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开头结尾决定文章的品位

作者: 江楠 点击:1710 发表:2023-04-06 06:33:12 闪星:9

摘要:“开头与结尾决定着整篇文章的品位……”这是经验之谈。文学作品,是“艺术”的文学,是文学的“艺术”。文学作品应该讲究一点艺术性!

  李先亮先生在《漫谈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一文中说:“读者最为关注的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开头与结尾决定着整篇文章的品位……”这是经验之谈。具体到底怎样开头和结尾?1992年5月,我在光明日报社出版的学术专著《写作艺术》一书中,专门用了两章,分别对33种开头和20种结尾技巧作了详细阐述。现择简要,抛砖引玉,供文友参考。


  一、文章的开头艺术

  李先亮先生在文中写道:“文章有了好的开头,不仅能带动全篇,使作品顺利铺展,而且能抓住读者的心。统领全文,引出下文,发挥‘文眼’的吸引力。”文章的开头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题记开头法。文章开头不直接写正文,而是在标题和正文之间用一节,引一句名诗、名言、主人翁的话、或作者简洁的议论作为“题记”,用来揭示主题、概括全文,蓄意寄情,吸引读者。如:

  (1)“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原载光明日报出版社《顽症克星》一书中李和金《类风湿性关节炎克星》)这是范仲淹的名句,引来作“题记”,颂扬了湖北省洪湖中医院院长周承明老先生的医德医风。

  (2)“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1991年1月10日中国教育报《史有志记事》)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引来作“题记”,高度赞扬了白马乡中心小学校长史有志献身于农村教育事业的高尚品质。

  (3)“真正的文学和真正的恋爱一样,都是在痛苦中追求幸福。”这是作家冯冀才的名句,用来作“题记”,反映了这位作家执着追求的创作精神。

  2.诗句开头法。文章开头不直接写正文,而用一句诗揭示主题,引入正文。如:

  (1)“‘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当初谁也没有想到写这首诗的青年周恩来,后来会与他的战友一道,在中国南昌掀起了一场惊天动地的红色风暴。从此,在中国有史以来数不清的‘王师’和‘土匪’当中,崛起了一支真正的人民军队……”(孟勇《勇士风范耀千秋》)

  (2)“‘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自从初唐杰出诗人王勃在《膝王阁序》中写下这脍炙人口的佳句,江南古都临川,名人辈出,灿烂群星赢来临川‘才子之乡’的美称。数风流人物俱往矣,今日临川更无比……”(吴吉生《“才子之乡”育苗人》)

  (3)“宋代苏东坡曾被贬谪惠州,使这个边陲小城陡然生色。清代文人江逢辰为此写道:‘自坡公谪惠州后,天下不敢小惠州。’人们真的不敢小视惠州,那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事情了……”(人民日报《天下不敢小惠州》)

  从上面三段文字可见:第一、选作开头的名人诗句要与作品有某种联系。《勇士风范耀千秋》是回忆周恩来领导的南昌起义,所以选用他的诗句;《“才子之乡”育苗人》是写临川怎样培养“才子”,所以选用唐代“才子”王勃写临川“才子”的诗句;《天下不敢小惠州》是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惠州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天下人都不敢小视她!因为“天下不敢小惠州”这句话出自清代江逢辰之手,所以这里要引用这句诗的来历和原诗;第二、选作开头的诗句,一定要为作品的主题服务;第三、所选诗句要与作品珠联璧合,才能为文章增色。

  3.诗歌开头法。文章开头用一首诗或歌曲开头,揭示主题,吸引读者。如:

  (1)“你需要的话,可以拿走我的面包,可以拿走我的空气,可是别把你的微笑拿掉……一望到你那微笑,冉冉飞升寻我而来,生活的一切大门,一下子就都为我打开。”这是智利诗人聂鲁达的《微笑》诗,张正隆把它引来作为报告文学《微笑》的开头,开门见山点出主题,不仅为作品增添了文学色彩,而且拓宽了读者的眼界。

  (2)“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这是人们熟悉的凤阳花鼓词,李寿山引作《凤阳本是好地方》的开头,使人仿佛看到了凤阳人流落他乡、沿街丐唱的悲凉情景,从而赋予了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3)“‘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封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歌声,是一种神奇的东西,有着一股奇特的力量。它是那样高亢激越,鼓舞斗志;又是那样悲壮沉雄,催人泪下。也许是情之所至,也许是有感此歌,我也跟着哼唱起来。歌声中,我想到了许云峰、成岗,想到了双枪老太婆,想到了高唱这支雄壮的战歌走向刑场、向刚刚成立的祖国告别的江姐,想到了这些革命先烈留下的后代……”(吴榴楠《后来人的胸怀》载于光明日报出版社《香魂》一书)《红梅赞》是人们敬仰的江姐高唱的歌曲,人们只要听到这歌声,就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引用这首歌词开头,自然会引起强烈的共鸣,更关心烈士们的后代。

