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雩北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背后的故事

作者: 丁良跃 点击:1367 发表:2023-03-27 10:09:21 闪星:3

摘要: 老宅的孤独岁月,似与对话的老人,彷徨迷失且真实,站在老宅前徘徊踱步,思绪连绵起伏,静默无语泪潸潸。老宅的泥土,老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令人印象深刻......

  老宅的孤独岁月,似与对话的老人,彷徨迷失且真实,站在老宅前徘徊踱步,思绪连绵起伏,静默无语泪潸潸。老宅的泥土,老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令人印象深刻......


  

  土地革命时期,雩北地区旱涝兵灾、租高税重,赋税徭役压得人民喘不过气,穷苦人民颠沛流离,民怨沸腾,揭竿而起,在赣南特委领导下,组织了以桥头为中心的中共雩北特区委员会,直接领导雩都、兴国,宁都边区人民进行武装斗争。雩都桥头根据地是当时赣南的第一块红色根据地,红十五纵队及江西地方红军独立第四团是赣南的第一支工农武装。被陈毅同志称为“赣南当时最红的地方”和“群众斗争的代表”。002_副本.jpg

  1928年6月,成立了雩北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雩北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下辖桥头、平安、樟木山3个办事处,具体领导雩北特区人民开展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等,办公地点设立在于都县桥头乡桥头村犬脑组的一栋民居。

  该民居叫盘螺石,民居坐北向南,由围墙、门斗与厢房及二井三厅、两侧横屋与砂手组成,土木结构,悬山顶。面阔38.2米,进深34米,高6.5米,占地面积1298.8平方米。门斗设罗锅椽,麻石门槛及门枕,门簪、雀替、挑、托皆饰透雕或浮雕鳌鱼与花卉纹。厅内地面铺青砖,横屋设骑楼及木格围栏,两侧横屋骑楼各有花楼。

  这座雩北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里,写有许多苏区标语和红色漫画。在旧址的左侧外墙上,书写标语:消灭军阀混战;为打倒国民党口口口;右侧外墙上的标语已经模糊不清,仅仅依稀辨别“口口口民万口口”。进入大厅,在前厅的左侧墙面横书苏区标语:欢迎白军弟兄打土豪分田地!第一村。在旧址两侧的二楼花楼墙上,有红军在于都早期革命留下的标语和漫画,左侧花楼里东面墙角画有许多漫画;右侧花楼进门处的墙上也有标语:革命胜利,并画有几名骑马的红军和持大刀、长矛的红军画像;进入花楼内的西面墙上从右至左书写标语:活捉金汉鼎,打倒赣州南昌,武装消灭军阀混战,推翻国民党政府,拥护中国共产党。

003_副本.jpg

  通过这些书写的苏区标语和漫画,可以进一步了解到发生的大致时间及事件。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召开之后,红四军于1930年1月由福建进入江西广昌地区。1月下旬,红四军第二纵队在毛泽东的率领下,从广昌进入宁都,在东绍与朱德率领的红四军主力会师。在攻占了宁都、乐安、永丰之后,组建了新的前委,并提出了“一年争取江西”的计划。为实现这一计划,红四军决定攻打吉安。在红四军从广昌向吉安推进的行军途中,天降大雪,毛泽东面对漫天风雪,浮想联翩,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豪气冲天的《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满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雩北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于不久搬迁至桥头木鱼塘雩北特委。1930年2月在银坑琵琶垅召开会议,改为雩北区苏维埃政府。

  

  雩北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是清末朱义清、朱义源建,近年稍有修整。此旧址是中共于都地方组织早期革命的实物见证,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004_副本.jpg

  今年80岁的朱学稠就是在这里出生的。朱学稠说,这里的开基祖是他的高祖父朱道赏。朱道赏生有五子,其中第五子朱义菁是自己的祖父,祖父生于1883年,1942年去世,祖母王氏出生不详,于1970年去世。

  看见朱学稠家的大门上端钉有一块“革命烈士”牌子,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问他,你家有当红军的吗?他说,我父亲当了红军。他边说边往屋里走去,然后拿了一张“烈士证明书”出来,“烈士证明书”上面写着:1983赣烈字第“020013”号;姓名朱志文,1900年出生,生前所在单位及职务“红军司务长”;牺牲时间地点原因“1934年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执证人姓名“朱学稠,过继子女”。

