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英雄不老(上下)

作者: 许言 点击:2097 发表:2023-03-23 07:48:00 闪星:2

摘要:几十年过去了,这些曾经骁勇的战士,这些经历战争的被称作英雄的最可爱的人,从烈士身边站起,揩干血迹,重返故里,承载着血与火的悲壮,传续着民族的灵魂与气质,朴实,勤劳,坚韧,顽强,始终保持着革命战争时期的那样一种生命状态,退伍回乡时安贫乐道,不求索取,隐功埋名,克服战争中身体和精神的伤痛,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的富强进步默默奉献,进入耄耋之年,重整戎装,重新列队,身体力行,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用行动书写光辉历史,书写不朽的英雄精神。

  纪录片脚本(上)

  《英雄不老》

  【黑底红字书写或键盘敲击出:】

  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习近平

  1、【天安门人流、人们谈笑自然,红旗略略,一派祥和分为】

  盛世华章,岁月静好。

  2、【影视资料:抗美援朝战争上甘岭、奇袭白虎团战斗场景,定格:丹东鸭绿江断桥前的群雕】

  历史的烟云沉淀在流年的轮回中,那些战火硝烟的时代,那些兵刃交接的曾经,已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渐渐淡去,然而,在鸽哨系着阳光的的岁月里,有一些精神、有一种情怀,却定格为历史的永恒。那就是英雄精神,一种英雄不老的精神。

  战争可以遗忘,毕竟任何战争都是无情残酷的!但历史不能遗忘,英雄不能遗忘,因为那将会遗忘我们这个民族的基因!

  3、【走下战场的影视画面,田间劳作,工厂做工,给青少年讲战斗故事、给大学生上战争史课,给科学家讲传统,聚集在老战士之家整装待发,向军旗敬军礼,走向庆祝建党和建国庆典舞台上,步履缓慢却坚定铿锵犹如重上战场,高唱战歌(歌曲最后压混)】

  几十年过去了,这些曾经骁勇的战士,这些经历战争的被称作英雄的最可爱的人,从烈士身边站起,揩干血迹,重返故里,承载着血与火的悲壮,传续着民族的灵魂与气质,朴实,勤劳,坚韧,顽强,始终保持着革命战争时期的那样一种生命状态,退伍回乡时安贫乐道,不求索取,隐功埋名,克服战争中身体和精神的伤痛,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的富强进步默默奉献,进入耄耋之年,重整戎装,重新列队,身体力行,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用行动书写光辉历史,书写不朽的英雄精神。

  同步贴画出职员字幕:

  叠划出鲜红的纪录片片名《英雄不老》(上)

  ---寻访最可爱的人

  4、【中岳嵩山:东西起伏,好像巨龙横卧,雄浑高大,气势巍峨,群山脚下有一个扳倒井村(航拍)】

  5、【扳倒井特写,游人观望笑谈,扳倒井的故事视频资料或电脑制作动漫图】

  这里是位于中岳嵩山脚下的一个普通村庄---扳倒井村。

  扳倒井村因为有一口倾斜的井而又变得不普通。说起扳倒井村,这里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扳倒井其名与东汉王朝开国皇帝刘秀有关。王莽撵刘秀时,刘秀行至此地,将士们口渴至极,虽找到了一眼井,但因井深喝不到水,刘秀急中生智,用力扳倒井壁,将士们得以解除口渴和困乏。美丽的传说再加上常年不会干涸,搬倒井村也因此出了名。借助这2000多年的历史传说,搬倒井村引进旅游开发公司,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各地游客慕名而来。

  6、【天刚麻麻亮,扫地声音起,镜头从扫把头开始上摇向一位弓背的老人,拿着沉重的扫把,艰难却自信得扫着广场,并不时弯腰捡拾着地上的杂物,老人迎着朝阳认真地扫着,身后一片整洁。】