  4.借古开头法。借用古代的历史事实,引出今天作品要反映的主题或某种意思。如:

  (1)“瓦岗寨好汉程咬金,曾凭着‘三板斧’的绝招,屡胜劲敌,威震中原。公元1986年,河北省保定市竟然也出了一个‘程咬金’。他对板纸厂砍的那‘三板斧’,虽然没有程咬金那么‘神’,功夫却也不浅。他砍掉了亏损大户的帽子,砍出了一个闻名全市的‘百万富翁’。”(石盖文《王国贵的“三板斧”》)

  (2)“1871年,梯也尔的士兵在巴黎拉雪兹神甫基地墙,屠杀了最后一批英勇的巴黎公社战士。事后,一位军官踢着就义者的脑袋说:‘他们就是用这东西去思考上的。’从那以后100多年来,科学家的大脑发明了汽车、飞机、原子反应堆、电子计算机……执政的共产党人思考着这个眩目的世界,提出了新的革命箴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李延国《第一生产力》)

  借古开头的文章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有意义,有趣味。因此,这种方法被广泛运用于杂文、通讯、报告文学。值得注意的是:借用的古代事件,必须与今天所写作品的主题或内容有某种密切的联系,有某种特殊的意义或趣味,有据可查。

  5.蓄意开头法。文章开头不直接写正文,而是用含蓄的方法先暗示一下,然后在正文中用事实逐步反映出来。如:“本来是个女娃娃,父母偏给她起了个男孩子的名字:嵇汉雄。也许,是寄托着对她的希望?或许,是已经测出她的未来?她真的能成为一个人中豪杰、巾帼英雄吗?”(肖复兴《生当作人杰》)这里就是暗示:作者写的这位嵇汉雄,经过千难万险,真的成了一个“人中豪杰巾帼英雄”!为什么作者不直说,而要“虚晃一枪”?就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主题,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

  6.反意开头法。先写一个观点(或意思),再写相反的观点(或意思),引起读者的兴趣,然后写正文。如:“亲爱的读者,你看了这个标题是不是觉得有点别扭:既然是‘新愁’,怎么还‘喜看’呢?确实,如果你没有到过沈阳市苏家屯区姚千户公社杨千大队,就很难体会到这种‘愁’得喜人的滋味。”(焦殿珍、马光《喜看杨千添“新愁”》)“喜看”“新愁”,似乎文理不通,谁还喜欢“愁”呢?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这样的新鲜事。那么,到底是什么事?这就勾住了读者的眼球,不得不往下看。

  7.矛盾开头法。开笔就把矛盾摆到读者面前。读者若要了解原因,那就一定要看完全文。如:“周振华一脸苦相。他是种粮状元,他有许多红帽子。”(刘存学《沉重的红帽子》)周振华是种粮状元、劳动模范、先进个人……“红帽子”一顶又一顶,他应该高兴得眉开眼笑,然而他却“一脸苦相”。究竟为何?读者不甘止目。

  8.悬念开头法。用超乎寻常的结局开头,造成悬念,扣人心弦,使读者急切关注,直到读完全文,方知究竟。如:“有人说,世界上最深的莫过于夫妻之情,白头偕老,情深意笃。然而,他们却以一种完全特殊的方法表达了自己的爱——离婚。”(《河北日报》)既然这对夫妻情深意笃,为什么还要离婚?肯定有特殊的原因。是什么?请读下文。

  9.叙述开头法。用叙述人物或事件的方法开头。但是体裁不同,又各具特色。如:

  (1)新闻小故事开头。“岁岁年年,他们——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用希望的泪水构思着一个梦,一个在天空和大地之间,能用健全的双腿丈量大地的梦。今天,一位医师,使他们把梦幻变成了现实。他的名字叫‘渠振江’。”(郭燕群《他把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的梦变成现实》)作者在叙述中根据人们的心理特点,插入了几笔带人情味的描写,这就为下文的故事拉开了“序幕”。

