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乱弹”古人的婚配制度

作者: 老龙家园 点击:1007 发表:2023-04-05 10:37:52 闪星:3

  古代的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们现代批它为封建思想,似乎所有的婚姻不幸都是这个制度造成的,是十恶不赦的封建思想,很少有人能理性、客观地认识它,尤其是在人类社会文明初期,它对于人类的繁衍与壮大所彰显的伟大之处。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最早见于《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也就是青年男女的婚配必须要经过父母的同意、媒人的介绍,否则就是违背了社会的公德,大家都要一起来谴责。今天听起来似乎有些天方夜谭,可古人为什么要对青年那女的婚事做这样的苛刻要求呢?

  先看人类的同类动物世界是怎样婚配的。动物界尤其是处生物链顶端的食肉动物,它们奔波的目的一是为了生存,二是为了基因的遗传。所以雄性幼崽在性成熟初期,就会被赶出族群,怕的是雄性幼崽在族内发生近亲繁殖,导致下一代畸形或疾病发生,进而出现族群的灭亡。当然,动物界没有什么道德可言,也没有这个近亲繁殖的科学道理,有的只能是动物的本能,是自然对万物的庇护。

  人类由动物演化而来的,天然的继承了动物的这个本能。

  上古之时,人们都以氏族为单位生活在一起,一个氏族也约30到80人,氏族与氏族的领地也比较远,这样氏族成员不管是采集还是渔猎,都能充分获得生存资料,即就是农业文明产生之后,广袤的土地仍能提供充足的生存资料。当时的婚姻制度是群婚制,也就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相当于现代人所说的走婚制。青年男子不能在自己的氏族内发生性爱,只能到另一个氏族内进行婚配。当然氏族内的成熟女性,晚上不会和族人住在一起,而是会单独住在一个房间里,接受族外男子的性爱。像最早的甲骨文“安”字,就是一个成熟的女性在房间里接待别族的男人的意象。可见人类社会初期群婚制时代都在避免人类的近亲繁殖。

  到了新石器时代,随着生产力的提升,人口的增长,氏族与氏族出现了联盟,但这个联盟也是地域相近的联盟,脱离不了近亲繁殖的危害。即就是男权社会建立,出现一夫一妻制,而男女信息的不畅,仍是婚配的第一大障碍。所以才出现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配制度。只有父母知道孩子的配偶是否为近亲,只有媒人能有单身男女的信息,不说婚姻的质量,最起码能增加了人口,消除了近亲的繁殖。所以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是人类社会早期繁衍的伟大创举。

  当然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这种婚配制度升格为了封建的伦理制度,淡化了避免近亲繁殖的本真,强化了不同阶层的等级,对青年男女产生了莫大的戕害效应。

  今天随着人口的暴增,遗传基因的稀释,人口流动的加大,信息量的倍增,近亲繁殖的概率几乎为零。加之社会的进步,人性的解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经失去了它生存的条件,取而代之的是追求心仪的对象的婚姻自由。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古人的婚配制度,正像作者探究的,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类的繁衍壮大,生物界尽量避免近亲繁殖,人类社会最初也遵循这个自然规律,阶级社会的建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打上了阶级烙印,你要找什么对象不是你能决定的,联姻,阶级固化,禁锢婚姻自由。如今这禁锢被彻底打碎,这是社会进步人性解放的结果。这篇文字不长,探究的问题却很重大,让人发思。推荐阅读。编辑:梁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