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为诗经故乡骄傲

作者: 神农架人 点击:775 发表:2023-02-11 09:11:21 闪星:2

摘要:​这是一篇散文随笔,记述作者学习故乡历史文化体会,抒发作者对诗经故乡的热爱之情。

  我视力很差。感谢儿子从网上给我找到湖北省房县电视台的节目。在黑白分明的Apple上,从房县电视节目中惊喜得知,中华诗祖尹吉甫生于房陵,(古代称房县为房陵。武则天贬儿子李显到房县,称庐陵王)。尹吉甫在西周时期,为后世开辟风雅颂,润泽中华文化几千年。被尊为诗经之父。他能文能武,用诗歌鼓舞士气。他用绊马索打败敌人骑兵。他是诗经编撰者之一,食邑房陵,葬于房县,青峰镇发现有他的墓碑。房县是他主要采风之地。至今房县人红白喜事还演唱诗经和民歌。我小的时候见过,农民边插秧、踩秧边击鼓唱歌。我小时候还当过诗童,大户人家丧葬仪式有人高唱:“诗童就位!”我们4个诗童就背诵诗经中的一段(记得大意是:)生我育我,抚我养我,禄禄泽我,昊天罔极。然后有老师讲解,勿忘老辈大恩大德。

  我奶奶去世,因为家庭困难,开始为了省钱,不打算开祭,街坊知名人士异口同声说,像奶奶这样的辛勤慈善老人、好人,应该歌功颂德。邻居文化人黄子馨、黄玉如、叶三贡、叶文瀚等主动免费操办。他们穿蓝色祭袍,夜晚为我奶奶开祭。黄玉如老师为我(长孙)写的祭文。他用诗一般语言,生动概述奶奶生平。句句押韵,读来朗朗上口。他的朗诵,滿怀激情,悲声震荡夜空。

  奶奶生长农村,嫁给我的祖父,祖父是个赤贫。床上只有破棉絮,租赁被子结婚。婚姻四年挂零,祖父因病没钱医治,英年归阴。留下一儿一女,奶奶年轻寡居,铁肩担承家庭。给人孩子喂奶,帮人飞线走针,为人浆洗衣被,吃尽艰难苦辛。我弟生病瘫痪,我母肺痨归天。奶奶为我弟穿衣喂饭,辛苦直到终年。奶奶积德行善,助人医病解难。运用土方治疗,扎针放血揉肩。患者感到轻松,奶奶绽满笑颜。祭文字字句句,打动众人心田,想想奶奶好处,人们哭声一片。次晨众多亲邻,泪送奶奶上山。我七岁丧母,和奶奶相依为命,听读祭文,心灵更受到强烈震撼。也感到了诗歌的巨大力量,最宜抒发情感。

  后来我深爱古典诗词,它言简意赅。用最简洁文字,运用素描、比喻、夸张、对仗等手法,写景状物抒情,仅二十字,或二十八字,就画出生动场景,表达深切情感。我常背五言绝句:“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生动写出作者借宿山村见闻,表达了对山民艰苦生活的深切同情。每读“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让我想起十四岁步行300里到郧县上高中,拂晓起床赶路的情景。每诵“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我想起在祖国北部边境采访,看到茫茫戈壁,一望无际,心旷神怡。又似乎看到那取之甚少,付出甚多的骆驼长队,伴随旅人默默跋涉在沙漠戈壁。看到落日余晖下边防战士近前的英姿和远观的剪影。这些景象使我激动。所以我也常常写点诗词,有些被收入《中华诗词》军旅卷和《志愿军诗选》。我常用《学习英雄柴云振》的五言绝句自勉:“灵魂净若泉,名利淡如烟。奉献不图还,高风羞死贪。”我听从小女儿的建议,心态阳光才能身体健康,写作《知足自乐歌》十二首,经常诵读。诗歌成了我退休生活的一座康乐园。 

  毛泽东主席说,中国古体诗词一万年也打不倒,这话讲到我们心里了。

  了解尹吉甫的这一历史,使我很受教育。才知房县宝堂寺是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为纪念尹吉甫兴建。可惜我小时候从不知晓,也不知有此寺,更不知关睢大桥。只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想不到,此诗竟然出自我的故乡。啊!我的故乡真的是诗歌之乡!诗经故乡!让后人为之骄傲和自豪!我们应该写出无愧于祖先的更美诗篇。我们一定会写出更美的诗篇,因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正创造前无古人的改天换地的伟大事业。诗歌源于生活。不平凡的生活必然产生不平凡的诗篇。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心志存风雅,诗书传古今。“中华诗祖”尹吉甫是房县人,两千多年来,尹吉甫的传说及诗经民歌在房县绵延不绝,诗经文化在房陵大地厚植于心,房县文化中深藏着浓郁民俗风情,劳动、生活、健身、养生、婚、丧、嫁、娶、节庆等等,诗乡诗韵彰显着诗经之乡民歌之乡,宁人陶醉的美好风情。诗经民歌至今仍被房县广大老百姓传唱,历经数千年口口相传、经久不衰,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一大奇迹。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

评论