。青城山天师洞有一名联,且拿来为我作结:

  事在人为 休言万般皆是命

  境由心造 退后一步自然宽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作者围绕“人活着的生命到底有何意义”这个旷古难题,对于各色人等活着的价值意义展开独特的全面系统的大讨论,之后列举了由今到古的众多“名人名家”对生命意义的观点并从正反两方面重点阐述了关于生死及人生意义,由此进而总结性的亮出自己对于生命意义的观点。推荐阅读赏析!编辑:攀登顶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