  (2)通讯开头。“二十年了,她,走着一条常人未走过的道路。经历了很少有人经历过的人间坎坷。在天高气爽的金秋,两个儿子,两个儿媳,团坐身边,喊她‘妈妈’。一口一个‘妈妈’,直喊得她泪如泉涌。此时,如烟的往事,历历在目……”(宋秀杰、段海亮《神圣的使命》)这是一篇通讯的开头,以满腔的热情叙述了一位“未婚妈妈”和两个“儿子”两个“儿媳”团聚的情景。“妈妈”——冠贞娟,原是一位大学毕业的未婚女青年,十年动乱中收养了两个“右派”的孤儿,并为他们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和幸福。二十多年来,她含辛茹苦,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将两个“儿子”培养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材。她,不是妈妈,却胜似妈妈。作者用深沉的语调叙述开头,赋予了作品丰富的感情色彩。

  (3)散文开头。如:

  “我游黄山只有三天,真用得上‘窥豹一斑’那个成语。可是,我还是要写这篇简略的游记,目的是劝人家去游。”(叶圣陶《黄山三日》)

  “我在西双版纳美妙如画的土地上,幸运地遇到了一次真正的蝴蝶会。”(冯牧《澜沧江边的蝴蝶会》)

  “当夜幕低垂的时候,漫步在新修的东长安街上,望着那路旁两排明光闪闪的街灯,活象是蜿蜒飞舞的火龙,远远地伸展开去,通向美丽而雄伟的天安门广场。”(梅阡《长安街的灯火》)

  “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从湖上飘来,愈往前走便愈分明地看出湖上那一片墨绿。啊,到了,荷花洲!”(郑伯琛《荷花咏》)

  以上四段,都是散文的开头,分别叙述了作者各自见到的风景、盛会以及感受。体裁一致,风格各异:叶文言简意骇,直言主旨;冯文简笔粗墨,点题即止;梅文现场感強,精于描述;郑文色香味全,行文活泼,情感丰富。

  10.描写开头法。通过景物、人物、环境、场面、气氛的描写,烘托主题。如:“秋雨绵绵,凉风袭人。”(秦基伟、陈锡联、陈再道、徐深吉《秋风泪雨悼徐帅》)仅仅八个字,却包含了深刻的含意。看上去作者在写景,实际上却是在借景抒情:金秋时节,德高望重的一代元勋徐向前逝世了。这一恶噩,犹似那袭人的秋雨,使亿万人民沉浸在深深的悲痛之中。“秋雨绵绵,凉风袭人”(事实上,徐帅逝世的第二天下了一场绵绵秋雨),用得很妙,不仅写出了几位作者对徐帅的一腔深情,而且写出了中国人民秋风泪雨悼徐帅的绵绵情思。

  11.比喻开头法。用比喻写人记事为、文章的开头,吸引读者。如:“提起老孔为群众办的事儿,那可真是架上的葡萄,一嘟噜一嘟噜的。”(人民日报《老孔带来了老八路的作风》)用架上的葡萄作比喻,形容老孔办的好事之多,形象风趣、圆合自然、通俗易懂。

  12.提问开头法。先提出问题,再作简要回答,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深思。如:“国民党缺少什么?飞机大炮吗?干部人才吗?抗日办法吗?是的,这些都不算顶多,但是最缺少的,却是民族的信心。”(1941年6月17日延安解放日报社论《国民党缺少什么》)文章开头以提问的方式,单刀直入,直逼论敌,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

  13.议论开头法。作者直接发表议论开头。如:“看了昆剧《十五贯》,叫我念念不忘的是况钟那三落三起的笔。”(巴人《况钟的笔》)作者看完剧想了很多,但唯一念念不忘的是况钟手中的笔。因为:这支笔,直接关系着犯人的性命,落笔则死,起笔则生!而在《十五贯》剧中,最精彩、最能反映主题的情节,也就在况钟那三落三起的笔!要不是况钟秉公办事,执法对天,三落的笔怎能三起?冤屈的囚犯怎能平反昭雪?作者有感而发,直笔点题。

  14.时间地点开头法。用主要事件的关键性时间、地点作为文章的开头。如:

  “上海。兴业路76号……”(陈亦冰《圣地》)这是描写中共“一大”会址文章的开头,突出了地点。

  “一九八0年初冬。灯具公司会议室。”(齐明昌《闯进“旋涡”之后……》)这是一篇通讯的开头。突出了时间、地点。

  “疲惫的地球,悠缓地又转了一圈,进入自耶稣基督降生以来的第一千九百八十八年。这年,是中国农历戊辰年,即龙年。”(庞瑞垠《物价魔方》)。这是一篇报告文学的开头。1988年是龙年,作者为了突出“龙年”,用描写的方法引出时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二、文章的结尾艺术