  7、【打扫完这一片广场后,老人朝着一个大杏树踮脚走去,而后坐下,欣慰地看着阳光普照的村子,村中炊烟袅袅,鸡鸣鸭叫,百鸟啁啾】

  这棵大杏树是老人70多年前十几岁的时候亲手栽种的,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是这个村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有句俗话,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多少村民和游人无数次地在这里享受过阴凉。老人很欣慰也很快乐,因为他为后人创造了幸福,每天打扫村里的广场也就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8、【老人欣慰地眺望着整个村子,不时看看山洼里新开发的旅游景点,一位早起的游人跑步到附近,走近老人与老人攀谈,抗美援朝战争战斗及谈判签订协议影视片段】

  这位刚刚打扫完广场正在小憩的老人叫丁进友,1932年就出生在这个叫扳倒井的村子里,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党中央毛主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一声令下,全国上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18岁的丁金友和其他热血青年一样,踊跃报名参军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并就地备战训练,随时听从前方调遣。1951年正月正式赴朝参战,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38军114师341团3营8连成为一名志愿军战士,直到1953年7月将以美国为首的17个联合国军打回到三八线并迫使其在停战协议书上签字,才返回国内。谈起那段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岁月,老人情绪异常激动。

  9、【丁进友谈参战经历,描述战争残酷】

  战争结束后,走下战场的丁进友随着大部队开赴回国,参加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丁进友所在部队回国后留守在了冰天雪地的北国。

  10、【丁进友谈部队回国及复原的情况】

  组织上找他谈话,农村成立合作社,急需人才,复员军人要起带头作用,丁进友二话不说,回到原籍。回来后丁金友高风亮节,隐瞒了自己在战场上右腿和左手冻伤的疾病,当他到壮年时候身体却一天天衰老,右腿疲腿的愈加明显,左手三个手指头关节也不能活动。

  11、【老人随手拿起拐杖步履略显蹒跚地走到广场侧面下坡的一处菜园,开始打理蔬菜】

  这篇面积不大但却郁郁葱葱的菜园是老人一年四季蔬菜的来源之处,老人克服身体残疾用勤劳换来舌尖上的美味馈赠。

  12、【老人摘了一些蔬菜顺着坡路向山下的村中走去,身影一晃一晃渐远而去】

  13、【老人走到一处院落,打开院门,方下拐杖,坐在石阶上择菜,又回到厨房洗菜。调菜】

  14、【老人又走到院子里的灶台前点火做饭,然后揭开锅盖拿出热馍,放到小桌子上一口菜一口馍地吃着,还不时喂一口饭给老母鸡和小鸡们】

  15、【丁进友谈回到家乡后年轻力壮隐瞒伤情不报残疾的情况】

  正当丁进友一腔热血建设家乡的时候,无情的命运之神给了这个老兵当头一棒。35岁那年,与他朝夕相处才十几年的妻子因病去世,留给他三个未成年的女儿,最大的12岁,小的才3岁,因添不起再多的饭碗,为把孩子抚养成人他选择了单身,自此,丁进友既当爹又当妈过着一天苦似一天的日子,白天背着小女儿上山干活,晚上回来做饭收拾家,并学会了纺线织布缝缝补补所有家庭妇女应该做的活儿。

  16、【丁进友谈家庭变故后的生活】

  17、【采访丁进友邻居谈当年丁金友的艰难不易】

  18、【采访丁进友女儿谈老人拉扯三个女儿的生活状况】

  艰难中一路走来的丁进友如今已经85岁高龄,但他仍像一株傲霜斗雪的青松,不畏严寒,精神挺拔!

