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仰望星空

作者: 为之 点击:1491 发表:2023-02-18 15:30:42 闪星:7

摘要:只要在山里住,夜晚,我就爱看星星。星星如云,如河。就这么目不转睛地望着,它就动了。星河在流,星云在转,流光溢彩,绚丽夺目,有如节日的焰火,如梦似幻。你知道是谁让我看到如此神奇瑰丽的夜空吗?

只要在山里住,夜晚,我就爱看星星。夜幕一开,星星像憋坏了的孩子,眨着眼跑出来,瞬间把广袤的天宇挤得满满。大地累了,睡了,漆黑一片。星星如云,如河。就这么目不转睛地望着,它就动了。星河在流,星云在转,流光溢彩,绚丽夺目,有如节日的焰火,如梦似幻。你知道是谁让我看到如此神奇瑰丽的夜空吗?

梵高,这名字好像有点儿陌生,但我敢说,你一定看过他的画儿:《鸢尾花》、《星月夜》,对了,还有最著名的《向日葵》。想起来了吧?陌生,肯定是没有特别注意他。

是啊,我教了那么多年美术也没有特别注意他。毕竟在人类美术的星空,有太多的巨星让人顶礼膜拜: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安格尔、伦勃朗,有太多的名作引人注目:《蒙娜丽莎》的微笑,《西斯廷圣母》的温柔,《大卫》的雄强,这些大山挡着我的视线。很长时间,我只喜欢跟着古希腊、罗马、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和浪漫主义的大师走,徜徉其中,足以把享受封闭在他们的艺术空间。直到三十年前的一个春天,北京的一次国际艺术展销会,有一幅作品深深地吸引了我。

这幅作品就是梵高的《鸢尾花》,一幅用现代技术高仿而成的油画,那幅画好像有什么魔力似的,老教人不愿意离开。左看、右看、近看、远看、走了又回来,如是三顾,老板被感动了,送了我一副原作的印刷品,我爱不释手。

1.jpg

回来,翻开外国美术史,寻找这颗星,目光落在十九世纪的画坛。一八五三年春天,梵高出生在荷兰。他当过画店店员,做过传教士,二十七岁才开始从事绘画。不幸的是,他的画是另类,世俗不容,市场也不认可他。朋友拿他送的画补鸡舍,只有始终接济他的弟弟,象征性地买过他的一幅画。命运留给他的只有孤独、苦闷。年仅37岁便在忧郁中结束了生命。然而这个世界和他开了个既令人不可思议又瞠目结舌的玩笑。生前他穷苦潦倒,备极艰辛,死后却登上了至高无上的顶峰。他的画作不断被追捧,屡创新高。一八九零年,他曾为无微不至照顾他的加歇医生画了一幅肖像,一百年后,一九九零年五月纽约佳士得拍卖时,被人以八千二百五十万美元买走,这样的画,当年却连一瓶酒也换不到。掩卷唏嘘,喟然长叹。我的胸口像被巨石压着,喘不过气来,无法排遣。

我必须临一幅他的画,否则无法释怀那种被压抑的情感,于是支起画架,展开画布。仔细端详着《鸢尾花》。

一般说来,要追摹一个人的作品,必须要深入地了解他的绘画理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的绘画语言、表现方法和个性特征。然而,作为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不仅是他,连这个群体,也是松散的。塞尚、高更、算上修拉,他们并没有共同的宣言,没有共同的纲领,没有共同的展览,也没有共同的画风。名为后印象派,虽然与印象派有联系,但并不是对印象派的继承和发展,不仅不是发展,甚至是挑战和背叛。比如印象派的领袖人物莫奈,就是那个以《印象.日出》闻名于世的人,追求的是运用色彩去表现光和空间的变换,他的《睡莲》简直就是迷人的梦幻。他在不同的时间和光线下去表现同一事物,最根本的特征是表现自然界中的光和色。他的《卢昂大教堂》连作就是这种精微观察的写生。

2.jpg

正午,空气仿佛在颤抖,在燃烧,教堂失去了应有的明晰度和立体感,似乎在渐渐地消融。可是,后印象派的几个人都没有跟着他走,他们不再满意这种表现方法。塞尚在“感动群众,坚持永恒”的路上对物象的结构不懈探索,使他的《有瓷杯的静物》成为不朽的经典。高更在南太平洋和西太平洋群岛跋涉,《塔希提岛的妇女》追求的是朴素、自然、雅静和原始的健美。修拉则在点彩的路上费尽心力,《大碗岛星期日的下午》给人们带来静谧、冷漠、呆立和迷离。梵高呢?在自己的画儿里植入炽烈的个性和情感,花儿、树木、房子、土地都成了有生命的机体。这样的离经叛道!让人耳目一新,怦然心动。《鸢尾花》就是这样一幅作品。

