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南桥头村:悠久的历史,红色的热土

作者: 翱翔 点击:2600 发表:2023-02-22 10:22:09 闪星:2

  石龙西伏、古桥东横,写不尽小桥流水人家、道不完家国天下情怀。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留下了太多岁月的痕迹。时光翩跹、岁月倥偬,让我们重拾记忆,走进王连街道南桥头村,了解其前世今生的历史过往。


  河畔桥边有人家

  南桥头村位于王连街道的最南部,东南、南、西南分别与斥山街道的尹格庄村、盛家村、石龙山前村等毗邻,北与王连街道的沟曲家村接壤。南桥头村地势整体西北高东南低,聚落呈不规则的方形,村庄西接绵亘的龙金顶,东望嵯峨的峨石山。发源于石龙山前村三岔河的一条支流,在村南和村东流过后最终注入八河港(古龙门港)。

  《荣成市地名志·南桥头》记载:“清朝康熙年间(1667年-1722年),王氏祖守高、守贵兄弟两人,由本街道(王连街道)王家庄村徙此定居成村,因地处古桥南头,故命名南桥头。“又  《荣成市地名志·王家庄》记载:“明朝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王氏祖天祥由今本(荣成)市埠柳镇原纸坊迁此定居成村,以姓氏命名王家庄。"可知,南桥头村王姓是荣成境内有着悠  久历史和渊源的纸坊“十王坟(石王坟)”王氏后裔。王姓建村后不久,刘姓从现宁津街道东墩村徙来,而东墩村刘姓则是明朝嘉靖年间徙自今文登区高村。目前,南桥头村共有居民463户,1439人,有王、刘、慕、牟、乔等姓氏。

  南桥头村以桥得名,提到村名之中的“桥”,村民们莫衷一是,但众多说法中最值得关注的便是村域东部曾经存在过的一座古桥。村东夼东侧、东山南侧有一道南北流淌的沟渠,古桥便呈东西方向横跨其上。相传过去曾有一位仙人于桥  上缓步登天,故称“仙人桥”。仙人桥的桥板以方  正的大青石制成,长约7尺、宽约5尺、厚约0.5  尺。此外桥板之上还有“屁股印”"马蹄印”脚印”等印迹,据说是仙人登天的遗迹。后来,仙人桥被村西泊的一位石匠破坏,现已不存。

  查阅荣成市地名资料,能够发现许多村庄的村名或俗称之中有“桥”。据不完全统计,荣成市这类村名或俗称有14个,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桥指人工建造的桥梁或是古桥,例如上庄镇的东桥村(原称桥上荆家村)、西桥村(原称桥上孙家村);崖西镇的桥南头村、宁津街道的桥上村(原称西桥上张家村)、人和镇的石头桥村(原称石桥子村)、俚岛镇的杏小桥村(原称小桥村)、桥子沟村;崖头街道的石桥子村;王连街道的南桥头村、北桥头村、乔子头村等。第二类,桥是指天然形成的呈桥梁形状的奇石,例如埠柳镇石桥村(原称石桥子村)。第三类,则是从姓氏“乔”演变为桥,例如寻山街道的小桥村。虎山镇的桥头庄村则例外,因是南桥头村的庄田,而得名桥头庄。

  同治二年(1863年)《文登威海等地古迹图说.云光都图说》中有“桥头村”记载,属云光都九里。光绪《文登县志·卷三上.都里》则记为“南大桥头"。可知清朝中后期,南桥头村又称桥头村、南大桥头村。民国初期,属文登县云光一乡九里。1924年,属文登县云光区九里;1932年,属文登县第五区凤山乡;1936年,属文登县第五区黄山镇;1940年,文登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属第五区;1941年12月,属文东县黄山区;1945年10月,属石岛特区斥山区;1948年12 月,缩小石岛市区,划归荣成县,属斥山区;1951年3月,属第十一区;1954年4月,属石岛县第四区;1955年9月,属石岛县斥山区;1956 年3月,撤销石岛特区划归荣成县;1957年1月,属斥山区;1958年3月,全县撤区并乡,属常家乡,是年9月,属日升人民公社,10月,更名常家人民公社;1964年5月,属王连人民公社。1984年4月,属王连乡;1989年12月,属王连镇;2001年4月,属石岛镇;2005年1月,属王连街道。


  墓石背后隐墟村

  20世纪70年代,在原王连公社南桥头大队(南桥头村)附近出土有年代为伪齐阜昌年间(1130年-1137年)的“万氏墓石题刻”,其中刻有“大齐国宁海军文登县青宁赤山保第六都石岭村”等字样。该题刻不仅是研究古代荣成基层区划和乡里组织的实物史料,同时也是探究南桥头附近地域历史沿革的关键线索。

