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童年地理】远去的故事 时代的烙印

作者: 李金松 点击:884 发表:2023-04-03 09:58:53 闪星:9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童年总是有太多的趣事,亦是清闲自在的,快乐的童年是美好人生的开始。

  童年,很快远去,早早地消失在眼前。只是,那些远去的故事,或隐或现,永远留在心底,成为一个时代的烙印。

  无数个夜晚,童年深刻的记忆悄然映入脑海,那些散落在童年的光阴,历历在目,现在拾起,依旧是那么温馨。

  来自大山里的孩子,抬头见森林,低头见鸡鸭,天亮听鸡啼,傍晚闻犬吠,这是一个小山村既有诗情又有画意的全景。

  现在的孩子,经常会问我:“你小时候最喜欢玩什么玩具”,我笑而不答。现在的儿童商店,那些玩具琳琅满目,而且价格昂贵,这已经超出的“玩具”的概念。我小时候没有玩具,但玩得特别开心。现在的孩子无法体会到那样的“穷开心”。

  山村的孩子很会玩,那玩物都是现存的,不用花钱买。不同的季节会有不同的玩法。那是城里人根本想不到,也是玩不着的。那种玩才叫有意思,才叫有意思的玩。童年的快乐,会在岁月中沉淀,相伴一生。

  童年时光,许多熟悉的影像,几十年后,依然会让人笑出声来。

  过家家,大概是许多孩子玩过的,只是我们玩的过家家有模有样,来得更真实,更有看头。过家家的孩子会是一群,一群孩子里肯定会有一个孩子王。孩子王大多是“历史”形成的。一旦形成后,这个孩子王就会得到其他孩子的信任,而孩子王本人也会主动“挑起”重担,这样的孩子王相必是有统治意识的。小时候玩过家家,至少也得有五、六个人,每个人会有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事情。角色清楚才能让一个家安定。先是安排谁做爸爸,谁做妈妈,“爸爸妈妈”这样的掌舵人定下来,再按照年纪大小分哥哥弟弟、姐姐妹妹。

  过家家是很有内容的。房子、灶台、锅碗筷盆,样样不能少,孩子们要分工搭房子,搭灶台,拾柴火,采购“粮食”等等。年龄小的孩子是不用做事的,大家已经懂得需要去爱护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了。搭房子可以捡些小木棍,大点的木棍直接插地上作为柱子,小的就放在柱子上面作为梁,上面盖些草,房子就搭成了。灶台也方便,拿个小锄头在地上挖出一个不太深的沟,在沟的上面放上捡来的破盆什么的,灶台就有了。锅碗盆一般也是捡来的破旧品,筷子可以就地取材,弄些小木棍即可。过家家用的粮食一般是就地采的野菜。我们小时,玩过家家的所有用品是不会从家里拿的,只会有个别淘气的孩子才会从家里拿东西出来玩,既是这样,也会被孩子王骂的。过家家,从搭房子、起灶台、拾柴火、准备粮食、煮饭炒菜,最后孩子们开心地围在一起吃饭,整个过程才结束,最少也得一两个小时。这一场“盛宴”结束后,会把用过的物品整理好放在那间搭好的房子里,以方便第二次玩。

  出生在农村,捕鱼捉泥鳅,孩子们最喜欢,也是最有成就感的。山区水库多,水库里大多是养鱼的。到了夏天,许多水库会放水。放水的时候会有许多小鱼冲出来,孩子们知道哪个水库放水,就会到那个水库的下游去抓鱼。

  水库放水一般是为了灌溉,或是因为雨天多,水库容不下。水库放水后,库下的水沟里,水田里,肯定会有小鱼冲出来的。有些孩子为了抓到一条小鱼,弄得全身泥巴,回家少不了一顿骂,被骂也是开心的。捉泥鳅就不一样了,先前的农村,浓浓的山村味。村子里所有农田都有泥鳅。捉泥鳅是农村孩子们最喜欢玩的事情。我也是这样。父亲喜欢喝酒,捉来的泥鳅大多成为父亲的盘中餐。捉泥鳅需要智慧。泥鳅喜欢活水,水沟里的泥鳅总是向着来水的方向游动。泥鳅大多钻在泥里的。小时候抓泥鳅很有办法,先是把一段泥沟两头堆成小坝,再把里面的水舀干。泥鳅一旦没有水,行动就变得迟慢,捉起来很容易。水舀干后,就把那些泥巴一块一块用手翻起来,泥巴翻起来后,泥鳅就会跳出来。选择烂泥巴稍深一点地方,那种地方泥鳅多而且个儿大。那个时候,因为泥鳅太多,只有大一点的泥鳅,会煮着作为菜肴,大多是成为鸭子的美餐。