鸢尾花是百合目鸢尾科的草本植物,叶片呈剑形或条形,每年4—6月开花,紫红蓝白,色彩丰富,全世界有三百多种。这样一种在荷兰到处可见,普普通通的花,在梵高的笔下却显示出一种别样的情致。物象的线条明确,色彩变得单纯,空间不再重要,他摆脱了客观物象形色的束缚,只追求更富激情的主观表现,于是他的鸢尾花就有了异乎寻常的情态和生命力。既使闭上眼睛,它也会在你的脑海里曼舞腰肢,蓬蓬勃勃地生长。无论画什么画儿,没有激情不行,但激情之后往往需要异常的冷静。特别是一些再现性的绘画,要逼真,要生动,细微之处见精彩。而表现性的画则往往要静观静思在先,提起画笔来则激情迸发,酣畅挥洒。画鸢尾花时,我始终在这两种情绪中转化,鲜艳、可爱、充满律动的摇曳,让人充满对自然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暗淡、孤单、忧伤、又让人感到不安的躁动和挣扎,在这幅画中我既尝试走进他的精神世界,又体验领悟他的所有笔法,致简静,尽精微。我并不急于求成,只求精准又尽情地表达。我眯起眼,一次次审视画面,让效果和我的追求一点一点地吻合,冷静和激情终于成就了我的渴望。放下画笔,在弥漫着松节油香的画作前端详:舒心、惬意、激动、释怀,百感交集。《鸢尾花》成功了,它成了我最喜欢的一幅油画。那是一个春天的夜晚,微风送来沁人的花香,只有星星在窗外张望。我为自己举杯,聆听着舒伯特的小夜曲,欣赏着自己的“杰作”。是模仿,也是创造,是追随,也是开拓。日有所进,我为新的自我陶醉,我为新的自我骄傲。人得学会爱自己,自赏有益无害。有时,人真的需要以这样的方式自慰自励。

3.jpg

激情燃起我新的渴望,一片让人迷醉的金黄呼唤着我。

一八八八年,梵高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勒,在这里他迷上了盛开的向日葵,那是他生命中最快乐的日子。他在阳光的炙烤下疯狂地作画,并招呼着朋友。十月,高更来了,一起作画,他欣喜异常。遗憾的是,他们在对向日葵的艺术表达上见解并不一致,于是发生了激烈地争吵。梵高异乎寻常地举动一下子就把高更被吓跑了,原来他把自己的耳朵割了下来。

梵高再次陷入孤独,他的精神诉求只能在他钟爱的向日葵中宣泄。金黄色,与其说是葵花的颜色,不如说是他精神渴望的底色。他在这种渴望中挣扎,在这种渴望中寻求摆脱和解放。他用这个追着太阳生长的植物,传递着自己对生命的理解;传递着对家人的感激;传递着对他人的善良;传递着对艺术的坦诚;传递着对生活的感恩。向日葵是他生命的律动,也是他最具个性的艺术符号。正是这样的激情炙烤着我拿起画笔,从精心地模仿逐渐走向自由浪漫的抒情。我屏蔽了一切喧嚣,时而屏息,精心点染,时而放胆,恣意涂抹,终于,那难以抵挡的炽热把我和它慢慢地融合。

《向日葵》让我的精神愈加亢奋,心潮难平,我抬起头,仰望星空。

一八八九年五月梵高在朋友的劝说下住进圣雷米精神病院,好的时候,他不停地作画,《星月夜》就是那时留下的最著名的杰作。两个月后,他对着自己举枪。

他的画笔,在这幅作品的表现上彻底地颠覆了人们的认知和共识,他用厚重的笔触,弯曲的线条,制造了一个螺旋形旋转的夜空,他以深蓝为底色,用短小冷暖并置的线条连续不断的盘旋纠缠,制造出令人炫目的无穷动感。山峦起伏,丝柏升腾,星河奔涌,朗月喷薄。他挣脱了所有的束缚,用浓密的笔触将夜空点燃,让原本静谧的夜空变得无比奇异璀璨,生机无限。这样的《星月夜》让我醉,让我痴。梦幻与奇趣让我寝食不安,彻夜难眠。从未有过的冲动与激情让我再次拿起画板。

