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向死而生

作者: 墨隐 点击:859 发表:2023-04-10 10:59:52 闪星:2

  人世间美的,有趣的事物无处不在,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慧眼。

  省中医院食堂,打烧饼师傅一连串精巧别致的动作,煞是抢眼,一看就是传统手艺,常常引来人群围观。

  一块面剂子在他手上上下翻飞,一会手心一会手背,看的人眼花缭乱。我数了一下,那些动作至少有拽、揉、拧、甩、抻、按、卷、挞,最后抓把水一抹,撒上芝麻一翻一仰,薄薄的面饼灵巧的翻上手背,带着速度抬手贴在炭火上方的缸壁上,慢了不行,烧手,快了也不行,贴不结实,真个是分寸拿捏恰到好处。

  行行出状元,可不能小看这打烧饼的。

  看他打烧饼手法巧妙,排队等着也不觉乏味。

  我说就冲你这份手艺,今儿等到啥时也得吃你的烧饼!烧饼师傅听到赞赏,冲我一笑,手里面剂子更甩的啪啪直响。

  医院病房,尤其肿瘤病区,一般人想来一定是个个病态愁容,精神萎靡不振吧?

  ——不是!

  你注意观察,这里到处是现实版的亲情与爱情的真实演绎,感人场面比比皆是。

  过道里加床的一对老夫妻,大约都七十多岁,女的躺在床上,面容苍白,男的就偎在她耳边,一边说着悄悄话,一边用纸巾轻轻地擦着老伴的嘴角眼角,那种珍惜之意依恋之情,看得我心头发热。如此真挚的感情电视剧哪演的出来!

  交谈得知,两老一双儿女都在外地,都有家庭工作拖累,来一趟不容易,看看又走了,一直就是两老相偎相依的陪伴着。看着这样的场景,不由想到那句著名的成语——“相濡以沫”。人能活过大半个世纪,得经历多少坎坷磨难风风雨雨,到头来能收获这样一份难舍难分的感情,还有什么不满足的?人世间所谓最伟大的爱情,不过如此吧。

  邻床一位农村老者,年近八十,五个孩子,四个在城里工作安家,城里工作忙,都走不开,只有三十多岁的小儿子在农村跟老人一起过,如今也是就他一个在病床前陪护,已经陪了半个月。我对这小子的孝道一直赞不绝口。

  医院门口有卖烤红薯的,8元一斤,老人就爱吃烤红薯。小子买了一个,老人问:“多少钱一斤?”小子说:“一块。”旁边人不明就里,说你哪买的?我在门口买的……小子急忙摇手挤眼,那人立刻不说了。老人毕竟迟钝,没反应过来。我不由发笑。

  小子偷偷告诉我,要说八块,老爷子肯定不吃了,疼钱。

  老人患膀胱结石,小便特别困难,得手术,老人问:“多少钱?”医生说:“大概三四万吧。”老人立刻说:“我不开刀,我回家。”小子赶紧打岔:“你听错了,三四百块钱!”并跟医生挤眼。医生笑着说:“对,就三四百。”

  老人说:“真的?就四百?你别哄我!”小子一脸坏笑。

  这位女士才51岁,十多年前患乳腺癌,乳房上结个肿块,那时女儿还在吃奶,一吃奶她就疼得掉眼泪,孩子吃一次奶母亲就要哭一场……如今孩子在外地上学,母亲发病住院,孩子因为疫情却不能来看护,母女俩只能在微信上交流。听着母女俩在手机上窃窃私语,万般牵挂,殷殷之情溢于言表,我的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

  谁都会说母爱伟大,可这轻巧的一句“伟大”之中,蕴含了多少养育儿女的艰辛磨难啊!为人儿女若忤逆不孝,与猪狗何异?!

  在病区病房,我发现一个别人不太注意的现象,令我深思。

  这里的病人,绝大多数60岁以上的老人,我发现他们个个低声细语,谦恭礼让,都表现的十分有修养,生怕自己的行为影响到别人,给别人带来不便。

  同样是老人,相比广场舞大妈大爷那种只管自己乐呵不顾别人感受的张狂作派,简直不是在同一个世界。

  我在思考:或许人的生命状态发生了大的改变,刺激到灵魂深处,足以影响人的生存观价值观也随之改变吧。人到了一定的境地关口,不能不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反躬自省,从而改变人际关系的认知以及为人处事的态度,于是顿时变得温仁敦厚起来。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古人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说的就是一定的境地人的心理改变。用在这里可能不太合适,但能说明道理。

  换个角度想,也未尝不是不幸中之大幸。人终归要死的,看穿了就是自然现象,所谓长寿,无非就是多活几年而已。每个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关口,都应该乐观的面对生死。且看世上的人无论有病没病,其生存状态其实跟晚期病人没什么两样,谁也不能预知意外和明天哪个先来。有时候病秧子还活着,看病的医生倒先走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果从生命的质量和宽度上说,究竟哪个更幸运更有价值还真难说。

  生是偶然,死是必然。如果人真能长生不死,地球人发展到今天至少有几千亿,地球早已盛不下了。

  孔子云:“朝闻道,夕死可矣。”什么是“道?”无非是看透生命的本质,不为俗世欲望所累,把有限的生命活出点真性情来,这就是道。

  不管怎么说,能促使人在人生迷途中幡然而悟,也是一种得道圆满吧。佛家所苦苦修炼的顿悟,想来也就是这个意思。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作者的《向死而生》一文在欣赏身边平常人根植于内心的修养,这是文中之亮点。细致的观察,柔情的描写,并告诉我们:不能不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反躬自省。此语契合了托尔斯泰在《复活》书中一言:“不经反思的生活,不值得一过;不懂反省的人,一生白活。”感谢赐稿,空中白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