  李先亮先生在文中写道:“与开头一样,文章的结尾也是相当重要的。成功的结尾,能使读者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精彩的结尾,能唤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从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结尾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文章的结尾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蓄意联想结尾法。用含蓄或能使人联想的句子结尾。如:“‘真是万般皆上品,唯有读书低吗?’面对两个孩子,我心头翻涌着异样的滋味。”(冰心《万般皆上品……》)在曾经“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中华大地上,副教授的子女却不想上大学。原因不是考得不好,而是目睹了作为知识分子的父母的处境而产生的。这个结尾,实际上提出了一个知识贬值、知识分子贬值的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但是,作者没有直说,而是让读者去品“滋味”。

  2.余味无穷结尾法。用余味不尽的句子结尾。如:“集市归来,看着摊在柜上的我奔波着采买的礼物,心里甜甜地想着祖国的昨天、今天、明天……”(辽宁日报《多余的礼物》)“昨天”故乡贪困交加,缺衣少粮;“今天”党的富民政策使故乡五谷丰登、面貌一新;那么,“明天”呢?作者没有写出来,但是读者可以联想到:只要跟着共产党走下去,必然会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3.提炼升华结尾法。将文章主题提炼升华作结尾。如:“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凭着自己的智慧、胆量和勤劳的双手,竟一举改变了故乡的穷困面貌,干出了一番名扬中外的事业!他,靠的是什么?穷则思变!拼搏不止!这,不正是中华民族的悠悠精魂么?啊!香魂……”(吴榴楠《香魂》,光明日报社出版)“穷则思变!拼搏不止!”这是农民杨金庆干出名扬中外事业的精神支柱。按说,写到这里,可以结束了。但是,作者并不满足这样的结尾,又添了一笔:“这,不正是中华民族的悠悠精魂么?啊!香魂……”短短一句话,使读者一下子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所共有的精神品质!这个结尾,站位很高,画龙点睛,升华了主题。

  4.名言话语结尾法。引用名人名言作结尾。如:

  “也让我们为这对默然相对的夫妻勾勒一幅画吧,用著名作家冰心的那句名言——成功之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刘保法《吴彤章和金山农民画》)结尾用冰心的名言,点出吴彤章夫妇的成功来之不易。

  5.媚语摄魂结尾法。用一句简洁凝炼、境界全出的话作结尾。如:“——呵,小姑娘你现在哪里?”(姚远方《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四十年前,八路军曾捡到两个孤苦伶仃的日本人的孩子,后来送回了日本军营。今天,作者仍然时时在想:这两个孩子的遭遇怎样?这弱小的生命能在战乱中幸存下来吗?多么希望能见到这两个小姑娘啊!这个结尾是作者的想法,也是读者最关心的问题,使人执卷流连、摄魂慑魄。

  6.反问自答结尾法。提出问题,自己解答作结尾。如:“一些观众说,这出戏真好,给人以启发。我们一些领导岗位上的同志是不是可以向唐成学点什么呢?”(1979年9月5日新华社电《当官不与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反问幽默,给人启迪。

  7.祝愿赞叹结尾法。用祝福、希望、赞叹的语句结尾。如:“启航吧,赵新先,带着你年轻的舰队!20世纪的残阳喷射出它如血的霞光。新世纪的朝晖正召唤着更多的科学的普罗米修士!”(李延国《第一生产力》)这个结尾寄托着作者对新生事物的祝福、赞颂和希望。

  8.形象比喻结尾法。用打比方的方法结尾。如:“时间,就象一架无情的摄影机。人的生命,就象一卷不停地拍摄着的胶卷。渠振江以自学成才、敢于闯关的犟劲,在他生命的胶卷上,拍下了一位共产党员忠诚党的医疗事业的特写镜头。”(吴榴楠《儿麻救星》光明日报出版社)将时间比作“无情的摄影机”,把人的生命比作“一卷不停地拍摄着的胶卷”。比喻形象,意境深远,引人联想,耐人寻味。

  9.卒章显志结尾法。文章结尾点明主题。如:

  (1)“王运丰在科学的道路上探索了一辈子,他确认的最伟大而又最平凡的真理,则始终只有一条:祖国高于一切!”(陈祖芬《祖国高于一切》)结尾点作品标题《祖国高于一切》。

  (2)“父亲望着对联,无限感慨地说:‘是要好好珍惜春天啊!’”(向必颖《珍惜春天》)结尾点标题《珍惜春天》。

  (3)“笑,是歌;哭,也是歌,人生路上多坎坷!李保玉,这位双腿瘫痪的残疾人,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引人深思的奉献之歌。”(吴榴楠《奉献之歌》)结尾点标题《奉献之歌》。”