  如今,丁进友的女儿们早已出嫁,留下他一人靠着每月800多元的津贴和山上分配及自己开发的薄地维持生计,但再苦,丁进友、也不觉得苦,他说,想想战场上牺牲没有回来的战友,我们是何等的幸运......。

  19、【丁进友谈现在一个人的生活情况】

  因为前几天刚刚下过一场雨,在这个靠天吃饭的山坡上有了好的商情,用过早饭,老人又来到菜园,整理一块空地,点上一些秋季的菜种。

  20、【艳阳高照,游客慢慢聚集在大杏树下乘凉,老人欣慰地看看,然后转身走向通往家中的下坡路,一晃一晃的身影渐渐远去】

  21、【简单吃过午饭,老人刚想休息一会儿,这是门外传来喊话声:丁叔,在家不在,下午让你到村委开会咧。丁进友应声,知道啦。】

  22、【老人顾不上休息,从衣柜里拿出一件军用夏常服穿上,自言自语地说着,“这是到郑州老战士之家参加活动时才能穿的衣服”】

  23、【老人来到村委大院,打量一周,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24、【从村容村貌转到会议室】

  扳倒井村,近几年依托优美的山区自然环境、历史典故一直致力于打造乡村旅游,今天村两委班子要召开一次大力推进本村旅游发展的会议,丁进友被特邀参加。

  丁进友老人作为一名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为了村里的建设发展,他摒弃宗族观念,至今已是23名党员的入党介绍人,对于村里的不正之风,歪门邪道丁进友敢于动真碰硬,不怕得罪人,上至支书村长下至普通百姓,只要发现原则性错误,都会不留情面,当面批评,对此大家也是心服口服,提起这老爷子,那是不服不行。

  会议开得很热闹,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献计献策,丁进友老人提出不要冒进,要采用战术上的动作,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25、【丁进友单独谈心镜头】

  丁进友当过多年的村干部,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村干部工作有什么问题,村民生产生活有什么困难和矛盾,他都会主动上门提出解决办法,及时排解问题化解矛盾。

  26、【采访扳倒井村支部书记或村长,谈丁进友的高风亮节】

  当问起老人苦了一辈子还有什么愿望和想法时,老人朴实率真地笑着说,自己能干的绝不给国家政府、社会和子女添麻烦。自食其力最好。至于愿望,如果身体允许,我想在有生之年跟着郑州老战士之家我们的好闺女张爱兰到南昌去看看八一军旗,向军旗行个军礼,了却我几十年的夙愿!

  27、【老战士之家相聚在军旗升起的地方活动镜头,声音压混,张爱兰来看望老人】

  然而这一次相聚在军旗升起的地方,井冈山--南昌之行,丁进友没能参加,因为当张爱兰通知他时,他的受伤的右腿越发疼得厉害了。但张爱兰却把这次井冈山--南昌之行的新闻和图片给老人带来了,老人看到他的战友们雄赳赳气昂昂地在八一军旗面前敬礼,高唱战歌,已经十分欣慰。唉,这一辈子值啦!

  28、【夕阳西下,老人行走在村中,上坡下坡,见到一群游客还在大杏树旁说笑并争相留影,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老人被年轻人拉到大家中间一起合影,老人笑得灿烂无比。】

  在漫长的人生岁月里,老人带着战争留给他的伤痛和记忆,经历了平凡平淡,甚至遭遇了贫困和坎坷,但他始终保持一种昂扬的生命姿态,用自己的方式为社会做着贡献,他的不屈不挠的身影犹如一座丰碑,屹立在嵩山脚下......。

  【插入片头】

  1、【天安门人流、人们谈笑自然,红旗略略,一派祥和分为】

  盛世华章,岁月静好。

  2、【影视资料:抗美援朝战争上甘岭、奇袭白虎团战斗场景,定格:丹东鸭绿江断桥前的群雕】

  历史的烟云沉淀在流年的轮回中,那些战火硝烟的时代,那些兵刃交接的曾经,已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渐渐淡去,然而,有一些精神、有一种情怀,却定格为历史的永恒。

  《英雄不老》(上)

