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史话延寿

作者: 萧索 点击:1549 发表:2023-04-04 09:18:11 闪星:2

  延寿县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张广才岭西蔍,松花江一级支流蚂蜒河从全境通过。地理坐标是:东经127度54分20 秒——129度4分30秒——北纬45度10分10秒——45分25秒之间,县境东南与尚志市为邻,东与方正接壤,西北与宾县毗邻,境内东西最长处约90 公里,南北最宽处约65公里,县域面积为3149·55平方公里。

  但,这不是这幅地图的四至和地域面积。

  这张地图原藏于吉林图书馆,拓制回县,又经过核对和补充。

  为了说明这张地图,要先追溯华夏五千年延寿的渊源。

  和中原历史一样,三皇五帝至商周初期,有1500年断代史,后人没发现文字资料,流传下来的是神话、传说及出土的文物,到商周初期,才有甲骨文有关历史的史料描述。

  据史料记载:商周时期这里为肃慎部,秦汉时期属扶余玄菟部,盛唐时期为渤海谟颉府,宋元时期是女贞水达达路吾惹部,明属奴儿干都司木兴河卫。到公元1115年,女贞人阿骨打在上京(今阿城)建大金国,延寿成为京畿之地。后,金熙宗西迁燕京(今北京),延寿也曾出现了近800年很少文字74ea56412ab618ba7a0f8230dc9bc1b.jpg资料。公元1644年,清順帝进京,颁令东北为“封禁之地”,称作“大清国肇兴祖居之处”,严禁汉人入内。并把东北分给了八旗子弟,延寿归属哪个清八旗的纨绔子孙?我曾多方努力,终未查到归谁。但清政府没有忘记东北,开始设治管理,延寿先期归宁古塔章亰,乾隆十六年(1746年),清政府设拉楚喀副都统,溫喜山为首任官,但他对八旗子弟仍是无能为力。因为八旗子弟都是大清开国君臣的富二代,只知吃喝玩乐,随着东北满人西迁,他们也随之进京,成天无所事事,不关心祖居之地,使之大片土地撂荒。到后来,清政府又开始把朝廷重犯遣贬流放到东北。这些犯人多是才学共襄,他们把汉人文化、中原生产技术带到流放地,也把东北的富饶美丽的山川资源传达到关内各处,于是关内的饥寒交迫的贫苦农民、打家劫舍的强盗、杀人越货的凶犯,也乘机千方百计的逃来东北。到了清道光咸丰年间,汉人闯关东已成为不可阻挡之势,政府也只好默许。据查到的资料,延寿在道光年间,不仅有大批汉人在山里采参、种地,有的还积聚成屯落。在太平川,我就查过山上道光庙遗址,听过一些老人讲过入山采参的故事。

  清光绪七年,(1881年)鉴于延寿人口日益增多,宾州府知州书瑞奉吉林将军令到蚂蜒河堪荒,随即建立了蚂蜒河分防巡检,延寿开始有官治理。当时分防巡检还属于宾州厅派出机构,张绍庚为首任巡检。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升县治,称长寿县,有改同宾县。民国二年,因与四川长寿县重名,改称延寿县至今。