  抓黄鳝(也有叫鳝鱼的),就更有意思了。老家位于高山深处,因为季节冷,水田只种一季水稻,到了五、六月份,水田泥巴被翻过来,到了晚上,因为天气热,那些黄鳝就会从泥土里面出来透气。我们就是在夜间抓黄鳝。抓黄鳝需要有专门的工具。工具都是自己做。用三根毛竹片,大约两尺长,一头是光滑的,用来抓手的,另一头竹片做成锯齿状,是用来钳黄鳝的。竹片锯齿相对,把单片的夹在两片中间,三根竹片的中间用铁钉固定,合拢时成为1字状,打开时X状。夜间抓黄鳝最重要的是照明材料。那个时候家里有个手电筒恐怕就是高档的家用电器了。手电筒亮度不高。夜间抓黄鳝需要有足够的光线。我们就用山里砍来死松树。死松树一般松油多,容易燃烧。把松树弄成小块的,用铁丝做一个斗,到了夜间,把点燃的松树放在铁丝斗里,那样烧起来就会很亮。夜间的黄鳝只要不直接碰到它,是不太会跑的。我们会是两个人一组,一个人拿着工具钳黄鳝,另一个人负责照明,事情就解决了。有时候,一个晚上会有十几斤,抓三五斤是不需要多长时间的。吃黄鳝的人比较多一些,大一点的也有人拿出去卖。现在的水田既没有泥鳅,也没有黄鳝,村子里人说,都是因为农药惹的祸。

  童年时期比较贪玩,到了冬天,遇上下雪便是最适合捉麻雀。鲁迅先生的《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就说过这件事,那文章里说的就是我们小时候玩的事情。小时候,冬天是必下雪的,有些年份下雪成灾。现在很少下雪了,雪都成为稀罕之物。冬天里,那些麻雀找不到食物,总是在房前屋后飞来飞去。我们就找一处平坦一些的雪地,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竹筛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麻雀就会来啄食,当麻雀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麻雀了。捉麻雀,最重要的是需要耐心,性子太急,麻雀还没走到中间去就拉绳子,麻雀就飞走了。捉麻雀稍会困难些,但因为冬天,大家闲着没事,只是好玩。我想,鲁迅先生小时候也许是喜欢捉麻雀的。时代不同了,曾经发动全民消灭的麻雀,现在也变得珍贵起来了。

  晒谷场上的露天电影,也是不会忘记的。两根竖着的粗壮竹子,拉起白色银幕,孩子们就会高兴得晚饭都来不及吃。特别是“八一”电影。“冲呀,冲呀”,轰隆隆的枪炮声,解放军打鬼子,一打一个准,那才叫过瘾。我与许多孩子们一样,看着《南征北战》《董存瑞》《罗盛教》《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长大的,这些精神食粮滋养一生。

  电影胶片不足引出的故事是“跑片”。同一部片子,同一个晚上,不同的几个村子,几台电影放影机同时放映。电影胶片一盘一盘的,装在一个铁盒子里。一盘片子一般可以放映半个小时。一部电影也就是四、五只盘子。有时会加影宣传片。在某一个村放映完一盘片子时,村里会派一个年轻人,将片子跑步快速送到第二个村去放映,当第二个村放映完以后,又派年轻人送到第三个村放映,“跑片”就这样“跑”出来了。记得有一次,轮到我村子里放映时,已是后半夜。尽管如此,大家也是愿意等待的,因为,电影是人们心里的一种期待。露天电影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豪华的影院。电视,手机,丰富的节目,想看就看。记得前几年,社区还组织居民观看露天电影,能看完一部片子的人,几乎是没有的。大多是路过的,驻足看上几分钟。电影曾经是国民教育的手段之一,在许多人的成长岁月里留下了有意义的一页。旧的大多会被新的替代。社会的进步,许多故事已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印,成为一种回忆。

  山村,草木,小花,还有那些蝌蚪,知了,萤火虫,浸染在童年时光里,往事如昨,那是一辈子的追忆。“我笑青山颜不变,青山笑我已暮年”,回到家乡,想起童年的趣事,感慨万分。现在的许多山村,水田荒芜,水库干涸,山里麻雀也是少得可怜,听不见公鸡打鸣声,也听不见狗吠声,乡村似乎静默了下来,美好的童年已经不会再现,那些藏在深处的记忆,够用一生去怀念。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童年有趣的故事一幕又一幕徐徐展现在眼前,朴实灵动的文字带你我他走进难忘的童年,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内心的共鸣。那样的童年趣事不是用金钱能买来的,是孩童时期用其聪明智慧让他们彼此团结协作,自己动手过家家,抓泥鳅……那些藏在深处的记忆,不仅够用一生去怀念,而且自幼自觉养成了良好习惯,用时尚语形容:具有团队精神。赏读美文,推荐阅读。编辑:空中白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