  ---寻访最可爱的人

  画面淡入:【航拍郑州市中原区徐水镇某临时安置区,俯瞰一片院落,院里的人们在各自忙碌着。】

  29、【捣药的声音传出,特写,主人公孙耀书正在使劲地捣着中药并一组一组分开,身后是一排中药柜,看上去有些年景了】

  30、【“老孙、老孙......”声音从外面传来,老人放下药杵,起身】

  31、【老人帮助老伴儿从屋子里往外推轮椅】

  老伴:门槛太高了,抽空收拾收拾,老是推不出来

  孙耀书:中,扶好啊。

  这位乐观的老人叫孙耀书,1932年生于须水镇,原中国人民志愿军64军192师独立营二连战斗小组组长,后转为战地卫生员,1951年1月赴朝参战,参加了马良山战役。

  32、【采访孙耀书,谈几个朝鲜战场上感人的故事】

  年轻的孙耀书在战场上身小利索,英勇善战,不顾生死,表现突出,1952年5月25日在朝鲜战场上火线入党。

  33、【孙耀书谈火线入党情况】

  34、【孙耀书:当时战场上,往往把最重要最艰巨的战斗任务交给共产党员,连长一喊都是,共产党员跟我上。这是一种荣耀,你如果不是党员没资格担当重任的。我入党时没有任何私心杂念,就是想着任何时候都冲锋在前,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出生入死的战场上不只是血与火的洗礼,同样也有令人难忘和感人的故事,并且一直温暖着,有一幕场景就温暖了孙耀书一生。

  35、【孙耀书谈,朝鲜一位教师姐姐晚上为其挡雨鼓励他英勇杀敌的故事】

  为了这种荣耀,这种决心,在未来的60多个春秋时光里,老人虽历经磨难和坎坷,那曾经的誓言依然鲜红如初,坚定的信念不曾有半点更改。

  1958年会原籍郑州之后,孙耀书干过公社中心卫生院负责人,也干过保管员,卫生员,炊事员,甚至还养过猪,养过兔。然而组织上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不管干什么都任劳任怨毫无怨言,他说,革命战士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上个世纪70年代初的时候,妻子得了当时被称为不治之症的肺结核。看病吃药会费很大,四处筹借,生活捉襟见肘。见他生活困难村支部研究每月补助他30元,那时在大队工作的孙耀书每月津贴才6块钱,30相当于他半年的津贴,这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起码能解决当下的燃眉之急,然而,孙耀书婉言谢绝了。

  36、【采访孙耀书:那时候群众生活都不富裕,比我困难的家庭还有很多,我是共产党员,共产党员是干什么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啊。有困难就向组织伸手,能叫共产党员吗?要给给他们,我不能要。】

  37、【孙耀书老伴采访:得了肺结核营养跟不上,老孙就没明每夜地干,挣工分到年底兑钱】

  38、【孙耀书谈夜里积肥,砍柳条编框换点零花钱给老伴买点好吃的补养身体,艰难度日。】

  从1983年开始,村卫生所解散,在卫生所工作了14年的孙耀书,面临着新的选择和分配,那一年,孙耀书刚过知天命之年,命运也真是到了知天命的时候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伴着市场经济的灵光,孙耀书不甘于被选择的命运,他开始了自己的人生一段新的征程。

  39、【孙耀书采访,谈自己凭借在部队当过卫生员的基础开办诊所的前前后后】

  开诊所,孙耀书想到的不仅仅是挣钱养家糊口,救死扶伤,他还有一个共产党员一个高尚而又朴素的想法,就是怎样能让村里的群众能看得起病。几十年里,他这样想着也这样做着。

  40、【孙耀书谈,找村里领导要求,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只收取成本费,确实有困难的减免医疗费等】

  41、【村干部谈,当年孙耀书将一份全村60岁以上老人名单递交到村里,注明这些老人只收成本费】

  42、【村民谈孙耀书的大爱义举】

  仅仅让群众能看得起病还不行,能通过自己的手看好病才是好医生真本事。孙耀书凭着自己小学文化程度钻研起了大部头的医学书籍,不注重学习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医术随着阅历的增长也在不断提高。