  清宁乡(青宁乡)初载于唐朝日本圆仁和尚的《入唐求法巡礼行纪》,是现荣成境内可知的最早的乡里组织。唐朝实行“乡--里--村”三级的乡里制度。乡、里是按户口编制的联户组织,百户一里,五里一乡。青宁乡则为唐朝之时文登县的13乡之一,且下辖有五里,户数约为500 户。可知,青宁乡的地域大致囊括其时文登县东南部,即现威海海高园(石岛管理区)的大部分地区。

  第六都,是宋元以及明初的基层乡里组织,大致范围在现王连街道附近。光绪《文登县志·卷三·都里》记,“都之名起于元”,但“都”实际可追溯到北宋时期的王安石变法。

  《宋会要·食货》记载北宋晚期:“乡之中以二百五十户为保,差五十小保长,十大保长,一保副,一保正,号为一都。”可知,“都”初期亦是以户口为组织单位的联户组织,1都约为250户。此外除第六都外,现荣成境内明确可知的宋元时期的“都”只有4个:第五都(上庄镇附近)、第七都(宁津街道附近)、第十一都(成山镇附近)、第十二都(埠柳镇附近)。

  赤山保,应是从治安组织固化而来的地域名称。北宋初年,沿袭唐代的邻保之制,实行过“保伍之法”,用以检察奸盗。现荣成境内可知的,保除赤山保外,还有豆山保(埠柳镇附近)。

  据此基本可以廓清南桥头村近地域在唐朝到元朝时期的历史沿革。唐朝之时,属文登县清宁乡;宋朝之时,仍属文登县清宁乡;金元及明朝初期之时,则属文登县第六都。

  石岭村,今王连街道、斥山街道附近并无此村,笔者认为石岭村应与龙金顶(石龙山)有着密切联系。荣成方言传承古地名之时,极易因韵母虚化而使用别字、异字替代。例如埠柳镇的东、西石榴增,实际是石岭港,因方言的缘故而演变为石磊堆、石榴培等,此外槎山凤凰顶、龙井顶之间的石岭堵(神岭墙)的方言读法中“岭”字便因韵母虚化而只读声母。

  所以,笔者推测石龙山的旧称应是石岭山,因方言韵母虚化的原因而从“石岭”演变为“石龙”。《山东省荣成市地名志·岭上唐家》记载:“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唐氏祖朝军由云南省迁此定居成村,因地处土岭之上,故以姓氏命名岭上唐家。”石龙山东西绵延,横卧于南桥头村和石龙山前,岭上唐家等村之后,故岭上唐家村名之“岭”应指石龙山即石岭山。

  此外,现龙金顶(石龙山)附近亦无万姓定居。现人和镇万家疃村有万姓定居,据《威海姓氏志·万姓》记载:“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 年),完颜福授靖海卫前所百户世职,由合肥落籍域内。万历十七年(1589年)改姓万,其后裔散居靖海卫周围。"可知,万家曈村万姓为靖海卫前所百户完颜福的后裔,与石岭村万氏无关。《荣成市地名志·所后王家》记:“明朝建文年间(1399年-1402年),万氏祖由云南徙此定居成村,命名万家屯。”又《荣成市地名志·万家河》记:“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万氏祖徙此定居成村,因地处河岸,故以姓氏命名万家河。”但是,现今所后王家村(属宁津街道)和万家河村(属埠柳镇)中皆无万姓居住。此外,大疃镇西中窑村亦有万姓定居。而所后王家村、万家河村、西中窑村等的万姓与古石岭村的万姓是否有着关联,不得而知,已然难以探究。

  无独有偶,南桥头村中流传村庄原址并不在现今之地,而是在村域西部“西泽夼”的一处高岭地,村民俗称此地为“老村”。据说“老村”遗址附近曾经遍布散乱的房屋住宅遗迹,同时还有一口古井,此外在附近的地堰还有一块破碎的大磨盘,村民称之为“磨盘石”。另外,石龙山前村、岭上唐家村北部山间亦相传曾发现多处砖瓦等建筑遗迹。虽然不能确定这些分布于石龙山附近的遗址与宋代的古石岭村是否有着直接关系,但是可以确定在两宋之际,南桥头村近的石龙山边曾经存在着一个万姓人家定居繁衍的古老村落--石岭村。