  2023年,延寿县120岁。

  这张地图,就是1881年建分防巡检时官方绘制的舆图。那时,据原《长寿乡土志》有关资料和我们编辑新《延寿县志》时获取的史料,当时的延寿县可以归纳成。

  一、幅员辽阔:东北至东老爷岭与依兰府交界155里,西至西老爷岭为双城厅145里,南至锅盔山到五常厅155里,桃山北至宾州厅60里,东南至蚂蜒河窝集(张广才岭)与宁古塔搭界200里,北至大通县(今方正界)128里,当时计算面积64500公里,你看那时延寿幅原有多大!二、历史悠久神秘:1982年,哈师大历史系在明清史专家张泰湘先生的率领下,在延寿做了一次长达两个多月的历史普查,我参与陪同始终。这里只提一件事即可看出延寿历史悠久。那次,青川乡火烧咀子出土了一套远古时期的石器:石斧、石铲、玉环等,张先生一看,马上断定为四千年前的遗物:张先生讲,四千多年前,正是洪荒之纪,家乡延寿大地已有人类生存了;但查到延寿有文字记载较多的,还是阿骨打建立金国以后,史料记载,金国效仿中原,实行一省六部制,全国设县,延寿因是京畿之地,不设县治。民国初年,有一部《大中华地理志》,提到延寿,书里写到:金置……同宾县称乌济赫部,境内有金代祖坟……“英悼太子,上送至乌济赫水而还……”查一下《金史》,所讲的是金熙宗老婆(皇后)生了个儿子夭折,金熙宗把太子送到乌济赫水埋葬,回上京。这个乌济赫水,经查证核实就是今天的寿山乡境内的乌吉密河,还有传说,阿骨打的四太子金兀术也生在乌吉密河边。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在《黑龙江日报》发表一篇【延寿王子坟之谜】,引起了省里有部分的重视,延寿县老科协也几次踏察、采访,但终因技术原因未能水落石出,至今仍为憾事! 三、物产丰富:千百年来传说:关东山三件宝,人参貂皮靰鞡草,延寿不仅有而且相当丰富。就说人参,延寿南北东西,可说都发现有大量人参,我在太平川牧场就听说过,清道光年间流传下来“七人八大背”的采参故事。据说,三百多年前的道光年间,有人在太平川山里(具体地址是今天红旗村四家子南山)七个人挖到了成堆的人参,足足背了八趟,留下了“七人八大背”的故事。这七个人后来在山上修了个庙,叫道光庙,我曾亲自去山上考察过那个庙的遗址,虽然庙不在了,但还可以看出任工堆砌遗留痕迹。在种畜场,有一位兽医老先生,他年轻时曾在大贵村(今中和镇)设粧看家畜,他给我讲个采参的故事:有一年,来个老客商收购人参,一个小羊倌问人参什么样,商人给小羊倌看了样品,小羊倌说,这里有的是,多极了。于是背上柳条筐,拿镐头出去一会回来,筐里满是刨的残缺不全的人参!其它,貂皮更不在话下,至于靰鞡草,那简直是一种神奇的天然保暖神草,三九严寒,絮在鞋里,不用担心冻脚。东北三宗宝,有人不提靰鞡草,改成“鹿茸角”,其实也对。就延寿而言,何止这三四样地方珍品,各种兽皮、重要药材、山果野菜、飞禽走兽……真是俯身即得。四、沙皇俄罗斯兴起之后,看上了东北富饶土地,不断蚕食中国领土,他所看到的正是丰富资源,其中是大片的未开发的森林更为垂涎。“雅克萨战争”之后,清政府腐败无能,割地赔款,1858年在北京签订了【瑷珲条约】转年又续签了【北京条约】,沙皇俄国取得了修中长铁路的特权,这条铁路的哈绥段正从延寿东部穿过,俄国佬利用铁路的便利条件大肆掠夺中国的森林资源,延寿的东山里我曾去过几次,大山里未开斧原始林里俄国佬采集的原松都是50公分以上,原木运不出去的就扔在山里,任其腐烂。在中和镇俄国木商建有木场,还从亚布力修往东山里运材铁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还存在)。

  沙皇的大肆掠夺,在铁路沿线形成村落、城镇,慢慢的延寿中心位置受到了挑战,新出现的车站有了商埠、工厂、商业服务店、栈等,人口的集中、形成的城镇出现在延寿东部,如一面坡、珠河、苇河等等,到了1922年(民国十一年),北京政府开始在珠河、苇河建立了设治局,不久相继成立了珠河、苇河县,1923年,滨江道来人到延寿划珠、苇、延三县界限,结果延寿幅原一下剩下2·9795平方公里!

  日伪政权统治下延寿,土地面积又有一些调整;1947年,根据松江省指示,延寿重新调整了乡、镇的归属,结果延寿的四极是:东双丫岭(在金高丽沟上头,我去过)为尚、方、延交界点;西北大青山为尚、延、宾交界点;南牛卵山是尚、延分水岭;北,杨木顶子接宾县,于是成了今天的东西长90公里,南北宽65公里,全县面积3149·55平方公里了。

  讲到延寿设置县治之初,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宋士信。

  公元1644年,清开疆立业设国号第二个皇帝顺治,由奉天府迁北京,但对东北尤为重视,特别对依兰以西上京会宁府之间认为是“大清肇兴祖居之处”,其神圣不可侵犯,这一片土地当然包括延寿,。蚂蜒,即为满语“肘”的意思,蚂蜒河,满族人的母亲河;乌吉密,满语,养育的意思,乌吉密河充满了神话、传说;延寿,金国京畿之地,所以延寿在大清国眼里是个十分看重的地方。

  实际也如此,延寿,山川秀丽,四季分明,大自然的造化,物产丰富,母亲河贯穿其中,土地肥沃,即适于农耕,又始于人类居住。从查到的资料上看同治嘉庆年间就有人在山里种地,采参,他们春初大雪没有融化时,用马、牛爬犁运进大山里一年费用,冬天大雪封山以后,把一年收成运到阿拉楚喀卖掉 ,回关里过年,来年又来。更有采参团队,蜗居大山,以林为家。到了道光咸丰年间 ,那些闯关东的人,有的在蚂蜒河两岸定居,形成了炊烟袅袅的村落。《清史稿》中也不得不承认,到光绪十四年(1888年)蚂蜒河流域已有人开出土地达16万7千多垧!

