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执着创作秦腔剧 终身奉献责任强

作者: 笨马九方皋 点击:5885 发表:2023-03-20 07:08:37 闪星:2

摘要:2014年3月的一天,在南池大道的一次活动中,中间休息时,接近80岁刘兴贵老人抢过鼓槌,奋力擂起来,部分队员们见状,配合老人敲了起来,我迅速录下这段镜头,制作后传到优酷上。咸阳民俗专家、咸阳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梁澄清看后,非常激动,打电话向我询问了详细情况后,当晚就写了文章《军令状与生死状》。礼泉国家三级编剧蔺志顺读后,根据情节和内容编写了秦腔眉户剧《生死状》。

      2014年10月22下午,陕西飞物质文化遗产秦汉战鼓传承人黄建民到我家,拉我去红螺湾饭店观看眉户戏《生死状》。刘兴贵一位普通的农民,为敲鼓写下的生死状,成为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捍卫者。生死状故事是发生攸关生命的行为之前,双方签下的免责切结书,内容不外乎“生死两不追究”、“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等。生死状是白纸黑字的合约,以确保双方出手时能义无反顾、全力以赴。故事发生在2006年,秦汉战鼓在录制资料片时,68岁的“老把式”刘兴福突发心肌梗赛,当场晕倒。送到医院后抢救无效而去世了。为了老人的安全, 秦汉战传承鼓团决定让年事过高的老人们退出,但刘兴富的叔伯哥哥刘兴贵依旧不肯退出。在秦汉战鼓传承人黄建民苦劝不允的情况下,刘兴贵竟让他的女儿写了个“生死状”:“我爸爱出去敲鼓,发生意外与别人没有任何关系,他本人一方承担,不要任何人管。以此为证。”  

   “秦汉战鼓”流传民间,长于民间、是传统的民族文化。关中历史积淀丰厚。自然和历史汇集的文化,融入秦人的血液,形成关中人刚烈、求实、厚重、淳朴之气,热爱敲鼓的村民用自己的生命保证了民间鼓艺的世代传承,秦汉战鼓就是典型代表。八十老汉刘兴贵,童鹤白发站鼓前。豪放表情令众叹,中华文化世间传。雄风不减成年勇,壮观音曲震破天。理当担承作己任,赴汤蹈火要争先。

      眉户戏《生死状》根据秦汉战鼓的真实故事改编,享受了地气。故事真实感人,语言精炼,情节感人,观看的人与我一样,都流出了眼泪。在演出结束后,经过梁澄清老师的介绍,我认识了蔺志顺。

      2015年3月2日(羊年正月十二),祝贺秦汉战鼓渭城正阳传习基地建立——羊年吉祥献瑞闹元宵的演出结束后,经过礼泉县文体局周局长的介绍,我了解了蔺志顺。蔺志顺从1963年开始戏剧创造,至今先后创作戏剧100多部。2012年8月,由陕西省戏剧家协会编辑的陕西戏剧文化作品集:《蔺志顺剧本专辑》,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共收录蔺志顺大小剧本28部。其中《范紫东》《饿死牛》《二十五孝》《梁秋燕改嫁》《生死状》《还账》《赌棍杀娃》等作品脍炙人口,受到老百姓的欢迎。    

       演艺界的魏老根多次告诉我,蔺志顺住在不足9平方米的地方,搞戏剧创作,我不相信。现在北五县的干部大部分都在咸阳买房,退休了住在咸阳。一个优秀的秦腔编剧,在自己的家乡能没有房子?魏老根看见我不相信,就约定我们两个一同去看望老先生。2015年4月24日在乾县盘周村演出结束后,已经接近3点,回家的路上,我让魏老根接通手机,问到蔺志顺在家后,我们两人在礼泉下车,直奔蔺志顺的家走去。