  村中多有沧桑事

  南桥头村南部的三岔河支流南岸,现石岛汽车站附近,曾有一座较为低矮的土墩,人称“土漫山”,又称“南小岚”。

  古代荣成境内散落着众多的土墩,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明清时期海防的军事遗迹,俗称烟墩、烟枝堆、炮台等;第二类,是封建时期驿路官道的交通遗迹,位于路旁用以记录道路里程;第三类,则是过去村庄或私人在村外或路口处修筑的民俗遗迹,起到遮挡行人视线或更改风水的作用,可称为“风水墩”。

  土漫山山顶突起一座土质山尖,呈典型的“文笔峰”形状,显然是一座人为修筑的风水墩。村中相传则是一户刘姓富裕人家为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美好愿望,而在村南堆填泥土修筑而成。据传该土墩修成之后,一位路过的风水先生驻足而观,言说此地是风水佳处,又断言该村日后学风兴盛,文才辈出。

  抗日战争时期,石岛的日伪军不时四下侵扰。南桥头村自卫团团长王林亭则带领公安员、司号员等在北山站岗放哨,村民兵一班班长王道兴和二班班长王先知则各率所部民兵在"南小岚"值守,以防日伪军的突然袭击和无端骚扰。

  南桥头村西北有一座矮山,俗称钓鱼山。据传,此山过去濒河近海,可在山巅席地而坐耐心钓鱼,故称钓鱼台。《荣成市志·大山后》记载:“大山后,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6年)建村,因村位于钓鱼山北麓,故名大山后。”大山后村原为南桥头村草场,曾有一对王姓兄弟迁此看守,繁衍数代,户数达到十几户,后来搬回南桥头主村中定居。此外,钓鱼山东北麓山坡原有一座龙王庙,据村民回忆,该庙较为鄙陋,规模与乡野的土地庙相似,庙龛之中摆放有石刻的龙王神像。20世纪60年代,该庙被毁。

  晚清时期,南桥头村还有一位节妇,为村人王贵之女,嫁与东慕家村(现属王连街道)慕本顺之子慕思俭为妻。寨前峨石村举人姜海峰写有《慕节妇王氏碑》,碑文详细记述了王氏的相关事迹:节妇王氏,文登南桥头村王公贵之女。荣成东慕家村慕公本顺子思俭妻也。年十九以礼归于慕,翁姑皆早逝。二十二而所天殂,殂后三越月,生男常信。氏以延慕氏血食,故饮泣茹痛,纺织抚孤,艰辛倍尝,而贞静自守,六十二年如一日。年八十四寿终,时光绪三十三年(1898 年)也。子既克家,孙四人蒙氏教养,亦皆成立。乡里以其节义之皆可风也,咸谓宜勒石以永之。宣统二年(1910年),其族慕文珍、戚党王德维属为志,峰按丧服斩衰章妻为夫传云:夫至尊也。又云:夫者,妇之天。曰至尊曰天,所以宜与之齐,终身不改也,纲在则然也。孔子于嘟风首柏舟于春秋详录纪,叔姬、宋伯姬崇节义,月,生男常信。氏以延慕氏血食,故饮泣茹痛,纺织抚孤,艰辛倍尝,而贞静自守,六十二年如一日。年八十四寿终,时光绪三十三年(1898 年)也。子既克家,孙四人蒙氏教养,亦皆成立。乡里以其节义之皆可风也,咸谓宜勒石以永之。宣统二年(1910年),其族慕文珍、戚党王德维属为志,峰按丧服斩衰章妻为夫传云:夫至尊也。又云:夫者,妇之天。曰至尊曰天,所以宜与之齐,终身不改也,纲在则然也。孔子于庸风首柏舟于春秋详录纪,叔姬、宋伯姬崇节义,以端三纲之本也。今彝伦就湮,而氏贞静守节,允足延纲常于一线。呜呼!是诚足以风矣。

  王氏是受封建礼教束缚和桎梏的“节妇”,是备受封建压迫的妇女的典型代表。19岁时,嫁给慕思俭为妻,此时公婆已经去世。22岁之时,丈夫慕思俭又不幸离世,不久之后王氏诞下遗腹子慕常信。此后王氏恪守封建礼法,不曾再嫁,孤身一人含辛茹苦,相继将儿孙们抚养成人。光绪二十三年,王氏去世,终年84岁。乡里认为王氏的“节义”可为封建礼制的典范,应立碑刻石以铭记。受慕文珍、王德维等的嘱托邀请,姜海峰为此作文。在那个“彝伦就湮”的时代,王氏“贞静守节”,以一己之身,扛起整个家庭的重担,可以想见其生活之辛酸凄苦。