  老伴的病在医院反复治疗几次不见成效,老孙便把老伴用车拉回了家,自己边照顾边看病,奇迹出现了,给老伴配了几副汤药之后,居然奇迹出现了。老伴渐渐地恢复起来了,而且还能为老孙做个简单的饭菜。

  43、【老伴谈老孙对自己的精心照料】

  44、【孙耀书谈通过给自己的老伴治病谈学习的重要,不仅在医术上,在党性修养上也是这样】

  为了跟上时代步伐,不落伍,不掉队,孙耀书十分注重党性修养和政治思想的锤炼和提高,始终要求自己要做一名新时期的合格的共产党员。

  45、【孙耀书谈2016年2月,中央关于开展“两学一做”活动的学习和认识】

  46、【村干部谈孙耀书积极参加公益事业,支持队里建设,帮助扶贫、修路等爱心举动】

  业余时间许多老人会选择玩玩牌打打麻将或者到处去旅游,而孙耀书却在照顾好老伴的同时忙里偷闲学子钻研书法艺术,陶冶自己的情操,多次参加各种书法比赛,老孙说,得不得奖不重要,重在参与与大家交流交流,相互提高。尽管如此,他还是获得了不少奖励。

  为践行自己“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入党誓言,2008年孙耀书决定去世后将遗体捐献给国家用以作为医学研究。2010年又说服老伴也加入了捐献遗体的行列。他认为,遗体是宝贵的财富,捐献遗体对国家医学事业进步大有益处。

  47、【孙耀书谈对遗体捐献的认识】

  48、【孙耀书老伴谈怎样做自己的思想工作让去世后捐献遗体】

  为了捐献遗体事情稳妥起见,也为了后事不出现不必要的争议,孙耀书将捐献遗体的想法和协议书送到郑州老战士之家,跟创办人张爱兰谈自己的想法,签订委托书事宜。

  49、【张爱兰谈孙耀书找到自己要求委托她代为捐献的经过】

  如今,孙耀书所在社区的安置房已经建好并陆续开始搬进入主,孙耀书已经接到搬迁的通知。老孙还有一块心病没有着落。就是自己搬到楼上去之后,现在的中药柜子和那么多中成药怎么办?自己年纪渐渐老了并且力不从心了。思来想去,老孙有了主意。

  50、【孙耀书谈药柜的处置的想法】

  他将现有的药品列了十几张的清单,给张爱兰,并工工整整地用毛笔写下了自己的捐献委托书。

  【上集完】


  纪录片脚本(下)

  《英雄不老》

  ---寻访最可爱的人

  编剧   许  言

  【黑底红字书写或键盘敲击出:】

  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习近平

  1、【天安门人流、人们谈笑自然,红旗略略,一派祥和分为】

  盛世华章,岁月静好。

  2、【影视资料:抗美援朝战争上甘岭、奇袭白虎团战斗场景,定格:丹东鸭绿江断桥前的群雕】

  历史的烟云沉淀在流年的轮回中,那些战火硝烟的时代,那些兵刃交接的曾经,已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渐渐淡去,然而,在鸽哨系着阳光的的岁月里,有一些精神、有一种情怀,却定格为历史的永恒。那就是英雄精神,一种英雄不老的精神。

  战争可以遗忘,毕竟任何战争都是无情残酷的!但历史不能遗忘,英雄不能遗忘,因为那将会遗忘我们这个民族的基因!

  3、【走下战场的影视画面,田间劳作,工厂做工,给青少年讲战斗故事、给大学生上战争史课,给科学家讲传统,聚集在老战士之家整装待发,向军旗敬军礼,走向庆祝建党和建国庆典舞台上,步履缓慢却坚定铿锵犹如重上战场,高唱战歌(歌曲最后压混)】

