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孔子诞辰之日
又是一个瑞气蒸腾的美好的早晨。
太阳从晨曦薄幕中喷薄而出,越升越高,俯视着苍茫的山川河流,城市烟村,俯视着正在苏醒的勃勃生机的万籁。
我站在十一楼层的阳台,与太阳对视。
2569年前的今天,9月28日那个早晨,山东曲阜那一片丛林茅舍里,一个深刻影响了华夏文明两千多年的文化巨人诞生之时,太阳是否也是今天这样喷薄而出?
司马迁写完《孔子世家》,满怀崇敬的在文末写下:
“高山仰止”。
这是整部《史记》中高于所有历史人物的极致评价。
1300年后的南宋,路边一个不起眼的小驿站的墙上,赫然出现两行字: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大儒朱熹也推断不出何人所写,但知来自民间。
不是字写的多有美感,而是这两行字代表了华夏民族景仰的心声,斑驳的历史实在掩藏不住,凸显了出来。
近代以来,孔子和《论语》的命运,跌宕起伏成家常便饭,毁者也兴,誉者也勃。
今之“国学热”,各种版本的《论语》解读争相而出,又是一片纷争与噪杂。
日前,一名正在走红的网红“学者”惊人语出:八个字,概括孔子全部思想: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听的我瞠目结舌。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随手摘几句,每句都包含着不同的意思,怎么概括?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种平等人格的观念若在现代并不足奇,可那是血雨横飞战马嘶鸣的两千六百年前,当时的世界还都是强者决人生死弱者任人宰割的野蛮社会,此论一出,能不振聋发聩!
即便在今天所谓开明社会,以己度人推己及人也是做人相当高的道德标准。
仅此思想,也足以煌煌于青史!
在奴隶主的封地上,奴隶的身份等价于牲口,一个首倡平民教育的民间教师,竟然提出“有教无类”,将贵族与平民等量齐观,还要“因材施教”,这是什么思想?
这不是人类文明的先声?
《论语》中关于君子的论述就多达107处,上至君主下至平民的行为规范都有了目标,这种君子人格的树立,直到两千六百年后的今天,依然是作为人的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仁者爱人。
推己及人。
仁者见仁。
仁者乐山。
仁者寿。
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
《论语》中关于仁的论述多达109处,光孔子本人的论及有八十多条,一个“仁”字,内涵与外延至今还在探讨挖掘。
纵观《论语》全书,从贵族到平民,从上层建筑到经济基础,孔子的思想目光几乎无所不及,论述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两千多年来,解释《论语》的文字书籍代有更迭,汗牛充栋,还从没人能用几句话“概括”!
那八个字,也仅能概括一个字:礼——“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也就是孔子一心倡导恢复的周礼。原是周朝以德治国的一套政治秩序行为规范。
可以想象,那是在血流盈野“礼崩乐坏”的春秋末年,一个心系民生满腹仁爱的书生发自心底的无奈的呼喊!你用两千多年后的“进步论”去对比他的“倒退”?
毕竟,两千多年的历史阻隔不能一步跨越,当时的人文思想民智民风语言习惯以及地域文化的差异等等,依然是今天需要深入探究的课题。孔子儒学的原典精神跟历代后人的理解诠释究竟有多大出入,这是需要做细致深入的研究的。
华夏文明是世界文明中唯一数千年一脉相传不曾断代的文明,而孔子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主要的部分,作为儒家思想源头最重要的典籍《论语》,它的思想文化价值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份量不言而喻。
一部《论语》,基本涵盖了孔子关于人生修养文化教育及治国治世的思想理念,它当然不是现代社会公民仍须恪守的信条,但是,他的文化精神思想内核于今天社会的道德修养人格塑造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这是不争的事实。
后记:2020.9.21日前列腺癌手术,术后一星期,适逢孔子诞辰,病床上写了此稿。此文只是从一个角度概括简述了孔子,我并不认为孔子学说完全适用于今天,那是不可能的。我对宋明理学持坚决批判态度,另文叙述。
【编者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对于孔子,当景仰之、感恩之、效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公元前841年前没有文字史料,是孔子编修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把上古文化和文明传承下来的。从孔子时代到至今,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中,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主线。孔子是中华上古文化的传承人以及5000年中华文化的奠基人。孔子对文化上的贡献、观念上的贡献、哲学上的贡献、政治上的贡献、教育上的贡献,是中华民族的无价之宝。作者的散文简明扼要,内涵深厚,文脉清澈。品赏阅读。编辑:李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