  石龙山边留传奇

  龙金顶,又称石龙山,横亘于南桥头村西北部,山体呈东西走向,长0.9千米,宽0.6千米,海拔105.9米。《荣成市地名志·龙金顶》记载:“山上有一石硼,形似龙,取名石龙山。后以吉祥嘉言更名龙金顶。"山南的石龙山前村,正因坐落于龙金顶(石龙山)之前而得名。

  石龙山南麓西侧的平缓之地曾经有一座马王庙,该庙建筑于何时,难以考究。根据周边村民的回忆,大致能勾勒出马王庙的轮廓以及结构。马王庙整体坐北朝南,大约有砖石结构正房三间,院东、西两侧无厢房。庙院四周修筑有院墙,院门设于南侧院墙的正中,院门之上修有较为精美的门楼。在庙外南侧不远处,有一座高约4 尺的石砌夯土戏台。

  20世纪上半叶,每逢农历二月初二,马王庙都会举行山会。石龙山周边各个村庄的村民会相约到此赶山会,届时有锣鼓、高跷等各式各样的民俗表演以及相应的祭祀活动。马王庙山会的组织较为松散,无论是行会规模还是热闹程度都远不及西部不远的三台山庙会(位于现斥山街道北庙山村西北、立山村南)。除山会外,每年农历七月十五,马王庙周边各个村庄之中饲养骡、马等牲畜的百姓,都会预先蒸好10枚大饽饽,送到马王庙中供奉,祭祀完成后,大饽饽则分给周围的百姓食用。20世纪40年代初期,为防止日伪军占领驻扎,石龙山周围的群众自发将马王庙拆毁。

  关于石龙山,南桥头村中还流传有“奇人王六”的故事。相传王六身强力壮、孔武有力,年轻之时闯荡江湖,行侠仗义。不想某次因“失手惹事”而被官府逮捕,审讯之时,王六不惧各种刑罚。县官无奈只得动用残忍的“铁鞋之刑”(将形似鞋子的铁制刑具烘烤炙热后穿在脚上),逼其就范,不想王六穿戴“铁鞋”后,踏步行走如常。众人大惊,县官知其非平常之人,便判其充军。王六问:“大老爷,您要把我充军到何处?”县官回答:“充军到山东省最东边海崖旁的高落山。”

  王六听罢忙说:“大老爷,万不可把我充军到高落山。高落山离我家不远,祖辈相传是蛮荒之地。”据此县官知高落山离王六家乡极近,最后县官说道:“不要再议了,判王六充军高落山。”就这样,王六被发配到高落山,因此也回到了阔别许久的家乡。

  王六回到家乡后,依然好打抱不平,行侠仗义。相传王六某次到石龙山赶山会,在戏台之下看戏,恰好看到几个流氓调戏良家妇女,王六急忙上前制止,不想流氓们不听劝阻,王六忍无可忍便当即用拳头打倒为首的两个流氓,戏台之上的戏子们又多同流氓暗通款曲,见此情景,便纷纷朝戏台下扔“刀枪剑戟”,抛打王六。王六自知双拳难敌四手,一人难敌群贼,遂向东撤退,不想面前遇到一条宽约7尺的大沟挡路,王六助跑跳过,而尾随追赶的流氓们望沟兴叹,无可奈何。据传王六的传奇故事后来流传到东北,当地戏班以此为题材编演了一出京剧,名曰:《王六大闹石龙山》。


  教育兴盛多英杰

  20世纪30年代,村人刘书斋将自家空闲的6间房屋改造成教室,供村里的学生上课学习使用。后村人王大龄又将自家位于村庄西部的房屋捐给村里,新建起南桥头村初级小学,村民俗称为学堂。学校招收本村学生,同时雇请多位教员,教授国语、自然、地理等课程。王大龄无后人,去世之后,村民们有感于他的义举,便共同出资,为他举办了较为隆重的葬礼。

  根据曾就读于此的村民回忆,大致能够复原初级小学的旧貌与规模。初级小学正房一行共7间,其中中部的1间为教员办公室,东侧3间为一、四年级教室,西侧3间为二、三年级教室。后来,又在正房东侧增修3间东厢,作为高年级学生教室。东厢南面竖立有建校纪念碑,石碑阳面刻有“德配乡里”4个大字,阴面则刻具体事迹及内容,为村人王林仁所书。学校外侧围有院落,南院墙正中为校门,无门楼。校外正南为泥土操场,操场西南角竖有一根木质旗杆。