  几十年过去了,这些曾经骁勇的战士,这些经历战争的被称作英雄的最可爱的人,从烈士身边站起,揩干血迹,重返故里,承载着血与火的悲壮,传续着民族的灵魂与气质,朴实,勤劳,坚韧,顽强,始终保持着革命战争时期的那样一种生命状态,退伍回乡时安贫乐道,不求索取,隐功埋名,克服战争中身体和精神的伤痛,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的富强进步默默奉献,进入耄耋之年,重整戎装,重新列队,身体力行,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着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用行动书写光辉历史,书写不朽的英雄精神。

  同步贴画出职员字幕:

  叠划出鲜红的纪录片片名《英雄不老》(下)

  ---寻访最可爱的人

  4、【张爱兰谈孙耀书委托后受感动,要发挥老人专长的余热,安顿好这笔财富】

  孙耀书为什么将关乎人生重要的两件大事情要托付给张爱兰和老战士之家呢?还有丁进友老人也提到跟随张爱兰到军旗升起的地方,张爱兰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她为老战士们做了什么而得到老战士们如此爱戴和信任?

  于是,我们跟随孙耀书老人来到了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纬一路7号,省军区社区四楼的老战士之家,长长的走廊布置一块块展板,讲述着抗美援朝的昨日和志愿军老战士的今天,这让我们感到无比震撼。当我们进到展览馆内,一位中年妇女正在于几个老战士交流着,这就是老战士的创办人张爱兰,见到她,我们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她为什么花费那么大的心思,创办这样一个老战士之家!张爱兰向我们讲述了一段感人的故事:

  这个故事还要从2008年说起。

  2008年11月为圆众多抗美援朝老战士的相聚之梦,中

  牟县下岗女工张爱兰卖掉经营中的超市在郑州创办“中国首个抗美援朝老战士之家”。中国《老干部之家》杂志发文称赞张爱兰“下岗职工办国家大事。”

  5、【张爱兰谈为父亲找战友经过】

  6、【张爱兰谈为什么要创办老战士之家\把郑州老战士之家建成全国老战士的感情联络站、免费接待站、爱心传递站。让老战士在有生之年少一份孤独,多一份幸福,少一份遗憾,多一份荣耀。】(办了四件事)

  7、【接待老战士镜头、展览馆、成立党支部】

  九年来,张爱兰已自费50多万元,免费接待来自全国及河南各地老战士3500人次、老战士子女及家属4600余人次,到北京、山东、江西、福建、四川、重庆等全国和河南各地救助、慰问贫困和生病卧床在家或住院老战士500余人次。与此同时,征集抗美援朝战争纪念物500余件,书籍1000余册,几十平方的老战士之家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思想品德课堂和革命历史展览馆。已陆续接待前来参观学习的各地爱国主义教育团体300多个。2010年10月在金水区经八路街道党工委的支持下成立中国抗美援朝老战士之家党支部。

  【插入片头】

  8、【天安门人流、人们谈笑自然,红旗略略,一派祥和分为】

  盛世华章,岁月静好。

  9、【影视资料:抗美援朝战争上甘岭、奇袭白虎团战斗场景,定格:丹东鸭绿江断桥前的群雕】

  历史的烟云沉淀在流年的轮回中,那些战火硝烟的时代,那些兵刃交接的曾经,已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渐渐淡去,然而,有一些精神、有一种情怀,却定格为历史的永恒。

  《英雄不老》(下)

  ---寻访最可爱的人

  10、【张爱兰谈为满足老战士和烈士遗孀及子女心愿首次赴朝扫墓的经过】

  为了实现老战士60年重走抗美援朝之路的梦想。张爱兰先后九次带领300多名老战士和烈士子女赴朝鲜为牺牲在异国他乡的18万烈士扫墓。受到朝鲜党、军队和人民的热烈欢迎,谱写了中朝友谊新篇章。2013年7月5日,老战士之家创办人张爱兰收到由朝鲜驻中国大使馆转来的朝鲜金日成社会主义青年同盟中央委员会和国际交流社发来的邀请函,指出:“我们高度评价贵方为让新一代传承朝中友谊的历史和传统而作出的努力,郑重委托郑州《抗美援朝老战士之家》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子女和青少年团队访问朝鲜。”2014年9月30日,中国首个烈士纪念日,张爱兰组织来自7个省市的20余名志愿军老战士和亲属及烈士子女赴朝开展祭奠先烈活动,受到中国驻朝鲜大使刘洪才的会见并参加了大使馆在中朝友谊塔举行的公祭先烈活动。