  看了“烈士证明书”后,对朱学稠我更感到好奇了。我又问他,那么你的亲生父母呢?朱学稠说,自己的生父叫朱志霃,1906年生,1973年去世,生母钟捡秀,1911年生,1982年去世。

  生父朱志霃和继父朱志文属同房叔伯兄弟。继父朱志文有三兄弟,朱志文排行老大,老二叫朱志遇、老三叫朱志芳,兄弟三人都去当红军,北上无音讯。

       朱学稠说,生父朱志霃生了二个儿子,大儿子叫朱学程,也就是自己的兄长。继父朱志文是结了婚去当红军的,仅生了一个女儿,当红军后再也无任何音讯,1956年,按照当地风俗,将朱学稠过继一半给朱志文为子;同时,兄长朱学程也过继一半给朱志遇为子。

  生父朱志霃也参加了红军,因受伤退伍返乡,被评为三等残废军人。从记事起,生父朱志霃很少与自己聊天说话,也许哥哥朱学程打小乖巧灵气,又一直很会念书,所以生父朱志霃喜欢哥哥。朱学程毕业于南方冶金学院005_副本.jpg,后分配在铁山垅钨矿工作,当了一名工程师。

  朱学稠说,自己读书较迟,当时有十五六岁了,在桥头小学上学,桥头小学位于苦竹脑(今桥头初中),苦竹脑也叫虎子山脑,以地形得名,因石头外形像老虎,这边聚居的居民姓朱,中间相隔一条河,所以老虎过不了河来。当年不知为什么,父亲总不太愿意让我去念书,所以自己断断续续地念了六年小学。小学毕业后,1964年自己光荣参军入伍,1969年退伍后,分在南昌开关厂工作,直至2003年退休。

  朱学稠说,在自己十多岁时,那时还没有上学,听祖母王氏说,我们这里还曾设过红军修械所,红军战士、技工人员在这里修理枪支,房屋后面的山上有一棵巨大的松树,他们把它作为试枪的枪靶子。那时,红军将修理好的枪支,会进行瞄准试枪;这棵巨松,后在1958年“大跃进”大炼钢铁时,被砍去做烧炭用了。

  生母钟捡秀是银坑琵琶垅人。朱学稠说,小时候,母亲对他说了许多她干革命工作的事情。母亲曾担任过胜利县妇女部长,那时她去南昌参加苏区全省妇女部工作,常常骑一匹高头白马,从兴国县长岗乡回到胜利县......

  听着朱学稠的讲述,我的眼前瞬时映出了一幅画面:绿草茵茵人潇潇,一女子一匹马,远处传来哒哒的马蹄声,和无言的叹息划过尖锐的长空,回望来路只见女子骑马飞奔,总给人一种高贵之感,更有一种荣耀之感。006_副本.jpg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已经临近过年了,胜利县妇女部随县委县苏机关转移到兴国县坝子上,突然遇到了国民党军主力,双方发生激战,红军部队全部被打散了。母亲与妇女部的其他人员躲在山上,就这样躲掩了一个礼拜,风声不太紧了,然后下山来试探有关情况,当地群众说,国民党军已全部撤走了。于是,她们全部下山来,换穿上老俵的衣服,悄悄地回到家里。

  后来,我们兄弟俩相继出生,母亲也就一直在家务农。解放前,组织上还想找她出来工作,继续参加革命,但由于二个孩子尚幼,母亲也就回绝了......

  站在雩北区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前,仿佛穿越了时空,党在于都早期的革命历程,历历在目,非常震撼,非常受教育。作为文博人,我们要进一步深挖于都红色革命历史,发挥遍布于都境内的革命旧址作用,让更多人走进于都,了解于都,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

      完稿于2023.3.23于都河畔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雩北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苏区标语、红色漫画和革命后代朱学稠的讲述,从文字和图片中,我们仿佛置身其中,“党在于都早期的革命历程,历历在目,非常震撼,非常受教育”。“雩都桥头根据地是当时赣南的第一块红色根据地,红十五纵队及江西地方红军独立第四团是赣南的第一支工农武装”,了解于都就是了解中国革命,作者文字殷殷传递,“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任重道远。推荐阅读。编辑:梁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