  10.首尾互应结尾法。用与开头互应的方法结尾。

  (1)对应式。要求结尾与开头相对应。如,开头:“西方有一句富有意味的箴言:上帝在这里关上了门,却在那里打开了窗。”结尾:“哦,差点忘了,秋江十分喜欢打爵士鼓,已经学习了半年,能够豋台演出了。没准,这又是缪斯在为她打开一个新的窗口呢!”(谌強《战士歌手秋江》)因为开头讲了“上帝关门窗”,所以结尾用“缪斯在为她打开一个新的窗口”相对应。这样结尾,新颖别致,富于传奇色彩。

  (2)一致式。要求结尾与开头相一致。如,开头:“生命的旅程对于他,是一串激动人心的音符。”结尾:“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从他心弦上弹奏出乐章,给生活带来了热和光!”(1983年10月5日文汇报《用心弦弹奏的乐章》)“激动人心的音符”,“从他心弦上弹奏出乐章”。首尾互应。这个结尾,比喻奇巧,寓意深远。

  (3)议论式。用议论的方法使结尾与开头互应。如,开头:“经商纳税,种地交粮,人们觉得合情合理。但用水拿钱呢?就有人想不通了。”结尾:“如果我们把水利比作一匹马,那么想让这匹马跑起来,切记不能不喂草。”(人民日报《骏马不能没有草》)这个结尾,言事明理,生动精辟。

  (4)重复式。开头和结尾重复一句话,使读者看了结尾,会浮想联翩,回味无穷。如,开头:“水向东流去。在射阳河边传颂着范公和他女儿的故事……”(《水向东流去》)结尾重复了这句话。文章写了两位范公和他女儿的故事:射阳河边有一条范公堤,相传是宋朝大诗人范仲淹在此为官,他的女儿为救河边百姓免受水灾之苦,用了十年时间捐款修成的一条堤,人们叫它“范公堤”;堤边有个小村庄,有位老汉在战争年代救下一位范旅长,“文革”中再次救了范旅长。患难之中,范旅长在战火中捡到的一个女儿和老汉在战争中收养的儿子相爱结婚了。谁知,范旅长平反后,他的女儿上了大学,就再也不签丈夫的门。就在女婿千里迢迢来范家索取信物时,岳母竟从女婿孩提时代的小兜肚上,认出了这就是自已失散了二十多年的儿子……作者对两位范公的女儿,未加贬褒,只是重复“水向东流去。在射阳河边传颂着范公和他女儿的故事……”这句话。这个结尾,委婉深沉,言短意长,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文学作品要讲究艺术性

  我赞同张立民政委的留言:“先亮老师谈开头结尾的重要性,非常必要,非常及时。好作者都在这方面下足功夫,差作品恰恰在这方面栽了跟头。从网站发表的文章看,大多不重视开头与结尾。开头没有悬念,没有带入感,拉杂拖沓,无关的话太多。结尾要么不知总结全篇,要么喊几句口号,要么不会给读者留下联想空间。这样的文章主题思想再好,故事再感人,文笔再美,也会被人换台翻篇,一掠而过。尤其是网络文学,就靠标题吸睛,开头抓人,使人非点击不可,非读下去不可。先亮老师揭示了开头与结尾的写作规律,论述了成败的经验教训,提供了驾驭的方法。”

  文学作品,不同于“讲话稿”,不能想到啥就写啥;不同于“豆腐账”,不能见到啥就写啥、不能“捡到篮里就是菜”。文学作品,不能随心所欲、信口开河。文学作品,是“艺术”的文学,是文学的“艺术”。写文学作品,要讲究章法,要有规矩。否则,“这样的文章主题思想再好,故事再感人,文笔再美,也会被人换台翻篇,一掠而过。”因此,一位严肃认真的作者,应该在文章的结构、标题、开头、结尾和语言上狠下功夫,精益求精!

  文学作品应该讲究一点艺术性!

  (2023年3月31日于北京回龙观蓝天嘉园)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作大篇尤当布置,首尾匀停,腰腹肥满。 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匀停:匀称停当。腰腹:正文部分。肥满:厚实丰满。判断一篇(部)作品结尾的成功与否,也可以从另三个方面进行研判,是否简洁?是否有力?开头或过长,不入题或入题慢,或东拉西扯,语言平淡,就难以吸引人。成功的结尾,能使读者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主旨。精彩的结尾,能唤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江楠教授系统、全面、深入地探研了文章开篇与收尾的意义及艺术特点,为文友们提供了难得的学习、交流与借鉴的机会。全文条理清晰,语言精巧,总结精准。品赏阅读。编辑;李先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