  11、【张爱兰谈成立宣讲团和合唱团的初衷】

  为了开展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及时代精神教育,张爱兰组织成立了老战士之家爱国主义宣讲团和老战士合唱团。

  12、【谈第一次受邀到北京中科院为年轻科学家讲课的感受】

  爱国主义宣讲团面向全国开展教育活动,分别到中国科学院、河南省委党史办、毛岸英学校、朝鲜黄继光学校、雷锋小学、河南工业大学、郑州大学、驻军部队、河南豫中监狱、河南未成年犯管教所、金水区中方园双语学校等60多家大中专院校和单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3、【张爱兰谈到朝鲜黄继光学校开展互动活动的情况】

  九年来,爱国主义宣讲团到各地宣讲达70余场次,有300多名老战士参与了宣讲活动。有20家院校和单位在老战士之家挂牌设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老战士合唱团,多次应邀参加国家和省市组织的庆祝建党及建国等大型文艺汇演演出活动60余场次,累计参加活动老战士达800多人次。树立了老战士的良好形象,展示了老战士的风采。

  14、【张爱兰谈老战士们到北京后欣喜若狂的情景】

  特别是2013年4月8日至11日,老战士之家创办人张爱兰连续三天组织老战士之家北京行活动,先后到北京天安门、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军事博物馆、抗日英雄纪念馆、八达岭长城及鸟巢、水立方参观,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圆了抗美援朝老战士为60年前牺牲烈士赴京报告的沉重的历史愿望!新华社派出记者专程对此作了报道。

  15、【张爱兰谈为什么要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活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老战士之家响应习总书记不忘初心传承红色基因的号召,先后举办了传承红色基因签名宣誓活动、重走长征路活动和相聚在军旗升起的地方等活动,张爱兰表示要以老战士之家爱国主义宣讲团为平台,发挥老战士作用,传承党的优良传统,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培养青少年爱国之情、砥砺爱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共同精神支柱和强大精神动力!

  16、【张爱兰谈建军90周年开展相聚在军旗升起的地方活动】

  为庆祝建军90周年,老战士之家于2017年8月举办了喜迎党的十九大“不忘初心,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相聚在军旗升起的地方大型寻访活动。这支由23人组成的寻访团,分别来自老家广西、江西、山东、四川及河南各地的老战士,年龄最大的88岁,最小的也有81岁。在井冈山,我们参观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旧居、茅坪旧址、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向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在英雄城市南昌,参观八一广场、八一大桥、八一大道、八一纪念塔,在八一纪念馆大厅里,军旗升起的地方举行了庄严的宣誓仪式,重温了军人誓词活动。老人说,那一刻老战士们心中充满了自豪感。

  17、【采访老战士吴君仁、刘延辉】

  当问及为什么这么大年纪还要参加红色寻访活动时,老人侃侃而谈:90年前,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培育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进入新的时代,在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井冈山精神同样有它的时代意义和价值。而在南昌,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八一”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宣告了由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第一支革命武装的诞生。八一精神孕育于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的危急关头,探索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过程中铸就的革命精神,它上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下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是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培育的中国革命精神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是需要我们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

  18、【采访宣讲团合唱团老战士如何以此为平台继续传承红色基因】

  我们要 大力弘扬和讴歌人民解放军在党的领导下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响应习总书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传承红色基因”的有关指示精神,把革命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青春年少时,他历经枪林弹雨,不怕牺牲,功成身退后,他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不计名利,白发苍苍时,他不忘初心弘扬革命传统,不辞辛劳传承红色基因。一张皱纹里珍藏着战斗岁月的面孔向我们昭示着一种精神,一个已经衰老却依然挺拔不屈的身影在我们中间行进。这就是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最可爱的人,如今依然可爱的,一群退伍不褪色的革命军人、一群不忘初心的革命老人。