  现有资料无法查到是谁最先来到延寿地界,但可以肯定清政府流放罪犯没有来过延寿,多是到边境的宁古塔,进入延寿的闯关东汉人,先是采参为业,后来慢慢在自己看好的地方建立村屯,在这幅延寿早间的地图上,东西南北有许多村屯要比延寿县早得多,如,黑龙宫、孙菜营、二洪山,大贵村(今中和镇)、周家屯、阎家烧锅、乌吉密屯等等,那时集中人口最多的当属蚂蜒河两岸,尤其周家屯郝家屯一带,这里地势平坦,近河少山,适于农耕,所以炊烟袅袅,人丁兴旺。

  清同治五年,在双城二百五十垧屯爆发了马傻子率众造反事件轰动清政府,原来,早年山东人马傻子在双城开荒占草,安家立户,乡亲纷纷踏至,形成了名字“二百五十垧屯”的大屯落。不久,日本人在双城要建日本人居住的“租借地”,看中了“二百五十垧屯”,经官府谈判不妥,双城厅强行收地,马傻子率村民大战官兵,又杀进双城府,宰了政府官员!待清军大队人马围困二百五十垧屯时,村民已经没了踪影。原来马傻子精明得很,一点也不傻,他看斗不过官府,把村民早早做了安排,而帮助他的人就是宋士信。这个宋士信也非凡人,他是辽东凤凰城宽甸铅矿队长,因反对矿主压迫工人,起来造反,斗争失败后,秘密携带武器逃来双城,开个大车店掩护自己。马傻子为人刚正,乐善好施,和宋士信为好友,二百五十垧屯事件发生,他把枪支给了马傻子,并和马傻子约好,撤出村民。就是他以一己之力,秘密带领二百五十垧屯老弱妇女儿童经千辛万苦,来到了周家屯一处安家落户。而那些青壮年人则跟着马傻子进山报号,成了胡子。后来马傻子战死,他儿子率队成了东北有名的胡子队头,报号“天照应”,他的活动大营就在延寿东山里。

  当时蚂蜒河一带人口日渐增多,民事纠纷不断,不时还有匪盗侵扰,宋士信来了之后出面主持正义,孚重乡里,被村民推举为乡里首领。在他的管理下,蚂蜒河两岸村民生活安居乐业,虽无官治理,却民生安定,商繁业茂。有资料记载,他曾去吉林拜访韩边外,学习无官治理经验,所以在在历史上留下了“南韩北宋”,俨严如国之势,所辖区内的“民间兴旺,民生发达”的传说。

  光绪六年(1880年)宾州府知州书瑞到蚂蜒河堪荒,蚂延河烧锅甸子练长宋士信被委任为堪荒荒务官员,转年,设蚂延河烧锅甸子分防巡检,衙门择址周家屯,第一任巡检张绍庚到任。此时,宋士信离开烧锅甸子,选址在福山前蚂蜒河左岸建福山屯,地址大约是现在县城同庆街中段。

  张绍庚对周家屯设置没看好,他相中宋士信的福山屯,为了衙门迁址,他对宋士信首先采取封官许愿,让他捉匪缉盗,充当官府捕快;二是请一道人在福山脚下设坛,说福山屯“前有照”一条大河,后有“靠”,一座福山,此处是“坐福朝寿”“苍龙巨器”“福寿绵长”。宋士信无耐,答应福山屯做衙门府址——今天的县城。

  而宋士信从此也成了统治阶级的鹰犬。

  宋士信死后,县政府给他立了石碑,碑文叫《宋君等舍施关岳庙基纪念碑》。碑文是这样写的:

  伊古来,懿行善事,苟非載诸史册,勒以金石,无以永垂不朽也。长寿县自光绪五年,招佃安民,有善士宋练长讳士信者,施乡约周永庆,于放照委员处,求继二十丈于庙前,继此之后,复有施者施数家。好善乐施之人,因弗传于后,故勒之于石把碑。传芳百世,云。宋士信,施庙基一段,城北坆基一段。

  清光绪二十三年夏月建立

  这里提到的宋士信,已经没有一点老百姓的身份,他是巡检的警差,专事镇压群众。光绪九年(1883年)城东二十五垧地(经查,约是今天的金沙村一带)村民因与地主盘剥不满,村民毕广福设坛称帝,聚众起事,巡检让宋士信只身卧底,内外呼应,把毕广福缉拿归案,后送宾州正法。后来,宋士信成为延寿有名的大地主,但他还披着慈善的外衣。关光绪十五年(1889年)蚂蜒河大水,庄稼受灾,宋士信出面,请求免灾,但他地租照例一点不减。县城要修关帝庙(在今天的庙胡同南头)他以个人名义捐出长40丈,宽20丈基地一块,供建用庙,(庙建成后又加修岳飞大殿,所以被称为关岳庙,解放后拆除)。

  宋士信碑,刻立时间是1887年,他还健在,并且因此成了建县前的人物。宋士信死于1896年,享年61岁,葬在哪里?后人如何?我均没有没有查到。


  (本节完,下篇《蚂蜒河分防巡检时期》待续)2023 ·03·28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溯本求源,延寿县位于黑龙江中部,但其历史悠久,从出土文物看,可追溯人居有四千多年之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升县治。延寿县地处偏僻,但物产富饶,中原人闻风而至甚多,闯关东开荒入户更多,积聚成屯落。由于富饶,日本人和沙皇俄国都垂涎此地,沙皇更是大肆掠夺。延寿县有两个重要人物,马傻子和宋士信,马傻子开荒至此,不服清政府掠地揭竿而起,宋士信做其参谋威信不小,后宋被“招安”,成了朝廷犬牙。这篇文字详细介绍了延寿县的历史,尤其延寿县被劫掠一节,写得跌宕生动,让人心生义愤。推荐阅读。编辑:梁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