4.jpg

蓝,是星夜交响的主旋,统治着整幅画面,宝蓝深邃、神秘而幽远。湖蓝为星云,星云浮其上,黄紫伴其间,云舒云卷,相依相恋。朗月高悬,橘黄暖暖,喷薄旋转,满目灿然。群山起舞,柏丛蜿蜒,天上人间,何等狂野?何等浪漫?梵高的画,用色纯,特别是蓝,让人迷醉,那种颜色,我只在万米高空的飞机上见过,那么纯净,那么一尘不染。为了画好这幅画我启用了全新的画笔和调色板。每一种色彩的叠加,都把笔洗净,心无旁骛,全神贯注,小心翼翼,生怕一丝污浊毁了我的虔诚。丹青懂我,驭我,不负我,我在浩瀚的星空驰骋,放浪形骸,独往独来。精诚所至,星月出来。

一步步走近梵高,一点点解读梵高,才知道我们原来所满足的快感只是表面的“像”和“美”,而这并不是梵高的追求。他抛弃了客观本来的面目,摆脱了对固有色的依附,他的造型和色彩只为自我的内心和主观世界服务,使其成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语言。它宣告了人是绘画的主体,各种形式和手段最终只为人的思想和情感服务,这就是他的画永远洋溢着生机与活力的根本所在。

临摹是花,创造是果,这样的觉悟鼓励我创作。

在画梵高的画之前,有十几年的时间,我都到龙潭公园去画荷花,从“小荷才露尖尖角”直到“霜冷荷枯水尽时”。我在一册册稿本中寻寻觅觅,终于找到了为我代言的原型,于是开始酝酿。仲夏、荷塘、夜色,生命、爱、情愫,环境、色彩、构图,用梵高特有的绘画语言表达,浓烈的笔触,粗犷的短线。纯净的黄兰,冷暖交织,叠置,错动,娇柔与雄强,含蓄与奔放,暗示与彰显。让色彩为我主张。此刻,我不该再说多余的话,我的朋友一定能懂我。

5.jpg

后印象派在历史上的存在很短,连名字都是后来的人给起的,但他们每个人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这种前所未有的创造是西方绘画史的革命,它开创了新的表现空间,开启了现代主义绘画的先河,给表现主义,野兽主义,立体主义,抽象主义注入了生发创造的灵感。

艺术是生命之树最美的花,艺术天才是艺术世界的奇葩。世上不能没有艺术天才,天才让艺术世界充满生机,没有他们,这世间就少了生气和生趣,就缺了异样的光彩。但天才往往命途多舛。莫扎特,舒伯特,拉斐尔,王希孟,徐渭……我常想,倘若天有情,人间也善待他们,这个世界将会留下多少美好?既然世间能容我等庸人长在,又为何不厚待天才,假以时年?每思至此,岂不令人痛哉!

世俗的眼睛在梵高走了很久才醒来,理论家们七嘴八舌,商人和富人你争我夺。我没有功利,躲在一隅,只为他奉献了可以剪裁的生命片段。但“剪不断,理还乱”几十年前的冲击波至今未平。所以,在我的画室一直保留着对这个悲剧天才的崇拜。

仰望星空,我总觉得有颗明亮的星是他的眼睛,他一定能看见我的小屋。

世上的人都会走,走了,谁还记得他来过?但梵高让人记着。

美术史忘不了他,因为那一页不可缺。富豪和商人忘不了他,无论暴富与破产。我相信还有一些人和我一样忘不了他,不是因为他可悯、可叹,而是因为他留下的美独一无二,因为他是一个真正来过这个世界的人。


2023-2-12于北京为之斋

 


【编者按】喜欢在山村夜晚看星星的王兆祥老师,也几十年沉浸在人类的美术的浩瀚星海中流连,欣赏,学习,品悟,临摹,创作。那些闪耀的巨星让他顶礼膜拜,那些不朽的名作深深吸引着他,而真正震撼他心灵的那颗星,就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从被梵高的《鸢尾花》吸引爱不释手,到逐渐走近梵高孤独的内心世界,解读他画作中的不朽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语言,并心领神会汲取营养,触发自己的创作灵感。感谢王老师的跨界散文,相信每一个用心读过的人都会受益匪浅。编辑:天海蓝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