  19、【张爱兰讲述建家九年来的经历和感受、感动】

  中国首个抗美援朝老战士之家创办的九年,是张爱兰精心服务老战士的九年,是呕心沥血爱心呵护的九年,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九年,也是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弘扬抗美援朝精神、展示老战士风采的九年。九年的经历,众多老战士在老战士之家享受到了最可爱的人的应得到的幸福、荣光与快乐。

  20、【张爱兰谈联合建立老战士疗养中心的过程和想法】

  为了让老战士有尊严的生活,2014年 5月1日,老战士之家与上海和佑养老集团联合成立抗美援朝老战士之家疗养中心。

  经历战争年代的勇士们到现在都已到了耄耋之年,更有相当一部分老功臣老战士成了鳏寡老人。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既有战争时期遗留下的躯体和精神创伤,又有一般老年人体弱多病所具有的共同特点。为满足全国各地老战士相聚的愿望,给他们提供合理的照顾和应有的待遇,让立下赫赫战功的老功臣、老战士有一个交流安身场所,在有生之年让他们少一份遗憾、多一份荣耀,少一份孤独、多一份幸福。经多方考察,老战士之家与上海佑养老集团领导经过精诚协商促成了这一爱心疗养机构的设立。疗养中心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关爱老人,替政府分忧,为百姓解愁,代儿女尽孝。发展目标:致力建设成为一个集颐养、康复、医疗、度假、娱乐、学习、教育于一体的高尚的老战士乐园。

  21、【张爱兰谈联欢】

  2014年7月30日,在疗养中心主办了“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7周年暨抗美援朝胜利61周年联欢会”。电视连续剧《毛岸英》中扮演毛泽东主席特型演员韩中应张爱兰邀请,专程从北京赶来参加联欢活动。杨华瑞、王善普、柳蓝方、朱超伦等当年曾经到朝鲜慰问志愿军的老艺术家们也应张爱兰之邀,纷纷登台献艺。随后几年里每年都有多批志愿者到老战士之家疗养中心开展慰问、服务活动,老战士之家老战士活动丰富多彩,他们在这里幸福的生活颐养天年。2017年8月又在洛阳龙门河南省职工养老院成立了老战士疗养接待中心,即可旅游观光休闲小住,又可定居养老。

  22、【老战士纪念广场的初衷和理念】

  为让参加战争的老功臣活得有尊严,逝世后留英明,让英雄不老,让事迹长存,张爱兰提出想在郑州建设老战士纪念广场并拿出了规划设计理念:2015年10月9日,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罗援将军专程到老战士之家视察指导工作。亲笔为“老战士纪念广场”题词,为张爱兰和老战士之家题写了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精忠报国”。

  我们说一个人高尚的奉献精神时经常这样描述,生命不息,奉献不止,而对于张爱兰而言这样的描述和评价过于简单,过于平淡,她把全部身心投入到了爱护最可爱的人,投入到了为千千万万老英雄的服务之中,正如《老干部之家》杂志中所写大那样一个“下岗女工办国家大事”。她的行动不仅奉献当代还将泽被后世。是她让英雄不老,她也是最可爱的人!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中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具有几千年的传统习惯和文化在不断流传,而红色基因也在流传中实现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我们党的一切牺牲和奋斗,都是为了人民过上好日子。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蕴藏无穷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江山来之不易,靠的是无数革命先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靠的是无数革命先烈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靠的是无数革命先烈不怕流血牺牲而夺取的胜利。讲好红色故事,弘扬革命文化,筑牢信仰之基,矢志不渝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作者的剧作构思精细,层次清晰,文脉流畅,场景严谨,镜头爽朗,编剧专业。品赏阅读。编辑:李先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