       蔺志顺的家原来在礼泉一个部门的传达室,我们到达时,发现门窗都打开,进门后发现一位老人坐在床上,在膝盖上垫了已被杂志,杂志上铺了纸张,正在写着什么,我立即拍摄下这一镜头。发现我们后,老人放下手中的东西,边抱怨说来了为什么不提前打招呼。这不足9平方米的房间,床就占了四分之三,床上靠墙的一面堆满了书籍,门边的墙放了一张桌子和一个装满了书籍的柜子。与床相对的的一面,放了一张桌子,上面堆放着做饭用具,墙角处放了一台破旧的电视机。很难想象,一个著名的戏剧作家,生活就这么艰难。谈起他的秦腔戏剧创作,老人的眼神好像发出光芒,在床下抽出一个几乎装满了奖状的麻袋。老人在90年代创作的古装小戏《还账》,在1996—1997年陕西省秦腔演员折子戏大奖赛中,获优秀创作奖,2014年有西安易俗社排练演出,参加陕西省第五届小戏小品大赛,获优秀演出奖,参加了2015年“秦关陇月西迎春戏剧晚会”。现代小戏《鸡村蛋事》、《铁公鸡拔毛》、《生死状》分获陕西省戏剧创作一等奖······ 

1679140362373386.jpg

      秦腔编剧蔺志顺的处境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一心投入热爱事业的人,很容易满足。什么好处都捞不到。社会应该在关注他(她)们成就的同时,更应该关心他们的生活,不要等人离开就我们的视线,才知道著名秦腔编剧蔺志顺在不足9平方米的创作室工作。

      咸阳张思鸿说:蔺老先生跟我是忘年交。他不图名,不图利,不论是在原文化馆简陋的单背厦房里,还是在不足九平米的县靳宝善图书馆的门房里,他总是安贫乐道,心无旁骛,潜心创作,才能有今天的辉煌!他常常说:是母鸡在草窝里也能下蛋,公鸡你就是把它放在金銮殿上,咋也憋不出个蛋来!

       梁澄清说过:“朋友戏称蔺志顺叫八先生,写戏就是八先生的命。可他的老婆面对痴迷戏剧却不挣钱的八先生不客气地说:“咱家里要瞎(关中方言读ha)就瞎你一个,再甭连累其他人了!”老婆不客气,泼冷水,让八先生虽面子掉价,却仍不失犟劲和斯文。”

      2015年后,政府帮忙有了房子后,更加继续工作,近60多年来,创作大小剧目近百部。国家编剧蔺志顺,热爱秦腔奋斗强。不忘初心担当勇,坚守执着创作忙。经济虽然效益小,照样精神财富扬。改变戏剧成精品。社会效益更吉祥。

1679140481610362.jpg

       蔺志顺,男,1946年生。礼泉史德镇曹蔺村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三级编剧,有突出贡献专家。今天已经78岁的蔺志顺,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奋斗的成果,剧作带来的社会效应,把自己连同自己的戏剧同产品一并“销售”到社会上,有了公共使用价值,实话实说,蔺志顺是社会的财富。这样的执着为秦腔编剧的蔺志顺,人很难想象能取得多大的经济效益,可能没有一分钱的汇报,只有精神的安慰。秦腔文化爱好者蔺志顺用自己的行动捍卫秦腔民族文化的尊严,这就是民族文化代代相传的源泉。从爱好,到执着,最后演变成一种责任。热爱秦腔就用生命相随,自己贴钱也要搞戏剧创作,这是非常高的艺术境界,这种执着就是民族文化代代相传的源泉。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坚韧是一种宝贵的意志品格,蕴含着攻坚克难、奋发进取的动力。从古至今,英勇顽强、坚韧不拔的精神,为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备受人们推崇。坚韧的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不弃微末、不舍寸功,有滴水穿石的坚持和耐心,才能培养韧性。古人言: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惟有多锤炼、多摔打,能吃苦、肯拼搏,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前行。唯独矢志不渝者,以一生为笔墨,以阅历增智慧,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使人虔诚,令人向往。作者的纪实采访认真,行文精细,情节感人,意境可人。品赏阅读。编辑:李先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