  据曾于此读过四年小学的的王先知回忆,20世纪30年代,在南桥头村初级小学任教的教员除村人王振民、王振平、刘洪清外,还有张德成(寨前王家村人)、翟文恩(东窑村人)、宋文礼(高村人)、盛元章(盛家村人)等,此外还有郭永宽(郭家村人)、王健东(斥山村人)两位女教员。

  刘洪清,又名刘涛。1911年出生。1933 年,在莱阳二乡师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回到家乡,在荣成县立第四小学任教员,并以此为掩护从事党中央委派的地下活动。1935年,参加中共胶东特委领导的“一——四”暴动。暴动失败后,刘涛一边继续从事小学教员的工作,一边与荣成党组织负责人曹漫之、崔杰千保持联系。其时荣成党组织活动较为分散,南部成立了石岛药房党支部,冯芝庭任党支部书记,崔杰千任党支部组织委员,以石岛为工作中心。由于同为荣成县立第四小学教员,刘涛与崔杰千交往频繁,思想觉悟提高很快,不久就成为荣成南部早期党组织的负责人之一。1937年12月,刘涛参加天福山起义,并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一大队第三中队指导员。1941年4月,任新成立的八路军山东纵队蒙山支队政委。1941年12月4日,在山东抗日根据地沂蒙山地区反“扫荡”斗争中,不幸被敌人包围,用仅剩的一颗子弹自戕。2015年,刘涛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抗日英烈及英雄群体。

  王先知曾受教于刘涛,他回忆,1937年“七七事变”后的一天,刘涛将学生们召集起来,排头在南,面向东方,刘涛发表演说。演说的具体内容王先知已经忘记,只记得刘涛最后含泪讲着:“卢沟桥的炮声响了,我们再也不能等候了。”第二天,王先知便听说,刘涛在昨夜便离村参加革命了。

  早期和刘涛一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的还有王振基、王振民两兄弟。王振基曾任文登县邹山区公所区长、文登县章村区公所区长、滕家人民公社副主任、黄山人民公社副主任,后因身体原因回村务农。

  王振平,又名王敏。1941年参加革命。曾任上海市蓬莱区人民法院院长(1953年8月-1959 年12月)、南市区人民法院院长(1959年12月-1966年5月)。


  红色基因赓续传

  在革命战争期间,南桥头村人素怀报国之志,积极踊跃参军,投身到保家卫国、民族解放的伟大革命事业中。除刘涛外,南桥头村还有6位烈士,他们分别是:刘远明,1921年9月生,1940年2月参加革命,胶东五旅十四团战士,1942年失踪,1958年追认为烈士。王先礼,1926年1月生,1945年7月参加革命,胶东军区东海独立团二营战士,1947年10月,掖县战斗中牺牲。王先居,1930年2月生,1946年2月参加革命,胶东军区东海独立团卫生员,1948年3 月,威海战斗中牺牲。王德全,1929年生,1947年7月参加革命,三十一军战士,1949年5 月,上海战役中牺牲。王振菘,1926年4月生,1947年7月参加革命,三十二军九十四师战士,1949年6月,青岛战役中牺牲。林连聚,1929年10月生,1947年7月参加革命,志愿军二十五军五十九师班长,1951年,在朝鲜失踪,1958年追认为烈士。

  此外,南桥头还涌现出一位功勋人物叫王林汉,1926年8月出生,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入伍,曾任师参谋长。1982年离休。入伍后,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越战争等,曾多次立功受奖,获得朝鲜三级国旗勋章1枚,自由独立勋章1枚,独立功勋荣誉章1枚。

  2017年12月12日,山东省司法厅公布了第七批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名单,南桥头村成功入选。2019年12月12日,南桥头村喜获2019年度山东省卫生村荣誉称号。此外,南桥头村也是王连街道第一批“诚信卡”发放的试点村。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如今,古桥早已不见踪影。但南桥头村人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在人们心里竖起了一座精神的大桥。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奋斗之路上,他们俯身弯腰甘为桥梁,展现出全新的活力与姿态。暖心食堂、路面硬化等一系列关乎民生实事的设施项目相继建成。这片古朴宁静的土地上,百姓安居乐业,乡村振兴蹄疾步稳。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文章很长,追根溯源,荣成市南桥头村古今全貌就展露成型。最让人慨叹的是南桥头村村子不大却出来很多教育英杰和革命志士,贞妇节妇我们现在不提倡,但良好的教育氛围培养出了像刘涛那样坚定的革命者,并且红色基因赓续,一个村子竟有六名革命烈士,还涌现出一位功勋人物王林汉,战功显赫。一个村子的历史其实就是我们民族历史的缩影,这篇文字详实绵长,可以当作南桥头村村志留存。推荐阅读。编辑:梁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